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夜访 |会同古村公交候车亭建设按下“加速键”

夜幕降临,珠海高新区会同古村的青石板路被路灯镀上一层朦胧的暖色。这座栖息了百年光阴的村落,因67路与Z82路公交车的往复穿梭,不仅便利村民、学生出行,更方便越来越多游客走进这片岭南风韵。

然而沿途站点因候车亭配置缺位,让乘客遇到暴雨时无处避雨、烈日下无处遮荫,如此候车环境与村落的文化底蕴殊不相称。

8月19日19时30分,夜色初降,会同古村2号停车场外Z82路公交车途经的“会同南路北”公交站台灯火通明。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希带队,与高新区人大工作办、区住建局、会同社区干部及村民聚集在一起,就会同社区公交站点候车亭缺失问题展开“香山夜访”,直面群众候车的“急难愁盼”。

“孩子放学等车,雨说下就下,躲都没地方躲。”村民董建华直言,他的话引起在场居民共鸣。会同村干部莫朝荣补充道:“我们村通公交已有十多年了,大大方便了孩子上学、老人买菜、游客往来。但这么多年过去,除了极少数公交站点有候车亭外,绝大多数站点只有一个站牌,连个遮风避雨的棚子都没有,尤其是‘会同’站点,作为游客进入古村的主要上下车点,周边空旷无遮挡,雨天淋雨、晴天暴晒,群众反映强烈。”

据会同社区党委书记古伟聪介绍,67路与Z82路公交线路是会同社区居民及学生出行的核心线路。其中,67路公交车往返会同柏叶林村与金鼎市场,覆盖会同村、正坑村、柏叶林村等居民密集区;Z82路公交车连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与唐家湾城轨站,途经北师港浸大、会同古村等师生与游客聚集点,为居民日常出行、学生求学及游客往来提供重要通勤支撑。

“柏叶林村、正坑村站点已于2022年通过民生微实事专项资金建成候车亭,‘会同北路南’‘会同南路中’因临近大学,候车亭也已完成建设。但仍有‘会同北路北’‘会同’‘会同南路北’‘柏叶林东’等双向共8个站点仍未配套候车设施。”古伟聪说,随着“百千万工程”推进和古村旅游热度攀升,候车人群日益增多,矛盾愈发突出。

为什么这些站点迟迟未能建设候车亭?王希现场向群众道出了政策背景的变迁:“此前相关政策明确,地面站台土建由属地负责,候车亭和广告栏因有收益由公交集团进行建设。但去年市级部门出台相关公交站台建设新规后,属地可参与站台候车亭的建设工作。

“群众的诉求,我们一直放在心上。”王希进一步说明,高新区其实早已意识到问题,并已谋划一个覆盖全区的公交站台改造专项债项目,项目结合不同路段特色设计——唐家古镇依古风貌,淇澳岛融白海豚元素,北理工周边贴校园文化,“而会同作为高新区的文化名片,是优先实施的范围。”

现场群众“吃了定心丸”后,王希又透露道:“接下来我们还会完善过街天桥,谋划全区慢行系统,打造专门的骑行道,通过‘串珠成链’的方式,把品质社区和公共服务设施连接起来。

现场,行业管理部门对于会同社区公交站候车亭建设问题给出明确时间表。高新区住建局副局长郭振邦表示:“目前项目已完成方案设计,正在走绩效审查程序,下半年资金到位后将立即动工。会同社区这8座候车亭是首批建设对象,力争年内启动。

高新区人大工作办副主任余蔚补充道:“作为挂点单位,我们会通过‘夜访闭环机制’跟进事项进展——今晚收集的问题,尽快上报区综治局,由其建立台账并在24小时内派单给相应职能部门跟进办理,定期督办直至闭环。大家放心!我们会及时收集信息、反映诉求、密切跟进、积极推动,确保群众的诉求不被搁置。”

现场群众听罢纷纷鼓掌叫好,“等候车亭建好了,我们就能安心等车了!”他们的笑容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待。

记者观察

一处遮阳避雨的候车亭,看似微小,却是一座城市温情的测量尺。它衡量的是学童能否安然避雨、老人能否舒适候车、游客能否留下美好印象,更是基层治理能否响应“最后一米”的切实诉求。

此次“香山夜访”,表面上解决的是8座公交候车亭的建设问题,深层折射的却是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典命题:如何避免政策变迁期的责任转移成为民生保障的断档期?如何让项目从“纸面规划”高效落入“百姓身边”?

