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新语|以产业互补为支撑,促进港珠澳协同发展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当下,香港、珠海、澳门三地以产业互补为支撑,加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为港珠澳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

优势分析

产业是经济的核心,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香港、珠海、澳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拥有产业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

港珠澳地理位置相邻,交通便利,为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到珠海、澳门的陆路车程缩短至1小时以内,珠海成为内地唯一同时与港澳路桥相连的城市。

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三地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在物流运输方面,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拥有先进的港口设施和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港珠澳大桥,将其物流服务延伸到珠海和澳门,带动了珠澳物流产业的升级。除了港珠澳大桥,三地还拥有发达的航空、海运交通网络。

港珠澳大桥。

(二)政策优势

国家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港珠澳产业协同发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深入实施《纲要》,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此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2023年2月)颁布实施,国务院批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2023年12月),珠澳产业协同发展率先走上快车道。

(三)产业优势

港珠澳三地在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上各具特色,具有互补性,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产业结构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核心支柱,占据本地生产总值的绝对比重。据统计,2013年至2024年期间,服务业占据香港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维持在92.2%-93.7%之间。金融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重中之重。

珠海拥有丰富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先进制造业是珠海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其占珠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8%。2024年,“4+3”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9.5%。近年来,珠海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领域积极布局并取得显著成效,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细分领域全面发展。

富山工业城5.0产业新空间。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特区政府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积极实施“1+4”产业发展策略,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首先,大健康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签约入驻企业127家。其次,现代金融产业不断发展。目前,获许在澳经营的金融机构有102家,累计发行或上市的债券规模达7402亿澳门元。再次,高新技术产业开局良好。2023年,特区政府推出“科技企业认证计划”,目前已有33家科技企业获认证资格。第四,会展业向专业化、市场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23年和2024年澳门先后被评为“最佳亚洲会议城市”及“最佳会议商务城市”。

香港的现代服务业、珠海的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澳门的“1+4”多元化产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通过产业协同发展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现实问题

港珠澳三地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分属不同的法制体系,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地产业的进一步协同发展。

(一)制度差异问题

在法律制度上,香港和澳门拥有独立的法制体系,其法律渊源、法律适用范围和司法程序等都与内地存在差异。这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也影响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税收制度方面,三地的税率、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方式各不相同。金融制度方面,三地的货币体系、金融监管政策和金融市场规则存在差异。在金融监管方面,香港和澳门的金融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监管政策相对灵活;珠海的金融监管遵循内地的监管框架,在金融机构准入、业务创新方面与港澳存在差异。这使得企业在跨境融资和金融业务拓展时面临诸多不便。在产业政策方面,港珠澳各自制定了本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缺乏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协同机制。

(二)要素流动障碍

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在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港珠澳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面临着诸多障碍。

资金方面,由于三地金融监管制度和货币体系的差异,资金跨境流动受到一定限制。人才流动存在一些障碍。三地的人才政策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不同,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其中,人才资质互认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三地存在标准差异和衔接问题,也给人才的跨境流动带来不便。

技术要素流动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重要问题,香港和澳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执行力度与内地存在一定差异,这使得企业在技术合作过程中存在担忧。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也增加了技术流动的难度,三地的技术标准差异导致企业在技术合作和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额外调整,增加了合作的成本和风险。

(三)产业同构问题

港珠澳在某些产业领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构问题,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香港在金融、贸易、物流等领域具有强大的优势和成熟的体系。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海和澳门也在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金融服务领域,珠海近年来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澳门也在探索金融多元化发展,推动特色金融业务开展。

在贸易和物流领域,香港在全球贸易和物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珠海和澳门也在加强港口、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贸易和物流服务水平。

在旅游业方面,澳门以博彩旅游业闻名于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珠海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海岛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香港同样以购物、美食、文化等多元旅游元素吸引游客。三地在旅游产品和市场定位上存在一定的重叠,导致同业竞争。

对策建议

港珠澳三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互补,产业协同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巨大潜力。在坚持“一国之本”前提下,充分发挥“两制之利”,可以释放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潜力,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一)加强政策协同

建立三地政策协调机制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提。可设立由三地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港珠澳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等问题。委员会负责收集三地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问题,协调各方利益,制定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制定统一的科研项目资助标准、人才激励政策等,避免政策冲突和资源浪费。

