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数字技术在老年和残疾人领域的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六部门启动了2025年数字适老助残产品和服务典型案例推荐工作。
鼓励企业开发更多
数字产品和服务
这次推荐工作主要包括创新技术、互联网应用、硬件产品和智能服务四大类,鼓励企业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数字产品和服务,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数字化管理研究部主任王莉:申报项目须已落地实施,在数字技术适老化、信息无障碍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可推广性、复制性,取得可评估的成果贡献,实现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
具体来说,在创新技术方面,重点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通信等技术,推荐具有创新性和可复制性的方案。
- 互联网应用方面,聚焦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高频生活场景,推荐降低上网门槛的适老化网站、App和小程序。
- 硬件产品方面,推荐智能照护和智能康复的可穿戴设备及服务机器人。
- 智能服务方面,推荐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支持的电信、养老、出行服务。
数字适老化改造
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适老助残一方面要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帮助老人和残疾人群体,同时也要改造和消除新技术在老年人和特殊群体中形成的数字鸿沟。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使用数字产品和服务存在各种障碍。
老人们反映最多还是一些智能产品使用复杂、手机上的字看不清以及好多不会用也用不上的功能。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也有一些老人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用AI产品技术来解决生活问题了。
北京西城区市民徐彦广:也想跟上时代步伐,最起码教给他们怎么用微信扫码、充值、交钱。
老龄化催生“银发经济”新格局
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龄化也同时催生了银发经济新格局。近年来,信息通信行业已经举办了30多万场“银龄数字课堂”,在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数字技术和产品的同时也推广了各种适老化产品和服务。来看记者在适老化体验中心和相关研发机构的探访。
总台央视记者孙蓟潍:这里是一个智慧享老体验区,我们可以看到有老人正在这里体验AI互动健身。这个数字机顶盒升级了AI功能,可以通过摄像头来捕捉和识别人体的动作,当发现动作不标准的时候它可以自动进行纠正。
在这个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中心,记者看到几位老年志愿者正在测试一款助力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次外骨骼测试有些老年志愿者反映助力效果不明显,他们正在扩大测试样本、广泛收集大量参数,尽快调整完善产品和技术。
北京大艾机器人技术部助理工程师张洪烨:在穿戴方面,老人其实更希望是让它更简单、更易上手,能自己独立完成穿戴。在配重方面,其实这次志愿者反馈也是感觉到有点重,我们后续应该是再减重。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3年底就印发《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适老化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在数字适老助残的标准制定方面,已经初步构建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架构体系,发布相关标准70余项,为企业开展数字适老助残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
加快推动
机器人赋能智慧养老
除了征集数字适老助残典型案例以外,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近期还发布《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加快推动机器人赋能智慧养老。
《通知》提出,分阶段实施一批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攻关和应用试点项目,重点聚焦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家庭养老照护压力、弥补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人力缺口、促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利用相关政策和资源,对能够解决需求痛点、具备先进技术水平、具有创新模式和推广经验的典型试点项目予以支持,试点期为2025年至2027年。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2025年到2027年,整个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生产在中国应该是500亿元到1000亿元这个范围,2028年到2030年中期,应该是在2000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
为加快数字技术在老年和残疾人领域的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等六部门启动了2025年数字适老助残产品和服务典型案例推荐工作。
鼓励企业开发更多
数字产品和服务
这次推荐工作主要包括创新技术、互联网应用、硬件产品和智能服务四大类,鼓励企业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数字产品和服务,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中国信通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数字化管理研究部主任王莉:申报项目须已落地实施,在数字技术适老化、信息无障碍等方面取得创新性突破,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可推广性、复制性,取得可评估的成果贡献,实现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
具体来说,在创新技术方面,重点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通信等技术,推荐具有创新性和可复制性的方案。
- 互联网应用方面,聚焦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高频生活场景,推荐降低上网门槛的适老化网站、App和小程序。
- 硬件产品方面,推荐智能照护和智能康复的可穿戴设备及服务机器人。
- 智能服务方面,推荐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支持的电信、养老、出行服务。
数字适老化改造
消除数字鸿沟
数字适老助残一方面要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帮助老人和残疾人群体,同时也要改造和消除新技术在老年人和特殊群体中形成的数字鸿沟。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使用数字产品和服务存在各种障碍。
老人们反映最多还是一些智能产品使用复杂、手机上的字看不清以及好多不会用也用不上的功能。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也有一些老人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用AI产品技术来解决生活问题了。
北京西城区市民徐彦广:也想跟上时代步伐,最起码教给他们怎么用微信扫码、充值、交钱。
老龄化催生“银发经济”新格局
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龄化也同时催生了银发经济新格局。近年来,信息通信行业已经举办了30多万场“银龄数字课堂”,在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数字技术和产品的同时也推广了各种适老化产品和服务。来看记者在适老化体验中心和相关研发机构的探访。
总台央视记者孙蓟潍:这里是一个智慧享老体验区,我们可以看到有老人正在这里体验AI互动健身。这个数字机顶盒升级了AI功能,可以通过摄像头来捕捉和识别人体的动作,当发现动作不标准的时候它可以自动进行纠正。
在这个外骨骼机器人康复训练中心,记者看到几位老年志愿者正在测试一款助力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次外骨骼测试有些老年志愿者反映助力效果不明显,他们正在扩大测试样本、广泛收集大量参数,尽快调整完善产品和技术。
北京大艾机器人技术部助理工程师张洪烨:在穿戴方面,老人其实更希望是让它更简单、更易上手,能自己独立完成穿戴。在配重方面,其实这次志愿者反馈也是感觉到有点重,我们后续应该是再减重。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3年底就印发《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适老化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在数字适老助残的标准制定方面,已经初步构建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架构体系,发布相关标准70余项,为企业开展数字适老助残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
加快推动
机器人赋能智慧养老
除了征集数字适老助残典型案例以外,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近期还发布《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加快推动机器人赋能智慧养老。
《通知》提出,分阶段实施一批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攻关和应用试点项目,重点聚焦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家庭养老照护压力、弥补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人力缺口、促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利用相关政策和资源,对能够解决需求痛点、具备先进技术水平、具有创新模式和推广经验的典型试点项目予以支持,试点期为2025年至2027年。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2025年到2027年,整个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生产在中国应该是500亿元到1000亿元这个范围,2028年到2030年中期,应该是在2000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