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一度 | 台风“韦帕”影响逐渐减弱,珠海按下复工复产“加速键”
随着台风“韦帕”影响逐渐减弱,珠海城乡大地与海岛迅速按下复工复产“加速键”,党员干部、退役军人、民兵、志愿者、环卫工人、外卖小哥齐上阵,清理残枝断叶、清除通行障碍、恢复生活生产秩序,众志成城守护美丽家园,齐心协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复畅:

争分夺秒为市民打通回家路

7月20日傍晚,随着台风“韦帕”逐渐离开,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连夜组织环卫、绿化等作业单位开展路面清障、垃圾清理工作,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目前已基本完成主次干道清障工作。

7月21日上午,记者在银桦路、兴业路等地走访,数十名园林工人正在清理断枝残叶,快速清除主次干道通行障碍,并派出专业车辆设备,移除或者扶正倒伏在路面上的树木,做好支撑加固工作,防范次生灾害。香洲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副主任颜向军介绍,当天他们出动50余人,重点对兴业路和银桦路进行了彻底的清理。

台风过境后,香洲区各街道社区第一时间吹响清障号角——党员干部、民兵、环卫工、志愿者迅速集结,油锯与铁锹交响,清运车与扫帚并进,争分夺秒为市民打通安全畅通的回家路

在吉大街道石花社区,断枝落叶及各类垃圾散落各处,路边的共享单车也被狂风刮得东倒西歪,杂乱地堆放在人行道上。社区工作人员、驻点团队、志愿团队与正圆城服环卫团队、园林绿化单位紧密协作,展开了一场高效的清扫清障行动。经过数小时的连续奋战,截至21日中午已累计清运断枝、垃圾10余车,辖区内的共享单车也全部恢复整齐停放。

吉大街道石花社区工作人员对共享单车进行规整停放。

在拱北街道联安社区,各清障点位现场集结了党员、退役军人、民兵、志愿者、环卫工人等60多人参与清障工作。

在将军山森林公园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数十棵树木从山上侧翻下来横卧马路,党员干部与退役军人带头冲在前,锯树、拖树枝、装清运车、清扫路面。众人默契协作、挥汗如雨,只为尽快把路面清洁干净,保障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数说

7月21日全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迅速响应,截至21日18时,全市共出动4039人次、车辆689台次,扶正加固树木3100余株,清理断枝1370余处。同时,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还组织6443名环卫工人和机械设备,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全面清理大风刮落的生活垃圾杂物,扶正吹倒的垃圾桶(箱)等环卫设施,冲刷洗扫道路泥沙淤泥,以最快速度恢复道路畅通,仅21日上午就清运垃圾2886吨

复序:

海岛党员干部齐上阵

台风“韦帕”过境后,为尽快恢复辖区生产生活秩序,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万山区各镇迅速启动抢险救灾预案,凝聚各方力量开展复产工作,让温暖与希望在海岛间传递。万山镇全体干部职工全方位、多领域在万山岛、东澳岛两岛开展恢复工作,全力投入复工复产各项任务中,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7月21日上午,万山区相关负责人、担杆镇领导班子成员、干部职工以及驻岛部队、海洋执法大队、横琴消防局海岛消防分队等80余人,按区域划分3大组,分别在拱桥湾广场片区,文化中心、天祥路片区以及伶宾路片区全面快速地开展清障工作。仅用3小时,建成区已基本清理干净。经统计,本次灾后清障工作共清理园林绿化垃圾约25吨,出动垃圾清运、清扫各类车辆64车次。

复航:

水上客运和观光航线逐步恢复

随着台风“韦帕”影响消退,珠海水上客渡运航线和观光航线7月21日午后逐步复航,珠澳环岛游、珠澳轮渡首班船分别于15时、15时10分开出。

当日10时,珠海高栏港船舶交通管制正式解除,港区逐步恢复生产。此前,珠海船舶交管中心已联合运维团队检修雷达、通信设备,确保船舶动态监控及安全信息播报系统稳定运行,同时协调引航、港口调度等单位,合理安排船舶进出港计划。

复通:

兴业快线倒伏树木被快速清理

7月20日下午,兴业快线迎宾支线石溪隧道口附近路边一棵大树被台风吹倒,导致北往南方向交通受阻。事发后,珠海交通控股集团迅速开展清障工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现场交通秩序。

