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2025年7月26日)
寂静孔城

□ 张步根

早就听说孔城是一个被古旧时光填满、散发着历史幽香的神秘所在,这是一个离“文都”桐城不远的千年小镇。正是仲夏时分,蹚过一地的麦香,我们走在老街上,流连的目光印刻在苍苔、瓦松、地锦之上,那里面深藏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打捞不尽的岁月留香。

这是久远时代的历史休止符。一条窄窄的石板巷,悠长而静谧地伸向远方,两边是风格一致的两层小楼,一楼是高大敞亮的商铺,二楼的窗棂上,镶嵌着精致的镂刻花鸟虫鱼。细细打量这些抬梁式或穿斗式房屋,一色高高的院墙,深深的庭院,壁画、油画、雕塑、版画、装置等各种艺术形象,布满了砖木楼房的角角落落。漫步在这条长达两千米的古老街道,映入眼帘的是多达100余幢明清时代的古建筑,以及300余间古商铺。远远看去,整座老街,蜿蜒曲折,犹如一条游动的巨龙。一道道高高的马头墙,一座座斑驳的青砖瓦房,一条条深深的巷子和里弄,向人们述说着老街逝去的辉煌。

站在古老的都会桥上回首望去,老街三面临水环绕,如同一弯新月从碧波中升起,古老的孔城河水倒映着盈盈的月色,远处烟波浩渺的菜子湖和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像两面明镜辉映着月光的流转。从盛唐到明代这段漫长时光里,凭借舟楫之便,老街作为枞水之阳的水岸码头,客商云集,烟火万家。商人们盖酒楼、开茶馆、建码头、设货栈,后来又陆陆续续开办钱庄、药铺、铁器行、纱庄、烟厂和书院,一时间都会桥外,河面上舟楫往来,帆影摇动;都会桥内,老街上人声鼎沸,市集如潮,谁能不说这是一幅活色生香的《清明上河图》?朝霞出岫时的“桐梓晴岚”,让这幅图画平添了无数神韵;夕阳西下的“荻埠归帆”,定格了多少时光;溯风起处仙境一般的“孔城暮雪”,演绎了几许风花雪月的故事。

走在寂静的老街上,阳光越过参差的马头墙,将它斑驳的影子洒在青砖黛瓦上面,犹如走进戴望舒笔下寂寥悠长的雨巷,让人禁不住情思弥漫。由整块红麻石铺就的道路,自带朴拙厚重的古风,一条条深深的车辙印,画出历史的风尘沧桑,就连路边集雨井上的孔方盖板,也让人好生缱绻流连。一阵风过,檐头风铃叮当,铺前彩幡轻扬,行人衣袂飘飘,老街的时光瞬间有了层层褶皱,在伶仃的脚步声里响成悠长深邃的调子!

在一处阔大的照壁前,我读到了孔城名字的由来。传说是三国时的“吴下阿蒙”吕蒙始造空城对垒魏蜀,被后人讹传成了孔城,总觉得这样的解说过于牵强肤浅。翻开许慎的《说文解字》,“孔”字条下的本意为“通达”,在金文中还衍生出“洞穴”和“甚、好、大”等多重意义。古人所说的“孔德”就是指“大德”,“孔武”就是指非常有力量,“孔道”就是指重要通道。这样说来,“孔城”既可以理解为“重要的城池”,又可以解释成“美丽的城池”,这两点都符合孔城的历史地位特征,应该是合乎情理的诠释。果然我找到了依据,当地民间另有传说,古代孔城境内森林茂密,孔雀于飞,天空充满祥瑞之气,于是有了“孔城”之名。这是一个让人心生梦幻的名字,这是一个凝聚了美好与诗意的名字。

转过“横街”,我与“黄家大屋”不期而遇,这座大屋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满江村茶楼”。这座由黄姓商人于清末建造的穿枋式二层砖木楼房,面阔五间,前后两进。楼上是一个长长的环形回廊,栏杆是漂亮的美人靠,廊庑下是透雕的梅兰竹菊,廊柱上硕大的荷花图案,给人恬然的静美。楼下的大门两侧,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湖光山色过客登楼,远悦近来高朋满座。虽然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沧桑,依然呈现出不败的光辉。漫步茶楼,宛如见到了当年的市井百态,茶楼就像一个小社会,折射出老街旧时光丰盈、安逸、润泽的光芒。

茶楼的不远处,就是清末有名的陶德兴、陶恒兴纱庄。曾经的这里,经纬起落,机杼翻飞,100多台纺纱机,几百名工人日夜不停地纺纱织线,云朵似的棉花变成了洁白的纱絮,一船船纱絮,荡开孔城河水上的浪花,行走江湖之上,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上海申新第五厂。申新第五厂是无锡荣氏家族创办的近代纺织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中的佼佼者。一个乡下纱庄竟能和一流的纺织巨头牵手联姻,这样的雄心魄力,何等让人感奋,令人钦佩!

