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伶仃洋畔,潮涌东方。1980年,南海之滨画下一个圈,珠海经济特区由此诞生。45年间,这座城市从边陲渔村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化海滨城市,背后既有敢闯敢试的胆识,也有法治建设的稳固支撑。
作为市场化、国际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一环,珠海国际仲裁院(横琴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珠国仲”)自1999年设立以来,与特区的发展紧密相连。从起步探索,到体制改革,再到深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琴澳一体化,珠国仲不仅是法治建设的见证者,更是实践者和推动者。值此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回望珠国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路径:在探索中奠基,在改革中跨越,在开放中融合。


筚路蓝缕,在探索中奠定基石
1999年,珠海仲裁委员会(珠海国际仲裁院、横琴国际仲裁中心)成立。那时本地企业对仲裁制度还非常陌生,很多当事人第一次听到“仲裁”,都要追问与诉讼有何不同?在珠国仲工作近20年的李昂回忆道:“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常常要一家一家上门解释,告诉他们仲裁快捷、省心,而且裁决和法院判决一样有法律效力。”当时的案件标的额普遍不大,但他印象深刻:“几十万元的合同纠纷,我们都特别重视。努力让当事人建立对仲裁的信任。”
随着横琴开发启动,珠国仲将触角延伸到改革热土。2014年设立横琴办事处,实现服务能级的第一次提升;2017年,珠国仲发布了内地首部《横琴自贸区临时仲裁规则》,今年指导企业依据该规则完成了一宗临时仲裁案件,成为全省首个由仲裁机构指导和协助完成的临时仲裁案件,丰富了自贸区商事主体选择争议解决机制的途径。

锐意革新,以立法引领跨越发展
2018年,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见》,珠国仲抓住机遇,推动体制机制的深度改革。2020年12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珠国仲依据上述《意见》完成改革,成为全省首家完成体制机制改革的仲裁机构。
据珠国仲副院长王刚介绍,以地方立法巩固改革成果是本次改革的关键所在。2021年,《珠海国际仲裁院条例》正式颁布,“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立并有效衔接的现代法人治理模式。这一治理模式接轨国际惯例,也提升了社会各界对仲裁的信赖,对于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优质营商环境,以及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王刚说道。
制度上的突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数据显示,改革以来,珠国仲的案件规模和标的额持续攀升,年平均受理案件争议标的额近百亿元,平均增幅113.23%,总量占1999年成立以来的67.02%;争议标的额与地方GDP比率平均超2%,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受理案件争议标的额194.88亿元,其中涉外案件158.24亿元,位列全国第三。这些数字背后,是市场主体对机构专业能力与公信力的认可。

琴澳同心,共筑规则衔接示范田
珠国仲积极推动把改革成果进一步融入琴澳合作。与澳门三家主要法律机构共建的“琴澳仲裁合作平台”,承担了办案系统开发维护,提供庭审保障、秘书资源共享等服务。平台建设写入了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入选了全省第一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
珠国仲2024年发布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商事仲裁适用法律指引》,2025年又发布了《琴澳仲裁合作平台仲裁规则》和《证据规则》,实现了两地规则的深度对接;并连续两年举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仲裁调解周”和“国际商事仲裁系列课程”,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6万,成为粤港澳法律交流的重要平台。
正如珠国仲副院长许智铭所言:“平台不是单向的‘引进’,而是双向的‘规则互通’,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机制,让两地企业真切感受到法律环境的便利与融合。”

