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2025年7月21日)
濠冲古桥

□ 梁冬霓

若有雨,我定要撑一把油纸伞,让晶莹的雨珠从伞下滑落,在花岗岩石桥上滴成恬淡之音,然后提起脚步,走过那座带着岁月醇厚之色的古桥。

想象清朝的月光,洁白的光晕静静地洒落在这座花岗岩古桥上。桥边树影婆娑,日夜流淌的河水发出泠泠之音,夜色空濛,水汽氤氲,该是一种怎样的古雅意韵?

历史记载已模糊。当斗门大濠冲村的女子穿着对襟襦裙,或袅袅婷婷地站在河岸,或俯身洗衣,或濯足,望着对岸的情郎,却无法蹚过流水,为了让河岸两边的目光得以牵连,一座短短十几米长的小桥,就像一个经典的印章,款款落在这条河上。

它只有一米多宽,横斜在水面,因那古朴的花岗岩,两座由花岗岩石垒叠砌起的壮实桥墩,以及桥边一棵野生的老榕树,它便得了一分灵动,一分朴实,一分疏狂。它不需要护栏,不需要精致的雕花。《菜根谭》里说: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这原汁原味的古朴,不加掩饰的敦厚、粗犷,使这座桥拥有了几分君子之气。

桥作为古诗词的意象,多在表达孤独的心绪,但这座桥是入世的,烟火的。它没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般落寞寂寥,没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物是人非的惆怅悲凉,没有“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的离愁别恨,没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孤绝清傲,没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在他乡的孤独。它是温暖的,它被大濠冲老牛的哞哞声包裹着;它是欢快的,木屐踏过的哒哒声像是一首老歌中清脆的节奏;它是有情的,一泓清水,有如恋人眼里的清澈,倒影出相依相伴的缠绵;它是诗意的,斜阳烟柳,凫游绿波常在它的视线中;它是有内蕴的,慢踱的脚步都带着书生般的儒雅。

旧时的跫音远去,岁月的流痕,都在它的斑驳与沧桑里。它已看惯河水的涨落,看惯人世的起伏。朋友回忆说,幼时他跟小伙伴一起在河边玩耍,比赛谁在水里憋气更久。轮到他时,小伙伴把他的头按在水里,待他们放开他的头时,他已成晕厥状态,但后来又奇迹般苏醒过来。从此,他认为这座古桥,在看着他的魂将要游离于身体之外时,用了深沉的呼唤,把他从昏蒙世界中唤醒。

一座石桥,连接着古今,由于村人的保护,如今成为珠海市历史建筑,也是大濠冲村的文化符号。我们慕名而来,在桥上听风、观云、看水,尘嚣瞬间远离,身心自由自在。看着斑驳的花岗岩桥身,我突然感到返璞归真的宁静。唯其古老,方留岁月底色,唯其厚重,方有人间百味。

此时已是枯水期,清浅的流水里露出些许石块,一渔舟在水边搁浅,天光、云影、树影都是水眷恋的亲人,有了它们的完美组合,加上我们的笑声,这个秋天,才是韵味缭绕的秋天。

而古桥的韵味,缭绕的不仅是这个秋天,还有从古到今的叠叠光阴,更有我们摒弃浮华、安之若素的年华。

太阳雨(组诗)

