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三海联动”为珠海带来什么?

2024年,珠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2.3%,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26.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日前,珠海召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现场晒出“蓝色”经济成绩单。2024年,珠海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单独成立市海洋发展局,同时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再加上此前组建的省内第一家地级市海洋集团,形成“三海联动”发力海洋经济格局,为经略海洋凝聚强大合力。

“三海联动”机制为舵,科技创新为帆,一年以来,珠海逐步拓宽“蔚蓝”经济新通道,海洋牧场智慧养殖平台“格盛1号”迎来丰收,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成功,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号”顺利完成深海科考任务……一项项“全国首个”“全球首创”,成为珠海打造“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生动注脚。

产业升级

加快打造“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坐拥262座星罗棋布的海岛、9348平方公里的海域资源,一直以来,珠海以其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闻名。

面对时代赋予的蓝色机遇,如何将大自然馈赠的“蓝色宝藏”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是珠海在建设“海上新广东”主舞台过程中亟待书写的答卷。

尽管珠海海洋经济增速较快,但与青岛、深圳等海洋经济强市相比,总量仍有差距。

“海洋经济要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科技创新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打通,比如,产学研用融合和行业协同创新。

不久前出台的《珠海市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就是珠海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深刻洞察和解题思路。

笔者留意到,该行动方案除了规划三年目标、五大行动、重点任务等设计外,还梳理发布“三张清单”,分别是海洋经济指标任务分工、涉海重大项目滚动清单和重点攻坚海洋产业链图表清单,这也是目前珠海首份公开的海洋产业图谱和“作战图”。

其中,加快打造“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被摆在珠海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珠海提出,做强临港油气化工、做大滨海旅游、做特现代海洋渔业三大支柱产业,做专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做精海洋电子信息、做优海洋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培育深海探测一个未来产业。

盘点珠海海洋新质生产力家底,涉海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近700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增加到35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140家,这座城市从来不缺逐浪深蓝的创新力量。但是,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现实困境,正制约着创新效能的释放。

探索“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破题”产学研精准对接机制,成为珠海破解蓝色产业发展瓶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之举。

“南方海洋实验室、国家海洋试验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珠海基地、北理工海洋学域四大平台优势,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的重要依托。”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熊翔透露,珠海将围绕重点海洋产业,与上述创新主体深化合作,共同布局建设实验室、孵化中试基地、研发中心,进而突破在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过程,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为此,珠海实施“海洋+金融”工程,推动挂牌成立珠三角第一家海洋支行,2024年珠海银行业支持全市涉海企业贷款金额665.62亿元,同比增长4.96%;2025年一季度珠海银行业累计向全市涉海企业贷款投放超200亿元。

耕海牧渔

从无序捕捞到可持续牧养

随着一阵水花飞溅,一网网石斑鱼苗从运输船吊运到深水网箱,这群来自海南的“客人”,在伶仃洋里安了家——今年4月,位于珠海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产业园(隘洲)项目(下称“隘洲海洋牧场”)的“伶仃牧场”系列网箱迎来首批鱼苗。

“此次投放的石斑鱼苗共计4万斤,每条鱼2—4斤,预计在10月体重翻倍后投入市场。”珠海海洋发展集团海洋牧场板块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批鱼苗的投放也标志着总投资1.2亿元、规划海域面积约200公顷的隘洲海洋牧场正式开启新一轮养殖周期。

耕海牧渔,是一场从无序捕捞到可持续牧养的技术革命。

曾几何时,传统的渔业养殖或局限于陆上的池塘水库,或依附于近海岸边的养殖网箱。相较于广袤的外海海域,近岸与陆基养殖如同一叶扁舟困守港湾——空间逼仄、生态脆弱、效率低下的先天缺陷,在人口增长与消费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愈发凸显。

深海养殖平台的崛起,让深海变为“沃野”。2024年,为打造全省海洋牧场新标杆,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提出“创建珠海范式”的目标。

作为其标杆项目,隘洲海洋牧场采用“1+N”集群式养殖模式,以伶仃牧场1号为区域化单元集群式养殖模式的中控平台,伶仃牧场2号、3号为主要养殖单元,并配备30个周长90米的重力式网箱,实现智能化、集群化、立体化养殖。

