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丨“百千万工程”第三年,珠海有哪些“新战法”?

盛夏时节,珠江口的涛声里奔涌着奋进的鼓点。

7月15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召开——上午通报表彰先进、交流实践经验、部署具体工作;下午则聚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镇培育建设、闲置农房盘活等关键课题进行专题辅导和交流研讨。

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时刻,这场内容密集、部署精准的“硬核”会议,既是对这项战略工程的系统检阅,更如一把“钥匙”,解锁着珠海破局城乡失衡、重塑发展逻辑的深层密码。

(一)读懂“战略之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赋予广东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使命任务。

省委作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大工作部署,正是要以县镇村为主体,奏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协奏曲,推动短板变成高质量发展潜力板。

于珠海而言,这项战略工程同样承载着特区的“特殊使命”:一方面,是能不能为破解自身东西、城乡、陆岛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的短板打出“关键一招”;另一方面,则是怎么驱动好新的“动力引擎”,在全域现代化中“先行一步”。

“推动全域现代化的系统工程、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工程、接续历史人文的文明工程、优化山水环境的生态工程、磨砺锻炼干部的培育工程、深化干群关系的党建工程。”市委书记陈勇概括的这六个维度,正道出“百千万工程”之于珠海的战略分量——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能够从根本上加固“三农”这个稳定器、“压舱石”;

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能够进一步激活投资需求和消费动能,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低空经济蓄势发力。

深化与珠西、粤西地区的产业合作,能够有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经济循环、增加经济纵深,发挥珠海作为珠西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不仅要补齐短板,更要挖掘新的战略纵深——这既体现了珠海的辩证施策,更有着“跳出珠海看珠海”的使命自觉。

(二)读懂“珠海打法”

破局的关键,在于将“潜力图纸”转化为“实践实景”。

2024年3月,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时强调,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陆岛统筹发展。

“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是珠海开拓的“特色打法”,更生动诠释着特区“敢闯敢试”的锐气与“埋头苦干”的韧劲,如何碰撞、催生出破解难题的创新实践。

西部崛起的密码,蕴藏在产业升级的“攻坚”——

金湾区以工业大区之姿“勇挑大梁”,力争全年引进项目超220个、投资超600亿元;斗门区推动四大园区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昔日农业腹地正蝶变“创新试验田”;经开区加快建成全国首个化工5.0产业新空间、全省首个电子化学品新质生产力培育基地,用“产业新突围”丰厚了发展叙事……

海岛焕彩的底气,根植于生态与经济的“共舞”——

“一岛一品”推动海岛风貌整体提升,东澳岛、外伶仃岛、桂山岛、长琴岛入选全国“和美海岛”,出台全国首部综合性海钓安全管理法规,担杆镇用电服务“陆岛同价”;“海洋+低空”新场景,更为海岛发展插上“翅膀”。

外伶仃岛。

镇村激活的智慧,转化为资源盘活的“巧劲”——

出台全国首部乡村风貌提升专项立法,创新农房风貌提升“五个一”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镇级农房运营服务中心和村级闲置农房托管运营中心,探索“福安·幸福里”多户联建新模式,全力打造金湾“万亩方”,让“沉睡”的农房和碎片化农田交织成希望的田野,让镇村“发展末梢”变为“共富节点”。

这份“敢闯”与“实干”的融合,让珠海在“百千万工程”中跑出了“特区速度”。梳理发现,珠海共有四个案例入选《2024年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创新与突破》手册,8个集体、8人获通报表扬。

而在今年5月,《珠海市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印发,全面部署六大攻坚行动214项具体任务,更注重将“特区辨识度”融入重点任务。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泽桐表示,珠海将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力争年内再打造一批具有特区辨识度、覆盖面广、群众可感可及的标志性成果。

从做大做强澳珠极点到打造“云上智城”“天空之城”,从建设全国全省应用场景创新“首发市”到高标准打造广东最美海岛……这种“顶天立地”的实践逻辑,正是特区精神在新时代最鲜活的表达。