从政策分工调整到全区项目打包,从专项债融资到挂点督办闭环——高新区所做的,并非简单响应单个民生诉求,而是尝试构建一套“系统响应+快速执行”的治理机制。干部们坦诚回应、主动解释,并给出清晰路径和时间表,这是一种行政透明。

当城市管理者愿意站在夜风中的站台边,听一听雨声裹挟着的焦虑,看一看站牌下被拉长的身影——城市的温度,在这一刻悄然升起。

文字:宋雪梅 编辑:叶维佳 责任编辑:李梅容
微信
朋友圈
香山夜访 |会同古村公交候车亭建设按下“加速键”
珠海特区报 2025-08-20 02:10

夜幕降临,珠海高新区会同古村的青石板路被路灯镀上一层朦胧的暖色。这座栖息了百年光阴的村落,因67路与Z82路公交车的往复穿梭,不仅便利村民、学生出行,更方便越来越多游客走进这片岭南风韵。

然而沿途站点因候车亭配置缺位,让乘客遇到暴雨时无处避雨、烈日下无处遮荫,如此候车环境与村落的文化底蕴殊不相称。

8月19日19时30分,夜色初降,会同古村2号停车场外Z82路公交车途经的“会同南路北”公交站台灯火通明。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希带队,与高新区人大工作办、区住建局、会同社区干部及村民聚集在一起,就会同社区公交站点候车亭缺失问题展开“香山夜访”,直面群众候车的“急难愁盼”。

“孩子放学等车,雨说下就下,躲都没地方躲。”村民董建华直言,他的话引起在场居民共鸣。会同村干部莫朝荣补充道:“我们村通公交已有十多年了,大大方便了孩子上学、老人买菜、游客往来。但这么多年过去,除了极少数公交站点有候车亭外,绝大多数站点只有一个站牌,连个遮风避雨的棚子都没有,尤其是‘会同’站点,作为游客进入古村的主要上下车点,周边空旷无遮挡,雨天淋雨、晴天暴晒,群众反映强烈。”

据会同社区党委书记古伟聪介绍,67路与Z82路公交线路是会同社区居民及学生出行的核心线路。其中,67路公交车往返会同柏叶林村与金鼎市场,覆盖会同村、正坑村、柏叶林村等居民密集区;Z82路公交车连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与唐家湾城轨站,途经北师港浸大、会同古村等师生与游客聚集点,为居民日常出行、学生求学及游客往来提供重要通勤支撑。

“柏叶林村、正坑村站点已于2022年通过民生微实事专项资金建成候车亭,‘会同北路南’‘会同南路中’因临近大学,候车亭也已完成建设。但仍有‘会同北路北’‘会同’‘会同南路北’‘柏叶林东’等双向共8个站点仍未配套候车设施。”古伟聪说,随着“百千万工程”推进和古村旅游热度攀升,候车人群日益增多,矛盾愈发突出。

为什么这些站点迟迟未能建设候车亭?王希现场向群众道出了政策背景的变迁:“此前相关政策明确,地面站台土建由属地负责,候车亭和广告栏因有收益由公交集团进行建设。但去年市级部门出台相关公交站台建设新规后,属地可参与站台候车亭的建设工作。

“群众的诉求,我们一直放在心上。”王希进一步说明,高新区其实早已意识到问题,并已谋划一个覆盖全区的公交站台改造专项债项目,项目结合不同路段特色设计——唐家古镇依古风貌,淇澳岛融白海豚元素,北理工周边贴校园文化,“而会同作为高新区的文化名片,是优先实施的范围。”

现场群众“吃了定心丸”后,王希又透露道:“接下来我们还会完善过街天桥,谋划全区慢行系统,打造专门的骑行道,通过‘串珠成链’的方式,把品质社区和公共服务设施连接起来。

现场,行业管理部门对于会同社区公交站候车亭建设问题给出明确时间表。高新区住建局副局长郭振邦表示:“目前项目已完成方案设计,正在走绩效审查程序,下半年资金到位后将立即动工。会同社区这8座候车亭是首批建设对象,力争年内启动。

高新区人大工作办副主任余蔚补充道:“作为挂点单位,我们会通过‘夜访闭环机制’跟进事项进展——今晚收集的问题,尽快上报区综治局,由其建立台账并在24小时内派单给相应职能部门跟进办理,定期督办直至闭环。大家放心!我们会及时收集信息、反映诉求、密切跟进、积极推动,确保群众的诉求不被搁置。”

现场群众听罢纷纷鼓掌叫好,“等候车亭建好了,我们就能安心等车了!”他们的笑容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待。

记者观察

一处遮阳避雨的候车亭,看似微小,却是一座城市温情的测量尺。它衡量的是学童能否安然避雨、老人能否舒适候车、游客能否留下美好印象,更是基层治理能否响应“最后一米”的切实诉求。

此次“香山夜访”,表面上解决的是8座公交候车亭的建设问题,深层折射的却是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典命题:如何避免政策变迁期的责任转移成为民生保障的断档期?如何让项目从“纸面规划”高效落入“百姓身边”?

从政策分工调整到全区项目打包,从专项债融资到挂点督办闭环——高新区所做的,并非简单响应单个民生诉求,而是尝试构建一套“系统响应+快速执行”的治理机制。干部们坦诚回应、主动解释,并给出清晰路径和时间表,这是一种行政透明。

当城市管理者愿意站在夜风中的站台边,听一听雨声裹挟着的焦虑,看一看站牌下被拉长的身影——城市的温度,在这一刻悄然升起。

文字:宋雪梅 编辑:叶维佳 责任编辑:李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