“伶仃牧场”系列网箱配备风力与光伏绿色能源系统,可实现饲料自动投喂、环境监测、远程操控等智能化管理,抗风浪能力达50年一遇标准,充分展现“珠海造”装备的技术优势。

“伶仃牧场”系列网箱之外,“格盛1号”“澎湖号”两座“海上粮仓”静静挺立在万山海域,全球首艘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也即将下水,展示着珠海向深蓝进发的产业雄心。

“唯有先进装备才能助力海洋牧场增产提效已成为业界共识。”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海洋牧场板块总经理全升介绍,目前国内海洋牧场装备三大流派中,分别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盛松伟博士及中国船舶设计大师严俊博士为代表的两大技术设计研发团队,已经落户珠海,初步占领国内海洋牧场装备的技术高地。

“我们一直想建立一种养殖装备的示范模式,就是‘珠海建模,全国推广’,如今已经初见成效。”全升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海洋牧场装备共66台(套),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共参与设计了38台(套),占比达57.5%。

海洋牧场装备正在成为珠海的一张亮丽名片,不断引发海上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改写我国海洋养殖历史的流向。

陆海统筹

“和美海岛”蝶变文旅融合“聚宝盆”

清晨,在东澳岛听着海浪声醒来;午后,在伶仃峰步道邂逅觅食的猕猴;夜幕降临,在渔村夜市品尝刚上岸的龙虾,这既是一场身心愉悦的文旅盛宴,也是一次对“和美海岛”翻开人海和谐新篇章的生动诠释。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接待上岛游客5.07万人次,同比增长70.55%;过夜游客突破3.21万人次,同比增长77.77%;旅游综合收入达5416.4万元,同比激增117.26%,多项数据创下新高。

海岛旅游是激活海岛资源的“经济画笔”,“和美海岛”建设则是守护海岛根本的“生态底色”。珠海的实践证明,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催生“1+1>2”的效应,共同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蓝色画卷。

一方面,依托海岛自然资源禀赋,珠海牢牢把握“百千万工程”和“海上新广东”建设机遇,大力开发特色海岛“文旅大餐”。

突出“一岛一品”,珠海打造桂山红色人文岛、东澳浪漫亲子岛、外伶仃悠活观光岛等。阿丽拉悬崖酒店、东澳岛华发安麓酒店等高端酒店品牌的引入,“桂山船艇”“万山海钓”“担杆潜水”三大水上运动基地的落地,推动海岛观光游向“沉浸式度假”升级,激活餐饮、住宿等全产业链。目前,珠海已有3个海岛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另一方面,珠海围绕建设一批“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海岛典范的目标,全方位提升海洋海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扮靓”海岛人居环境。

突出生态美,开展沙滩修复、受损岛体修复、入海污染物治理等修复项目,涵盖4个“和美海岛”及周边2座岛屿,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三角岛湖泊整治项目入选省级生态修复范例、东澳湾海湾整治项目入选全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我们致力于将万山打造成‘和美海岛’的全国示范标杆。”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郭沐阳介绍,2025年,万山区将继续开展桂山岛七湾、外伶仃岛小石嘴、东澳岛大小竹湾等沙滩修复项目等,以“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筑牢“和美海岛”的坚实根基。

突出生活美,珠海以海岛风貌提升作为重要切入点,打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的“组合拳”。过去一年,超过70个“百千万工程”项目在万山群岛开工,从“三线下地”等人居环境整治到海岛保障房建设,从桂山七湾公路到东澳岛资源综合利用中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补齐,让海岛从“偏远末梢”变身“幸福前沿”。

未来,随着“蓝碳经济”“智慧旅游”等新业态的兴起,“和美海岛”将与海岛文旅深度融合、双向赋能,驶向更广阔的海洋经济蓝海,让“诗与远方”成为触手可及、永续发展的现实图景。

编辑:卢伟 责任编辑:谢石
微信
朋友圈
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三海联动”为珠海带来什么?
南方+ 2025-05-22 17:25