工作人员清理隔音屏障

事发在当天下午1时许,珠海交控集团值班人员发现大树倒伏后,第一时间配合交警部门将所有车流疏导至紫荆路口,同时组织救援人员和救援设备清理路障。至下午5时30分许,倒伏的大树躯干全部被吊装上车、运离现场,被大树砸坏的隔音屏障也被清理完毕。

复市:

正方优和汇·城市阳台恢复营业

7月21日,随着台风“韦帕”远离珠海,位于情侣路的正方优和汇·城市阳台当天一早恢复正常营业。记者现场看到,恢复营业首日客流量已相当可观,商铺全部亮灯营业,地面干净整洁,现场井然有序。

城市阳台商铺恢复营业。

“台风过境后的首日,商户复工的积极性非常活跃,今早已全部恢复营业,员工正常到岗。”正方优和汇·城市阳台项目总经理助理樊慧告诉记者,台风期间,城市阳台主体建筑并未受到影响,仅出现部分绿化倒伏,“台风过后我们已第一时间组织抢险,对吹倒的树木进行扶正,对影响道路通行的枯枝展开移除作业,目前已基本完成并对外正常营业。”

复产:

农业保险精准快速发力

7月21日,台风“韦帕”过境后,部分农企、农户遭受损失。台风过后,金湾区迅速行动组织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理赔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农户损失,助力农业复产

在珠海市面积最大的莲雾种植基地——平沙镇台隆农业园,种植大棚遭受了“韦帕”的重创,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部分莲雾树也被吹倒。据农业园负责人陈希介绍,大棚里的不少果树遭受损失,需要重新种植,估计粗略损失超过100万元。

闻讯赶来的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心支公司员工,第一时间来到台隆农业园现场查勘、确认受损面积,并同步整理理赔材料。通过开启“农险理赔绿色通道”,简化受灾农企农户的审批流程,该保险公司采用预付机制,当天便预赔付5万元,助力农企恢复生产。

保险工作人员到台隆农业园现场查勘。

抗风秘籍

珠海海洋牧场硬核科技显神威

7月20日,台风“韦帕”过境珠海,在桂山岛大小蜘洲海域,狂风大作。气象数据显示,这里录得56.7米/秒的瞬时阵风,相当于17级强风——这样的风力能轻易掀翻屋顶、折断树干。而海面之上,“格盛1号”与“澎湖号”两座深远海养殖平台却稳稳扎根,像两位沉稳的哨兵,在狂风巨浪中屹立不倒。21日,台风“韦帕”过境后,格盛科技副总经理杜兵告诉记者,两座平台再次经受住极端天气考验,鱼群少量损耗,设备完好无损。

这场“硬碰硬”的较量,折射出珠海海洋装备的硬核实力。

“不倒翁”设计破解抗风难题

“韦帕”过境时,“澎湖号”的摄像头正对着“格盛1号”,在视频画面里,高达数米的汹涌海浪不断拍打着这座长86米、宽34米的“海上堡垒”。狂风中,平台稳如泰山,原因来自平台的“先天设计”——半潜式结构让重心深埋水下,像“不倒翁”一样扎在海里;八条锚链从平台延伸至海底,牢牢拉住主体,锚泊系统正是对抗狂风的关键。

杜兵透露,“韦帕”来临前,“格盛1号”团队完成了一场与风暴赛跑的标准化操作:甲板活动部件全部锁死,水密门窗紧闭;电力系统满电待命,仅保留监控和警示灯运行;网衣提前清洁以减少水流阻力。最后一步至关重要——所有人员按指令安全撤离,仅通过远程摄像头和传感器维系着与“海上堡垒”的联系。这些细节,也是宝贵经验,被团队写进了“养殖设施运营安全管理指南”,不断丰富完善。

珠海海洋牧场个个都有“抗风秘籍”

不止“格盛1号”,珠海近年建成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个个都有“抗风秘籍”,用技术实力进一步打响了珠海海洋牧场装备的品牌。

如果说“格盛1号”是以“稳”字取胜,在珠海隘洲岛海域的“伶仃牧场1、2、3号”,则依靠“牢”字立足。作为桁架式养殖网箱,它们像一个个钢铁笼子扎在海里。台风来临前,工作人员会仔细检查网衣、框架和锚固系统,把所有松动部件拧紧固定,反复排查管路,确保安全可靠。水下,每条锚链强度经过严苛计算,锚泊系统能确保平台在极端海况下不发生位移。

