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珠海 | 《青涩日记》讲述青春成长故事:用光影艺术唤醒城市记忆

大银幕上,珠海情侣路的海浪拍打着岸边,珠海市第九中学操场上,少年们跃动的身影与绿茵相映,珠海这座城市的街巷景致被清晰地镌刻在一部电影的血脉里。路边冒着蒸汽的肠粉铺、特色的“水手服”校服、板樟山下穿梭飞驰的车流……光影流转间,印记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2015年初上映的《青涩日记》,是珠海首部纯本土电影。电影以珠海作家原创、珠海导演执导、珠海学生本色演出、珠海本地取景的全本土阵容,讲述了初中少年寻找自我、坚韧成长的青春故事。

镜头里的珠海不再是旅游宣传片中的背景板,而成为青春期情感的真实载体。叛逆少年王曲曲与“学霸”女孩韩由由的故事,在珠海的街巷与校园中展开,将这座城市的建筑景深与青少年的心理深度融为一体。

本土血脉

一部纯正“珠海制造”诞生记

《青涩日记》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坚持与情怀的故事。这部影片由珠海山中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多家机构出品,从原著到制作团队再到演员阵容,无不流淌着珠海的文化血液

原著作者裴蓓是广东省重点扶持签约作家、珠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她将自己在记者生涯中对问题少年的观察转化为文学作品。探究问题青少年心灵深处的隐秘世界,成为《青涩日记》的创作驱动力。

“那些孩子身上的伤痕触动了我的心。”裴蓓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想让更多的人明白,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这份社会责任感催生了小说《青涩》,进而孕育了电影《青涩日记》。

鲜为人知的是,导演谢悠与裴蓓是一对母子。这位当时年仅24岁的导演,毕业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虽非电影科班出身,却用年轻一代的视角重新诠释了母亲的文学世界。

影片制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演员。制片方在珠海2000多名中学生中进行三轮选拔,最终男女主角从珠海七中学生中脱颖而出。非职业演员的本色出演,为影片带来了意外的真实质感。这些孩子毫无任何演艺经验,却因与角色的高度共鸣,将青春期少年的迷茫与挣扎演绎得自然动人。

凭借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深刻洞察与真实呈现,2015年,《青涩日记》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和最佳导演处女作两项提名,成为广东电影的骄傲。

2.jpg

4.jpg 

裁剪.png

滑动查看更多 >>

 

影像记忆

呈现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从渔村到现代化都市,珠海的城市变迁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崛起,更深刻烙印在《青涩日记》这样的文化作品中。当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熟悉的珠海街景与城市地标,一种地域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青涩日记》所呈现的珠海,既有情侣路的浪漫海岸线,也有普通社区的日常生活场景;既有现代化校园的蓬勃朝气,也有家庭关系的复杂面貌。这种多层次的影像记录,为珠海的城市记忆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注脚。

美丽的情侣南路。

电影中,两个少年在珠海街巷间穿行,在校园角落交流,他们的故事既是个人成长的叙事,也是一座城市成长的隐喻。珠海“敢为人先,路在脚下”的城市精神,在《青涩日记》的创作历程中也得到了生动体现:一位母亲作家直面社会问题的勇气,一位年轻导演挑战非职业演员的胆识,一群中学生大胆表达自我的尝试,一座城市支持本土文化创作的远见。

裴蓓在“珠海,电影里约”活动中回顾创作历程时表示:“我用我的小说和电影记录了珠海近几十年的变迁。我发现影视更能体现我的价值,更能实现我的梦想。我想拍有情怀但是很好看的电影,想用电影传达爱与温暖。”

珠海情侣路上的海风依旧吹拂,校园里的少年们奔跑跳跃。电影《青涩日记》中的画面已成为这座城市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当灯光亮起,观众离场,那些深藏在城市中的爱却在缓缓流淌,传递着它的风采和温度。

城市印记

从银幕光影到文化强市的跃升

《青涩日记》的价值远不止于一部电影作品,它更标志着珠海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一次重要尝试。

珠海市文联原主席马融对此评价道:“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如果将一部电影拆分来看,电影剧本属于文艺创作,文艺创作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而文化事业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马融特别指出珠海坚实的文学基础:“我们很多出色的作家都已投身于蓬勃的影视发展行业,例如裴蓓,珠海可以说具有电影创作的底子。”

值得期待的是,珠海文化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珠海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相继实施《珠海市人才创业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珠海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珠海市文化产业奖励奖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同时,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新引擎,珠海还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场景。

先后举办三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话剧《龙腾伶仃洋》、长篇小说《平安批》等一批本土主创、原创精品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珠海正走在一条文化事业筑基、文化产业腾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向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地标”的目标稳步迈进

文字:余沁霖 图片:赵梓 朱文 编辑:朱晓 责任编辑:莫海晖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电影里的珠海 | 《青涩日记》讲述青春成长故事:用光影艺术唤醒城市记忆
珠海特区报 2025-07-15 03:00