2024年,珠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2.3%,海洋经济贡献率达到26.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日前,珠海召开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现场晒出“蓝色”经济成绩单。2024年,珠海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单独成立市海洋发展局,同时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再加上此前组建的省内第一家地级市海洋集团,形成“三海联动”发力海洋经济格局,为经略海洋凝聚强大合力。

“三海联动”机制为舵,科技创新为帆,一年以来,珠海逐步拓宽“蔚蓝”经济新通道,海洋牧场智慧养殖平台“格盛1号”迎来丰收,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成功,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珠海云号”顺利完成深海科考任务……一项项“全国首个”“全球首创”,成为珠海打造“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生动注脚。

产业升级

加快打造“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坐拥262座星罗棋布的海岛、9348平方公里的海域资源,一直以来,珠海以其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闻名。

面对时代赋予的蓝色机遇,如何将大自然馈赠的“蓝色宝藏”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是珠海在建设“海上新广东”主舞台过程中亟待书写的答卷。

尽管珠海海洋经济增速较快,但与青岛、深圳等海洋经济强市相比,总量仍有差距。

“海洋经济要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科技创新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打通,比如,产学研用融合和行业协同创新。

不久前出台的《珠海市海洋产业蓝色增长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就是珠海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深刻洞察和解题思路。

笔者留意到,该行动方案除了规划三年目标、五大行动、重点任务等设计外,还梳理发布“三张清单”,分别是海洋经济指标任务分工、涉海重大项目滚动清单和重点攻坚海洋产业链图表清单,这也是目前珠海首份公开的海洋产业图谱和“作战图”。

其中,加快打造“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被摆在珠海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珠海提出,做强临港油气化工、做大滨海旅游、做特现代海洋渔业三大支柱产业,做专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做精海洋电子信息、做优海洋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培育深海探测一个未来产业。

盘点珠海海洋新质生产力家底,涉海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近700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增加到35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140家,这座城市从来不缺逐浪深蓝的创新力量。但是,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的现实困境,正制约着创新效能的释放。

探索“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破题”产学研精准对接机制,成为珠海破解蓝色产业发展瓶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之举。

“南方海洋实验室、国家海洋试验场、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珠海基地、北理工海洋学域四大平台优势,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的重要依托。”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熊翔透露,珠海将围绕重点海洋产业,与上述创新主体深化合作,共同布局建设实验室、孵化中试基地、研发中心,进而突破在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过程,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为此,珠海实施“海洋+金融”工程,推动挂牌成立珠三角第一家海洋支行,2024年珠海银行业支持全市涉海企业贷款金额665.62亿元,同比增长4.96%;2025年一季度珠海银行业累计向全市涉海企业贷款投放超200亿元。

耕海牧渔

从无序捕捞到可持续牧养

随着一阵水花飞溅,一网网石斑鱼苗从运输船吊运到深水网箱,这群来自海南的“客人”,在伶仃洋里安了家——今年4月,位于珠海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产业园(隘洲)项目(下称“隘洲海洋牧场”)的“伶仃牧场”系列网箱迎来首批鱼苗。

“此次投放的石斑鱼苗共计4万斤,每条鱼2—4斤,预计在10月体重翻倍后投入市场。”珠海海洋发展集团海洋牧场板块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批鱼苗的投放也标志着总投资1.2亿元、规划海域面积约200公顷的隘洲海洋牧场正式开启新一轮养殖周期。

耕海牧渔,是一场从无序捕捞到可持续牧养的技术革命。

曾几何时,传统的渔业养殖或局限于陆上的池塘水库,或依附于近海岸边的养殖网箱。相较于广袤的外海海域,近岸与陆基养殖如同一叶扁舟困守港湾——空间逼仄、生态脆弱、效率低下的先天缺陷,在人口增长与消费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愈发凸显。

深海养殖平台的崛起,让深海变为“沃野”。2024年,为打造全省海洋牧场新标杆,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提出“创建珠海范式”的目标。