在桐乡书院,却又心生落寞。位于老街中心位置的这座古老书院,如今的景象和它的年龄一样老迈:洞开窄小的大门,偌大的院落内,杂草遍地,树影斑驳,垂暮中的“朝阳楼”孤寂地站立在院落深处,一墙之隔的漱芳精舍深门重锁,一派寂寥的景象。建于道光二十年的桐乡书院,在历史上却是声名显赫的恢恢黉门。辟有房舍五重,讲堂、内堂、后堂、课堂齐备,“旷怀园”内奇葩异草,莘莘学子不绝如缕。书院开办者戴钧衡倡导的“择山长、祀乡贤、课经、藏书”的教育理念,开启一代风气之先,大清朝廷曾经谕令全国效法,并将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一个书院办成了全国的教育范本,老街的文韵绵长,底蕴多么厚重!那些远去的书声琅琅,书香飘飘,还能够重回这个小院吗?

行走老街常常有这样的惶惑,老街老去了吗?意念中总觉得侧身而过的贺福昌铁器行依然炉火熊熊,裕隆香纸商号还是人头攒动,瑞和祥布庄一样顾客盈门,怡昌栈犹自熙来攘往,倪氏大宅、姚家大屋、蒋家大屋,哪一处都还是笑语喧哗。

而当恍惚闪过,眼前的老街确实老了。消瘦的身影,枯槁的面容,随风而逝的繁华,这一切如同梦醒后的泪滴……

珠海的云(组诗)

□ 王光华

珠海的云

云在天空踏着风的足迹

在大地在山川在海上

演出多彩的舞剧

如少女对镜贴花黄

如孩童样追逐嬉戏

把晨光擦亮把暮色梳妆

把志摩的诗东坡的词激荡

人们的梦和它一样悠游四方

珠海清晨的阳光

阳光清脆的是迷耳的鸟鸣

阳光鲜艳在透亮的花朵上

阳光像溪流在潺潺歌唱

阳光里有沁人肺腑的花香

阳光里有健美的阳光女郎

阳光里我听到了童年的呼喊

阳光里我看到了荷塘的剧场

阳光里我们亲吻着

一望无际的沙滩与碧波海浪

阳光里有诗意弥漫着远方

谁的脚步留恋那洒满阳光的路

出发

和晨风一起出发

在枯木中看到了春天的萌芽

那就和春天一起出发吧

为了那个誓言与约定

咬紧牙

在夏日遥望秋天的麦浪

脚步是四季生花的指挥棒

咬紧牙

和着阳光

和着万物生长

春到接霞庄(手绘)       龙楷予 作品
雪花落掌

□ 戴海波

昨夜雨夹雪粒,扑打窗棂,细碎催促。晨起,窗外已是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雪光映室,平添几分清寂。

困守宿舍日久,门窗紧闭,空气凝滞,思绪也似窒息。头脑嗡嗡作响,如一颗被禁锢欲裂的心。昼夜无声轮转,冷寂间隙难以计数。常枯坐电脑前,懒得动弹,懒得思考,甚至懒得起身、进食、说话。僵直如木乃伊,无视时空流逝。

昨日鬼使神差,改了网名。今日初雪竟至,仿佛宿命。捧起第一粒雪于掌心,凝神感受那沁人的清凉,看她瞬间绽放又消融。

美丽之物,为何总如电光一闪?感动的瞬间,为何无法化作永恒?

