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五年一度的全市民政会议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第二十一次全省民政会议精神及市委部署要求,总结我市民政工作,研究部署推动珠海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泽桐出席会议并讲话。
过去五年,珠海民政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厚植为民情怀,始终以真情回应群众期盼,用实干托举民生幸福。
普惠民生
温暖守护“一老一小”
“长者饭堂的饭菜好吃又不贵。”“这里(长者饭堂)卫生又便宜。”“每天能在这里和老伙计说说笑笑,越活越有滋味。”前来珠海长者饭堂用餐的长者们竖起大拇指。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珠海创新“公益化+市场化”实施路径,建成141家长者饭堂,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2024年,长者饭堂累计服务老年人116.21万人次,提供助餐优惠1231.6万元。

聚焦“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珠海依托《珠海经济特区居家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立法契机,配套出台系列养老服务制度文件,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五年来,投资16.48亿元建成市、区级公办养老机构,省五星级养老机构新增3家,全市养老机构服务满意率超98%,实现“基础养老”到“品质享老”的升华蜕变。如今,全市建成镇(街道)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23处,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67处,社区养老“15分钟可及”。

同时,建立市、区联动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出“菜单式”便捷养老服务,打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24小时响应体系”,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幸福“享老”。民政部门积极链接慈善资源,搭建助老志愿服务平台,定期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活动,切实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困难。

走进珠海市儿童福利中心,孩子们正在进行游戏互动。珠海坚持改革创新,将全市集中供养的孤儿全部安排在市儿童福利中心养育。开展全国首个就业“圆梦计划”,助力大龄残障孤儿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跨越,该项目获得2024年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一等奖。同时,持续提高孤儿生活保障水平,深耕“共相伴 童成长”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品牌,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五年来累计探访、帮扶困境儿童5万余人次。

织密社会救助网络
社会事务提质增效
珠海聚焦民生领域多维度发力,书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社会救助方面,深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近五年,珠海出台系列规范性文件,构建起分层分类的综合救助格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连续14年提高低保标准,全市低保、特困及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均居全省前列。开展“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帮助689名流浪人员寻亲返乡、10人在珠就业。开展困难群众就业精准帮扶,2024年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
在婚俗改革上,香洲区、斗门区获评“广东省婚俗改革示范区”,在公园建造最美婚姻登记处,“浪漫珠海·幸福香洲”“斗门水上婚嫁”“万山婚旅”等集体婚礼及户外颁证系列活动,将婚俗改革与城市文化、婚庆经济相融合,擦亮了“浪漫珠海”城市名片。

在殡葬服务领域,投入4.02亿元的新殡仪馆于2024年建成使用,彻底解决了以前殡仪馆、火葬场分设两地,群众办丧事极为不便的难题,并出台了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及生态安葬补贴政策,常态化开展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服务。同时,创新打造“伤心事·暖心办”服务品牌,大幅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珠海民政还深化“乡村著名行动”。“担杆岛地名故事”入选民政部地名文化故事节目,“白蕉海鲈”“金湾黄立鱼”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力发挥了区划地名在推动产业发展和“百千万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多元协同
凝聚共建共享合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乡村振兴、助力绿美珠海建设……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印刻着社会组织坚实的足迹。全市登记在册社会组织约2400家。其中,围绕市委“云上智城”等产业发展战略,新登记16个重点产业链相关协会53家。
在慈善事业领域,五年来,全市累计慈善捐赠13亿元,销售福利彩票26.31亿元,筹集公益金7.82亿元,有力支持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弘扬公益慈善理念,在“中华慈善日”,点亮珠海各大地标。成功举办首届“珠海慈善奖”,全市75个爱心团体(个人)获市政府表彰。
湾区所向
促进民生融合发展
锚定“一点两地”定位,珠海民政在跨境救助、跨境养老及跨境殡葬等领域积极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创新构建珠澳居民跨境救助联动机制。2024年,经民政部批准,珠海率先设立全国“珠澳居民跨境救助服务中心”试点。实行“急难发生地先行救助”,打破户籍地、居住地限制,在拱北、港珠澳大桥等主要口岸设立专门联络点,制定《澳门籍人员跨境救助服务工作指引》《珠澳居民跨境救助服务手册》等系列文件,高标准打造跨境救助“珠海样板”。2021年以来,累计救助港澳台居民32名,护送12名滞留内地的港澳特殊困难对象安全返籍。
奋力推动湾区养老服务“一体化、专业化、标准化”。遴选“正方·和园”“金湾颐养园”两家高水平公办养老机构设置“港澳长者照护专区”,链接香港“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并向澳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延伸。与香港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人才培训基地,引入香港师资课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联合珠港澳27家具有代表性养老服务组织,在全国首发《粤港澳大湾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湾区标准”。
全力打造湾区殡葬服务标杆典范。精简申请材料,推行“容缺审批”,实现港澳居民入粤安葬申请“即到即审、当日办结”。完善“一站式”殡葬服务供给体系,融合粤港澳三地文化习俗,策划专属丧葬仪式,在服务场所开设澳门专窗,增设繁体字标识,安排精通粤语的工作人员,为港澳居民提供服务。常态化开展港澳殡葬习俗、礼仪规范及沟通技巧等交流培训,线上线下宣传珠海殡葬政策、特色项目和优惠措施,落实“减项降费”,以实打实的暖心惠民举措,为湾区民生深度融合持续注入珠海民政力量。