辐射湾区,在全球视野中联通世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珠国仲正努力构建“立足珠西、立足琴澳、立足葡语系、面向世界”的发展体系。
向西辐射,构筑区域协同网络。过去四年,珠国仲围绕集成电路、高端制造、海洋经济、绿色石化等重点产业推出调裁对接、和解降费等惠企措施,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投资并购、企业出海等辅导,办理了涉中山、江门、阳江、茂名、湛江等珠西五市的案件,争议标的额累计172.88亿元,占总量的41.89%,逐渐形成区域性争议解决网络,累计服务超万家企业。
向内整合,打造全链条解纷体系。珠国仲于2023年牵头成立了横琴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以创新的“调裁对接”模式,在两年内处理了近200亿元的案件。在外部,则积极强化与司法系统的诉裁衔接,从2022年与珠海中院共建协调机制,到2024年联合法院、公证处打造“调解+确认+执行”一站式平台,合作不断深化。今年,在省市两级法院的支持下获得全国首个涉澳商事仲裁调查令,进一步完善了仲裁与诉讼对接机制和司法支持监督机制。除了实践层面的合作,珠国仲还深度参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商事调解条例》的立法研究,推动顶层规则的完善。这种协同服务的理念也延伸至产业前沿,连续三年的中国航展上,其设立的“仲裁+调解”服务中心累计为1068家企业提供了专业咨询,并通过举办航空法律论坛,精准服务于航空及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一位参展企业代表感慨道:“珠国仲的贴心服务,让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有底气。”
向外链接,加快国际化合作步伐。据珠国仲副院长吴学艇介绍,加快国际合作的步伐,是进一步提升仲裁国际化水平的关键。珠国仲仲裁员队伍中港澳台及外籍人士近200名,其中,澳门地区仲裁员97名。近年来,珠国仲还与葡萄牙工商会仲裁中心、西班牙巴塞罗那仲裁中心、巴西仲裁和调解中心等20余家境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推进仲裁员互认互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等业务项目。“通过这样的合作,珠国仲正在努力把自身打造为中国与葡语、西语国家往来的法律桥梁。”吴学艇说道。
自1999年至今,珠国仲已累计受理案件逾1.9万件,标的额超600亿元,当事人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数字背后,是与珠海经济特区共同成长的坚实脚印。
2024年,珠国仲作为全省唯一仲裁机构代表,获司法部“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表彰,这是社会各界对其改革探索和服务成效的高度肯定。今年,在全省涉外法治建设工作会议上,珠国仲和广州仲裁委员会、深圳国际仲裁院一道,向大会汇报了机构国际化发展的成果。
特区四十五年改革开放征程,法治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定盘星。正如珠国仲院长余学旺所强调的:“我们的目标,是把珠海国际仲裁院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我们将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珠西,深耕琴澳,拓展与葡语系国家合作,面向全球参与国际仲裁治理。仲裁不仅要成为企业可信赖的法律制度,更要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湾区一体化的重要力量。我们有信心,也有责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更多的‘珠海智慧’和‘仲裁力量’。”

伶仃洋畔,潮涌东方。1980年,南海之滨画下一个圈,珠海经济特区由此诞生。45年间,这座城市从边陲渔村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化海滨城市,背后既有敢闯敢试的胆识,也有法治建设的稳固支撑。
作为市场化、国际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一环,珠海国际仲裁院(横琴国际仲裁中心,以下简称“珠国仲”)自1999年设立以来,与特区的发展紧密相连。从起步探索,到体制改革,再到深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琴澳一体化,珠国仲不仅是法治建设的见证者,更是实践者和推动者。值此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回望珠国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路径:在探索中奠基,在改革中跨越,在开放中融合。


筚路蓝缕,在探索中奠定基石
1999年,珠海仲裁委员会(珠海国际仲裁院、横琴国际仲裁中心)成立。那时本地企业对仲裁制度还非常陌生,很多当事人第一次听到“仲裁”,都要追问与诉讼有何不同?在珠国仲工作近20年的李昂回忆道:“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常常要一家一家上门解释,告诉他们仲裁快捷、省心,而且裁决和法院判决一样有法律效力。”当时的案件标的额普遍不大,但他印象深刻:“几十万元的合同纠纷,我们都特别重视。努力让当事人建立对仲裁的信任。”
随着横琴开发启动,珠国仲将触角延伸到改革热土。2014年设立横琴办事处,实现服务能级的第一次提升;2017年,珠国仲发布了内地首部《横琴自贸区临时仲裁规则》,今年指导企业依据该规则完成了一宗临时仲裁案件,成为全省首个由仲裁机构指导和协助完成的临时仲裁案件,丰富了自贸区商事主体选择争议解决机制的途径。

锐意革新,以立法引领跨越发展
2018年,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见》,珠国仲抓住机遇,推动体制机制的深度改革。2020年12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珠国仲依据上述《意见》完成改革,成为全省首家完成体制机制改革的仲裁机构。
据珠国仲副院长王刚介绍,以地方立法巩固改革成果是本次改革的关键所在。2021年,《珠海国际仲裁院条例》正式颁布,“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立并有效衔接的现代法人治理模式。这一治理模式接轨国际惯例,也提升了社会各界对仲裁的信赖,对于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优质营商环境,以及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王刚说道。
制度上的突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数据显示,改革以来,珠国仲的案件规模和标的额持续攀升,年平均受理案件争议标的额近百亿元,平均增幅113.23%,总量占1999年成立以来的67.02%;争议标的额与地方GDP比率平均超2%,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受理案件争议标的额194.88亿元,其中涉外案件158.24亿元,位列全国第三。这些数字背后,是市场主体对机构专业能力与公信力的认可。