即将投产的“湾区伶仃号”的秘诀在于“智”字。这一集深远海养殖和休闲渔旅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平台,搭载了智能监控系统,工作人员能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实时看到海里的情况:水温是否异常?鱼群是否躁动?网箱有没有破损?一旦有异常,工作人员能快速远程处置。台风来临前,这艘“养殖航母”还能启动先进的全电推进系统,开启“游弋”模式,自主躲避台风。

从“被动躲”到“主动防”,是理念的升级,更是技术的迭代。传统养殖“看天吃饭”,台风来了只能盼着损失小一点。而珠海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把“防”字刻在设计之初。无论是半潜式平台的结构强度,还是桁架式网箱的抗风浪设计,都符合“能扛住强台风”这个硬指标。

金融护航系上“蓝色安全带”

光有硬件装备还不够,护航“蓝色粮仓”还得有软件保障。台风过后,哪怕装备没事,鱼群可能因应激反应受损;万一风太大,维修成本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这时,金融保险就成了“第二道防线”。

珠海近年来推出的风力指数保险产品,就是为海洋牧场量身定做的“护身符”。2023年,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心支公司推出新产品——只要养殖区日最大风速达到9级(20.8米/秒)以上,就算保险事故,保险人将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无需查勘损失,气象站的数据说了算,政府财政更提供高达60%的保费补贴,养殖企业可以轻装上阵,这无疑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

17级狂风中屹立不倒的“格盛1号”,是珠海“向海图强”一个缩影。从平台自带的“硬核科技”,到提前准备的细致预案,再到风力指数保险的金融托底,珠海用“技术+管理+金融”的组合拳,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筑起了一道坚固防线。

封面图:赵梓摄
文字:郑振华 康振华 施展华 甘丰恺 佘映薇 张伟宁 许晖 图片:赵梓 张洲 饶梓麟 编辑:朱晓 责任编辑:李双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深一度 | 台风“韦帕”影响逐渐减弱,珠海按下复工复产“加速键”
珠海特区报 2025-07-22 04:11
随着台风“韦帕”影响逐渐减弱,珠海城乡大地与海岛迅速按下复工复产“加速键”,党员干部、退役军人、民兵、志愿者、环卫工人、外卖小哥齐上阵,清理残枝断叶、清除通行障碍、恢复生活生产秩序,众志成城守护美丽家园,齐心协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复畅:

争分夺秒为市民打通回家路

7月20日傍晚,随着台风“韦帕”逐渐离开,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连夜组织环卫、绿化等作业单位开展路面清障、垃圾清理工作,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目前已基本完成主次干道清障工作。

7月21日上午,记者在银桦路、兴业路等地走访,数十名园林工人正在清理断枝残叶,快速清除主次干道通行障碍,并派出专业车辆设备,移除或者扶正倒伏在路面上的树木,做好支撑加固工作,防范次生灾害。香洲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副主任颜向军介绍,当天他们出动50余人,重点对兴业路和银桦路进行了彻底的清理。

台风过境后,香洲区各街道社区第一时间吹响清障号角——党员干部、民兵、环卫工、志愿者迅速集结,油锯与铁锹交响,清运车与扫帚并进,争分夺秒为市民打通安全畅通的回家路

在吉大街道石花社区,断枝落叶及各类垃圾散落各处,路边的共享单车也被狂风刮得东倒西歪,杂乱地堆放在人行道上。社区工作人员、驻点团队、志愿团队与正圆城服环卫团队、园林绿化单位紧密协作,展开了一场高效的清扫清障行动。经过数小时的连续奋战,截至21日中午已累计清运断枝、垃圾10余车,辖区内的共享单车也全部恢复整齐停放。

吉大街道石花社区工作人员对共享单车进行规整停放。

在拱北街道联安社区,各清障点位现场集结了党员、退役军人、民兵、志愿者、环卫工人等60多人参与清障工作。

在将军山森林公园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数十棵树木从山上侧翻下来横卧马路,党员干部与退役军人带头冲在前,锯树、拖树枝、装清运车、清扫路面。众人默契协作、挥汗如雨,只为尽快把路面清洁干净,保障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数说