窗外雪落无声,世界一片奇异的安宁。暖气片偶尔干裂作响。我枯坐桌前,屏幕冷光敷面。身体似被寒霜冻住,思维僵冷,呼吸也缓慢得令人窒息。

忽忆儿时南方,遇罕见落雪,母亲总欣喜唤我:“快看,雪花!”那声音穿透岁月,清晰如昨。南方雪粒触手即化,微弱的凉意却奇妙地烙印在心,仿佛宣告世界的神奇。如今身陷北国大雪,竟连抬眼望窗的力气也无,只剩茫茫的懒与倦。室内冷寂,呼出的气息也带着灰蒙蒙的倦意。

终于披衣推门,雪光刺目。弯腰,小心捧起台阶边缘一小撮雪粒——圆润玲珑,安静卧于掌心。一丝微凉穿透麻木肌肤,缓缓渗入,带来久违的、令人清醒的刺激。

然而这冰凉倏忽散去。雪粒在掌纹的温热里悄然塌陷、消融,只余一点微小水渍,旋即被体温蒸干,了无痕迹。那短暂如错觉的清凉,瞬息无踪。

我久久凝视空空的手掌。湿润蒸发净尽——仿佛那粒雪从未造访。原来那沁凉如此短暂,惊鸿一瞥,无声逝去。

返身室内。重又呆坐桌前,看窗外雪势渐弱,终至停歇。暮色垂落,雪光在墙上微弱摇曳,终被夜色吞没。

灯亮,光暗对峙。僵坐太久,四肢麻木酸痛,如被无形绳索捆缚。勉强起身,关节咯吱作响,如锈蚀机器。那粒雪消融的凉意,却意外浮上心头——那瞬间的清凉,竟成了今日唯一真切活过的证据。

美丽确然如雪化无痕,感动亦如飞鸿踏雪泥,不能久驻。然它们虽逝,已在心上刻痕——如同雪粒消融,清凉虽短,已刺透麻木;水痕虽逝,那清醒的触觉,已然唤醒沉滞知觉,使我重辨生命中的温热与凉意。

夜深,窗外浓墨一片。仍枯坐灯下,摊开手掌,空空如也。雪粒的凉意早已消尽,可那消融时渗入的清冽,固执地驻留记忆深处,如一枚小小烙印——无声诉说:纵使美如昙花,感动无法挽留,但冰粒融化的刹那,足以刺穿麻木,唤醒知觉,让生命在瞬间真正苏醒。

雪粒来去无痕,掌心余温尚存。原来消融本身,才是永恒在瞬间镌下的印信——美的意义,正在于它以微凉刺透灵魂,使我们在麻木的冻土上,苏醒为活人。

阳关新曲(组诗)
 

□ 李少君

致清华园

在如此芳香散溢的春光里

青草、树木乃至万物皆恍惚而迷离

置身其中,你也一样,我也一样

在桃花樱花玉兰芍药梨花

构建的宫殿

我确信,春夜最清淡的几缕香氛

都飘逸到清华园荷塘边的玲珑世界

石卯访遗

城墙破,梁柱倾

宫殿已毁,美一一散佚草野

珠宝、玉器、绸缎、字画……

遗址上,枯枝间,

回荡着幽灵一样的叹息

此地一定有惊心动魄的美

但此美需要勘探,需要掘地三尺

然后是考古学一样的深入

然后惊艳,

窥见耀眼的一线美之光芒

走过曾经的古战场

泥土也是沉甸甸的

泥土也有重金属的味道

曾经有多少青铜兵器埋在地下啊

展览馆外,隐隐袭来的花香

侵入遗址的每一个角落

再严密的监控和警卫也禁止不了

在石卯,无论你触目所见

是怎样的沟壑纵横和尘土遍地

是怎样因为一无所知而感到的

风沙吹拂的黄土高原

无比孤寂和荒凉

每个夜晚,

仍呈现着自古如此绚丽的星空

没有一点杂质纯粹的满天星斗

由此,也可以推测和想象

与之匹配的远古的辉煌

阳关新曲

白云常投影于雪山之巅

碧泉会迷恋天空的镜像

戈壁中,马蹄回音重复地回响

深谷里,潭水循环不停地流淌

我深知自己最易被阳关之美诱惑

边疆寄托了一个

湖湘书生的英雄幻想

关外古城墙,野花摇曳,落日熔金

逍遥剑客

一壶浊酒一骑沙尘扬长而去

大漠孤烟呼唤新时代的边塞雄风

黄河远上延展

中国梦的辽阔情怀

阳关曲啊,千百年来一直弦歌不绝

恰如一轮明月

悬挂于胸怀天下者的心头

春风再一次刷新了世界

寒冷溃退,暖流暗涌

草色又绿大江南北

春风再一次刷新了世界

浓霾消散,新梅绽放

卸下冬眠的包袱轻装出发

所有藏匿的都快快出来吧

马在飞驰,鹰袭长空

高铁加速度追赶飞机的步履

一切,都在为春天的欢畅开道

水已开封,航道解冻

让我们解开缆绳扬帆出海

驱驰波涛奔涌万里抵达天边的云霞

李少君 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六部,被誉为“自然诗人”。现为《诗刊》主编,一级作家。