作为其标杆项目,隘洲海洋牧场采用“1+N”集群式养殖模式,以伶仃牧场1号为区域化单元集群式养殖模式的中控平台,伶仃牧场2号、3号为主要养殖单元,并配备30个周长90米的重力式网箱,实现智能化、集群化、立体化养殖。

“伶仃牧场”系列网箱配备风力与光伏绿色能源系统,可实现饲料自动投喂、环境监测、远程操控等智能化管理,抗风浪能力达50年一遇标准,充分展现“珠海造”装备的技术优势。

“伶仃牧场”系列网箱之外,“格盛1号”“澎湖号”两座“海上粮仓”静静挺立在万山海域,全球首艘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也即将下水,展示着珠海向深蓝进发的产业雄心。

“唯有先进装备才能助力海洋牧场增产提效已成为业界共识。”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海洋牧场板块总经理全升介绍,目前国内海洋牧场装备三大流派中,分别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盛松伟博士及中国船舶设计大师严俊博士为代表的两大技术设计研发团队,已经落户珠海,初步占领国内海洋牧场装备的技术高地。

“我们一直想建立一种养殖装备的示范模式,就是‘珠海建模,全国推广’,如今已经初见成效。”全升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建成及正在建设的海洋牧场装备共66台(套),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共参与设计了38台(套),占比达57.5%。

海洋牧场装备正在成为珠海的一张亮丽名片,不断引发海上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改写我国海洋养殖历史的流向。

陆海统筹

“和美海岛”蝶变文旅融合“聚宝盆”

清晨,在东澳岛听着海浪声醒来;午后,在伶仃峰步道邂逅觅食的猕猴;夜幕降临,在渔村夜市品尝刚上岸的龙虾,这既是一场身心愉悦的文旅盛宴,也是一次对“和美海岛”翻开人海和谐新篇章的生动诠释。

数据显示,“五一”假期,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接待上岛游客5.07万人次,同比增长70.55%;过夜游客突破3.21万人次,同比增长77.77%;旅游综合收入达5416.4万元,同比激增117.26%,多项数据创下新高。

海岛旅游是激活海岛资源的“经济画笔”,“和美海岛”建设则是守护海岛根本的“生态底色”。珠海的实践证明,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催生“1+1>2”的效应,共同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蓝色画卷。

一方面,依托海岛自然资源禀赋,珠海牢牢把握“百千万工程”和“海上新广东”建设机遇,大力开发特色海岛“文旅大餐”。

突出“一岛一品”,珠海打造桂山红色人文岛、东澳浪漫亲子岛、外伶仃悠活观光岛等。阿丽拉悬崖酒店、东澳岛华发安麓酒店等高端酒店品牌的引入,“桂山船艇”“万山海钓”“担杆潜水”三大水上运动基地的落地,推动海岛观光游向“沉浸式度假”升级,激活餐饮、住宿等全产业链。目前,珠海已有3个海岛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另一方面,珠海围绕建设一批“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海岛典范的目标,全方位提升海洋海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扮靓”海岛人居环境。

突出生态美,开展沙滩修复、受损岛体修复、入海污染物治理等修复项目,涵盖4个“和美海岛”及周边2座岛屿,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三角岛湖泊整治项目入选省级生态修复范例、东澳湾海湾整治项目入选全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我们致力于将万山打造成‘和美海岛’的全国示范标杆。”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郭沐阳介绍,2025年,万山区将继续开展桂山岛七湾、外伶仃岛小石嘴、东澳岛大小竹湾等沙滩修复项目等,以“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筑牢“和美海岛”的坚实根基。

突出生活美,珠海以海岛风貌提升作为重要切入点,打出了一系列制度创新的“组合拳”。过去一年,超过70个“百千万工程”项目在万山群岛开工,从“三线下地”等人居环境整治到海岛保障房建设,从桂山七湾公路到东澳岛资源综合利用中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补齐,让海岛从“偏远末梢”变身“幸福前沿”。

未来,随着“蓝碳经济”“智慧旅游”等新业态的兴起,“和美海岛”将与海岛文旅深度融合、双向赋能,驶向更广阔的海洋经济蓝海,让“诗与远方”成为触手可及、永续发展的现实图景。

编辑:卢伟 责任编辑: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