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种售卖素人照片的新“生意”在网络悄然滋生。
无论是精致的“漂亮饭”、热闹的婚礼现场图,还是病床记录、遛狗日常照片,甚至你正准备啃的泡椒鸡爪特写,都可能被打包成“电子素材”在网上公开售卖。这些被公开售卖的照片动辄数千张,价格却低廉得惊人。
为一探究竟,在某电商平台,记者以0.01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套包含3000张Live图的文件。卖家宣称有摄像头信息,都是女生的照片,包含吃喝玩乐日常。
点开网盘链接,一个陌生女性的琐碎世界徐徐展开:高档餐厅的精致餐碟、依偎在怀里的可爱布偶猫、和男朋友的滑雪约会、东京樱花树下的草莓酒、不经意间露出的奢侈品购物袋……
“这些资源都是哪儿来的?”记者询问。
卖家并未直接回复,只是“贴心”地回了一句:“宝宝,资源不是很清楚,如果担心的话,这边给你退款哈!”
随后,记者转向另一家二手平台,以0.99元换来800多张订婚主题的图包。在这里,记者看到了50多组来自不同城市的新人订婚现场高清照。新人的笑容、亲友的祝福,甚至婚书上清晰可辨的姓名,都未经任何遮掩。卖家在商品描述中写道:“可用于摄影宣传接单,推广必备。”
个人隐私的泄露远不止于照片,大量素人视频同样在平台间流通。记者在上述二手平台花费3.59元购入一套短视频热舞素材。文件内是3000份素人女生的跳舞视频,她们的面部清晰可见,没有任何打码处理痕迹。
“这不会侵权吗?”记者向卖家表露担忧。
“我再送你一套海外素材,风险小些。”卖家“大方”地说,随后记者收到了一份包含3000个海外博主的视频素材。
更令人不安的是交易数据。部分店铺的销量已经突破万件,评论区里充斥着“物超所值”“素材真实”的好评。一位卖家透露,最受欢迎的是“看起来像随手拍但又很精致”的生活照,特别适合用来打造社交人设。
这些被贱卖的个人影像,最终流向了三个主要渠道。
最常见的是被用来装饰社交账号。很多人为了打造“精致人设”,会批量购买他人的生活照。在某社交平台上,有用户抱怨自己的照片被同一个账号“偷”了好几年:“这不只是买Live,更是偷别人的Life。”
还有的被用于社交媒体起号运营。旅游博主、美妆达人等新账号的初期运营,常需大量视频图片素材支撑,低价购入的生活图包便成了快捷选择。
第三种用途则更具“实用性”:应对日常请假与查岗。例如向公司或学校证明“人在医院”,一张实况照片,往往能“解燃眉之急”。
这些个人生活影像的大规模泄露,源头究竟在哪里?
首先是社交媒体。很多人习惯在朋友圈、微博分享生活。“这背后可能存在爬虫技术的滥用。”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所战略中心总监孙洁告诉本刊记者,黑灰产团伙会使用自动化爬虫程序并配合图像识别技术,抓住用户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博客等隐私设置不足方面的漏洞,批量抓取用户在这些公开和半公开平台上分享的照片和视频。
最防不胜防的是身边人泄露。那些从未发布过的照片,很可能是通过摄影师、婚庆公司或者亲友的账号流出的。孙洁告诉本刊记者,这主要涉及两类漏洞:一类是部分手机恶意软件以“免费”为名,诱使用户安装,骗取用户相机、相册等访问权限后,偷传用户照片和视频至远程服务器。
“尤其要注意伪装成照片美化工具、视频处理工具的相关恶意软件。”她提醒。
面对这种情况,普通人该如何自保?