□ 夏志红

夏荷

雨,也是一种思念。

挺立的荷,

蜻蜓点水般的缠绵,

风,却成了牵挂。

红的太阳,彩虹

万物皆有灵。

太阳雨

天空中悬挂着一张笑脸

云舒云卷,太阳

俯瞰着巫山云雨

淡然处之

在那褶皱的眼皮底下

泪如雨下

冷漠,哀伤的阴影

变成太阳雨,宣泄着大地

湿润了衣裳

也揉碎了心中的忧愁

仲夏如夕

天际,残阳如血

故乡的灯已点亮

狂风暴雨,仲夏

鸢尾花诡异地爬出墙头

一杯烈酒撕扯着大地

远处的金钟掩焚音

空山涅槃,重生

打破夜空

挠乱了我寂寞的人心

风吹起故乡的颜色

风吹过池塘

雨飘进古井

白昼被鸡的啼鸣划破

岁月被悲伤和欢乐萦绕

故乡的风

赤橙黄绿青蓝紫

凤藏于枞树坪

老屋的橹延伸出的角

龙凤呈祥

冷是藏在心里的一种常态

枞树坪的枇杷熟了

谷雨的催眠

布谷鸟飞过立夏的吟唱

串起枞树坪上空的金黄

小满的枇杷熟了

一个叫凤的大姑娘

打电话告诉城里的老娘

屋后的枇杷树挂满了丰盈

挂满了我们快乐的童年

他们用裤子打个结背下山岗

叫顺丰快递给我尝尝鲜

抬头望见南风中的桐花

故乡的果香芬芳

醉了千里之外的游子

念叨着枇杷树下的

那棵栀子花

石溪公园(油画)       王国俊 作品
到珠海来看海

□ 林小兵

在中国,以海命名的城市不少,但像珠海这般,将海的浪漫、温柔、开放,与闲适的生活气息如此完美交融的,却不多见。

珠海的海,不似他处,不知从何方飘来,轻悠地停泊在岭南的一角。它既有风光旖旎的海景,又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四季更迭,景致各异,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那份独特的海韵。

春日的珠海,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斑斓画卷。黄花风铃木在春风的轻抚下,绽放出明艳的金黄。海天公园里、港湾大道旁,一串串黄花风铃在空中翩然起舞,仿佛为大地披上了流动的“黄金甲”。此时的海风也变得格外温柔,带着淡淡的海腥味,轻轻拂过人们的脸颊。沙滩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嬉笑玩耍,堆砌着梦想的城堡;情侣们手牵着手,沿着海岸线漫步,留下一串串幸福的足迹。远处海面上,船只穿梭往来,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大湾区黄金水道的脉动与繁忙。

当夏日的骄阳点燃热情,珠海的海滩便成了欢乐的海洋。海滨泳场的沙滩上,五彩的遮阳伞如蘑菇般盛开。人们或在碧波中畅游,享受海水的沁凉;或慵懒地躺在沙滩椅上,沐浴着阳光。金沙滩附近的金凤台,是观看飞机起飞的绝佳地点,引擎的轰鸣与游客的惊叹交织成活力的乐章。踏上野狸岛的环岛步道,移步换景:向北望去,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气势磅礴地伸向远方;回望情侣路,车水马龙,演绎着滨海名路的浪漫;隔海相望,珠海博物馆静默矗立,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而海中央的珠海大剧院,以其独特的日月贝造型巍然屹立,已成为闪耀的文化地标……

暑热渐消,秋日的珠海平添了几分宁静与诗意。天空湛蓝如洗,云朵洁白似絮。海边的树木依旧葱茏,偶有几片叶子悄然染上金黄。此时最宜在黄昏踱至海边,静候一场日落。当夕阳熔金,余晖泼洒海面,将万顷碧波染成醉人的橙红,粼粼波光如梦似幻。蜿蜒的情侣路也被镀上金边,依偎的情侣沉醉于漫天晚霞,感受着时光在此刻凝固的静好。

即便在万物萧瑟的冬季,珠海的海边依然暖意融融,生机不减。此时若有暇探访星罗棋布的海岛,便能觅得别样风情。三角岛水清沙白,是享受宁静露营的世外桃源;东澳、外伶仃、桂山……众多岛屿张开热情的怀抱欢迎四方宾朋。入住岛上的帐篷酒店,枕着涛声入眠,于晨曦中醒来,感受大海深沉的拥抱。远道而来的候鸟在此盘旋、嬉戏,为这片海域增添了一份灵动的诗意。而香炉湾畔,那位手捧明珠、身姿优雅的“珠海渔女”,始终如一深情地凝望着这片她守护的海域,她的传说——那位能用天籁歌喉平息风浪、护佑渔民的渔家女阿珠的故事,如同温柔的海风,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日常。

