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丨弄潮有新篇:“海上新基建”珠海意味着什么?

有位作家曾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色彩,而珠海的色调,正是一片深邃之蓝。

珠海的色调,正是一片深邃之蓝。(资料图)吴长赋/摄

高栏岛上,宝镜湾岩画静默无声,却镌刻下四千年前先民搏浪探海的身姿;十字门水道的潮汐里,见证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络绎,也回荡过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思想惊雷;当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拂过南海之滨,这座边陲小镇更以四十多年的精彩蝶变,演绎了向海而兴的一襟豪情。

当省委将“打造海上新广东”列为“1310”具体部署的十大新突破之一,珠海被赋予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这份跨越千年的“蓝色叙事”也迎来新的篇章——

8日召开的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上,珠海又一次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奋楫扬帆,提出要以“海上新基建”为牵引,推动全市海洋经济实现新跨越,为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贡献更大力量。

这份锚定当下,又擘画长远的“蔚蓝新图景”中,也蕴含着三个“弄潮之问”:珠海何以成为广东经略深蓝的关键支点?此刻为何是向海洋要生产力的黄金窗口?“海上新基建”如何锻造更多引领示范?

(一)

珠海何以成为战略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向海洋要动力、要未来,南海之滨,一场深蓝变革已然开启。在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的大棋局上,珠海的战略价值举足轻重。

资源看,作为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珠海素有“百岛之市”美誉,934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更铺展开远超陆地的发展空间。

珠海万山岛。李建束 摄

发展海洋经济对珠海而言,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未来的“必答题”。

区位看,珠海扼守珠江入海口咽喉要地,直面南海战略海疆,毗邻港澳核心经济圈,万山群岛更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及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地理中心,具备“通江达海、连接内外”的先天优势。

2024年3月,省委常委会在珠海召开会议,赋予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同年10月,省委书记黄坤明在珠海调研时,也要求我们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下功夫做好做足海的文章。

这些部署要求,既立足珠海的资源禀赋,更着眼全省海洋经济的纵深布局。当好这个战略支点,为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珠海当仁不让。

珠海具备的,更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的创新锐气。近年来,珠海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版图和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大特色,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海洋发展局、海洋发展集团,首创“四个一”举措(用海保障一张图、装备登记一张证、养殖保险一张单、两证发放一级办),以制度供给持续激发海洋经济内生动力。

此次会议现场,市发展改革局会同市海洋发展局等单位,正式发布一批珠海市海洋经济暨海上新基建项目,围绕“产业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民生海洋、平安海洋”5大领域,谋划“海上新基建”项目108个,总投资达1100亿元。

会上发布的“点状供岛”创新政策,也是极其具有“珠海辨识度”的改革新鲜事——珠海将探索由属地政府主导,根据市场需求“量身定做”单岛保护利用规划,市场化出让海岛使用权。

这是“弄潮儿”亘古的哲学,也是我们读懂“何以珠海”的解码钥匙——要有看得清潮水方向的敏锐眼光,更要有“打头阵”“当先锋”的志气担当。

(二)

为何正是“黄金窗口”?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对一座城市亦然。

就在6月底,广东高规格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强烈信号,也特别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形成更坚实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

就在全省会议召开前夕,省长王伟中专程赴珠海调研,要求珠海充分发挥海洋海岛资源优势,做好海洋经济这篇文章,也为推动海洋牧场、海洋文旅、无人船艇、低空应用场景、渔村风貌提升等工作“圈”出了重点。

2024年,珠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蓝色动力”进一步激活。3600家涉海企业、40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在珠高校拥有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以及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南方海洋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集群效应,也让珠海在海洋资源转化效率上走在前列。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张洲、通讯员李浩玮/摄

但相较于广州、深圳两市占据全省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珠海在全省的产值总量依然偏小。此外,陆海统筹不足、要素供给结构单一、社会投资信心不足等瓶颈仍待破解。

