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23家公司完成退市

A股退市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23家A股公司完成退市。仅7月以来,退市公司就达9家。

从退市类型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面值退市案例有所减少,而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与主动退市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对重大违法退市的处理效率明显提升,部分公司在退市后还面临刑事追责,“零容忍”监管态势持续强化。

“近年来,A股退市实现了从‘政策威慑’到‘常态化执行’的根本性转变,市场生态的‘新陈代谢’机制持续完善。”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副教授牛建波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8月22日,福建证监局对*ST紫天因财务造假、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等问题作出行政处罚,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共被罚款3460万元。7月,公司已收到深交所发出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尽管其直接退市原因为规范类强制退市,但财务造假行为同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9家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行政处罚而实质触发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最终退市类型涵盖重大违法类、交易类、规范类及财务类。其中,退市卓朗、普利退、退市锦港已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而退市。与2024年相比,重大违法退市案例明显增加——去年52家退市公司中,仅新海退和退市博天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剖析这一批退市案例可以发现,监管部门通过“快、准、狠”的执行方式,充分发挥退市机制的净化作用。

所谓“快”,是指从立案调查到处罚落地,再到交易所启动退市程序,周期被显著压缩,不给市场留下炒作空间;“准”,是指精准打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严重破坏市场信用的“关键病灶”;“狠”,则体现在不仅坚决将公司逐出市场,更通过高额罚款与刑事追责等手段,实现对相关责任人的立体化追责。

以退市锦港(原“*ST锦港”)为例,公司于5月29日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其2022年至2024年多份财报存在虚假记载,股票被施以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处理,至7月25日正式摘牌,全程仅用时约2个月。

退市并非终点,追责仍在路上。

近期,多家已退市公司收到了高额罚单。例如,泰禾3(原“ST泰禾”)被罚600万元,公司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款1140万元;R通达1(原“*ST华铁”)及其实际控制人、相关当事人也被拟处罚款合计2415万元。

重大违法退市的全面提速,标志着A股“劣币出清”机制已从“政策意志”落地为“实际行动”,对市场生态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主动退市渐成气候。

今年以来,已有5家公司选择主动退市,其中玉龙股份、中航产融等已摘牌。

从动因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产业整合与战略协同的吸收合并,如海通证券;二是因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或为寻求更灵活发展空间而主动退出,最新案例为*ST天茂。

在业内人士看来,主动退市正从过去的“无奈之举”,转变为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战略选择。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谢石
今年以来23家公司完成退市
新华社 2025-08-26 15:24

A股退市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23家A股公司完成退市。仅7月以来,退市公司就达9家。

从退市类型看,与去年同期相比,面值退市案例有所减少,而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与主动退市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监管部门对重大违法退市的处理效率明显提升,部分公司在退市后还面临刑事追责,“零容忍”监管态势持续强化。

“近年来,A股退市实现了从‘政策威慑’到‘常态化执行’的根本性转变,市场生态的‘新陈代谢’机制持续完善。”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副教授牛建波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8月22日,福建证监局对*ST紫天因财务造假、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等问题作出行政处罚,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共被罚款3460万元。7月,公司已收到深交所发出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尽管其直接退市原因为规范类强制退市,但财务造假行为同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9家公司因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行政处罚而实质触发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最终退市类型涵盖重大违法类、交易类、规范类及财务类。其中,退市卓朗、普利退、退市锦港已因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而退市。与2024年相比,重大违法退市案例明显增加——去年52家退市公司中,仅新海退和退市博天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剖析这一批退市案例可以发现,监管部门通过“快、准、狠”的执行方式,充分发挥退市机制的净化作用。

所谓“快”,是指从立案调查到处罚落地,再到交易所启动退市程序,周期被显著压缩,不给市场留下炒作空间;“准”,是指精准打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严重破坏市场信用的“关键病灶”;“狠”,则体现在不仅坚决将公司逐出市场,更通过高额罚款与刑事追责等手段,实现对相关责任人的立体化追责。

以退市锦港(原“*ST锦港”)为例,公司于5月29日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其2022年至2024年多份财报存在虚假记载,股票被施以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处理,至7月25日正式摘牌,全程仅用时约2个月。

退市并非终点,追责仍在路上。

近期,多家已退市公司收到了高额罚单。例如,泰禾3(原“ST泰禾”)被罚600万元,公司相关责任人合计被罚款1140万元;R通达1(原“*ST华铁”)及其实际控制人、相关当事人也被拟处罚款合计2415万元。

重大违法退市的全面提速,标志着A股“劣币出清”机制已从“政策意志”落地为“实际行动”,对市场生态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主动退市渐成气候。

今年以来,已有5家公司选择主动退市,其中玉龙股份、中航产融等已摘牌。

从动因来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产业整合与战略协同的吸收合并,如海通证券;二是因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或为寻求更灵活发展空间而主动退出,最新案例为*ST天茂。

在业内人士看来,主动退市正从过去的“无奈之举”,转变为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战略选择。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