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丨不容忘却的名单,无法抹去的伤痛!三灶大屠杀87年后……

1938年,日军制造了三灶大屠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金湾区三灶镇,寻找大屠杀的幸存者。87年过去了,时间未能冲淡他们的伤痛,还有那份不容忘却的死难者名单。

石头上的名字,血泪中的幸存

92岁的李桂婆婆至今无法释怀。1938年日军屠刀挥向三灶时,5岁的她随母亲和姐姐从斜尾村逃往澳门。“妈妈带着我们,姐姐在逃难中断了腿,被人扔掉了。”提及惨死的姐姐,老人颤抖着哽咽,再也说不下去。

李桂婆婆(左)接受记者采访。刘青摄

同样的悲剧刻在罗陈志婆婆的记忆里。当年蹒跚学步的她,随家人从鱼弄村辗转逃难至澳门等地,最终六口人只有三人活着回来。“大哥、小弟都在路上饿死了。”她摇着头,嘴里含着未说完的话。

罗陈志婆婆(左)接受记者采访。刘青摄

1938年农历三月十一,三灶的夜晚开始不平静。此后一个星期,侵华日军在三灶实行“三光”政策,像李婆婆和罗婆婆一样逃走的人当中,也有许多人逃不脱因日军侵华带来的瘟疫、饥荒。

修缮后的侵华日军指挥部旧址。资料图,张洲摄

三灶人文学会的杜观山和各位成员从2018年起,执着地搜寻着三灶大屠杀死难者的名字。“找死难者名单,我们有查阅资料、登门拜访、实地考察,当时就找到这个碑。”在拦浪山,杜观山告诉记者。

碑立于刘氏墓地一侧,上方写着“日寇残杀我族亲人”,下方是39人的姓名。

碑立于刘氏墓地一侧,上方写着“日寇残杀我族亲人”,下方是39人的姓名。金璐摄

村民刘岛云指着碑说:“日本人杀光了刘氏‘德’字辈男丁。”他的父亲当时还是襁褓中的婴儿,被弃于草堆,幸得姑姑救起。而另一位先祖被日军拖去活埋,因为表现顺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被刺穿手掌心,途中躲到石头后逃生。“后来每年清明,他都会带我们向那块救命石放鞭炮。”

刘岛云(右)向记者讲解石碑。刘青摄

与刘氏碑文形成刺目对比的,是拦浪山上日军留下的“慰灵”碑,上方刻有“慰灵”二字,下方是几十个日本人名。“他们以为这岛永远属于他们了。”杜观山冷笑。两份名单,一份是三灶人找回的死难同胞,一份是日军的岛上死亡士兵,前者是据不完全统计6000多名死者中仅能找回的千余个名字,后者不过几十人——但这两份名单,都不能被忘记。

拦浪山上日军留下的“慰灵”碑石。金璐摄

与时间赛跑,为历史作证

“每耽搁一天,记忆就消失一分。”三灶人文学会顾问王定一说。团队走访时,常有老人前几日尚能交谈,转眼便离世;还有一些时候,约拜访时间的一通电话拨去,家属便叹息:“你们来晚了。”

这是一场抢救性采访,为历史正名。

从前,有人将抗日游击队盘古庙袭击日军与三灶大屠杀联系起来,认为大屠杀是日军的报复行动。而经过三灶人文学会考证,1938年的屠杀,是日军为掩盖位于三灶的日军第六航空基地机密而实施的灭口行动。

第六航空基地开工约一个月时间,主跑道建成,日军屠刀便挥向村民。1942年,日军更迁入400余名殖民者企图永久占据,直至战败被遣返。而海澄村1800名村民因被迫修建机场,在枪口下侥幸存活。

“从日军修建机场定在这里的那一刻,三灶老百姓就逃不掉这一场浩劫。”王定一说。

这场抢救性采访,为历史留下宝贵记忆。

1945年,日军投降。幸存的三灶人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回来,在屋边村,原先的房子被烧毁,屋边村人就搭建茅草屋,从种红薯开始,重拾生活。

这时,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8年前没有赶上逃难船的汪添改,颤颤巍巍地问茅草屋里的苏帝荣:“阿婶,是你吗?”衰老的面容,让从前的阿婶,几乎认不出来。

原来,当年逃难船远去后,汪添改和女儿周卢养只能在茅田山上的猴子洞里躲藏,为了不被日军发现,她们不生火、不吃熟食,眼见日军带殖民者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朝自己的方向开枪,就这样过了8年,两母女的头发全白。

汪添改和女儿周卢养躲藏8年的猴子洞,就在这座山上。金璐摄

后来,和村民一起重拾生活的“白毛女”,头发渐渐变回了黑色。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如今,三灶人将未诉的悲愤写进村志、刻进石头。这些沉默的见证者,仍在诉说着1938年的血泪。而那些因侵略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故事,又何止于刺刀下的亡魂?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勿忘历史,吾辈自强。在广东省珠海市三灶镇,有一份日军侵华死难者名单,我们不会忘记,他们曾活着。

视频编审:常立波
文字:金璐 图片:金璐 刘青 视频:刘青 金璐 唐润彬 王子心(实习) 编辑:张文单 孙宁 责任编辑:阳紫微 孙宁
微信
朋友圈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丨不容忘却的名单,无法抹去的伤痛!三灶大屠杀87年后……
观海融媒 2025-08-15 07:13