首先要改变分享习惯。避免在社交平台发布高清正脸照,发图时记得给敏感信息打码。其次要管好手机权限,定期检查哪些APP可以访问相册。使用云存储时一定要开启双重验证,密码不要设置得太简单。
当发现照片或视频泄露时,用户应收集证据发起平台投诉与法律维权,同时尽快更换社交媒体账号及头像,更新银行、支付宝等平台敏感信息,降低后续风险。
平台监管的缺失、法律执行的滞后、技术防护的不足,都在助长这条灰色产业链的野蛮生长。但最坚固的防线,始终是我们每个人的隐私意识。
近期,一种售卖素人照片的新“生意”在网络悄然滋生。
无论是精致的“漂亮饭”、热闹的婚礼现场图,还是病床记录、遛狗日常照片,甚至你正准备啃的泡椒鸡爪特写,都可能被打包成“电子素材”在网上公开售卖。这些被公开售卖的照片动辄数千张,价格却低廉得惊人。
为一探究竟,在某电商平台,记者以0.01元的价格,买下了一套包含3000张Live图的文件。卖家宣称有摄像头信息,都是女生的照片,包含吃喝玩乐日常。
点开网盘链接,一个陌生女性的琐碎世界徐徐展开:高档餐厅的精致餐碟、依偎在怀里的可爱布偶猫、和男朋友的滑雪约会、东京樱花树下的草莓酒、不经意间露出的奢侈品购物袋……
“这些资源都是哪儿来的?”记者询问。
卖家并未直接回复,只是“贴心”地回了一句:“宝宝,资源不是很清楚,如果担心的话,这边给你退款哈!”
随后,记者转向另一家二手平台,以0.99元换来800多张订婚主题的图包。在这里,记者看到了50多组来自不同城市的新人订婚现场高清照。新人的笑容、亲友的祝福,甚至婚书上清晰可辨的姓名,都未经任何遮掩。卖家在商品描述中写道:“可用于摄影宣传接单,推广必备。”
个人隐私的泄露远不止于照片,大量素人视频同样在平台间流通。记者在上述二手平台花费3.59元购入一套短视频热舞素材。文件内是3000份素人女生的跳舞视频,她们的面部清晰可见,没有任何打码处理痕迹。
“这不会侵权吗?”记者向卖家表露担忧。
“我再送你一套海外素材,风险小些。”卖家“大方”地说,随后记者收到了一份包含3000个海外博主的视频素材。
更令人不安的是交易数据。部分店铺的销量已经突破万件,评论区里充斥着“物超所值”“素材真实”的好评。一位卖家透露,最受欢迎的是“看起来像随手拍但又很精致”的生活照,特别适合用来打造社交人设。
这些被贱卖的个人影像,最终流向了三个主要渠道。
最常见的是被用来装饰社交账号。很多人为了打造“精致人设”,会批量购买他人的生活照。在某社交平台上,有用户抱怨自己的照片被同一个账号“偷”了好几年:“这不只是买Live,更是偷别人的Life。”
还有的被用于社交媒体起号运营。旅游博主、美妆达人等新账号的初期运营,常需大量视频图片素材支撑,低价购入的生活图包便成了快捷选择。
第三种用途则更具“实用性”:应对日常请假与查岗。例如向公司或学校证明“人在医院”,一张实况照片,往往能“解燃眉之急”。
这些个人生活影像的大规模泄露,源头究竟在哪里?
首先是社交媒体。很多人习惯在朋友圈、微博分享生活。“这背后可能存在爬虫技术的滥用。”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所战略中心总监孙洁告诉本刊记者,黑灰产团伙会使用自动化爬虫程序并配合图像识别技术,抓住用户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博客等隐私设置不足方面的漏洞,批量抓取用户在这些公开和半公开平台上分享的照片和视频。
最防不胜防的是身边人泄露。那些从未发布过的照片,很可能是通过摄影师、婚庆公司或者亲友的账号流出的。孙洁告诉本刊记者,这主要涉及两类漏洞:一类是部分手机恶意软件以“免费”为名,诱使用户安装,骗取用户相机、相册等访问权限后,偷传用户照片和视频至远程服务器。
“尤其要注意伪装成照片美化工具、视频处理工具的相关恶意软件。”她提醒。
面对这种情况,普通人该如何自保?
首先要改变分享习惯。避免在社交平台发布高清正脸照,发图时记得给敏感信息打码。其次要管好手机权限,定期检查哪些APP可以访问相册。使用云存储时一定要开启双重验证,密码不要设置得太简单。
当发现照片或视频泄露时,用户应收集证据发起平台投诉与法律维权,同时尽快更换社交媒体账号及头像,更新银行、支付宝等平台敏感信息,降低后续风险。
平台监管的缺失、法律执行的滞后、技术防护的不足,都在助长这条灰色产业链的野蛮生长。但最坚固的防线,始终是我们每个人的隐私意识。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