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珠海光恒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上,一台刚下线的激光测风雷达闪着银灰色光泽,光恒科技董事长赵德平在生产线旁和一线员工深入探讨着技术细节。如今,他创立的光恒科技研发生产的激光测风雷达实现了95%以上的国产化率,填补了光纤激光测风雷达这一领域的国内空白,让珠海制造的DNA刻进每台机器的部件。
“选择在珠海创业,既有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也有对这座城市氛围的天然好感。”2003年,家在广东肇庆的赵德平考上中山大学物理学专业,来到珠海校区求学,对珠海的初印象就是“宜居”:“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给人一种现代化又不失宁静的感觉,当时我就觉得这里是个适合发展和生活的地方。”这也为他后来选择在珠海创业埋下了伏笔。

从零起步,攻克激光雷达“卡脖子”难题
大学毕业后,赵德平在广州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珠海,从事国外激光测控部件代理业务。“广州虽然是个机会很多的城市,但我更喜欢珠海那种相对安静、能沉下心来做事的氛围。”2017年,迎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他离开原来的公司,自立门户创立了光恒科技,深耕激光测风雷达这一垂直赛道,“创业的初心很简单,就是想做点对自己专业有挑战、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
选择这一领域投身创业,赵德平也有自己独到的考量——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光电领域有一定的专业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国内这个领域还相对空白,国外产品价格昂贵且受制于人,他敏锐发掘到这是一个绝佳的进口替代机会,不仅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还能为我国相关行业解决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原来,在光恒科技诞生之前,激光测风雷达的国内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国内企业面临激光测风手段探测精度受限、核心器件及模块国产化程度低,成本高、普及率低等诸多痛点,光恒科技不得不从最基础的元器件开始攻克,这反而为企业的成长奠定了深厚的根基,让研发团队熟悉和理解整条产业链的运作。
激光测风雷达是风电行业中用于测量风速风向的重要工具,通过检测激光对气溶胶散射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信息,来实现对径向风矢量的测量。赵德平举例表示,“通过我们的激光测风雷达,为提高风场风功率预测的精度以及风机正前方风向风速的准度提供了依据,可以有效解决行业中最核心的痛点,提升风机的发电效率。”
赵德平回忆道,创业初期,他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邀请了一些在光电领域有经验和热情的朋友加入。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他们一度面临技术与资金的双重难题,“但好在我们坚持下来了,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进,终于攻克了技术瓶颈,做出了第一台激光测风雷达,较早实现了产品的国产化。”他坦言,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让团队更加团结,也更加坚定了在这个领域走下去的决心。

幸运的是,在他创业之初恰逢珠海大力扶持硬科技的政策机遇,香洲区考察到光恒科技的发展潜力,给予了其“量身定制”的政策,赵德平列举道,“包括超净间、场地、天使基金等等,几乎是把我们企业一步步‘孵化’出来,光恒科技顺理成章成为香洲光电产业的最初的头号企业。当时香洲区还率先成立光电产业基金,用‘以投代引’的方式迅速聚集了上下游。”
尽管享受到不少政策红利,但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公司而言,起步阶段还是难关重重,“最难的是怎么活下去。”为此,他把全部精力钉在两个风口:一方面是中美贸易战带来的“进口替代”需求,“只要你做出来就有人买”;另一方面则是风电行业“供给侧改革”对精准测风雷达的迫切需求,“先解决有人买单,再谈技术迭代,这是活下来的硬道理。”
扎根珠海,紧跟产业发展步伐
经过多年的自主技术创新,光恒科技形成自研自产垂直整合的核心优势,实现从基础的无源光器件到核心模块,再到整机设备的自研自产,在激光雷达行业拥有优越的竞争力。近年来,赵德平主导公司取得多项体系认证,参与《风能发电系统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式激光雷达在风速测量中的使用》国家标准制定,以标准化建设促进行业协同发展;团队累计获授权各项专利1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凭技术创新持续赋能产业进阶。

成立至今,走过八个年头的光恒科技已跃升为行业领跑者之一,赵德平认为最大的发展诀窍恰恰是“坚韧”,“每个阶段都会有一堆问题,研发卡壳、客户催货……我们都经历过,当然核心思路是每解决一个痛点,就往前拱一步,今天一定比昨天好一点。技术、市场、政策,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坎,只能硬啃。”
去年6月,香洲区率先在大湾区体系化全域化推进应用场景开放,光恒科技正好需要寻找一块空旷的测试场地进行产品测试,需求提交后,政府为其找到了三溪科创城内光电产业园一栋楼宇的屋顶平台,免费提供给光恒科技测试使用。“正是有了应用场景的开放测试,企业可以更好地落地新技术,并让客户直观了解到产品的实际效果。”赵德平坦言。

2024年,光恒科技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持续专注于低空经济气象探测设备研发与应用,在气象监测、激光雷达技术等领域拥有深厚积累,还积极参与国家级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建设,致力于以创新技术赋能城市空中交通、应急预警、生态监测等场景,助力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
“光恒科技的成长和珠海的产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扎根珠海二十余年,赵德平见证着珠海对科技产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陆续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看着珠海的光电产业氛围越来越浓厚,打造了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逐渐完善,良好的产业环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吸引了更多高端人才来到珠海,为我们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他看来,企业的飞速成长离不开城市的产业环境跃迁,而企业的发展也能为城市产业进步贡献力量,正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
今年7月,赵德平凭借科技赋能与产业实践的成果,获评珠海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个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也是对光恒科技多年来努力的肯定。总体来看,珠海是科研创业的优选之城,对科研创业者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展望未来,他期待珠海能够继续加大对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资金扶持和应用场景开放方面,可以设立更多的产业引导基金,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在应用场景方面,可以优先考虑本地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珠海光恒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上,一台刚下线的激光测风雷达闪着银灰色光泽,光恒科技董事长赵德平在生产线旁和一线员工深入探讨着技术细节。如今,他创立的光恒科技研发生产的激光测风雷达实现了95%以上的国产化率,填补了光纤激光测风雷达这一领域的国内空白,让珠海制造的DNA刻进每台机器的部件。
“选择在珠海创业,既有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也有对这座城市氛围的天然好感。”2003年,家在广东肇庆的赵德平考上中山大学物理学专业,来到珠海校区求学,对珠海的初印象就是“宜居”:“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给人一种现代化又不失宁静的感觉,当时我就觉得这里是个适合发展和生活的地方。”这也为他后来选择在珠海创业埋下了伏笔。

