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遵义实践研学学生作品展播第3期——陈敏熹、林慧菡研学心得

遵义研学

实践之旅

(2025 · 夏)

学生作品第 3 期

一次行走的课堂,一场心灵的洗礼。 陈敏熹与林慧菡同学,用她们真挚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贵州遵义研学的记忆匣子。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交织着历史回响、现实思考与青春成长的足迹!

 

01

遵义烙印

——作者 陈敏熹 

此次研学我们去了贵州遵义,为期五天,是一场十分有意义的研学。我和随行同学和老师相处愉快,也学到了很多。

我们的第一站是遵义会议遗址,遗址中的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生动向我们展示了会议其中的红色革命精神。木漆方桌、煤油灯等珍贵文物都静静地守候在展厅内,无声地述说着那段重要而光辉的历史。其中突破重围,不畏困难的红色革命精神需要我们代代传承!

我们的第二站是镇南中学,这所学校是我们的“兄弟学校”,那里的校园环境也让我深为触动。宿舍和卫生间的设施较为简单,食堂的供餐方式也因条件所限与我们习惯的不同,还有那台因故未能及时修复的打印机,这些都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两地条件的差异。镇南中学的校领导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校园,它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自然风光秀丽。当我们前往镇南中学学生农户家庭走访时,更是真切体会到了当地生活条件的实际情况:通往学生家的山路漫长崎岖,步行需要近一个小时;居住的房子保持着非常朴素的原始风貌。或许,对那里的孩子们来说,求学是改变境遇的重要途径。吃着镇南中学食堂的饭菜,我暗暗发誓以后以后再也不浪费一粒粮食;吃着学生家里特意为我们切的西瓜,我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可以为山区作贡献的人。

后来,我们又去直播助农,参观海龙屯与娄山关,这种社会实践让我体会到了赚钱的不易与往昔革命岁月的艰苦。

这次遵义研学让我学会与懂得了很多,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02

黔行印记

  

——作者 林慧菡 

这次的贵州遵义、务川研学之旅,像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让我收获满满,对这片地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遵义,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和陈列馆,我仿佛推开了历史的大门,回到了那个关键时刻。听着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红军战士们的坚韧无畏,在我脑中无法忘怀。复杂又伟大的历史,先辈们的故事与精神,值得我们用心铭记和诉说。

务川的镇南中学之行,更是充满了温暖与感动。公益支教的体验,让我对镇南中学和务川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的同学分享了珠海的故事与我们在梅华中学的生活,他们也用务川的历史文化与热情深深感染了我们。家庭走访和直播助农,又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生活的新窗,走进农户家庭,倾听他们和我们与众不同的生活,上学的不易,日常中的趣事,让我懂得了生活的多样。下午参与直播助农,我和同学们都很紧张但在齐心协力之下,我们还是成功完成了直播。这种成就感让我真切体会到,自己微小的力量,也能帮助到他人的生活。

海龙屯的手工制作好玩又长知识,让我记住了许多文物古迹的小细节、娄山关的博物馆和演出也很棒,那些文物,故事和精彩的演出,让我忍不住将些触动心灵的画面记录下来。

这段旅程,是我成长路上珍贵的宝藏,在未来,我会带着这些温暖的回忆,宝贵的经历,可贵的精神,勇往前行。

03
小编点评

 

陈敏熹同学

陈敏熹同学的文字带我们走进一场真实而深刻的研学之旅。她用清晰的细节带我们看到:遵义会议纪念馆里保存完好的方桌、煤油灯,默默讲述着“突破重围,不畏困难”的革命精神,更让我们切身感受到镇南中学与我们所熟悉环境的差异。而正是这些亲眼所见的现实对比,让她写下了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在食堂吃饭时暗下决心“再也不浪费一粒粮食”,在吃学生家的西瓜时发誓“一定要为山区作贡献”。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不仅真实记录了研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少年在震撼后的成长与担当。通过亲身体验,作者理解了历史精神,更读懂了生活的另一面。

 

林慧菡同学

林慧菡同学的这篇文章带我们体验了一场充满温度的文化探索。她用流畅的叙述,带我们聆听遵义会址中“讲解员深情的讲述”,感受镇南中学师生的“热情感染”;更通过走访农户家庭发现“生活多样”,在直播助农中体会“协作完成”的成就感。海龙屯的趣味手工与娄山关的震撼演出,为旅程增添丰富色彩。文中“微小力量助人”“珍贵宝藏”等感悟,真诚而治愈。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不仅清晰记录了红色教育、公益实践与文化体验的多维收获,更让我们看到少年在拥抱世界中获得的成长能量。

 

END

 

编辑:郭晓娟 责任编辑:何铭
微信
朋友圈
2025遵义实践研学学生作品展播第3期——陈敏熹、林慧菡研学心得
观海融媒 2025-07-23 17:47

遵义研学

实践之旅

(2025 · 夏)

学生作品第 3 期

一次行走的课堂,一场心灵的洗礼。 陈敏熹与林慧菡同学,用她们真挚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贵州遵义研学的记忆匣子。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交织着历史回响、现实思考与青春成长的足迹!