统一产业标准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基础。在制造业领域,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工艺标准等,确保三地生产的产品具有兼容性、互认性。对于电子信息产品,制定统一的接口标准、通信协议标准,方便产品在三地市场流通、应用。在服务业领域,统一服务质量标准、行业规范等,提升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对于金融服务,统一协调金融监管标准、风险评估标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通过统一产业标准,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产业协同效率。

统一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港珠澳产业发展基金,由三地政府共同出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对于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给予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研发补贴等扶持政策。

 皓泽科技首款超效能存算一体AI芯片流片成功 。

(二)优化产业布局

依据三地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差异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各自的潜力产业释能,主要产业更优,优势产业更强,特色产业更好。香港应进一步巩固提升其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重点发展金融科技、高端专业服务。澳门在巩固旅游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作用,加大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珠海应发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

加强产业协同,共同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体系。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香港可发挥其在芯片设计、软件开发方面的优势,澳门可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和销售,珠海重点专注于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和组装,形成从芯片设计、软件开发到产品制造、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三地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成立港珠澳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联盟,由三地的电子信息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组成,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分享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合作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依据丰富的土地和人力资源,珠海可与香港、澳门合作建设跨境产业园区,在园区内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有关企业和项目落地,促进三地产业集聚发展。

(三)促进要素流动

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促进资金要素流动的关键。扩大跨境金融业务范围,支持三地银行开展跨境贷款、跨境理财、跨境支付等业务。鼓励珠海的企业通过香港、澳门的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扩展融资渠道。扩大人民币在港澳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范围。拓展跨境理财业务,允许三地居民相互购买对方的理财产品,实现财富多元化配置。推动移动支付互联互通,实现二维码支付、移动钱包等在三地的通用。探索建立港珠澳人民币资金池,实现人民币资金在三地的自由调配和使用。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建立三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共同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建立港珠澳人才资质互认标准和机制,简化专业人才在三地执业的认证程序。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人才在三地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建立三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港澳居民子女在珠海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教育待遇,珠海生源入读港澳高校享受优惠政策;实现三地医保互联互通,方便人才当地就医。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培养产业协同发展所需的人才。

消除技术要素流动障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建立港珠澳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加强三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共同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强技术合作,三地共同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立港珠澳技术转移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技术咨询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四)深化科创合作

香港拥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具有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珠海现有10所高校,包括3所985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澳门是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连接中国内地与葡语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三地应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首先,要加强科研资源共享与合作。建立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实现港珠澳三地科研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三地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促进学术思想碰撞,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加强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鼓励三地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其次,促进人才培养与交流。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加强三地高校之间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展联合教学和实践活动,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搭建人才交流、项目对接平台,为三地人才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消除人才流动障碍,鼓励人才在三地之间自由流动和创新创业。

再次,优化创新合作环境。加强政策协同,三地政府共同制定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合作的政策措施,在科研经费资助、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建立港珠澳科研经费联合资助机制,对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给予经费支持。推动规则衔接,降低科技创新合作的制度性成本。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和执法机制,加强三地之间的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和信息共享。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岛。

(五)打造横琴产业融合高地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凭借其创新的政策体系、强大的产业集聚能力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头堡”作用。

政策的先行先试和创新,使横琴成为三地产业协调发展的高地和实践基地。在市场准入方面,合作区放宽了诸多限制,有利于澳门的多元产业与珠海的制造业、香港的高端服务业在横琴进行深度对接与融合。在税收政策方面,合作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合作区致力于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目前已在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特色金融、文旅会展等产业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在科技研发方面,香港的科研实力、澳门的创新活力与珠海的产业化基础在横琴有机结合,科研成果在三地产业资源的协同作用下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中医药产业为例,澳门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香港在国际医药贸易与金融服务方面经验丰富,珠海拥有一定的医药制造基础,三者在横琴汇聚,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整合。

合作区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融合创新,为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在教育方面,合作区引进了澳门及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珠海本地教育资源相互补充,为三地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子女教育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在医疗领域,合作区推动澳门医疗服务在横琴的延伸,同时引入香港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了区内医疗服务水平。在通关便利化方面,合作区不断优化通关模式,实现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便捷通关,大大提高了人员、货物的流动效率,降低了产业融合的成本。

本文系珠海市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珠海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珠港澳协同发展研究”(2024GJ0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戴志国,法学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

文字:戴志国 图片:李建束 吴长赋 梁冠贤 曾遥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李双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伶仃新语|以产业互补为支撑,促进港珠澳协同发展
珠海特区报 2025-08-05 01:06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当下,香港、珠海、澳门三地以产业互补为支撑,加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衔接,优化区域功能布局”,“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为港珠澳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