这种“优势与短板并存”的格局,让此刻恰恰成为珠海破局攻坚的“黄金窗口”。一方面,中央的顶层设计、省委的清晰指引,为珠海提供了政策红利窗口;另一方面,以新技术的驱动、新功能的拓展、新产业的培育、新模式的探索,为珠海燃动“蓝色引擎”打开了“想象空间”。

关键时刻,选择在何处用力,至关重要。

从会前市四套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密集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走访,到会上一批央企、中直驻粤单位、省属国企、金融机构,以及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市有关部门相继交流发言,共商发展……凭海临风处,展现的是珠海放眼“全局”,深谋“一域”的方法论。

“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使命担当,奋力把珠海的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努力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正如市委书记陈勇在会上所说,必须用发展的眼光、以进取的姿态破解难题,为珠海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而面对发展命题,珠海的答案也清晰而有力:以“海上新基建”为牵引带动海洋经济发展,奋力走出一条具有珠海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

“海上新基建”有哪些亮点?

近年来,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算力为代表的“新基建”不断加速。而在新一轮海洋开发浪潮中,“新基建”也同样将成为重塑竞争格局的“胜负手”。

珠海提出的“海上新基建”,绝非传统基建的简单延伸,而是要以海洋平台为物理依托,以海洋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海洋网络为连接纽带,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深度赋能,最终形成对特定海域实现“感知、认知、预测、管控”全链条能力的综合性、网络化、可运营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其创新价值,无疑正体现在“五个三”工作体系的系统布局中:

如何筑牢开发根基?要以信息、融合、创新“三类设施”为重点,形成海洋资源开发的新支撑。

如何打破陆海分割?要以园区、港区、城区“三区互促”为路径,构建城市陆海统筹的新格局。

如何激活内生动力?要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为抓手,锻造海洋科技创新的新优势。

如何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要以海洋牧场、海洋制造、海洋服务“三产联动”为引擎,激活现代海洋产业的新动能。

如何实现开发与保护平衡?要以海洋、海岛、海滨“三域共治”为核心,打造海洋生态治理的新典范。

“四通一联”的布局里藏着精妙逻辑。珠海将依托海洋牧场,参照陆地的“三通一平”,构建“四通一联”海洋基础设施体系(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网、海底通感和陆海联动),聚焦“一海多用”立体开发,打造“绿色能源”“蓝色粮仓”“绿色锚地”三轮驱动的海洋产业示范标杆。

伶仃牧场3号。朱文/摄

13个重点领域的突破也更见真章。科研测试平台的“场中场”建设,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到产业孵化的完整创新闭环;海工装备基地聚焦深远海风电、海洋牧场、油气开发等领域,具备承接“国之重器”的雄厚实力;“低空+海洋”立体网络建设,提供海洋测绘、海上安防巡逻、应急救援、物流配送、旅游观光等应用场景;“陆数海算”融合型海底数据中心,将“绿色海洋电力”高效转化为“蓝色算力”……这不是简单的工程清单,而是重构海洋竞争格局的战略棋盘。

桂山大蜘洲海上牧场。李建束摄

政企协同为系统推动“海上新基建”增添合力。会上,珠海与招商集团、华润金控、省港航集团、广东恒健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道携手闯蓝海,创未来。

“珠海将一如既往支持广大企业、金融机构、涉海科研机构在珠发展壮大,携手推进‘海上新基建’取得新突破,以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业绩,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海上新篇章。”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泽桐说。

研究设立市海洋强市建设工作委员会,加快编制海洋全域开发“一张图”;联动国家战略争取资金支持,推出更多“点状供岛”“标准海”式改革品牌……向海之路,从来都是开拓之路,实干之路,创新之路。

弄潮儿的故事,从来在劈波斩浪中更显精彩。

文字:钟夏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赵思华
微信
朋友圈
望海楼丨弄潮有新篇:“海上新基建”珠海意味着什么?