驻足珠海的海边,历史的回响仿佛随潮汐涌动。宝镜湾的摩崖石刻,铭刻着南越先民探索海洋的古老印记。这片土地自先秦属百越,秦归南海郡,唐宋时渐有渔村群落,便与海共生息。南宋末年,文天祥船过伶仃洋,“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浩然悲歌,穿越水雾蒸腾的海面,至今令人感怀不已。明清之际,这里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守护南疆的海防重镇,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碰撞。1840年后,作为最早开放的港口之一,西风东渐,珠海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也孕育出独特的中西合璧风貌。从容闳、黄宽,到唐绍仪、唐国安,再到苏兆征、杨匏安、林伟民……无数仁人志士从这片海滨出发,走向世界,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如今的珠海,已是一座充满创新活力、开放包容的现代化都市。到珠海来看海,看的何止是海的辽阔与壮美,更是这座城市在时光长河中沉淀的历史沧桑,是它浸润海风的人文情怀,是它四季流转不息的生命韵律。大海以其亘古的律动,涵纳着无数奔涌而来又终将归于平静的故事。它或许不言不语,但珠海的山海之间、街巷之中、历史深处,无不铭刻着大海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人与海共同谱写的传奇。看海,亦是读城——读这座与海共生、因海而兴的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龙眼树

□ 梁显亮

30年前,老爸从老家来到平沙,在自建的房子前面,种了两棵树,一棵是龙眼树,另外一棵也是龙眼树。

据老爸回忆说,那是从五山买回来的树苗,一棵要20元。刚种下时,两棵龙眼树很小,比我高不了多少,树干比我的手腕还细一点,我常常怀疑能不能种活?

可没想到,这两棵龙眼树在老爸的精心培育下,成活了,而且大约在四五年后,开始结果,第一次结果,龙眼不多,而且因为长得不高,在龙眼差不多成熟时,经常有人会在晚上偷偷摘果。为了保住那不多的龙眼,父亲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是喷洒白灰水,然后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已喷农药,切勿采摘。

老爸对果树的多管齐下终于看到了成果,当龙眼真正成熟时,我和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就可以摘果子吃了。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树很矮,很容易摘到龙眼。第一次尝到自家种的这两棵龙眼,皮薄、肉厚、核小,很是清甜。听老爸介绍说,这是正宗的石硖龙眼,我和姐姐、妹妹都特别高兴,老爸看到我们这么喜欢,也露出舒心的笑容。

为什么老爸在家门口种的是龙眼树而不是其他的树呢?因为在罗定老家,我们家门口就有一棵很大的龙眼树,我小的时候,经常爬到这棵树上去,后来与小伙伴比赛爬树时,我往往爬得最快,爬树就是在这棵家门口的龙眼树上练出来的本领。所以,来到平沙定居后,老爸很自然地种了两棵龙眼树在门口,除了是缓解思乡情结,还因为我们都很喜欢吃龙眼,它不像荔枝,吃多了会上火,龙眼可以开胃健脾,很让老爸放心。

有时候,到了龙眼快成熟时,防偷是很让人烦恼的问题,老爸喷“假农药”的手段,很快就让人识破了,不再有效。幸好,果树越长越高,不借助工具,是不可能摘到果子的。

后来,我结婚成家后,就搬离了老房子,住到新房子去了。但每年龙眼成熟时,我都会回去采摘龙眼,渐渐地,摘龙眼的人多了姐夫、妹夫等,大家一起摘龙眼,成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又过了十多年,我已经对摘龙眼不再感兴趣,一是因为自己做了校长,周围的邻居都认识自己,我也担心让小孩看到了会说什么“校长自己也爬树,却让我们不要爬树”之类的话;二是因为摘龙眼也是一个苦力活,而且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出一身臭汗不说,很容易被树上的虫子搞得一身又红又痒;三是时间上不允许,每年摘龙眼时往往正值暑假开始,我正在外地参加学习培训,时间上完美错过。