 

01

遵义烙印

——作者 陈敏熹 

此次研学我们去了贵州遵义,为期五天,是一场十分有意义的研学。我和随行同学和老师相处愉快,也学到了很多。

我们的第一站是遵义会议遗址,遗址中的文物至今仍保存完好,生动向我们展示了会议其中的红色革命精神。木漆方桌、煤油灯等珍贵文物都静静地守候在展厅内,无声地述说着那段重要而光辉的历史。其中突破重围,不畏困难的红色革命精神需要我们代代传承!

我们的第二站是镇南中学,这所学校是我们的“兄弟学校”,那里的校园环境也让我深为触动。宿舍和卫生间的设施较为简单,食堂的供餐方式也因条件所限与我们习惯的不同,还有那台因故未能及时修复的打印机,这些都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两地条件的差异。镇南中学的校领导热情地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校园,它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自然风光秀丽。当我们前往镇南中学学生农户家庭走访时,更是真切体会到了当地生活条件的实际情况:通往学生家的山路漫长崎岖,步行需要近一个小时;居住的房子保持着非常朴素的原始风貌。或许,对那里的孩子们来说,求学是改变境遇的重要途径。吃着镇南中学食堂的饭菜,我暗暗发誓以后以后再也不浪费一粒粮食;吃着学生家里特意为我们切的西瓜,我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可以为山区作贡献的人。

后来,我们又去直播助农,参观海龙屯与娄山关,这种社会实践让我体会到了赚钱的不易与往昔革命岁月的艰苦。

这次遵义研学让我学会与懂得了很多,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02

黔行印记

  

——作者 林慧菡 

这次的贵州遵义、务川研学之旅,像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让我收获满满,对这片地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遵义,我们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和陈列馆,我仿佛推开了历史的大门,回到了那个关键时刻。听着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红军战士们的坚韧无畏,在我脑中无法忘怀。复杂又伟大的历史,先辈们的故事与精神,值得我们用心铭记和诉说。

务川的镇南中学之行,更是充满了温暖与感动。公益支教的体验,让我对镇南中学和务川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的同学分享了珠海的故事与我们在梅华中学的生活,他们也用务川的历史文化与热情深深感染了我们。家庭走访和直播助农,又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生活的新窗,走进农户家庭,倾听他们和我们与众不同的生活,上学的不易,日常中的趣事,让我懂得了生活的多样。下午参与直播助农,我和同学们都很紧张但在齐心协力之下,我们还是成功完成了直播。这种成就感让我真切体会到,自己微小的力量,也能帮助到他人的生活。

海龙屯的手工制作好玩又长知识,让我记住了许多文物古迹的小细节、娄山关的博物馆和演出也很棒,那些文物,故事和精彩的演出,让我忍不住将些触动心灵的画面记录下来。

这段旅程,是我成长路上珍贵的宝藏,在未来,我会带着这些温暖的回忆,宝贵的经历,可贵的精神,勇往前行。

03
小编点评

 

陈敏熹同学

陈敏熹同学的文字带我们走进一场真实而深刻的研学之旅。她用清晰的细节带我们看到:遵义会议纪念馆里保存完好的方桌、煤油灯,默默讲述着“突破重围,不畏困难”的革命精神,更让我们切身感受到镇南中学与我们所熟悉环境的差异。而正是这些亲眼所见的现实对比,让她写下了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在食堂吃饭时暗下决心“再也不浪费一粒粮食”,在吃学生家的西瓜时发誓“一定要为山区作贡献”。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不仅真实记录了研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少年在震撼后的成长与担当。通过亲身体验,作者理解了历史精神,更读懂了生活的另一面。

 

林慧菡同学

林慧菡同学的这篇文章带我们体验了一场充满温度的文化探索。她用流畅的叙述,带我们聆听遵义会址中“讲解员深情的讲述”,感受镇南中学师生的“热情感染”;更通过走访农户家庭发现“生活多样”,在直播助农中体会“协作完成”的成就感。海龙屯的趣味手工与娄山关的震撼演出,为旅程增添丰富色彩。文中“微小力量助人”“珍贵宝藏”等感悟,真诚而治愈。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不仅清晰记录了红色教育、公益实践与文化体验的多维收获,更让我们看到少年在拥抱世界中获得的成长能量。

 

END

 

编辑:郭晓娟 责任编辑:何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