琴澳同心,共筑规则衔接示范田
珠国仲积极推动把改革成果进一步融入琴澳合作。与澳门三家主要法律机构共建的“琴澳仲裁合作平台”,承担了办案系统开发维护,提供庭审保障、秘书资源共享等服务。平台建设写入了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入选了全省第一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
珠国仲2024年发布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商事仲裁适用法律指引》,2025年又发布了《琴澳仲裁合作平台仲裁规则》和《证据规则》,实现了两地规则的深度对接;并连续两年举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仲裁调解周”和“国际商事仲裁系列课程”,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6万,成为粤港澳法律交流的重要平台。
正如珠国仲副院长许智铭所言:“平台不是单向的‘引进’,而是双向的‘规则互通’,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机制,让两地企业真切感受到法律环境的便利与融合。”

辐射湾区,在全球视野中联通世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珠国仲正努力构建“立足珠西、立足琴澳、立足葡语系、面向世界”的发展体系。
向西辐射,构筑区域协同网络。过去四年,珠国仲围绕集成电路、高端制造、海洋经济、绿色石化等重点产业推出调裁对接、和解降费等惠企措施,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投资并购、企业出海等辅导,办理了涉中山、江门、阳江、茂名、湛江等珠西五市的案件,争议标的额累计172.88亿元,占总量的41.89%,逐渐形成区域性争议解决网络,累计服务超万家企业。
向内整合,打造全链条解纷体系。珠国仲于2023年牵头成立了横琴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以创新的“调裁对接”模式,在两年内处理了近200亿元的案件。在外部,则积极强化与司法系统的诉裁衔接,从2022年与珠海中院共建协调机制,到2024年联合法院、公证处打造“调解+确认+执行”一站式平台,合作不断深化。今年,在省市两级法院的支持下获得全国首个涉澳商事仲裁调查令,进一步完善了仲裁与诉讼对接机制和司法支持监督机制。除了实践层面的合作,珠国仲还深度参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商事调解条例》的立法研究,推动顶层规则的完善。这种协同服务的理念也延伸至产业前沿,连续三年的中国航展上,其设立的“仲裁+调解”服务中心累计为1068家企业提供了专业咨询,并通过举办航空法律论坛,精准服务于航空及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一位参展企业代表感慨道:“珠国仲的贴心服务,让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有底气。”
向外链接,加快国际化合作步伐。据珠国仲副院长吴学艇介绍,加快国际合作的步伐,是进一步提升仲裁国际化水平的关键。珠国仲仲裁员队伍中港澳台及外籍人士近200名,其中,澳门地区仲裁员97名。近年来,珠国仲还与葡萄牙工商会仲裁中心、西班牙巴塞罗那仲裁中心、巴西仲裁和调解中心等20余家境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推进仲裁员互认互推、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等业务项目。“通过这样的合作,珠国仲正在努力把自身打造为中国与葡语、西语国家往来的法律桥梁。”吴学艇说道。
自1999年至今,珠国仲已累计受理案件逾1.9万件,标的额超600亿元,当事人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数字背后,是与珠海经济特区共同成长的坚实脚印。
2024年,珠国仲作为全省唯一仲裁机构代表,获司法部“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表彰,这是社会各界对其改革探索和服务成效的高度肯定。今年,在全省涉外法治建设工作会议上,珠国仲和广州仲裁委员会、深圳国际仲裁院一道,向大会汇报了机构国际化发展的成果。
特区四十五年改革开放征程,法治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定盘星。正如珠国仲院长余学旺所强调的:“我们的目标,是把珠海国际仲裁院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我们将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珠西,深耕琴澳,拓展与葡语系国家合作,面向全球参与国际仲裁治理。仲裁不仅要成为企业可信赖的法律制度,更要成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湾区一体化的重要力量。我们有信心,也有责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更多的‘珠海智慧’和‘仲裁力量’。”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