奇怪的是,我的六个外甥,其中四个还是男孩,都不喜欢爬树摘龙眼。我的两个小孩,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儿子,今年一个读大一,一个读小一,也不喜欢爬树。都是老爸摘回家,然后他们过来一起吃或者带回家里放进冰箱慢慢吃。这些“95后”“00后”“10后”都有个共同点,只喜欢吃龙眼,不喜欢爬树摘龙眼,跟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

看着7岁的儿子吃龙眼吃得正香,我问他:下午爸爸和你一起去摘龙眼,好不好?儿子说:爸爸,你和爷爷上树摘,我在树下看着就行了。我说:你爷爷都70多岁了,不能爬树了,以后你学会爬树摘给爷爷吃,好不好?儿子说:等我到了三年级,我就学爬树,摘给你和爷爷吃。

儿子是运动好手,游泳、篮球、乒乓球、骑单车,样样都会。我在想,什么时候学校把爬树也当作一项运动技能,很多小孩子就会像我们小时候一样,都会爬树了。

谒李清照(外一首)

□ 周保柱

你照过那盏词灯太久

词焰灼伤的眉目,至今不愈

砚迹沉沙,我终于来迟

隔着碑前双重烛影的摇红

只敢低低唤你,易安的小字

谁说女红不绣风霜

你在庭前捻香,却织出

一匹北去的江山尺锦

秋深夜寒,你比亡国更早一步失眠

而往事,并不如烟

藏在你忍别金石之学的指尖

“怎敌他,晚来风急”

一出口,竟吹彻一众薄命之薄

我读你“绿肥红瘦”的小令

也试着紧跟你“冷冷清清”的慢词

却走不进,你将清欢写成哀歌

把哀歌留作灯下空杯的空响

“不肯过江东”,你亦执守断岸

只是,在归舟化作隐喻时

吟碎一桨月痕的不聚流光

风吹莲子,莲心跌入杯底

词心,在水的中央

所以,我不焚香,也不系帛

只在你旧祠阶前伫立

若你仍能听见秋水浅响

我愿轻诵一阕无题

在“怎一个愁字”里,与你回望

谒唐婉

不再浅唱低吟

你以一纸“钗头凤”

击中一个宗族的门第

留下宋词最痛的内伤

从此“世情薄”

成为不容更改的起笔

寂寞深院或许懂你

但宋井亭的沉默 更懂你沉痛之深

你是那年春泥中撕裂的花笺

字色渐淡,泪意氤氲纸面

他着意栽下的红梅

再开不出你温存的昵称

冷红一片 掩了结局的苍白

无人听见你低眉处的碎响

更无人问你转身后的风寒

秦楼月溺于彼岸

水隔尘梦,无舟可渡

你唯借“误”以自赎

借“错”以隐忍

每一个叠字

都是你心跳的余震

在沈园柳老的脉络里

反复叩问

至今你犹卧于春波桥下

碑无题款,身无香火

偶尔风绕斜阑

似你忆起旧词——

既不能言 也不敢忘

夏天的小诗(组诗)

□ 房鉴皓

夏影三叠

晒烫的台阶上

我的影子在吃冰棍

你的影子在逗蚂蚁

突然跑来一只猫的影子

把我们的影子,叠在了一起

晾衣绳上的夏天

晾衣绳晃悠着

妈妈的碎花裙影子

爸爸的白衬衫影子

而我的小背心影子

在风里跳起了格子

夏夜舞会

萤火虫点亮路灯时

所有影子踮起脚尖溜出来

爬山虎的影子在墙上弹钢琴

小狗的影子追着月亮的银气球

而我们的影子,在悄悄踮着脚跳舞

潮汐记事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

泡成两片海带

你弯腰拾贝壳时

我偷偷尝到了月光的咸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吴颖琼
微信
朋友圈
湾韵(2025年7月21日)
珠海特区报 2025-07-21 01:54
濠冲古桥

□ 梁冬霓

若有雨,我定要撑一把油纸伞,让晶莹的雨珠从伞下滑落,在花岗岩石桥上滴成恬淡之音,然后提起脚步,走过那座带着岁月醇厚之色的古桥。

想象清朝的月光,洁白的光晕静静地洒落在这座花岗岩古桥上。桥边树影婆娑,日夜流淌的河水发出泠泠之音,夜色空濛,水汽氤氲,该是一种怎样的古雅意韵?