(三)读懂长远蓝图

“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回看省委对于“百千万工程”部署的时间轴,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一步一脚印”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节点,也提醒着我们这项工程的长期性与战略性。

立足当下来看,今日之珠海,西部沃野、海岛碧波、乡村田园,带来的是一场重塑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

从空间维度看,珠海正经历向“全域协同”的历史性转变。

西部地区空间广阔,实际可用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超50平方公里,是主城区的三倍多;海洋资源丰富,全市海域面积9348平方公里,大小岛屿262个,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纵深。

从产业维度看,“百千万工程”正催生多元融合的新增长极。无人机等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海洋牧场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农文旅融合让乡村经济焕发活力,港澳青年带着创意扎根,进一步勾勒出一座“产业之城”的创新内涵。

更深远的是发展逻辑的重塑。正如此次会议再次“圈”了一连串重点——

“用好珠海作为省内唯一全市域覆盖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地市的政策机遇,多措并举壮大镇域经济、增强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高标准建好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内外兼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深化与港澳、珠西粤西兄弟城市合作,加快推进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重点平台的建设,促进各类要素更加高效便捷流通。”

“办好‘为家乡 我愿意’‘我在珠海挺好’‘珠澳一家亲 共筑强国梦’等品牌活动,引导包括港澳青年在内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洪流,形成众人拾柴、热火朝天的良好氛围。”

……

金湾航空新城。

以“新打法”破解老难题,以“大格局”开拓新空间,珠海的高质量发展将不再受限于传统空间和产业边界,而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伶仃洋的海风始终向前,带着珠江口的潮气,裹着稻田间的清香,掠过无人机的银翼,拂过海岛的光伏板——这场三年来的接力,更承载着向未来生长的力量。

“百千万工程”的故事仍在续写,当更多“珠海解法”转化为“先行标杆”,也必将以更加磅礴的笔触,描摹出岭南大地新的春天。

封面图:(资料图)赵梓
文字:钟夏 图片:李建束 张洲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李梅容
微信
朋友圈
望海楼丨“百千万工程”第三年,珠海有哪些“新战法”?
珠海特区报 2025-07-16 02:20

盛夏时节,珠江口的涛声里奔涌着奋进的鼓点。

7月15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召开——上午通报表彰先进、交流实践经验、部署具体工作;下午则聚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镇培育建设、闲置农房盘活等关键课题进行专题辅导和交流研讨。

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时刻,这场内容密集、部署精准的“硬核”会议,既是对这项战略工程的系统检阅,更如一把“钥匙”,解锁着珠海破局城乡失衡、重塑发展逻辑的深层密码。

(一)读懂“战略之举”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赋予广东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使命任务。

省委作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大工作部署,正是要以县镇村为主体,奏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协奏曲,推动短板变成高质量发展潜力板。

于珠海而言,这项战略工程同样承载着特区的“特殊使命”:一方面,是能不能为破解自身东西、城乡、陆岛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的短板打出“关键一招”;另一方面,则是怎么驱动好新的“动力引擎”,在全域现代化中“先行一步”。

“推动全域现代化的系统工程、缩小城乡差距的历史工程、接续历史人文的文明工程、优化山水环境的生态工程、磨砺锻炼干部的培育工程、深化干群关系的党建工程。”市委书记陈勇概括的这六个维度,正道出“百千万工程”之于珠海的战略分量——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能够从根本上加固“三农”这个稳定器、“压舱石”;

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能够进一步激活投资需求和消费动能,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低空经济蓄势发力。

深化与珠西、粤西地区的产业合作,能够有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经济循环、增加经济纵深,发挥珠海作为珠西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不仅要补齐短板,更要挖掘新的战略纵深——这既体现了珠海的辩证施策,更有着“跳出珠海看珠海”的使命自觉。

(二)读懂“珠海打法”

破局的关键,在于将“潜力图纸”转化为“实践实景”。

2024年3月,省委常委会到珠海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珠海工作时强调,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陆岛统筹发展。

“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是珠海开拓的“特色打法”,更生动诠释着特区“敢闯敢试”的锐气与“埋头苦干”的韧劲,如何碰撞、催生出破解难题的创新实践。

