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金湾新农人陆冠林:返乡创业赋能乡村振兴 用数智改写乡村渔业版图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珠海市海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冠林放弃海外发展机会,毅然返乡投身乡村事业。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才,他通过养殖技术升级、合作模式创新和乡村人才建设等抓手,为珠海市金湾区赢得“金湾黄立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黄立鱼之乡”“全国超亿元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贡献新农人力量,展现了青年扎根乡土、科技报国的担当。

陆冠林养殖的黄立鱼

“逆流”回乡:从国际贸易精英到水产养殖新农人

学水产养殖出身的陆冠林在大学毕业后并没有从事“老本行”,而是做起了国际贸易。端着精英范儿游走在国外街道上的时候,他并不会想到,10年后他会“重操旧业”,回归自己的专业,返乡做起水产养殖。

“父辈本来是农民你还回来当农民?回来做农民你能干啥呢?你能做出啥名堂呢?”陆冠林回忆起自己决定返乡做农业时遭受的种种质疑,现在只剩自嘲一笑。亲戚朋友的不理解,没有磨灭他想做更好的农产品的决心。如今,他带领的珠海市海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坐拥100多亩传统养殖塘,年产鱼量超30万斤。尖吻鲈、黄立鱼、南美白对虾、金钱鱼等品种交替活跃在养殖塘里,科学的轮养轮换制度让它们更健康,也让基地打开水产品销路,收入更加有保障。

一人致富不忘带动乡亲,陆冠林创新采用“公司+养殖户+流通”的合作模式,实现标准化养殖超千亩,展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陆冠林在查看养殖场地

“智”造渔场:机械化+数智化的养殖革命

在田间地头接触养殖户多了,陆冠林深深感受到了农民的不容易。看着每次出鱼,养殖户们用人力不断从塘底抬出一筐筐鱼,他想,用什么办法能让他们轻松点、更节省时间呢?每次运输车运送农户塘头的鱼来“瘦身”中心,如何能减少鱼受伤的几率,同时提高运鱼的效率?在不断的思考和尝试中,“上鱼机”和“下鱼机”就应运而生。这两个由陆冠林创新发明并且应用的机器实现了鱼从塘底到塘头、从运输车到“瘦身”中心的半自动化运输,既能避免鱼在运输过程中受伤,又大大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陆冠林还引入数智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智能化循环水处理系统、水质在线检测系统、水质调控系统等数智化技术使养殖不再受气候影响,地域等自然因素影响,达到稳定高密度健康养殖、避免鱼病害交叉减损的效果。

从2016年返乡创业至今,陆冠林已经扎根水产养殖十年了。这十年,他带领公司打通了水产养殖从育苗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除了养殖板块,公司还建成了年育苗量达1000多万尾的种苗标粗基地、年出产量达40万斤的鱼类“瘦身”中心,海绿公司的健康、安全、可追溯的水产品坐着活鲜车直达北京、河南、福建、浙江、上海、杭州等终端市场。

陆冠林在推介金湾黄立鱼

“渔”你同行:打造乡村振兴的人才生态圈

作为金湾区人大代表和青联常委,陆冠林在2022年区两会上提交《关于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议》,推动当地出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配套政策。其创新合作模式已吸引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2024年,他作为“珠海英才遵义行”特聘专家,将珠海乡村振兴经验因地制宜成功移植至东西部协作实践中。

展望未来,陆冠林希望,能与更多的水产批发市场和其他终端客户建立联系,实现水产品的健康、安全、可追溯流通。“把种苗端做好,把销售端做好,把产品端做好,不断丰富产品种类,让老百姓的餐桌更丰富、更安全!”陆冠林说。