黄盖湖上无舟泛
  

□ 肖春林

你闭了眼,立在湖岸。风从湖面轻轻吹来,带着鱼腥的气息,抚摸你的脸,你便觉得有一只柔嫩的手在给你擦高档的润肤膏。有轻微的波浪追逐声拍到岸上。你看不到一只船,只能尽力地想象。

你把70余平方公里的湖面全收进脑海,脑海里便掀起层层巨浪。艨艟数百,分成三军,“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周密《武林旧事》)大小的鱼在水底乱窜。原来黄盖早就躲在这里预演“火烧赤壁”。这里是高山之中的一块洼地,黄盖引领千名将士,招募数百能工巧匠,七天七夜,凿通山体,引江水成湖。这么隐秘的地方,曹操很难知道,他又不太关注水战。由一只小船引起的滔天大火烧毁了连接数里的曹军战船。无数的士兵鬼哭狼嚎,四处乱窜,纷纷跳入水中。黄盖死后落葬时,周围的高山轰然沉塌,方圆百里,变成“黄盖湖”。

此刻,湖面平静,湖里看不到一只船,看不到一个人,可以清楚地听见一只鸟掠过水面的声音,一头水牛在湖滩安静地啃草,几只天鹅在湖边安静地划水,有小鱼在啄岸边的草。战争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这里原本就叫太平湖,原本就寄托着此地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权势改变了地名。人因湖成功,湖因人成名。清康熙《临湘县志》载:“黄盖湖,县(指旧县治城)东九十里,会蒲圻、嘉鱼、临湘三县水,汇为巨侵。相传赤壁鏖兵时,黄盖被箭沉江,后论功,孙权以此湖赐,盖故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军队一股风来了,又一股风去了。留给此地百姓的只有满目疮痍。但百姓是要活下去的,于是他们捕鱼、捉鱼、网鱼、打鱼、钓鱼,在湖里躲兵,还围湖造田、建农场。湖,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不能怪他们。一旦他们有了更好的生存之道,他们自然会脱离这种自然经济模式,自然会排斥战乱,守护永久的和平安宁。

他们上岸了。黄盖湖清净了。

28年前,我们一群人乘机帆船从源潭去定湖参加同学婚礼。湖里长满了水草,机帆船费力地劈风斩浪,摆脱水草的纠缠,留下一溜波浪。我猜想:水草下该有多大的鱼?便迎风立在船头,像当年的黄盖。

你一直渴望坐上一艘画舫,在黄盖湖上慢慢吃酒,慢慢谈笑。泛舟美丽的湖上,就像今天的黄盖湖,一定是许多文人的梦想,想留下美丽的诗文。

苏轼在杭州三年,春夏秋冬、晴天雨天都曾泛舟西湖,便有了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与朋友一起泛舟,便有了诗句“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此刻,你只能立在高高的堤岸,俯视清澈的湖水,看得见水里的鱼快活地游荡,有鱼跃出水面向你打招呼。

四 夏

□ 彭 健

消夏

长养清风六月吹,减却燠溽暑气微。

午歇托兆庄周梦,化作蛱蝶兰若飞。

夏日晨暮

欹红妍华丽兹晨,浓露凝珠媚路人。

日暮暄风动摇频,夜霭芳气似相亲。

夏清

南方天神谓赤精,欲执长缨缚此君。

收束发威挹清尘,遂愿无灾到秋令。

夏美

溽暑氤氲催生命,柳浓蕖红翩蜻蜓。

鸢翔鱼跃蝉蛙鸣,麦璨瓜香蔬果盈。

三辰激越天象盛,骄阳似火吐赤云。

疾风骤雨彩虹临,黄昏落日灿熔金。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
微信
朋友圈
湾韵(2025年7月26日)
珠海特区报 2025-07-26 03:08
寂静孔城

