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跳”进现代生活!斗门赖家村开展“非遗文化”支教活动

7月16日,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雏翼同飞·爱润白蕉”突击队,在斗门区白蕉镇赖家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非遗文化”支教课堂活动。当竹篾在稚嫩指尖织就“泥鱼小船”,当超轻粘土在孩子们手中变成《美猴王》飘色造型,国家级非遗“装泥鱼习俗”与省级非遗“乾务飘色”,便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与传承的种子。

本次活动开展前,队员们前往乾务镇及虎山村,向两位非遗传承人学习“装泥鱼习俗”“乾务飘色”技艺,并将百年技艺创新改编带入支教课堂。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得让孩子们愿意碰、喜欢学。”队员们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优势,琢磨出“接地气”的转化方案:飘色的精巧结构难复刻,就用超轻粘土做简化版造型,让孩子们在揉、捏、塑、刻中感受“飘”与“色”的美学;装泥鱼的竹编复杂,就改成迷你“泥鱼小船”,保留经纬交织的核心技艺,降低难度却不失精髓。

从非遗传承人手中的“毫米级讲究”,到课堂上的“童趣化表达”,突击队的改编藏着巧思:既保留“乾务飘色”的平衡术与美学、“装泥鱼习俗”的生态智慧,又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拆解技艺。“不是简单简化,是找个支点,让传统文化能‘跳’进现代生活。”队员麦碧丐说道。

“原来我们斗门有这么厉害的手艺!”课后,拿着自己做的“泥鱼小船”,赖家村的林同学开心不已,满脸兴奋之色。

“这种‘大学生向传承人学艺-创新转化为支教课程’模式,构建了非遗传承的良性闭环,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突击队指导老师邓晓薇表示,目前队员们已开始着手整理课堂素材,计划制作“飘色泥塑教程”“竹编小船图解”,并留下来作为长期教学资源,让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长出生生不息的新绿。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微信
朋友圈
传统文化“跳”进现代生活!斗门赖家村开展“非遗文化”支教活动
观海融媒 2025-07-17 12:51

7月16日,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雏翼同飞·爱润白蕉”突击队,在斗门区白蕉镇赖家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非遗文化”支教课堂活动。当竹篾在稚嫩指尖织就“泥鱼小船”,当超轻粘土在孩子们手中变成《美猴王》飘色造型,国家级非遗“装泥鱼习俗”与省级非遗“乾务飘色”,便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与传承的种子。

本次活动开展前,队员们前往乾务镇及虎山村,向两位非遗传承人学习“装泥鱼习俗”“乾务飘色”技艺,并将百年技艺创新改编带入支教课堂。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得让孩子们愿意碰、喜欢学。”队员们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优势,琢磨出“接地气”的转化方案:飘色的精巧结构难复刻,就用超轻粘土做简化版造型,让孩子们在揉、捏、塑、刻中感受“飘”与“色”的美学;装泥鱼的竹编复杂,就改成迷你“泥鱼小船”,保留经纬交织的核心技艺,降低难度却不失精髓。

从非遗传承人手中的“毫米级讲究”,到课堂上的“童趣化表达”,突击队的改编藏着巧思:既保留“乾务飘色”的平衡术与美学、“装泥鱼习俗”的生态智慧,又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拆解技艺。“不是简单简化,是找个支点,让传统文化能‘跳’进现代生活。”队员麦碧丐说道。

“原来我们斗门有这么厉害的手艺!”课后,拿着自己做的“泥鱼小船”,赖家村的林同学开心不已,满脸兴奋之色。

“这种‘大学生向传承人学艺-创新转化为支教课程’模式,构建了非遗传承的良性闭环,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突击队指导老师邓晓薇表示,目前队员们已开始着手整理课堂素材,计划制作“飘色泥塑教程”“竹编小船图解”,并留下来作为长期教学资源,让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长出生生不息的新绿。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