有位作家曾说,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色彩,而珠海的色调,正是一片深邃之蓝。

珠海的色调,正是一片深邃之蓝。(资料图)吴长赋/摄

高栏岛上,宝镜湾岩画静默无声,却镌刻下四千年前先民搏浪探海的身姿;十字门水道的潮汐里,见证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络绎,也回荡过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思想惊雷;当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拂过南海之滨,这座边陲小镇更以四十多年的精彩蝶变,演绎了向海而兴的一襟豪情。

当省委将“打造海上新广东”列为“1310”具体部署的十大新突破之一,珠海被赋予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这份跨越千年的“蓝色叙事”也迎来新的篇章——

8日召开的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暨“海上新基建”部署推进会上,珠海又一次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奋楫扬帆,提出要以“海上新基建”为牵引,推动全市海洋经济实现新跨越,为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贡献更大力量。

这份锚定当下,又擘画长远的“蔚蓝新图景”中,也蕴含着三个“弄潮之问”:珠海何以成为广东经略深蓝的关键支点?此刻为何是向海洋要生产力的黄金窗口?“海上新基建”如何锻造更多引领示范?

(一)

珠海何以成为战略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向海洋要动力、要未来,南海之滨,一场深蓝变革已然开启。在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的大棋局上,珠海的战略价值举足轻重。

资源看,作为珠三角海洋面积最大的城市,珠海素有“百岛之市”美誉,934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更铺展开远超陆地的发展空间。

珠海万山岛。李建束 摄

发展海洋经济对珠海而言,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未来的“必答题”。

区位看,珠海扼守珠江入海口咽喉要地,直面南海战略海疆,毗邻港澳核心经济圈,万山群岛更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及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地理中心,具备“通江达海、连接内外”的先天优势。

2024年3月,省委常委会在珠海召开会议,赋予珠海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同年10月,省委书记黄坤明在珠海调研时,也要求我们坚持港产城融合发展,下功夫做好做足海的文章。

这些部署要求,既立足珠海的资源禀赋,更着眼全省海洋经济的纵深布局。当好这个战略支点,为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珠海当仁不让。

珠海具备的,更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的创新锐气。近年来,珠海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版图和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大特色,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海洋发展局、海洋发展集团,首创“四个一”举措(用海保障一张图、装备登记一张证、养殖保险一张单、两证发放一级办),以制度供给持续激发海洋经济内生动力。

此次会议现场,市发展改革局会同市海洋发展局等单位,正式发布一批珠海市海洋经济暨海上新基建项目,围绕“产业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民生海洋、平安海洋”5大领域,谋划“海上新基建”项目108个,总投资达1100亿元。

会上发布的“点状供岛”创新政策,也是极其具有“珠海辨识度”的改革新鲜事——珠海将探索由属地政府主导,根据市场需求“量身定做”单岛保护利用规划,市场化出让海岛使用权。

这是“弄潮儿”亘古的哲学,也是我们读懂“何以珠海”的解码钥匙——要有看得清潮水方向的敏锐眼光,更要有“打头阵”“当先锋”的志气担当。

(二)

为何正是“黄金窗口”?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对一座城市亦然。

就在6月底,广东高规格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强烈信号,也特别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基础先行,形成更坚实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

就在全省会议召开前夕,省长王伟中专程赴珠海调研,要求珠海充分发挥海洋海岛资源优势,做好海洋经济这篇文章,也为推动海洋牧场、海洋文旅、无人船艇、低空应用场景、渔村风貌提升等工作“圈”出了重点。

2024年,珠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蓝色动力”进一步激活。3600家涉海企业、40家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在珠高校拥有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以及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南方海洋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集群效应,也让珠海在海洋资源转化效率上走在前列。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张洲、通讯员李浩玮/摄

但相较于广州、深圳两市占据全省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珠海在全省的产值总量依然偏小。此外,陆海统筹不足、要素供给结构单一、社会投资信心不足等瓶颈仍待破解。