历史记载已模糊。当斗门大濠冲村的女子穿着对襟襦裙,或袅袅婷婷地站在河岸,或俯身洗衣,或濯足,望着对岸的情郎,却无法蹚过流水,为了让河岸两边的目光得以牵连,一座短短十几米长的小桥,就像一个经典的印章,款款落在这条河上。

它只有一米多宽,横斜在水面,因那古朴的花岗岩,两座由花岗岩石垒叠砌起的壮实桥墩,以及桥边一棵野生的老榕树,它便得了一分灵动,一分朴实,一分疏狂。它不需要护栏,不需要精致的雕花。《菜根谭》里说: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这原汁原味的古朴,不加掩饰的敦厚、粗犷,使这座桥拥有了几分君子之气。

桥作为古诗词的意象,多在表达孤独的心绪,但这座桥是入世的,烟火的。它没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那般落寞寂寥,没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物是人非的惆怅悲凉,没有“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的离愁别恨,没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孤绝清傲,没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在他乡的孤独。它是温暖的,它被大濠冲老牛的哞哞声包裹着;它是欢快的,木屐踏过的哒哒声像是一首老歌中清脆的节奏;它是有情的,一泓清水,有如恋人眼里的清澈,倒影出相依相伴的缠绵;它是诗意的,斜阳烟柳,凫游绿波常在它的视线中;它是有内蕴的,慢踱的脚步都带着书生般的儒雅。

旧时的跫音远去,岁月的流痕,都在它的斑驳与沧桑里。它已看惯河水的涨落,看惯人世的起伏。朋友回忆说,幼时他跟小伙伴一起在河边玩耍,比赛谁在水里憋气更久。轮到他时,小伙伴把他的头按在水里,待他们放开他的头时,他已成晕厥状态,但后来又奇迹般苏醒过来。从此,他认为这座古桥,在看着他的魂将要游离于身体之外时,用了深沉的呼唤,把他从昏蒙世界中唤醒。

一座石桥,连接着古今,由于村人的保护,如今成为珠海市历史建筑,也是大濠冲村的文化符号。我们慕名而来,在桥上听风、观云、看水,尘嚣瞬间远离,身心自由自在。看着斑驳的花岗岩桥身,我突然感到返璞归真的宁静。唯其古老,方留岁月底色,唯其厚重,方有人间百味。

此时已是枯水期,清浅的流水里露出些许石块,一渔舟在水边搁浅,天光、云影、树影都是水眷恋的亲人,有了它们的完美组合,加上我们的笑声,这个秋天,才是韵味缭绕的秋天。

而古桥的韵味,缭绕的不仅是这个秋天,还有从古到今的叠叠光阴,更有我们摒弃浮华、安之若素的年华。

太阳雨(组诗)