□ 张步根

早就听说孔城是一个被古旧时光填满、散发着历史幽香的神秘所在,这是一个离“文都”桐城不远的千年小镇。正是仲夏时分,蹚过一地的麦香,我们走在老街上,流连的目光印刻在苍苔、瓦松、地锦之上,那里面深藏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打捞不尽的岁月留香。

这是久远时代的历史休止符。一条窄窄的石板巷,悠长而静谧地伸向远方,两边是风格一致的两层小楼,一楼是高大敞亮的商铺,二楼的窗棂上,镶嵌着精致的镂刻花鸟虫鱼。细细打量这些抬梁式或穿斗式房屋,一色高高的院墙,深深的庭院,壁画、油画、雕塑、版画、装置等各种艺术形象,布满了砖木楼房的角角落落。漫步在这条长达两千米的古老街道,映入眼帘的是多达100余幢明清时代的古建筑,以及300余间古商铺。远远看去,整座老街,蜿蜒曲折,犹如一条游动的巨龙。一道道高高的马头墙,一座座斑驳的青砖瓦房,一条条深深的巷子和里弄,向人们述说着老街逝去的辉煌。

站在古老的都会桥上回首望去,老街三面临水环绕,如同一弯新月从碧波中升起,古老的孔城河水倒映着盈盈的月色,远处烟波浩渺的菜子湖和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像两面明镜辉映着月光的流转。从盛唐到明代这段漫长时光里,凭借舟楫之便,老街作为枞水之阳的水岸码头,客商云集,烟火万家。商人们盖酒楼、开茶馆、建码头、设货栈,后来又陆陆续续开办钱庄、药铺、铁器行、纱庄、烟厂和书院,一时间都会桥外,河面上舟楫往来,帆影摇动;都会桥内,老街上人声鼎沸,市集如潮,谁能不说这是一幅活色生香的《清明上河图》?朝霞出岫时的“桐梓晴岚”,让这幅图画平添了无数神韵;夕阳西下的“荻埠归帆”,定格了多少时光;溯风起处仙境一般的“孔城暮雪”,演绎了几许风花雪月的故事。

走在寂静的老街上,阳光越过参差的马头墙,将它斑驳的影子洒在青砖黛瓦上面,犹如走进戴望舒笔下寂寥悠长的雨巷,让人禁不住情思弥漫。由整块红麻石铺就的道路,自带朴拙厚重的古风,一条条深深的车辙印,画出历史的风尘沧桑,就连路边集雨井上的孔方盖板,也让人好生缱绻流连。一阵风过,檐头风铃叮当,铺前彩幡轻扬,行人衣袂飘飘,老街的时光瞬间有了层层褶皱,在伶仃的脚步声里响成悠长深邃的调子!

在一处阔大的照壁前,我读到了孔城名字的由来。传说是三国时的“吴下阿蒙”吕蒙始造空城对垒魏蜀,被后人讹传成了孔城,总觉得这样的解说过于牵强肤浅。翻开许慎的《说文解字》,“孔”字条下的本意为“通达”,在金文中还衍生出“洞穴”和“甚、好、大”等多重意义。古人所说的“孔德”就是指“大德”,“孔武”就是指非常有力量,“孔道”就是指重要通道。这样说来,“孔城”既可以理解为“重要的城池”,又可以解释成“美丽的城池”,这两点都符合孔城的历史地位特征,应该是合乎情理的诠释。果然我找到了依据,当地民间另有传说,古代孔城境内森林茂密,孔雀于飞,天空充满祥瑞之气,于是有了“孔城”之名。这是一个让人心生梦幻的名字,这是一个凝聚了美好与诗意的名字。

转过“横街”,我与“黄家大屋”不期而遇,这座大屋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满江村茶楼”。这座由黄姓商人于清末建造的穿枋式二层砖木楼房,面阔五间,前后两进。楼上是一个长长的环形回廊,栏杆是漂亮的美人靠,廊庑下是透雕的梅兰竹菊,廊柱上硕大的荷花图案,给人恬然的静美。楼下的大门两侧,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湖光山色过客登楼,远悦近来高朋满座。虽然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沧桑,依然呈现出不败的光辉。漫步茶楼,宛如见到了当年的市井百态,茶楼就像一个小社会,折射出老街旧时光丰盈、安逸、润泽的光芒。

茶楼的不远处,就是清末有名的陶德兴、陶恒兴纱庄。曾经的这里,经纬起落,机杼翻飞,100多台纺纱机,几百名工人日夜不停地纺纱织线,云朵似的棉花变成了洁白的纱絮,一船船纱絮,荡开孔城河水上的浪花,行走江湖之上,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上海申新第五厂。申新第五厂是无锡荣氏家族创办的近代纺织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中的佼佼者。一个乡下纱庄竟能和一流的纺织巨头牵手联姻,这样的雄心魄力,何等让人感奋,令人钦佩!

