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大讲堂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再现经典

千年画道传承,国宝丹青共赏。8月10日,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珠海市总工会协办的“珠海大讲堂”2025年第五期讲座举行。本期讲座由铂悦香山特约支持。

当天,讲座邀请到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要参与者金晓明,以《再现经典 传承文脉——从〈宋画全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题,为观众深入解读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传统绘画: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谱

金晓明深入解读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金晓明在讲座伊始便指出,中国传统绘画是东方美学的代表,不仅承载着千年的艺术技法,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写照。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到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古代绘画以丰富的题材和精湛的技艺记录了社会百态、自然哲学与人文情怀。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金晓明通过高清局部图像展示画中细节——汴河上结构精巧的船舵、街头“送外卖”的宋代小哥、修理马车的工匠,生动还原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市井生活。“这幅画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他谈到,“画中船舶的平衡舵设计与天津出土的宋代古船完全一致,也因此印证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

此外,南宋《货郎图》展现了流动商贩与乡村生活,而《蹴鞠图》中男女同场竞技的场景则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开放、包容、文明。金晓明表示,“这些画作让我们跨越时空,直观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貌,都是当时的艺术家对客观事件认知和艺术表达。”

艺术语言:写实与写意的双重境界

金晓明做客珠海大讲堂。

金晓明在讲座中谈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独具特色,既有北宋工笔花鸟的极致写实,也有元代文人作画的写意抒怀。

写实之美——宋代《枇杷山鸟图》《出水芙蓉图》对植物筋脉、鸟类羽毛的细腻刻画,出神入化。美国农业部专家曾专门查阅宋代写实画作,以对比千年间生物形态的变化。

写意之境——元代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以书法笔法入画,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道出书画同源的真谛。而八大山人的《杨柳浴禽图》通过留白与简约笔墨,引发观者对动态意境的无限遐想。“中国绘画的‘计白当黑’‘散点透视’等理念,体现了独特的哲学思维。”金晓明以范宽《雪景寒林图》为例,说明画家如何通过仰视、平视、俯视的多视角融合,展现山水的宏大与灵动。

赓续文脉:国宝重光与文化传承

观众与专家交流互动。

当天,讲座还聚焦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一国家级文化工程。金晓明介绍,该项目历时20年,汇集全球263家博物馆的12405件(套)中国古代绘画,这项工程已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4卷244册,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基因库”。

金晓明坦言,许多宋元古画已濒临老化,而战争、自然灾害等更威胁文物安全。“大系”通过高精度图像采集与印刷技术,为这些国宝建立永久性档案,解决了文物“藏”与“用”的矛盾。2022年国家博物馆“盛世修典”展览吸引了400万人次参观。

目前,“大系”或其中部分全集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收藏,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面向未来:培育文化自信的新一代

观众聚精会神听讲解。

传承传统绘画不仅是艺术领域的任务,更是全民文化自觉的体现。金晓明呼吁:“如何突破行业界线,将中国传统绘画或其它传统艺术的认知上升并转换到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逐步形成中国人的文化印记,最终创造新的时代文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一代代人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讲座尾声,观众围绕科技、教育、文化传承等提出了多个问题,金晓明教授一一解答。

谈及中国传统山水画能否为VR创作提供灵感。金晓明教授表示,完全可行。他举例说明,浙江大学等高校已从“大系”中提取元素,结合AI、VR技术制作动态内容,如24节气动画,深受大众喜爱。“VR技术虽难以完全还原原作的气韵,但其沉浸式体验优势能极大拓展传播范围,让古画‘活’起来,吸引年轻一代参与互动,成为文化传承的新途径。”金晓明说。

关于当代年轻人创作的插画被指缺乏神韵的问题,金晓明表示,传统绘画的传承需要理解与积累,更需要年轻人的持续探索。古代经典是千年积淀的精华,当代青年通过专业训练和创新实践,一定也会在传承中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成果。只要保持不断创作与思考,也会留下独特的文化印记。

文字:张映竹 制图:邱耀升 编辑:何胜文 责任编辑:莫海晖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珠海大讲堂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再现经典
珠海特区报 2025-08-11 00:56