□ 夏志红

夏荷

雨,也是一种思念。

挺立的荷,

蜻蜓点水般的缠绵,

风,却成了牵挂。

红的太阳,彩虹

万物皆有灵。

太阳雨

天空中悬挂着一张笑脸

云舒云卷,太阳

俯瞰着巫山云雨

淡然处之

在那褶皱的眼皮底下

泪如雨下

冷漠,哀伤的阴影

变成太阳雨,宣泄着大地

湿润了衣裳

也揉碎了心中的忧愁

仲夏如夕

天际,残阳如血

故乡的灯已点亮

狂风暴雨,仲夏

鸢尾花诡异地爬出墙头

一杯烈酒撕扯着大地

远处的金钟掩焚音

空山涅槃,重生

打破夜空

挠乱了我寂寞的人心

风吹起故乡的颜色

风吹过池塘

雨飘进古井

白昼被鸡的啼鸣划破

岁月被悲伤和欢乐萦绕

故乡的风

赤橙黄绿青蓝紫

凤藏于枞树坪

老屋的橹延伸出的角

龙凤呈祥

冷是藏在心里的一种常态

枞树坪的枇杷熟了

谷雨的催眠

布谷鸟飞过立夏的吟唱

串起枞树坪上空的金黄

小满的枇杷熟了

一个叫凤的大姑娘

打电话告诉城里的老娘

屋后的枇杷树挂满了丰盈

挂满了我们快乐的童年

他们用裤子打个结背下山岗

叫顺丰快递给我尝尝鲜

抬头望见南风中的桐花

故乡的果香芬芳

醉了千里之外的游子

念叨着枇杷树下的

那棵栀子花

石溪公园(油画)       王国俊 作品
到珠海来看海

□ 林小兵

在中国,以海命名的城市不少,但像珠海这般,将海的浪漫、温柔、开放,与闲适的生活气息如此完美交融的,却不多见。

珠海的海,不似他处,不知从何方飘来,轻悠地停泊在岭南的一角。它既有风光旖旎的海景,又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四季更迭,景致各异,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那份独特的海韵。

春日的珠海,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斑斓画卷。黄花风铃木在春风的轻抚下,绽放出明艳的金黄。海天公园里、港湾大道旁,一串串黄花风铃在空中翩然起舞,仿佛为大地披上了流动的“黄金甲”。此时的海风也变得格外温柔,带着淡淡的海腥味,轻轻拂过人们的脸颊。沙滩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嬉笑玩耍,堆砌着梦想的城堡;情侣们手牵着手,沿着海岸线漫步,留下一串串幸福的足迹。远处海面上,船只穿梭往来,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大湾区黄金水道的脉动与繁忙。

当夏日的骄阳点燃热情,珠海的海滩便成了欢乐的海洋。海滨泳场的沙滩上,五彩的遮阳伞如蘑菇般盛开。人们或在碧波中畅游,享受海水的沁凉;或慵懒地躺在沙滩椅上,沐浴着阳光。金沙滩附近的金凤台,是观看飞机起飞的绝佳地点,引擎的轰鸣与游客的惊叹交织成活力的乐章。踏上野狸岛的环岛步道,移步换景:向北望去,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气势磅礴地伸向远方;回望情侣路,车水马龙,演绎着滨海名路的浪漫;隔海相望,珠海博物馆静默矗立,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而海中央的珠海大剧院,以其独特的日月贝造型巍然屹立,已成为闪耀的文化地标……

暑热渐消,秋日的珠海平添了几分宁静与诗意。天空湛蓝如洗,云朵洁白似絮。海边的树木依旧葱茏,偶有几片叶子悄然染上金黄。此时最宜在黄昏踱至海边,静候一场日落。当夕阳熔金,余晖泼洒海面,将万顷碧波染成醉人的橙红,粼粼波光如梦似幻。蜿蜒的情侣路也被镀上金边,依偎的情侣沉醉于漫天晚霞,感受着时光在此刻凝固的静好。

即便在万物萧瑟的冬季,珠海的海边依然暖意融融,生机不减。此时若有暇探访星罗棋布的海岛,便能觅得别样风情。三角岛水清沙白,是享受宁静露营的世外桃源;东澳、外伶仃、桂山……众多岛屿张开热情的怀抱欢迎四方宾朋。入住岛上的帐篷酒店,枕着涛声入眠,于晨曦中醒来,感受大海深沉的拥抱。远道而来的候鸟在此盘旋、嬉戏,为这片海域增添了一份灵动的诗意。而香炉湾畔,那位手捧明珠、身姿优雅的“珠海渔女”,始终如一深情地凝望着这片她守护的海域,她的传说——那位能用天籁歌喉平息风浪、护佑渔民的渔家女阿珠的故事,如同温柔的海风,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日常。

