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老年人骨健康,汕头社区健康科普小站探新路

夏日早晨的汕头市中山公园里,“银发族”或健步慢走,或悠哉打拳,勾勒出桑榆之年的康养图景。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前夕,汕头全市首创的“社区老年骨与关节健康科普小站”落户大华街道,将为群众健康增加一份保障。

这个由汕头市金平区人民医院和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联合设立的健康小站,正探索构建一条直通社区、深入家庭的老年骨健康全链条管理新路径,推动疾病防治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切实降低老年人失能风险。

把关爱老年人

落实到社区最末端

基层社区是全社会医疗服务网络的末梢,守护“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的健康,正是基层卫生机构肩负的职责。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60岁以上人群正受骨关节疾病困扰,其致残率高居榜首,是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次不经意的摔倒、一次看似普通的髋部骨折,对老人而言可能就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随之而来的长期卧床、并发症不仅击垮个人,更拖垮整个家庭。

正是洞察了这一痛点,近年来,汕头市金平区人民医院将关爱老年健康的落脚点放到基层社区,聚焦骨与关节健康。一方面,该院是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社一体化”医联体上级单位,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同承担起金平区大华街道和石炮台街道12.2万名常住居民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金平区人民医院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架设直通基层居委的协作机制,把健康送到群众“家门口”,该院有着天然的机制优势。

在中山公园义诊现场,两家医院骨科专家正在讨论患者病情。
在中山公园义诊现场,两家医院骨科专家正在讨论患者病情。

另一方面,该院是一家以中医骨伤科、骨外科等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去年8月还与汕大医附一院骨科建立专科长效帮扶机制,邀请专家长期坐诊,落户汕大医附一院骨科名医工作站、老年健康博士工作站,促成该院入选国家级骨科项目“提升老年髋部骨折临床管理质量行动”华南地区首家基层医院成员单位,在老年骨健康领域具备了充足的技术积累。此次两院将目标锁定在“基层健康防护网”的最末端,联合设立“健康小站”,正是将老年健康管理的战线彻底前移,从医院病房推到社区家门口的关键一子。

“四维一体”

托举起老年人健康

这个小小的健康小站,有着清晰的运行机制。汕大医附一院骨科学科带头人钟志刚指出,“全病程管理”和“关口前移”正是这一创新模式的核心,这支联合团队将整合三甲医院技术优势和区医院、社区中心服务网络,通过骨科医生、康复师、运动处方师、社工的通力协作,构建起“科学预防—早期诊断—阶梯治疗—社会支持”全链条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三甲医院的骨科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和疑难诊断,社区康复师负责后续康复训练,运动处方师则设计“听得懂、做得到”的个性化居家锻炼方案,而社工则进行长期随访和心理疏导,解决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的依从性问题。多方联动协作,让社区的老年人实现“早干预、早发现、听得懂、做得到、可持续”,最终延缓疾病进程,提升生活质量。

此次同时亮相的还有两家医院共同设立的“中西医结合‘腰腿痛’‘肩、膝关节疾病’专病诊疗平台”。金平区人民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团队将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与西医精准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从保守调理到精准手术的全程化、个性化方案,同时组织骨科医生、康复师、运动处方师及社工团队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教、运动指导及长期随访。针对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沉默杀手”,这支团队还设计了一套易学易行的居家锻炼操,准备在大华街道试点推广。

健康小站揭牌设立当天,金平区人民医院联合汕大医附一院、大华街道社区卫生中心调研了大华街道福长居委的具体情况,讨论尽快组织老年健康讲座……这个“四维一体”机制正上紧“发条”,加快推动着为老年健康提供更暖心的守护。

图片:南方记者 彭深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谢石
微信
朋友圈
托举老年人骨健康,汕头社区健康科普小站探新路
南方+ 2025-08-21 15:59

夏日早晨的汕头市中山公园里,“银发族”或健步慢走,或悠哉打拳,勾勒出桑榆之年的康养图景。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前夕,汕头全市首创的“社区老年骨与关节健康科普小站”落户大华街道,将为群众健康增加一份保障。

这个由汕头市金平区人民医院和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联合设立的健康小站,正探索构建一条直通社区、深入家庭的老年骨健康全链条管理新路径,推动疾病防治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切实降低老年人失能风险。

把关爱老年人

落实到社区最末端

基层社区是全社会医疗服务网络的末梢,守护“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的健康,正是基层卫生机构肩负的职责。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60岁以上人群正受骨关节疾病困扰,其致残率高居榜首,是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次不经意的摔倒、一次看似普通的髋部骨折,对老人而言可能就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随之而来的长期卧床、并发症不仅击垮个人,更拖垮整个家庭。

正是洞察了这一痛点,近年来,汕头市金平区人民医院将关爱老年健康的落脚点放到基层社区,聚焦骨与关节健康。一方面,该院是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社一体化”医联体上级单位,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同承担起金平区大华街道和石炮台街道12.2万名常住居民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金平区人民医院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架设直通基层居委的协作机制,把健康送到群众“家门口”,该院有着天然的机制优势。

在中山公园义诊现场,两家医院骨科专家正在讨论患者病情。
在中山公园义诊现场,两家医院骨科专家正在讨论患者病情。

另一方面,该院是一家以中医骨伤科、骨外科等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去年8月还与汕大医附一院骨科建立专科长效帮扶机制,邀请专家长期坐诊,落户汕大医附一院骨科名医工作站、老年健康博士工作站,促成该院入选国家级骨科项目“提升老年髋部骨折临床管理质量行动”华南地区首家基层医院成员单位,在老年骨健康领域具备了充足的技术积累。此次两院将目标锁定在“基层健康防护网”的最末端,联合设立“健康小站”,正是将老年健康管理的战线彻底前移,从医院病房推到社区家门口的关键一子。

“四维一体”

托举起老年人健康

这个小小的健康小站,有着清晰的运行机制。汕大医附一院骨科学科带头人钟志刚指出,“全病程管理”和“关口前移”正是这一创新模式的核心,这支联合团队将整合三甲医院技术优势和区医院、社区中心服务网络,通过骨科医生、康复师、运动处方师、社工的通力协作,构建起“科学预防—早期诊断—阶梯治疗—社会支持”全链条体系。

在这一体系下,三甲医院的骨科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和疑难诊断,社区康复师负责后续康复训练,运动处方师则设计“听得懂、做得到”的个性化居家锻炼方案,而社工则进行长期随访和心理疏导,解决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的依从性问题。多方联动协作,让社区的老年人实现“早干预、早发现、听得懂、做得到、可持续”,最终延缓疾病进程,提升生活质量。

此次同时亮相的还有两家医院共同设立的“中西医结合‘腰腿痛’‘肩、膝关节疾病’专病诊疗平台”。金平区人民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团队将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与西医精准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从保守调理到精准手术的全程化、个性化方案,同时组织骨科医生、康复师、运动处方师及社工团队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教、运动指导及长期随访。针对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沉默杀手”,这支团队还设计了一套易学易行的居家锻炼操,准备在大华街道试点推广。

健康小站揭牌设立当天,金平区人民医院联合汕大医附一院、大华街道社区卫生中心调研了大华街道福长居委的具体情况,讨论尽快组织老年健康讲座……这个“四维一体”机制正上紧“发条”,加快推动着为老年健康提供更暖心的守护。

图片:南方记者 彭深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