从创新养殖技术到打通全产业链,从带动农户增收到培育乡村人才,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陆冠林正用渔业革命改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叙事,以数字农业构建城乡要素流动的新桥梁。用“知识反哺乡土”,也必将催生更多“金湾黄立鱼”式的产业振兴样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文字:詹燕超 图片: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曾翠琼 责任编辑:黄琳
微信
朋友圈
珠海金湾新农人陆冠林:返乡创业赋能乡村振兴 用数智改写乡村渔业版图
金湾区融媒体中心 2025-07-07 11:03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珠海市海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冠林放弃海外发展机会,毅然返乡投身乡村事业。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才,他通过养殖技术升级、合作模式创新和乡村人才建设等抓手,为珠海市金湾区赢得“金湾黄立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黄立鱼之乡”“全国超亿元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贡献新农人力量,展现了青年扎根乡土、科技报国的担当。

陆冠林养殖的黄立鱼

“逆流”回乡:从国际贸易精英到水产养殖新农人

学水产养殖出身的陆冠林在大学毕业后并没有从事“老本行”,而是做起了国际贸易。端着精英范儿游走在国外街道上的时候,他并不会想到,10年后他会“重操旧业”,回归自己的专业,返乡做起水产养殖。

“父辈本来是农民你还回来当农民?回来做农民你能干啥呢?你能做出啥名堂呢?”陆冠林回忆起自己决定返乡做农业时遭受的种种质疑,现在只剩自嘲一笑。亲戚朋友的不理解,没有磨灭他想做更好的农产品的决心。如今,他带领的珠海市海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坐拥100多亩传统养殖塘,年产鱼量超30万斤。尖吻鲈、黄立鱼、南美白对虾、金钱鱼等品种交替活跃在养殖塘里,科学的轮养轮换制度让它们更健康,也让基地打开水产品销路,收入更加有保障。

一人致富不忘带动乡亲,陆冠林创新采用“公司+养殖户+流通”的合作模式,实现标准化养殖超千亩,展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陆冠林在查看养殖场地

“智”造渔场:机械化+数智化的养殖革命

在田间地头接触养殖户多了,陆冠林深深感受到了农民的不容易。看着每次出鱼,养殖户们用人力不断从塘底抬出一筐筐鱼,他想,用什么办法能让他们轻松点、更节省时间呢?每次运输车运送农户塘头的鱼来“瘦身”中心,如何能减少鱼受伤的几率,同时提高运鱼的效率?在不断的思考和尝试中,“上鱼机”和“下鱼机”就应运而生。这两个由陆冠林创新发明并且应用的机器实现了鱼从塘底到塘头、从运输车到“瘦身”中心的半自动化运输,既能避免鱼在运输过程中受伤,又大大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陆冠林还引入数智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智能化循环水处理系统、水质在线检测系统、水质调控系统等数智化技术使养殖不再受气候影响,地域等自然因素影响,达到稳定高密度健康养殖、避免鱼病害交叉减损的效果。

从2016年返乡创业至今,陆冠林已经扎根水产养殖十年了。这十年,他带领公司打通了水产养殖从育苗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除了养殖板块,公司还建成了年育苗量达1000多万尾的种苗标粗基地、年出产量达40万斤的鱼类“瘦身”中心,海绿公司的健康、安全、可追溯的水产品坐着活鲜车直达北京、河南、福建、浙江、上海、杭州等终端市场。

陆冠林在推介金湾黄立鱼

“渔”你同行:打造乡村振兴的人才生态圈

作为金湾区人大代表和青联常委,陆冠林在2022年区两会上提交《关于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议》,推动当地出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配套政策。其创新合作模式已吸引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2024年,他作为“珠海英才遵义行”特聘专家,将珠海乡村振兴经验因地制宜成功移植至东西部协作实践中。

展望未来,陆冠林希望,能与更多的水产批发市场和其他终端客户建立联系,实现水产品的健康、安全、可追溯流通。“把种苗端做好,把销售端做好,把产品端做好,不断丰富产品种类,让老百姓的餐桌更丰富、更安全!”陆冠林说。

从创新养殖技术到打通全产业链,从带动农户增收到培育乡村人才,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陆冠林正用渔业革命改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叙事,以数字农业构建城乡要素流动的新桥梁。用“知识反哺乡土”,也必将催生更多“金湾黄立鱼”式的产业振兴样本,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文字:詹燕超 图片: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曾翠琼 责任编辑: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