西部崛起的密码,蕴藏在产业升级的“攻坚”——

金湾区以工业大区之姿“勇挑大梁”,力争全年引进项目超220个、投资超600亿元;斗门区推动四大园区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昔日农业腹地正蝶变“创新试验田”;经开区加快建成全国首个化工5.0产业新空间、全省首个电子化学品新质生产力培育基地,用“产业新突围”丰厚了发展叙事……

海岛焕彩的底气,根植于生态与经济的“共舞”——

“一岛一品”推动海岛风貌整体提升,东澳岛、外伶仃岛、桂山岛、长琴岛入选全国“和美海岛”,出台全国首部综合性海钓安全管理法规,担杆镇用电服务“陆岛同价”;“海洋+低空”新场景,更为海岛发展插上“翅膀”。

外伶仃岛。

镇村激活的智慧,转化为资源盘活的“巧劲”——

出台全国首部乡村风貌提升专项立法,创新农房风貌提升“五个一”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镇级农房运营服务中心和村级闲置农房托管运营中心,探索“福安·幸福里”多户联建新模式,全力打造金湾“万亩方”,让“沉睡”的农房和碎片化农田交织成希望的田野,让镇村“发展末梢”变为“共富节点”。

这份“敢闯”与“实干”的融合,让珠海在“百千万工程”中跑出了“特区速度”。梳理发现,珠海共有四个案例入选《2024年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创新与突破》手册,8个集体、8人获通报表扬。

而在今年5月,《珠海市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行动方案》印发,全面部署六大攻坚行动214项具体任务,更注重将“特区辨识度”融入重点任务。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泽桐表示,珠海将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力争年内再打造一批具有特区辨识度、覆盖面广、群众可感可及的标志性成果。

从做大做强澳珠极点到打造“云上智城”“天空之城”,从建设全国全省应用场景创新“首发市”到高标准打造广东最美海岛……这种“顶天立地”的实践逻辑,正是特区精神在新时代最鲜活的表达。

(三)读懂长远蓝图

“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回看省委对于“百千万工程”部署的时间轴,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一步一脚印”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节点,也提醒着我们这项工程的长期性与战略性。

立足当下来看,今日之珠海,西部沃野、海岛碧波、乡村田园,带来的是一场重塑发展逻辑的深刻变革:

从空间维度看,珠海正经历向“全域协同”的历史性转变。

西部地区空间广阔,实际可用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超50平方公里,是主城区的三倍多;海洋资源丰富,全市海域面积9348平方公里,大小岛屿262个,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纵深。

从产业维度看,“百千万工程”正催生多元融合的新增长极。无人机等产业集群持续壮大,海洋牧场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农文旅融合让乡村经济焕发活力,港澳青年带着创意扎根,进一步勾勒出一座“产业之城”的创新内涵。

更深远的是发展逻辑的重塑。正如此次会议再次“圈”了一连串重点——

“用好珠海作为省内唯一全市域覆盖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地市的政策机遇,多措并举壮大镇域经济、增强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高标准建好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内外兼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深化与港澳、珠西粤西兄弟城市合作,加快推进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等重点平台的建设,促进各类要素更加高效便捷流通。”

“办好‘为家乡 我愿意’‘我在珠海挺好’‘珠澳一家亲 共筑强国梦’等品牌活动,引导包括港澳青年在内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洪流,形成众人拾柴、热火朝天的良好氛围。”

……

金湾航空新城。

以“新打法”破解老难题,以“大格局”开拓新空间,珠海的高质量发展将不再受限于传统空间和产业边界,而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伶仃洋的海风始终向前,带着珠江口的潮气,裹着稻田间的清香,掠过无人机的银翼,拂过海岛的光伏板——这场三年来的接力,更承载着向未来生长的力量。

“百千万工程”的故事仍在续写,当更多“珠海解法”转化为“先行标杆”,也必将以更加磅礴的笔触,描摹出岭南大地新的春天。

封面图:(资料图)赵梓
文字:钟夏 图片:李建束 张洲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