优势分析

产业是经济的核心,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香港、珠海、澳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拥有产业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

港珠澳地理位置相邻,交通便利,为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到珠海、澳门的陆路车程缩短至1小时以内,珠海成为内地唯一同时与港澳路桥相连的城市。

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三地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在物流运输方面,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拥有先进的港口设施和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港珠澳大桥,将其物流服务延伸到珠海和澳门,带动了珠澳物流产业的升级。除了港珠澳大桥,三地还拥有发达的航空、海运交通网络。

港珠澳大桥。

(二)政策优势

国家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港珠澳产业协同发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深入实施《纲要》,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此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2023年2月)颁布实施,国务院批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2023年12月),珠澳产业协同发展率先走上快车道。

(三)产业优势

港珠澳三地在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上各具特色,具有互补性,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产业结构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核心支柱,占据本地生产总值的绝对比重。据统计,2013年至2024年期间,服务业占据香港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维持在92.2%-93.7%之间。金融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重中之重。

珠海拥有丰富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潜力。先进制造业是珠海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其占珠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8%。2024年,“4+3”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9.5%。近年来,珠海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领域积极布局并取得显著成效,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细分领域全面发展。

富山工业城5.0产业新空间。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特区政府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积极实施“1+4”产业发展策略,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首先,大健康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签约入驻企业127家。其次,现代金融产业不断发展。目前,获许在澳经营的金融机构有102家,累计发行或上市的债券规模达7402亿澳门元。再次,高新技术产业开局良好。2023年,特区政府推出“科技企业认证计划”,目前已有33家科技企业获认证资格。第四,会展业向专业化、市场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23年和2024年澳门先后被评为“最佳亚洲会议城市”及“最佳会议商务城市”。

香港的现代服务业、珠海的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澳门的“1+4”多元化产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通过产业协同发展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现实问题

港珠澳三地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分属不同的法制体系,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地产业的进一步协同发展。

(一)制度差异问题

在法律制度上,香港和澳门拥有独立的法制体系,其法律渊源、法律适用范围和司法程序等都与内地存在差异。这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也影响了企业合作的积极性。税收制度方面,三地的税率、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方式各不相同。金融制度方面,三地的货币体系、金融监管政策和金融市场规则存在差异。在金融监管方面,香港和澳门的金融监管体系与国际接轨,监管政策相对灵活;珠海的金融监管遵循内地的监管框架,在金融机构准入、业务创新方面与港澳存在差异。这使得企业在跨境融资和金融业务拓展时面临诸多不便。在产业政策方面,港珠澳各自制定了本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缺乏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协同机制。

(二)要素流动障碍

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在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港珠澳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面临着诸多障碍。

资金方面,由于三地金融监管制度和货币体系的差异,资金跨境流动受到一定限制。人才流动存在一些障碍。三地的人才政策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不同,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其中,人才资质互认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三地存在标准差异和衔接问题,也给人才的跨境流动带来不便。

技术要素流动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重要问题,香港和澳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和执行力度与内地存在一定差异,这使得企业在技术合作过程中存在担忧。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也增加了技术流动的难度,三地的技术标准差异导致企业在技术合作和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额外调整,增加了合作的成本和风险。

(三)产业同构问题

港珠澳在某些产业领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构问题,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香港在金融、贸易、物流等领域具有强大的优势和成熟的体系。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海和澳门也在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金融服务领域,珠海近年来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澳门也在探索金融多元化发展,推动特色金融业务开展。

在贸易和物流领域,香港在全球贸易和物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珠海和澳门也在加强港口、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贸易和物流服务水平。

在旅游业方面,澳门以博彩旅游业闻名于世,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珠海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海岛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香港同样以购物、美食、文化等多元旅游元素吸引游客。三地在旅游产品和市场定位上存在一定的重叠,导致同业竞争。

对策建议

港珠澳三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产业互补,产业协同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巨大潜力。在坚持“一国之本”前提下,充分发挥“两制之利”,可以释放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潜力,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一)加强政策协同

建立三地政策协调机制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提。可设立由三地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港珠澳产业协同发展政策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等问题。委员会负责收集三地产业发展的需求和问题,协调各方利益,制定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制定统一的科研项目资助标准、人才激励政策等,避免政策冲突和资源浪费。