7月21日全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迅速响应,截至21日18时,全市共出动4039人次、车辆689台次,扶正加固树木3100余株,清理断枝1370余处。同时,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还组织6443名环卫工人和机械设备,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全面清理大风刮落的生活垃圾杂物,扶正吹倒的垃圾桶(箱)等环卫设施,冲刷洗扫道路泥沙淤泥,以最快速度恢复道路畅通,仅21日上午就清运垃圾2886吨

复序:

海岛党员干部齐上阵

台风“韦帕”过境后,为尽快恢复辖区生产生活秩序,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万山区各镇迅速启动抢险救灾预案,凝聚各方力量开展复产工作,让温暖与希望在海岛间传递。万山镇全体干部职工全方位、多领域在万山岛、东澳岛两岛开展恢复工作,全力投入复工复产各项任务中,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7月21日上午,万山区相关负责人、担杆镇领导班子成员、干部职工以及驻岛部队、海洋执法大队、横琴消防局海岛消防分队等80余人,按区域划分3大组,分别在拱桥湾广场片区,文化中心、天祥路片区以及伶宾路片区全面快速地开展清障工作。仅用3小时,建成区已基本清理干净。经统计,本次灾后清障工作共清理园林绿化垃圾约25吨,出动垃圾清运、清扫各类车辆64车次。

复航:

水上客运和观光航线逐步恢复

随着台风“韦帕”影响消退,珠海水上客渡运航线和观光航线7月21日午后逐步复航,珠澳环岛游、珠澳轮渡首班船分别于15时、15时10分开出。

当日10时,珠海高栏港船舶交通管制正式解除,港区逐步恢复生产。此前,珠海船舶交管中心已联合运维团队检修雷达、通信设备,确保船舶动态监控及安全信息播报系统稳定运行,同时协调引航、港口调度等单位,合理安排船舶进出港计划。

复通:

兴业快线倒伏树木被快速清理

7月20日下午,兴业快线迎宾支线石溪隧道口附近路边一棵大树被台风吹倒,导致北往南方向交通受阻。事发后,珠海交通控股集团迅速开展清障工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现场交通秩序。

工作人员清理隔音屏障

事发在当天下午1时许,珠海交控集团值班人员发现大树倒伏后,第一时间配合交警部门将所有车流疏导至紫荆路口,同时组织救援人员和救援设备清理路障。至下午5时30分许,倒伏的大树躯干全部被吊装上车、运离现场,被大树砸坏的隔音屏障也被清理完毕。

复市:

正方优和汇·城市阳台恢复营业

7月21日,随着台风“韦帕”远离珠海,位于情侣路的正方优和汇·城市阳台当天一早恢复正常营业。记者现场看到,恢复营业首日客流量已相当可观,商铺全部亮灯营业,地面干净整洁,现场井然有序。

城市阳台商铺恢复营业。

“台风过境后的首日,商户复工的积极性非常活跃,今早已全部恢复营业,员工正常到岗。”正方优和汇·城市阳台项目总经理助理樊慧告诉记者,台风期间,城市阳台主体建筑并未受到影响,仅出现部分绿化倒伏,“台风过后我们已第一时间组织抢险,对吹倒的树木进行扶正,对影响道路通行的枯枝展开移除作业,目前已基本完成并对外正常营业。”

复产:

农业保险精准快速发力

7月21日,台风“韦帕”过境后,部分农企、农户遭受损失。台风过后,金湾区迅速行动组织农业保险承保机构开展农业保险理赔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农户损失,助力农业复产

在珠海市面积最大的莲雾种植基地——平沙镇台隆农业园,种植大棚遭受了“韦帕”的重创,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部分莲雾树也被吹倒。据农业园负责人陈希介绍,大棚里的不少果树遭受损失,需要重新种植,估计粗略损失超过100万元。

闻讯赶来的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心支公司员工,第一时间来到台隆农业园现场查勘、确认受损面积,并同步整理理赔材料。通过开启“农险理赔绿色通道”,简化受灾农企农户的审批流程,该保险公司采用预付机制,当天便预赔付5万元,助力农企恢复生产。