驻足珠海的海边,历史的回响仿佛随潮汐涌动。宝镜湾的摩崖石刻,铭刻着南越先民探索海洋的古老印记。这片土地自先秦属百越,秦归南海郡,唐宋时渐有渔村群落,便与海共生息。南宋末年,文天祥船过伶仃洋,“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浩然悲歌,穿越水雾蒸腾的海面,至今令人感怀不已。明清之际,这里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守护南疆的海防重镇,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碰撞。1840年后,作为最早开放的港口之一,西风东渐,珠海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也孕育出独特的中西合璧风貌。从容闳、黄宽,到唐绍仪、唐国安,再到苏兆征、杨匏安、林伟民……无数仁人志士从这片海滨出发,走向世界,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如今的珠海,已是一座充满创新活力、开放包容的现代化都市。到珠海来看海,看的何止是海的辽阔与壮美,更是这座城市在时光长河中沉淀的历史沧桑,是它浸润海风的人文情怀,是它四季流转不息的生命韵律。大海以其亘古的律动,涵纳着无数奔涌而来又终将归于平静的故事。它或许不言不语,但珠海的山海之间、街巷之中、历史深处,无不铭刻着大海的印记,无声地诉说着人与海共同谱写的传奇。看海,亦是读城——读这座与海共生、因海而兴的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龙眼树

□ 梁显亮

30年前,老爸从老家来到平沙,在自建的房子前面,种了两棵树,一棵是龙眼树,另外一棵也是龙眼树。

据老爸回忆说,那是从五山买回来的树苗,一棵要20元。刚种下时,两棵龙眼树很小,比我高不了多少,树干比我的手腕还细一点,我常常怀疑能不能种活?

可没想到,这两棵龙眼树在老爸的精心培育下,成活了,而且大约在四五年后,开始结果,第一次结果,龙眼不多,而且因为长得不高,在龙眼差不多成熟时,经常有人会在晚上偷偷摘果。为了保住那不多的龙眼,父亲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是喷洒白灰水,然后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已喷农药,切勿采摘。

老爸对果树的多管齐下终于看到了成果,当龙眼真正成熟时,我和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就可以摘果子吃了。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树很矮,很容易摘到龙眼。第一次尝到自家种的这两棵龙眼,皮薄、肉厚、核小,很是清甜。听老爸介绍说,这是正宗的石硖龙眼,我和姐姐、妹妹都特别高兴,老爸看到我们这么喜欢,也露出舒心的笑容。

为什么老爸在家门口种的是龙眼树而不是其他的树呢?因为在罗定老家,我们家门口就有一棵很大的龙眼树,我小的时候,经常爬到这棵树上去,后来与小伙伴比赛爬树时,我往往爬得最快,爬树就是在这棵家门口的龙眼树上练出来的本领。所以,来到平沙定居后,老爸很自然地种了两棵龙眼树在门口,除了是缓解思乡情结,还因为我们都很喜欢吃龙眼,它不像荔枝,吃多了会上火,龙眼可以开胃健脾,很让老爸放心。

有时候,到了龙眼快成熟时,防偷是很让人烦恼的问题,老爸喷“假农药”的手段,很快就让人识破了,不再有效。幸好,果树越长越高,不借助工具,是不可能摘到果子的。

后来,我结婚成家后,就搬离了老房子,住到新房子去了。但每年龙眼成熟时,我都会回去采摘龙眼,渐渐地,摘龙眼的人多了姐夫、妹夫等,大家一起摘龙眼,成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又过了十多年,我已经对摘龙眼不再感兴趣,一是因为自己做了校长,周围的邻居都认识自己,我也担心让小孩看到了会说什么“校长自己也爬树,却让我们不要爬树”之类的话;二是因为摘龙眼也是一个苦力活,而且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出一身臭汗不说,很容易被树上的虫子搞得一身又红又痒;三是时间上不允许,每年摘龙眼时往往正值暑假开始,我正在外地参加学习培训,时间上完美错过。