这种“优势与短板并存”的格局,让此刻恰恰成为珠海破局攻坚的“黄金窗口”。一方面,中央的顶层设计、省委的清晰指引,为珠海提供了政策红利窗口;另一方面,以新技术的驱动、新功能的拓展、新产业的培育、新模式的探索,为珠海燃动“蓝色引擎”打开了“想象空间”。

关键时刻,选择在何处用力,至关重要。

从会前市四套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密集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走访,到会上一批央企、中直驻粤单位、省属国企、金融机构,以及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市有关部门相继交流发言,共商发展……凭海临风处,展现的是珠海放眼“全局”,深谋“一域”的方法论。

“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使命担当,奋力把珠海的海洋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努力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正如市委书记陈勇在会上所说,必须用发展的眼光、以进取的姿态破解难题,为珠海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而面对发展命题,珠海的答案也清晰而有力:以“海上新基建”为牵引带动海洋经济发展,奋力走出一条具有珠海特色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

“海上新基建”有哪些亮点?

近年来,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算力为代表的“新基建”不断加速。而在新一轮海洋开发浪潮中,“新基建”也同样将成为重塑竞争格局的“胜负手”。

珠海提出的“海上新基建”,绝非传统基建的简单延伸,而是要以海洋平台为物理依托,以海洋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海洋网络为连接纽带,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深度赋能,最终形成对特定海域实现“感知、认知、预测、管控”全链条能力的综合性、网络化、可运营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其创新价值,无疑正体现在“五个三”工作体系的系统布局中:

如何筑牢开发根基?要以信息、融合、创新“三类设施”为重点,形成海洋资源开发的新支撑。

如何打破陆海分割?要以园区、港区、城区“三区互促”为路径,构建城市陆海统筹的新格局。

如何激活内生动力?要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为抓手,锻造海洋科技创新的新优势。

如何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要以海洋牧场、海洋制造、海洋服务“三产联动”为引擎,激活现代海洋产业的新动能。

如何实现开发与保护平衡?要以海洋、海岛、海滨“三域共治”为核心,打造海洋生态治理的新典范。

“四通一联”的布局里藏着精妙逻辑。珠海将依托海洋牧场,参照陆地的“三通一平”,构建“四通一联”海洋基础设施体系(海天通信、海上通飞、海面通网、海底通感和陆海联动),聚焦“一海多用”立体开发,打造“绿色能源”“蓝色粮仓”“绿色锚地”三轮驱动的海洋产业示范标杆。

伶仃牧场3号。朱文/摄

13个重点领域的突破也更见真章。科研测试平台的“场中场”建设,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到产业孵化的完整创新闭环;海工装备基地聚焦深远海风电、海洋牧场、油气开发等领域,具备承接“国之重器”的雄厚实力;“低空+海洋”立体网络建设,提供海洋测绘、海上安防巡逻、应急救援、物流配送、旅游观光等应用场景;“陆数海算”融合型海底数据中心,将“绿色海洋电力”高效转化为“蓝色算力”……这不是简单的工程清单,而是重构海洋竞争格局的战略棋盘。

桂山大蜘洲海上牧场。李建束摄

政企协同为系统推动“海上新基建”增添合力。会上,珠海与招商集团、华润金控、省港航集团、广东恒健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道携手闯蓝海,创未来。

“珠海将一如既往支持广大企业、金融机构、涉海科研机构在珠发展壮大,携手推进‘海上新基建’取得新突破,以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业绩,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海上新篇章。”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泽桐说。

研究设立市海洋强市建设工作委员会,加快编制海洋全域开发“一张图”;联动国家战略争取资金支持,推出更多“点状供岛”“标准海”式改革品牌……向海之路,从来都是开拓之路,实干之路,创新之路。

弄潮儿的故事,从来在劈波斩浪中更显精彩。

文字:钟夏 编辑:祁文静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