在桐乡书院,却又心生落寞。位于老街中心位置的这座古老书院,如今的景象和它的年龄一样老迈:洞开窄小的大门,偌大的院落内,杂草遍地,树影斑驳,垂暮中的“朝阳楼”孤寂地站立在院落深处,一墙之隔的漱芳精舍深门重锁,一派寂寥的景象。建于道光二十年的桐乡书院,在历史上却是声名显赫的恢恢黉门。辟有房舍五重,讲堂、内堂、后堂、课堂齐备,“旷怀园”内奇葩异草,莘莘学子不绝如缕。书院开办者戴钧衡倡导的“择山长、祀乡贤、课经、藏书”的教育理念,开启一代风气之先,大清朝廷曾经谕令全国效法,并将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一个书院办成了全国的教育范本,老街的文韵绵长,底蕴多么厚重!那些远去的书声琅琅,书香飘飘,还能够重回这个小院吗?

行走老街常常有这样的惶惑,老街老去了吗?意念中总觉得侧身而过的贺福昌铁器行依然炉火熊熊,裕隆香纸商号还是人头攒动,瑞和祥布庄一样顾客盈门,怡昌栈犹自熙来攘往,倪氏大宅、姚家大屋、蒋家大屋,哪一处都还是笑语喧哗。

而当恍惚闪过,眼前的老街确实老了。消瘦的身影,枯槁的面容,随风而逝的繁华,这一切如同梦醒后的泪滴……

珠海的云(组诗)

□ 王光华

珠海的云

云在天空踏着风的足迹

在大地在山川在海上

演出多彩的舞剧

如少女对镜贴花黄

如孩童样追逐嬉戏

把晨光擦亮把暮色梳妆

把志摩的诗东坡的词激荡

人们的梦和它一样悠游四方

珠海清晨的阳光

阳光清脆的是迷耳的鸟鸣

阳光鲜艳在透亮的花朵上

阳光像溪流在潺潺歌唱

阳光里有沁人肺腑的花香

阳光里有健美的阳光女郎

阳光里我听到了童年的呼喊

阳光里我看到了荷塘的剧场

阳光里我们亲吻着

一望无际的沙滩与碧波海浪

阳光里有诗意弥漫着远方

谁的脚步留恋那洒满阳光的路

出发

和晨风一起出发

在枯木中看到了春天的萌芽

那就和春天一起出发吧

为了那个誓言与约定

咬紧牙

在夏日遥望秋天的麦浪

脚步是四季生花的指挥棒

咬紧牙

和着阳光

和着万物生长

春到接霞庄(手绘)       龙楷予 作品
雪花落掌

□ 戴海波

昨夜雨夹雪粒,扑打窗棂,细碎催促。晨起,窗外已是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雪光映室,平添几分清寂。

困守宿舍日久,门窗紧闭,空气凝滞,思绪也似窒息。头脑嗡嗡作响,如一颗被禁锢欲裂的心。昼夜无声轮转,冷寂间隙难以计数。常枯坐电脑前,懒得动弹,懒得思考,甚至懒得起身、进食、说话。僵直如木乃伊,无视时空流逝。

昨日鬼使神差,改了网名。今日初雪竟至,仿佛宿命。捧起第一粒雪于掌心,凝神感受那沁人的清凉,看她瞬间绽放又消融。

美丽之物,为何总如电光一闪?感动的瞬间,为何无法化作永恒?