统一产业标准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基础。在制造业领域,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工艺标准等,确保三地生产的产品具有兼容性、互认性。对于电子信息产品,制定统一的接口标准、通信协议标准,方便产品在三地市场流通、应用。在服务业领域,统一服务质量标准、行业规范等,提升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对于金融服务,统一协调金融监管标准、风险评估标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通过统一产业标准,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产业协同效率。

统一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港珠澳产业发展基金,由三地政府共同出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对于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给予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研发补贴等扶持政策。

 皓泽科技首款超效能存算一体AI芯片流片成功 。

(二)优化产业布局

依据三地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差异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各自的潜力产业释能,主要产业更优,优势产业更强,特色产业更好。香港应进一步巩固提升其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重点发展金融科技、高端专业服务。澳门在巩固旅游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作用,加大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珠海应发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

加强产业协同,共同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体系。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香港可发挥其在芯片设计、软件开发方面的优势,澳门可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贸易和销售,珠海重点专注于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和组装,形成从芯片设计、软件开发到产品制造、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三地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成立港珠澳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联盟,由三地的电子信息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组成,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分享创新成果,推动产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合作共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依据丰富的土地和人力资源,珠海可与香港、澳门合作建设跨境产业园区,在园区内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有关企业和项目落地,促进三地产业集聚发展。

(三)促进要素流动

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是促进资金要素流动的关键。扩大跨境金融业务范围,支持三地银行开展跨境贷款、跨境理财、跨境支付等业务。鼓励珠海的企业通过香港、澳门的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扩展融资渠道。扩大人民币在港澳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范围。拓展跨境理财业务,允许三地居民相互购买对方的理财产品,实现财富多元化配置。推动移动支付互联互通,实现二维码支付、移动钱包等在三地的通用。探索建立港珠澳人民币资金池,实现人民币资金在三地的自由调配和使用。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建立三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共同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建立港珠澳人才资质互认标准和机制,简化专业人才在三地执业的认证程序。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人才在三地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建立三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港澳居民子女在珠海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教育待遇,珠海生源入读港澳高校享受优惠政策;实现三地医保互联互通,方便人才当地就医。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培养产业协同发展所需的人才。

消除技术要素流动障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建立港珠澳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加强三地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共同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强技术合作,三地共同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立港珠澳技术转移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评估、技术交易、技术咨询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四)深化科创合作

香港拥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具有雄厚实力和丰富经验。珠海现有10所高校,包括3所985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应用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澳门是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连接中国内地与葡语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三地应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首先,要加强科研资源共享与合作。建立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实现港珠澳三地科研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三地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促进学术思想碰撞,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加强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鼓励三地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其次,促进人才培养与交流。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加强三地高校之间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展联合教学和实践活动,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搭建人才交流、项目对接平台,为三地人才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消除人才流动障碍,鼓励人才在三地之间自由流动和创新创业。

再次,优化创新合作环境。加强政策协同,三地政府共同制定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合作的政策措施,在科研经费资助、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合作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建立港珠澳科研经费联合资助机制,对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给予经费支持。推动规则衔接,降低科技创新合作的制度性成本。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和执法机制,加强三地之间的知识产权执法协作和信息共享。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岛。

(五)打造横琴产业融合高地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凭借其创新的政策体系、强大的产业集聚能力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头堡”作用。

政策的先行先试和创新,使横琴成为三地产业协调发展的高地和实践基地。在市场准入方面,合作区放宽了诸多限制,有利于澳门的多元产业与珠海的制造业、香港的高端服务业在横琴进行深度对接与融合。在税收政策方面,合作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合作区致力于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目前已在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特色金融、文旅会展等产业领域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在科技研发方面,香港的科研实力、澳门的创新活力与珠海的产业化基础在横琴有机结合,科研成果在三地产业资源的协同作用下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中医药产业为例,澳门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香港在国际医药贸易与金融服务方面经验丰富,珠海拥有一定的医药制造基础,三者在横琴汇聚,实现了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整合。

合作区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融合创新,为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在教育方面,合作区引进了澳门及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珠海本地教育资源相互补充,为三地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子女教育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在医疗领域,合作区推动澳门医疗服务在横琴的延伸,同时引入香港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了区内医疗服务水平。在通关便利化方面,合作区不断优化通关模式,实现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便捷通关,大大提高了人员、货物的流动效率,降低了产业融合的成本。

本文系珠海市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珠海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珠港澳协同发展研究”(2024GJ04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戴志国,法学硕士,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

文字:戴志国 图片:李建束 吴长赋 梁冠贤 曾遥 编辑:莫海晖 责任编辑: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