千年画道传承,国宝丹青共赏。8月10日,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珠海市总工会协办的“珠海大讲堂”2025年第五期讲座举行。本期讲座由铂悦香山特约支持。

当天,讲座邀请到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要参与者金晓明,以《再现经典 传承文脉——从〈宋画全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题,为观众深入解读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传统绘画: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谱

金晓明深入解读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金晓明在讲座伊始便指出,中国传统绘画是东方美学的代表,不仅承载着千年的艺术技法,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写照。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到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古代绘画以丰富的题材和精湛的技艺记录了社会百态、自然哲学与人文情怀。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金晓明通过高清局部图像展示画中细节——汴河上结构精巧的船舵、街头“送外卖”的宋代小哥、修理马车的工匠,生动还原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市井生活。“这幅画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他谈到,“画中船舶的平衡舵设计与天津出土的宋代古船完全一致,也因此印证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

此外,南宋《货郎图》展现了流动商贩与乡村生活,而《蹴鞠图》中男女同场竞技的场景则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开放、包容、文明。金晓明表示,“这些画作让我们跨越时空,直观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风貌,都是当时的艺术家对客观事件认知和艺术表达。”

艺术语言:写实与写意的双重境界

金晓明做客珠海大讲堂。

金晓明在讲座中谈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独具特色,既有北宋工笔花鸟的极致写实,也有元代文人作画的写意抒怀。

写实之美——宋代《枇杷山鸟图》《出水芙蓉图》对植物筋脉、鸟类羽毛的细腻刻画,出神入化。美国农业部专家曾专门查阅宋代写实画作,以对比千年间生物形态的变化。

写意之境——元代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以书法笔法入画,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道出书画同源的真谛。而八大山人的《杨柳浴禽图》通过留白与简约笔墨,引发观者对动态意境的无限遐想。“中国绘画的‘计白当黑’‘散点透视’等理念,体现了独特的哲学思维。”金晓明以范宽《雪景寒林图》为例,说明画家如何通过仰视、平视、俯视的多视角融合,展现山水的宏大与灵动。

赓续文脉:国宝重光与文化传承

观众与专家交流互动。

当天,讲座还聚焦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一国家级文化工程。金晓明介绍,该项目历时20年,汇集全球263家博物馆的12405件(套)中国古代绘画,这项工程已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4卷244册,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基因库”。

金晓明坦言,许多宋元古画已濒临老化,而战争、自然灾害等更威胁文物安全。“大系”通过高精度图像采集与印刷技术,为这些国宝建立永久性档案,解决了文物“藏”与“用”的矛盾。2022年国家博物馆“盛世修典”展览吸引了400万人次参观。

目前,“大系”或其中部分全集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收藏,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面向未来:培育文化自信的新一代

观众聚精会神听讲解。

传承传统绘画不仅是艺术领域的任务,更是全民文化自觉的体现。金晓明呼吁:“如何突破行业界线,将中国传统绘画或其它传统艺术的认知上升并转换到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逐步形成中国人的文化印记,最终创造新的时代文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需要我们一代代人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讲座尾声,观众围绕科技、教育、文化传承等提出了多个问题,金晓明教授一一解答。

谈及中国传统山水画能否为VR创作提供灵感。金晓明教授表示,完全可行。他举例说明,浙江大学等高校已从“大系”中提取元素,结合AI、VR技术制作动态内容,如24节气动画,深受大众喜爱。“VR技术虽难以完全还原原作的气韵,但其沉浸式体验优势能极大拓展传播范围,让古画‘活’起来,吸引年轻一代参与互动,成为文化传承的新途径。”金晓明说。

关于当代年轻人创作的插画被指缺乏神韵的问题,金晓明表示,传统绘画的传承需要理解与积累,更需要年轻人的持续探索。古代经典是千年积淀的精华,当代青年通过专业训练和创新实践,一定也会在传承中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成果。只要保持不断创作与思考,也会留下独特的文化印记。

文字:张映竹 制图:邱耀升 编辑:何胜文 责任编辑:莫海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