窗外雪落无声,世界一片奇异的安宁。暖气片偶尔干裂作响。我枯坐桌前,屏幕冷光敷面。身体似被寒霜冻住,思维僵冷,呼吸也缓慢得令人窒息。

忽忆儿时南方,遇罕见落雪,母亲总欣喜唤我:“快看,雪花!”那声音穿透岁月,清晰如昨。南方雪粒触手即化,微弱的凉意却奇妙地烙印在心,仿佛宣告世界的神奇。如今身陷北国大雪,竟连抬眼望窗的力气也无,只剩茫茫的懒与倦。室内冷寂,呼出的气息也带着灰蒙蒙的倦意。

终于披衣推门,雪光刺目。弯腰,小心捧起台阶边缘一小撮雪粒——圆润玲珑,安静卧于掌心。一丝微凉穿透麻木肌肤,缓缓渗入,带来久违的、令人清醒的刺激。

然而这冰凉倏忽散去。雪粒在掌纹的温热里悄然塌陷、消融,只余一点微小水渍,旋即被体温蒸干,了无痕迹。那短暂如错觉的清凉,瞬息无踪。

我久久凝视空空的手掌。湿润蒸发净尽——仿佛那粒雪从未造访。原来那沁凉如此短暂,惊鸿一瞥,无声逝去。

返身室内。重又呆坐桌前,看窗外雪势渐弱,终至停歇。暮色垂落,雪光在墙上微弱摇曳,终被夜色吞没。

灯亮,光暗对峙。僵坐太久,四肢麻木酸痛,如被无形绳索捆缚。勉强起身,关节咯吱作响,如锈蚀机器。那粒雪消融的凉意,却意外浮上心头——那瞬间的清凉,竟成了今日唯一真切活过的证据。

美丽确然如雪化无痕,感动亦如飞鸿踏雪泥,不能久驻。然它们虽逝,已在心上刻痕——如同雪粒消融,清凉虽短,已刺透麻木;水痕虽逝,那清醒的触觉,已然唤醒沉滞知觉,使我重辨生命中的温热与凉意。

夜深,窗外浓墨一片。仍枯坐灯下,摊开手掌,空空如也。雪粒的凉意早已消尽,可那消融时渗入的清冽,固执地驻留记忆深处,如一枚小小烙印——无声诉说:纵使美如昙花,感动无法挽留,但冰粒融化的刹那,足以刺穿麻木,唤醒知觉,让生命在瞬间真正苏醒。

雪粒来去无痕,掌心余温尚存。原来消融本身,才是永恒在瞬间镌下的印信——美的意义,正在于它以微凉刺透灵魂,使我们在麻木的冻土上,苏醒为活人。

阳关新曲(组诗)
 

□ 李少君

致清华园

在如此芳香散溢的春光里

青草、树木乃至万物皆恍惚而迷离

置身其中,你也一样,我也一样

在桃花樱花玉兰芍药梨花

构建的宫殿

我确信,春夜最清淡的几缕香氛

都飘逸到清华园荷塘边的玲珑世界

石卯访遗

城墙破,梁柱倾

宫殿已毁,美一一散佚草野

珠宝、玉器、绸缎、字画……

遗址上,枯枝间,

回荡着幽灵一样的叹息

此地一定有惊心动魄的美

但此美需要勘探,需要掘地三尺

然后是考古学一样的深入

然后惊艳,

窥见耀眼的一线美之光芒

走过曾经的古战场

泥土也是沉甸甸的

泥土也有重金属的味道

曾经有多少青铜兵器埋在地下啊

展览馆外,隐隐袭来的花香

侵入遗址的每一个角落

再严密的监控和警卫也禁止不了

在石卯,无论你触目所见

是怎样的沟壑纵横和尘土遍地

是怎样因为一无所知而感到的

风沙吹拂的黄土高原

无比孤寂和荒凉

每个夜晚,

仍呈现着自古如此绚丽的星空

没有一点杂质纯粹的满天星斗

由此,也可以推测和想象

与之匹配的远古的辉煌

阳关新曲

白云常投影于雪山之巅

碧泉会迷恋天空的镜像

戈壁中,马蹄回音重复地回响

深谷里,潭水循环不停地流淌

我深知自己最易被阳关之美诱惑

边疆寄托了一个

湖湘书生的英雄幻想

关外古城墙,野花摇曳,落日熔金

逍遥剑客

一壶浊酒一骑沙尘扬长而去

大漠孤烟呼唤新时代的边塞雄风

黄河远上延展

中国梦的辽阔情怀

阳关曲啊,千百年来一直弦歌不绝

恰如一轮明月

悬挂于胸怀天下者的心头

春风再一次刷新了世界

寒冷溃退,暖流暗涌

草色又绿大江南北

春风再一次刷新了世界

浓霾消散,新梅绽放

卸下冬眠的包袱轻装出发

所有藏匿的都快快出来吧

马在飞驰,鹰袭长空

高铁加速度追赶飞机的步履

一切,都在为春天的欢畅开道

水已开封,航道解冻

让我们解开缆绳扬帆出海

驱驰波涛奔涌万里抵达天边的云霞

李少君 1967年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十六部,被誉为“自然诗人”。现为《诗刊》主编,一级作家。

