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热射病”成了高频词。很多人都知道,高温天气在户外活动容易导致热射病,但待在室内就一定能避免吗?实际上,热射病并非室外“专利”。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冯颖介绍,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病死率超过60%。
“有些人认为在太阳下暴晒才会得热射病。其实,长时间处在高温闷热、不通风的室内,皮肤散热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热量无法有效散发,容易出现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情况,也会诱发热射病。”冯颖强调。
热射病可分为非劳力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前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等;后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冯颖提醒,市民在高热、高湿环境下,或者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如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口渴、乏力、多汗、心悸、面色潮红等疑似中暑先兆症状时,要立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补充水和盐分。可以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并持续扇风,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头部、颈部、腋窝等部位,帮助患者散热。如症状持续不能缓解,要及时就医。
如何避免中暑呢?市民应减少高温时段外出,慢性病患者及体弱者应避开正午阳光,选择清晨或傍晚活动。外出时做好遮阳防护,如打伞、戴帽等。饮食上以清淡、高维生素、高蛋白为主,多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绿豆汤、山楂汁等防暑饮品。此外,慢性疾病患者和体弱者,应避免高温作业,并定期体检。
封面图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官网文字:陶斯祎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帅云

近期,“热射病”成了高频词。很多人都知道,高温天气在户外活动容易导致热射病,但待在室内就一定能避免吗?实际上,热射病并非室外“专利”。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冯颖介绍,热射病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病死率超过60%。
“有些人认为在太阳下暴晒才会得热射病。其实,长时间处在高温闷热、不通风的室内,皮肤散热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热量无法有效散发,容易出现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情况,也会诱发热射病。”冯颖强调。
热射病可分为非劳力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前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伴有基础疾病者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等;后者多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如消防员、运动员、建筑工人等。
冯颖提醒,市民在高热、高湿环境下,或者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如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口渴、乏力、多汗、心悸、面色潮红等疑似中暑先兆症状时,要立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补充水和盐分。可以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并持续扇风,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头部、颈部、腋窝等部位,帮助患者散热。如症状持续不能缓解,要及时就医。
如何避免中暑呢?市民应减少高温时段外出,慢性病患者及体弱者应避开正午阳光,选择清晨或傍晚活动。外出时做好遮阳防护,如打伞、戴帽等。饮食上以清淡、高维生素、高蛋白为主,多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绿豆汤、山楂汁等防暑饮品。此外,慢性疾病患者和体弱者,应避免高温作业,并定期体检。
封面图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官网文字:陶斯祎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帅云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