1938年,日军制造了三灶大屠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金湾区三灶镇,寻找大屠杀的幸存者。87年过去了,时间未能冲淡他们的伤痛,还有那份不容忘却的死难者名单。

石头上的名字,血泪中的幸存

92岁的李桂婆婆至今无法释怀。1938年日军屠刀挥向三灶时,5岁的她随母亲和姐姐从斜尾村逃往澳门。“妈妈带着我们,姐姐在逃难中断了腿,被人扔掉了。”提及惨死的姐姐,老人颤抖着哽咽,再也说不下去。

李桂婆婆(左)接受记者采访。刘青摄

同样的悲剧刻在罗陈志婆婆的记忆里。当年蹒跚学步的她,随家人从鱼弄村辗转逃难至澳门等地,最终六口人只有三人活着回来。“大哥、小弟都在路上饿死了。”她摇着头,嘴里含着未说完的话。

罗陈志婆婆(左)接受记者采访。刘青摄

1938年农历三月十一,三灶的夜晚开始不平静。此后一个星期,侵华日军在三灶实行“三光”政策,像李婆婆和罗婆婆一样逃走的人当中,也有许多人逃不脱因日军侵华带来的瘟疫、饥荒。

修缮后的侵华日军指挥部旧址。资料图,张洲摄

三灶人文学会的杜观山和各位成员从2018年起,执着地搜寻着三灶大屠杀死难者的名字。“找死难者名单,我们有查阅资料、登门拜访、实地考察,当时就找到这个碑。”在拦浪山,杜观山告诉记者。

碑立于刘氏墓地一侧,上方写着“日寇残杀我族亲人”,下方是39人的姓名。

碑立于刘氏墓地一侧,上方写着“日寇残杀我族亲人”,下方是39人的姓名。金璐摄

村民刘岛云指着碑说:“日本人杀光了刘氏‘德’字辈男丁。”他的父亲当时还是襁褓中的婴儿,被弃于草堆,幸得姑姑救起。而另一位先祖被日军拖去活埋,因为表现顺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被刺穿手掌心,途中躲到石头后逃生。“后来每年清明,他都会带我们向那块救命石放鞭炮。”

刘岛云(右)向记者讲解石碑。刘青摄

与刘氏碑文形成刺目对比的,是拦浪山上日军留下的“慰灵”碑,上方刻有“慰灵”二字,下方是几十个日本人名。“他们以为这岛永远属于他们了。”杜观山冷笑。两份名单,一份是三灶人找回的死难同胞,一份是日军的岛上死亡士兵,前者是据不完全统计6000多名死者中仅能找回的千余个名字,后者不过几十人——但这两份名单,都不能被忘记。

拦浪山上日军留下的“慰灵”碑石。金璐摄

与时间赛跑,为历史作证

“每耽搁一天,记忆就消失一分。”三灶人文学会顾问王定一说。团队走访时,常有老人前几日尚能交谈,转眼便离世;还有一些时候,约拜访时间的一通电话拨去,家属便叹息:“你们来晚了。”

这是一场抢救性采访,为历史正名。

从前,有人将抗日游击队盘古庙袭击日军与三灶大屠杀联系起来,认为大屠杀是日军的报复行动。而经过三灶人文学会考证,1938年的屠杀,是日军为掩盖位于三灶的日军第六航空基地机密而实施的灭口行动。

第六航空基地开工约一个月时间,主跑道建成,日军屠刀便挥向村民。1942年,日军更迁入400余名殖民者企图永久占据,直至战败被遣返。而海澄村1800名村民因被迫修建机场,在枪口下侥幸存活。

“从日军修建机场定在这里的那一刻,三灶老百姓就逃不掉这一场浩劫。”王定一说。

这场抢救性采访,为历史留下宝贵记忆。

1945年,日军投降。幸存的三灶人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回来,在屋边村,原先的房子被烧毁,屋边村人就搭建茅草屋,从种红薯开始,重拾生活。

这时,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8年前没有赶上逃难船的汪添改,颤颤巍巍地问茅草屋里的苏帝荣:“阿婶,是你吗?”衰老的面容,让从前的阿婶,几乎认不出来。

原来,当年逃难船远去后,汪添改和女儿周卢养只能在茅田山上的猴子洞里躲藏,为了不被日军发现,她们不生火、不吃熟食,眼见日军带殖民者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朝自己的方向开枪,就这样过了8年,两母女的头发全白。

汪添改和女儿周卢养躲藏8年的猴子洞,就在这座山上。金璐摄

后来,和村民一起重拾生活的“白毛女”,头发渐渐变回了黑色。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如今,三灶人将未诉的悲愤写进村志、刻进石头。这些沉默的见证者,仍在诉说着1938年的血泪。而那些因侵略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故事,又何止于刺刀下的亡魂?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勿忘历史,吾辈自强。在广东省珠海市三灶镇,有一份日军侵华死难者名单,我们不会忘记,他们曾活着。

视频编审:常立波
文字:金璐 图片:金璐 刘青 视频:刘青 金璐 唐润彬 王子心(实习) 编辑:张文单 孙宁 责任编辑:阳紫微 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