黄盖湖上无舟泛
  

□ 肖春林

你闭了眼,立在湖岸。风从湖面轻轻吹来,带着鱼腥的气息,抚摸你的脸,你便觉得有一只柔嫩的手在给你擦高档的润肤膏。有轻微的波浪追逐声拍到岸上。你看不到一只船,只能尽力地想象。

你把70余平方公里的湖面全收进脑海,脑海里便掀起层层巨浪。艨艟数百,分成三军,“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周密《武林旧事》)大小的鱼在水底乱窜。原来黄盖早就躲在这里预演“火烧赤壁”。这里是高山之中的一块洼地,黄盖引领千名将士,招募数百能工巧匠,七天七夜,凿通山体,引江水成湖。这么隐秘的地方,曹操很难知道,他又不太关注水战。由一只小船引起的滔天大火烧毁了连接数里的曹军战船。无数的士兵鬼哭狼嚎,四处乱窜,纷纷跳入水中。黄盖死后落葬时,周围的高山轰然沉塌,方圆百里,变成“黄盖湖”。

此刻,湖面平静,湖里看不到一只船,看不到一个人,可以清楚地听见一只鸟掠过水面的声音,一头水牛在湖滩安静地啃草,几只天鹅在湖边安静地划水,有小鱼在啄岸边的草。战争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这里原本就叫太平湖,原本就寄托着此地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权势改变了地名。人因湖成功,湖因人成名。清康熙《临湘县志》载:“黄盖湖,县(指旧县治城)东九十里,会蒲圻、嘉鱼、临湘三县水,汇为巨侵。相传赤壁鏖兵时,黄盖被箭沉江,后论功,孙权以此湖赐,盖故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军队一股风来了,又一股风去了。留给此地百姓的只有满目疮痍。但百姓是要活下去的,于是他们捕鱼、捉鱼、网鱼、打鱼、钓鱼,在湖里躲兵,还围湖造田、建农场。湖,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不能怪他们。一旦他们有了更好的生存之道,他们自然会脱离这种自然经济模式,自然会排斥战乱,守护永久的和平安宁。

他们上岸了。黄盖湖清净了。

28年前,我们一群人乘机帆船从源潭去定湖参加同学婚礼。湖里长满了水草,机帆船费力地劈风斩浪,摆脱水草的纠缠,留下一溜波浪。我猜想:水草下该有多大的鱼?便迎风立在船头,像当年的黄盖。

你一直渴望坐上一艘画舫,在黄盖湖上慢慢吃酒,慢慢谈笑。泛舟美丽的湖上,就像今天的黄盖湖,一定是许多文人的梦想,想留下美丽的诗文。

苏轼在杭州三年,春夏秋冬、晴天雨天都曾泛舟西湖,便有了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与朋友一起泛舟,便有了诗句“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此刻,你只能立在高高的堤岸,俯视清澈的湖水,看得见水里的鱼快活地游荡,有鱼跃出水面向你打招呼。

四 夏

□ 彭 健

消夏

长养清风六月吹,减却燠溽暑气微。

午歇托兆庄周梦,化作蛱蝶兰若飞。

夏日晨暮

欹红妍华丽兹晨,浓露凝珠媚路人。

日暮暄风动摇频,夜霭芳气似相亲。

夏清

南方天神谓赤精,欲执长缨缚此君。

收束发威挹清尘,遂愿无灾到秋令。

夏美

溽暑氤氲催生命,柳浓蕖红翩蜻蜓。

鸢翔鱼跃蝉蛙鸣,麦璨瓜香蔬果盈。

三辰激越天象盛,骄阳似火吐赤云。

疾风骤雨彩虹临,黄昏落日灿熔金。

编辑:刘鹏凯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