近日,五年一度的全市民政会议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第二十一次全省民政会议精神及市委部署要求,总结我市民政工作,研究部署推动珠海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泽桐出席会议并讲话。
过去五年,珠海民政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厚植为民情怀,始终以真情回应群众期盼,用实干托举民生幸福。
普惠民生
温暖守护“一老一小”
“长者饭堂的饭菜好吃又不贵。”“这里(长者饭堂)卫生又便宜。”“每天能在这里和老伙计说说笑笑,越活越有滋味。”前来珠海长者饭堂用餐的长者们竖起大拇指。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珠海创新“公益化+市场化”实施路径,建成141家长者饭堂,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2024年,长者饭堂累计服务老年人116.21万人次,提供助餐优惠1231.6万元。

聚焦“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珠海依托《珠海经济特区居家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立法契机,配套出台系列养老服务制度文件,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五年来,投资16.48亿元建成市、区级公办养老机构,省五星级养老机构新增3家,全市养老机构服务满意率超98%,实现“基础养老”到“品质享老”的升华蜕变。如今,全市建成镇(街道)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23处,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67处,社区养老“15分钟可及”。

同时,建立市、区联动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出“菜单式”便捷养老服务,打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24小时响应体系”,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幸福“享老”。民政部门积极链接慈善资源,搭建助老志愿服务平台,定期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活动,切实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困难。

走进珠海市儿童福利中心,孩子们正在进行游戏互动。珠海坚持改革创新,将全市集中供养的孤儿全部安排在市儿童福利中心养育。开展全国首个就业“圆梦计划”,助力大龄残障孤儿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跨越,该项目获得2024年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一等奖。同时,持续提高孤儿生活保障水平,深耕“共相伴 童成长”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品牌,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五年来累计探访、帮扶困境儿童5万余人次。

织密社会救助网络
社会事务提质增效
珠海聚焦民生领域多维度发力,书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社会救助方面,深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近五年,珠海出台系列规范性文件,构建起分层分类的综合救助格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连续14年提高低保标准,全市低保、特困及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均居全省前列。开展“救助·关爱·归巢”专项行动,帮助689名流浪人员寻亲返乡、10人在珠就业。开展困难群众就业精准帮扶,2024年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
在婚俗改革上,香洲区、斗门区获评“广东省婚俗改革示范区”,在公园建造最美婚姻登记处,“浪漫珠海·幸福香洲”“斗门水上婚嫁”“万山婚旅”等集体婚礼及户外颁证系列活动,将婚俗改革与城市文化、婚庆经济相融合,擦亮了“浪漫珠海”城市名片。

在殡葬服务领域,投入4.02亿元的新殡仪馆于2024年建成使用,彻底解决了以前殡仪馆、火葬场分设两地,群众办丧事极为不便的难题,并出台了免除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及生态安葬补贴政策,常态化开展海葬、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服务。同时,创新打造“伤心事·暖心办”服务品牌,大幅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珠海民政还深化“乡村著名行动”。“担杆岛地名故事”入选民政部地名文化故事节目,“白蕉海鲈”“金湾黄立鱼”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力发挥了区划地名在推动产业发展和“百千万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多元协同
凝聚共建共享合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乡村振兴、助力绿美珠海建设……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印刻着社会组织坚实的足迹。全市登记在册社会组织约2400家。其中,围绕市委“云上智城”等产业发展战略,新登记16个重点产业链相关协会53家。
在慈善事业领域,五年来,全市累计慈善捐赠13亿元,销售福利彩票26.31亿元,筹集公益金7.82亿元,有力支持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弘扬公益慈善理念,在“中华慈善日”,点亮珠海各大地标。成功举办首届“珠海慈善奖”,全市75个爱心团体(个人)获市政府表彰。
湾区所向
促进民生融合发展
锚定“一点两地”定位,珠海民政在跨境救助、跨境养老及跨境殡葬等领域积极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创新构建珠澳居民跨境救助联动机制。2024年,经民政部批准,珠海率先设立全国“珠澳居民跨境救助服务中心”试点。实行“急难发生地先行救助”,打破户籍地、居住地限制,在拱北、港珠澳大桥等主要口岸设立专门联络点,制定《澳门籍人员跨境救助服务工作指引》《珠澳居民跨境救助服务手册》等系列文件,高标准打造跨境救助“珠海样板”。2021年以来,累计救助港澳台居民32名,护送12名滞留内地的港澳特殊困难对象安全返籍。
奋力推动湾区养老服务“一体化、专业化、标准化”。遴选“正方·和园”“金湾颐养园”两家高水平公办养老机构设置“港澳长者照护专区”,链接香港“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并向澳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延伸。与香港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人才培训基地,引入香港师资课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联合珠港澳27家具有代表性养老服务组织,在全国首发《粤港澳大湾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湾区标准”。
全力打造湾区殡葬服务标杆典范。精简申请材料,推行“容缺审批”,实现港澳居民入粤安葬申请“即到即审、当日办结”。完善“一站式”殡葬服务供给体系,融合粤港澳三地文化习俗,策划专属丧葬仪式,在服务场所开设澳门专窗,增设繁体字标识,安排精通粤语的工作人员,为港澳居民提供服务。常态化开展港澳殡葬习俗、礼仪规范及沟通技巧等交流培训,线上线下宣传珠海殡葬政策、特色项目和优惠措施,落实“减项降费”,以实打实的暖心惠民举措,为湾区民生深度融合持续注入珠海民政力量。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