奇怪的是,我的六个外甥,其中四个还是男孩,都不喜欢爬树摘龙眼。我的两个小孩,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儿子,今年一个读大一,一个读小一,也不喜欢爬树。都是老爸摘回家,然后他们过来一起吃或者带回家里放进冰箱慢慢吃。这些“95后”“00后”“10后”都有个共同点,只喜欢吃龙眼,不喜欢爬树摘龙眼,跟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

看着7岁的儿子吃龙眼吃得正香,我问他:下午爸爸和你一起去摘龙眼,好不好?儿子说:爸爸,你和爷爷上树摘,我在树下看着就行了。我说:你爷爷都70多岁了,不能爬树了,以后你学会爬树摘给爷爷吃,好不好?儿子说:等我到了三年级,我就学爬树,摘给你和爷爷吃。

儿子是运动好手,游泳、篮球、乒乓球、骑单车,样样都会。我在想,什么时候学校把爬树也当作一项运动技能,很多小孩子就会像我们小时候一样,都会爬树了。

谒李清照(外一首)

□ 周保柱

你照过那盏词灯太久

词焰灼伤的眉目,至今不愈

砚迹沉沙,我终于来迟

隔着碑前双重烛影的摇红

只敢低低唤你,易安的小字

谁说女红不绣风霜

你在庭前捻香,却织出

一匹北去的江山尺锦

秋深夜寒,你比亡国更早一步失眠

而往事,并不如烟

藏在你忍别金石之学的指尖

“怎敌他,晚来风急”

一出口,竟吹彻一众薄命之薄

我读你“绿肥红瘦”的小令

也试着紧跟你“冷冷清清”的慢词

却走不进,你将清欢写成哀歌

把哀歌留作灯下空杯的空响

“不肯过江东”,你亦执守断岸

只是,在归舟化作隐喻时

吟碎一桨月痕的不聚流光

风吹莲子,莲心跌入杯底

词心,在水的中央

所以,我不焚香,也不系帛

只在你旧祠阶前伫立

若你仍能听见秋水浅响

我愿轻诵一阕无题

在“怎一个愁字”里,与你回望

谒唐婉

不再浅唱低吟

你以一纸“钗头凤”

击中一个宗族的门第

留下宋词最痛的内伤

从此“世情薄”

成为不容更改的起笔

寂寞深院或许懂你

但宋井亭的沉默 更懂你沉痛之深

你是那年春泥中撕裂的花笺

字色渐淡,泪意氤氲纸面

他着意栽下的红梅

再开不出你温存的昵称

冷红一片 掩了结局的苍白

无人听见你低眉处的碎响

更无人问你转身后的风寒

秦楼月溺于彼岸

水隔尘梦,无舟可渡

你唯借“误”以自赎

借“错”以隐忍

每一个叠字

都是你心跳的余震

在沈园柳老的脉络里

反复叩问

至今你犹卧于春波桥下

碑无题款,身无香火

偶尔风绕斜阑

似你忆起旧词——

既不能言 也不敢忘

夏天的小诗(组诗)

□ 房鉴皓

夏影三叠

晒烫的台阶上

我的影子在吃冰棍

你的影子在逗蚂蚁

突然跑来一只猫的影子

把我们的影子,叠在了一起

晾衣绳上的夏天

晾衣绳晃悠着

妈妈的碎花裙影子

爸爸的白衬衫影子

而我的小背心影子

在风里跳起了格子

夏夜舞会

萤火虫点亮路灯时

所有影子踮起脚尖溜出来

爬山虎的影子在墙上弹钢琴

小狗的影子追着月亮的银气球

而我们的影子,在悄悄踮着脚跳舞

潮汐记事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

泡成两片海带

你弯腰拾贝壳时

我偷偷尝到了月光的咸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吴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