保险工作人员到台隆农业园现场查勘。

抗风秘籍

珠海海洋牧场硬核科技显神威

7月20日,台风“韦帕”过境珠海,在桂山岛大小蜘洲海域,狂风大作。气象数据显示,这里录得56.7米/秒的瞬时阵风,相当于17级强风——这样的风力能轻易掀翻屋顶、折断树干。而海面之上,“格盛1号”与“澎湖号”两座深远海养殖平台却稳稳扎根,像两位沉稳的哨兵,在狂风巨浪中屹立不倒。21日,台风“韦帕”过境后,格盛科技副总经理杜兵告诉记者,两座平台再次经受住极端天气考验,鱼群少量损耗,设备完好无损。

这场“硬碰硬”的较量,折射出珠海海洋装备的硬核实力。

“不倒翁”设计破解抗风难题

“韦帕”过境时,“澎湖号”的摄像头正对着“格盛1号”,在视频画面里,高达数米的汹涌海浪不断拍打着这座长86米、宽34米的“海上堡垒”。狂风中,平台稳如泰山,原因来自平台的“先天设计”——半潜式结构让重心深埋水下,像“不倒翁”一样扎在海里;八条锚链从平台延伸至海底,牢牢拉住主体,锚泊系统正是对抗狂风的关键。

杜兵透露,“韦帕”来临前,“格盛1号”团队完成了一场与风暴赛跑的标准化操作:甲板活动部件全部锁死,水密门窗紧闭;电力系统满电待命,仅保留监控和警示灯运行;网衣提前清洁以减少水流阻力。最后一步至关重要——所有人员按指令安全撤离,仅通过远程摄像头和传感器维系着与“海上堡垒”的联系。这些细节,也是宝贵经验,被团队写进了“养殖设施运营安全管理指南”,不断丰富完善。

珠海海洋牧场个个都有“抗风秘籍”

不止“格盛1号”,珠海近年建成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个个都有“抗风秘籍”,用技术实力进一步打响了珠海海洋牧场装备的品牌。

如果说“格盛1号”是以“稳”字取胜,在珠海隘洲岛海域的“伶仃牧场1、2、3号”,则依靠“牢”字立足。作为桁架式养殖网箱,它们像一个个钢铁笼子扎在海里。台风来临前,工作人员会仔细检查网衣、框架和锚固系统,把所有松动部件拧紧固定,反复排查管路,确保安全可靠。水下,每条锚链强度经过严苛计算,锚泊系统能确保平台在极端海况下不发生位移。

即将投产的“湾区伶仃号”的秘诀在于“智”字。这一集深远海养殖和休闲渔旅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平台,搭载了智能监控系统,工作人员能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实时看到海里的情况:水温是否异常?鱼群是否躁动?网箱有没有破损?一旦有异常,工作人员能快速远程处置。台风来临前,这艘“养殖航母”还能启动先进的全电推进系统,开启“游弋”模式,自主躲避台风。

从“被动躲”到“主动防”,是理念的升级,更是技术的迭代。传统养殖“看天吃饭”,台风来了只能盼着损失小一点。而珠海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把“防”字刻在设计之初。无论是半潜式平台的结构强度,还是桁架式网箱的抗风浪设计,都符合“能扛住强台风”这个硬指标。

金融护航系上“蓝色安全带”

光有硬件装备还不够,护航“蓝色粮仓”还得有软件保障。台风过后,哪怕装备没事,鱼群可能因应激反应受损;万一风太大,维修成本也是笔不小的开支。这时,金融保险就成了“第二道防线”。

珠海近年来推出的风力指数保险产品,就是为海洋牧场量身定做的“护身符”。2023年,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心支公司推出新产品——只要养殖区日最大风速达到9级(20.8米/秒)以上,就算保险事故,保险人将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无需查勘损失,气象站的数据说了算,政府财政更提供高达60%的保费补贴,养殖企业可以轻装上阵,这无疑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

17级狂风中屹立不倒的“格盛1号”,是珠海“向海图强”一个缩影。从平台自带的“硬核科技”,到提前准备的细致预案,再到风力指数保险的金融托底,珠海用“技术+管理+金融”的组合拳,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筑起了一道坚固防线。

封面图:赵梓摄
文字:郑振华 康振华 施展华 甘丰恺 佘映薇 张伟宁 许晖 图片:赵梓 张洲 饶梓麟 编辑:朱晓 责任编辑: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