大银幕上,珠海情侣路的海浪拍打着岸边,珠海市第九中学操场上,少年们跃动的身影与绿茵相映,珠海这座城市的街巷景致被清晰地镌刻在一部电影的血脉里。路边冒着蒸汽的肠粉铺、特色的“水手服”校服、板樟山下穿梭飞驰的车流……光影流转间,印记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2015年初上映的《青涩日记》,是珠海首部纯本土电影。电影以珠海作家原创、珠海导演执导、珠海学生本色演出、珠海本地取景的全本土阵容,讲述了初中少年寻找自我、坚韧成长的青春故事。

镜头里的珠海不再是旅游宣传片中的背景板,而成为青春期情感的真实载体。叛逆少年王曲曲与“学霸”女孩韩由由的故事,在珠海的街巷与校园中展开,将这座城市的建筑景深与青少年的心理深度融为一体。

本土血脉

一部纯正“珠海制造”诞生记

《青涩日记》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坚持与情怀的故事。这部影片由珠海山中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多家机构出品,从原著到制作团队再到演员阵容,无不流淌着珠海的文化血液

原著作者裴蓓是广东省重点扶持签约作家、珠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她将自己在记者生涯中对问题少年的观察转化为文学作品。探究问题青少年心灵深处的隐秘世界,成为《青涩日记》的创作驱动力。

“那些孩子身上的伤痕触动了我的心。”裴蓓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想让更多的人明白,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这份社会责任感催生了小说《青涩》,进而孕育了电影《青涩日记》。

鲜为人知的是,导演谢悠与裴蓓是一对母子。这位当时年仅24岁的导演,毕业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虽非电影科班出身,却用年轻一代的视角重新诠释了母亲的文学世界。

影片制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演员。制片方在珠海2000多名中学生中进行三轮选拔,最终男女主角从珠海七中学生中脱颖而出。非职业演员的本色出演,为影片带来了意外的真实质感。这些孩子毫无任何演艺经验,却因与角色的高度共鸣,将青春期少年的迷茫与挣扎演绎得自然动人。

凭借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深刻洞察与真实呈现,2015年,《青涩日记》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和最佳导演处女作两项提名,成为广东电影的骄傲。

2.jpg

4.jpg 

裁剪.png

滑动查看更多 >>

 

影像记忆

呈现一座城市的“精气神”

从渔村到现代化都市,珠海的城市变迁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崛起,更深刻烙印在《青涩日记》这样的文化作品中。当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熟悉的珠海街景与城市地标,一种地域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青涩日记》所呈现的珠海,既有情侣路的浪漫海岸线,也有普通社区的日常生活场景;既有现代化校园的蓬勃朝气,也有家庭关系的复杂面貌。这种多层次的影像记录,为珠海的城市记忆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注脚。

美丽的情侣南路。

电影中,两个少年在珠海街巷间穿行,在校园角落交流,他们的故事既是个人成长的叙事,也是一座城市成长的隐喻。珠海“敢为人先,路在脚下”的城市精神,在《青涩日记》的创作历程中也得到了生动体现:一位母亲作家直面社会问题的勇气,一位年轻导演挑战非职业演员的胆识,一群中学生大胆表达自我的尝试,一座城市支持本土文化创作的远见。

裴蓓在“珠海,电影里约”活动中回顾创作历程时表示:“我用我的小说和电影记录了珠海近几十年的变迁。我发现影视更能体现我的价值,更能实现我的梦想。我想拍有情怀但是很好看的电影,想用电影传达爱与温暖。”

珠海情侣路上的海风依旧吹拂,校园里的少年们奔跑跳跃。电影《青涩日记》中的画面已成为这座城市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当灯光亮起,观众离场,那些深藏在城市中的爱却在缓缓流淌,传递着它的风采和温度。

城市印记

从银幕光影到文化强市的跃升

《青涩日记》的价值远不止于一部电影作品,它更标志着珠海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一次重要尝试。

珠海市文联原主席马融对此评价道:“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如果将一部电影拆分来看,电影剧本属于文艺创作,文艺创作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而文化事业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马融特别指出珠海坚实的文学基础:“我们很多出色的作家都已投身于蓬勃的影视发展行业,例如裴蓓,珠海可以说具有电影创作的底子。”

值得期待的是,珠海文化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珠海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相继实施《珠海市人才创业项目资助管理办法》《珠海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珠海市文化产业奖励奖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同时,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新引擎,珠海还积极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场景。

先后举办三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话剧《龙腾伶仃洋》、长篇小说《平安批》等一批本土主创、原创精品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珠海正走在一条文化事业筑基、文化产业腾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向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地标”的目标稳步迈进

文字:余沁霖 图片:赵梓 朱文 编辑:朱晓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