从零起步,攻克激光雷达“卡脖子”难题
大学毕业后,赵德平在广州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珠海,从事国外激光测控部件代理业务。“广州虽然是个机会很多的城市,但我更喜欢珠海那种相对安静、能沉下心来做事的氛围。”2017年,迎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他离开原来的公司,自立门户创立了光恒科技,深耕激光测风雷达这一垂直赛道,“创业的初心很简单,就是想做点对自己专业有挑战、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
选择这一领域投身创业,赵德平也有自己独到的考量——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光电领域有一定的专业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当时国内这个领域还相对空白,国外产品价格昂贵且受制于人,他敏锐发掘到这是一个绝佳的进口替代机会,不仅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还能为我国相关行业解决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原来,在光恒科技诞生之前,激光测风雷达的国内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国内企业面临激光测风手段探测精度受限、核心器件及模块国产化程度低,成本高、普及率低等诸多痛点,光恒科技不得不从最基础的元器件开始攻克,这反而为企业的成长奠定了深厚的根基,让研发团队熟悉和理解整条产业链的运作。
激光测风雷达是风电行业中用于测量风速风向的重要工具,通过检测激光对气溶胶散射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信息,来实现对径向风矢量的测量。赵德平举例表示,“通过我们的激光测风雷达,为提高风场风功率预测的精度以及风机正前方风向风速的准度提供了依据,可以有效解决行业中最核心的痛点,提升风机的发电效率。”
赵德平回忆道,创业初期,他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邀请了一些在光电领域有经验和热情的朋友加入。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他们一度面临技术与资金的双重难题,“但好在我们坚持下来了,通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进,终于攻克了技术瓶颈,做出了第一台激光测风雷达,较早实现了产品的国产化。”他坦言,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让团队更加团结,也更加坚定了在这个领域走下去的决心。

幸运的是,在他创业之初恰逢珠海大力扶持硬科技的政策机遇,香洲区考察到光恒科技的发展潜力,给予了其“量身定制”的政策,赵德平列举道,“包括超净间、场地、天使基金等等,几乎是把我们企业一步步‘孵化’出来,光恒科技顺理成章成为香洲光电产业的最初的头号企业。当时香洲区还率先成立光电产业基金,用‘以投代引’的方式迅速聚集了上下游。”
尽管享受到不少政策红利,但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公司而言,起步阶段还是难关重重,“最难的是怎么活下去。”为此,他把全部精力钉在两个风口:一方面是中美贸易战带来的“进口替代”需求,“只要你做出来就有人买”;另一方面则是风电行业“供给侧改革”对精准测风雷达的迫切需求,“先解决有人买单,再谈技术迭代,这是活下来的硬道理。”
扎根珠海,紧跟产业发展步伐
经过多年的自主技术创新,光恒科技形成自研自产垂直整合的核心优势,实现从基础的无源光器件到核心模块,再到整机设备的自研自产,在激光雷达行业拥有优越的竞争力。近年来,赵德平主导公司取得多项体系认证,参与《风能发电系统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式激光雷达在风速测量中的使用》国家标准制定,以标准化建设促进行业协同发展;团队累计获授权各项专利1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9项,凭技术创新持续赋能产业进阶。

成立至今,走过八个年头的光恒科技已跃升为行业领跑者之一,赵德平认为最大的发展诀窍恰恰是“坚韧”,“每个阶段都会有一堆问题,研发卡壳、客户催货……我们都经历过,当然核心思路是每解决一个痛点,就往前拱一步,今天一定比昨天好一点。技术、市场、政策,每一阶段都有每一阶段的坎,只能硬啃。”
去年6月,香洲区率先在大湾区体系化全域化推进应用场景开放,光恒科技正好需要寻找一块空旷的测试场地进行产品测试,需求提交后,政府为其找到了三溪科创城内光电产业园一栋楼宇的屋顶平台,免费提供给光恒科技测试使用。“正是有了应用场景的开放测试,企业可以更好地落地新技术,并让客户直观了解到产品的实际效果。”赵德平坦言。

2024年,光恒科技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持续专注于低空经济气象探测设备研发与应用,在气象监测、激光雷达技术等领域拥有深厚积累,还积极参与国家级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建设,致力于以创新技术赋能城市空中交通、应急预警、生态监测等场景,助力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
“光恒科技的成长和珠海的产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扎根珠海二十余年,赵德平见证着珠海对科技产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陆续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看着珠海的光电产业氛围越来越浓厚,打造了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逐渐完善,良好的产业环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吸引了更多高端人才来到珠海,为我们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他看来,企业的飞速成长离不开城市的产业环境跃迁,而企业的发展也能为城市产业进步贡献力量,正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
今年7月,赵德平凭借科技赋能与产业实践的成果,获评珠海市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进个人,“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也是对光恒科技多年来努力的肯定。总体来看,珠海是科研创业的优选之城,对科研创业者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展望未来,他期待珠海能够继续加大对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资金扶持和应用场景开放方面,可以设立更多的产业引导基金,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在应用场景方面,可以优先考虑本地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