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上感受伶仃洋风光、登上蓝海豚岛了解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历程、站在水上桥梁与海底隧道的衔接处遥望香港大屿山……来自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的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22日,参加“港珠澳大桥游”的游客已超过4万人。与此同时,经口岸出入境“北上”交流研学的港澳青少年旅客数量超过44万人次。
自2018年10月建成通车以来,这座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大桥不断刷新车流量客流量纪录,日益成为大湾区人员、货物往来的大动脉,成为“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车流不息的背后,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制度创新和实践突破。建好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创新永远在路上。

技术创新
协同攻关破解世界难题
5年规划、9年建设,前后历时14年,总长约55公里、1269亿元总投资……囊括众多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被誉为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建设时其项目技术难点之多、难度之大,桥梁建设史上少有。
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兼副总工程师王彦林看来,创新是港珠澳大桥的灵魂,从前期项目的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创新理念贯穿始终。建设者坚持以标准化引领技术创新,在建设过程中开展了300多项协同攻关、集成应用课题研究,形成了海上人工岛、深埋沉管隧道、装配桥梁、120年耐久性、跨境工程建设运营等五大创新技术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了适应大桥建设需要的专用技术标准体系。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境基础设施,既要链接粤港澳三地的核心区域,又要避免影响这里的海空运输,许多桥梁专家都认为这几乎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实现海陆空交通的互不影响,港珠澳大桥采取了世界首创的桥、岛、隧一体方案,在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世界级技术挑战,包括海中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处理与沉降控制、隧道管节沉放对接、大规模工厂化制造、海上埋置式承台施工、水下结构止水、超长钢桥面铺装、交通工程系统集成等。
在茫茫大海上,工程师用120个直径22米、18层楼高的巨大钢圆筒围成了两座10万平米的人工岛,整个工程仅用了212天。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迄今为止世界最长、埋入海底最深、使用寿命最长、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全长约6.7公里,由东西岛头的隧道预埋段和33节预制沉管拼接而成。每个沉管重量超过8万吨,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而沉管对接的精度要达到厘米级……这些都是世界桥梁建造史上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
为了确保沉管预制质量可靠,建设者们采用“工厂法预制沉管”,在珠海牛头岛上共建造完成33节8万吨沉管的预制,被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工艺最先进的工厂法沉管预制工程。

为确保沉管在120年的设计使用期内“滴水不漏”,工程师们在40多米深的水下为沉管基床底部铺上2米到3米的块石并夯平,创造一种新的复合地基,使沉管的沉降值大大缩小,同时在全球首次提出并实施“半刚性”沉管结构体系方案,显著提升了沉管结构的水密性。
2017年5月2日清晨,经过返工精调,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后一节沉管完成“深海穿针”,实测偏差不到3毫米,比最初对接的15厘米减少了几十倍之多,实现了完美合龙。
据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透露,为降低海上作业风险,该工程研发了可折叠、主动止水、可逆的最终接头。该方法独特之处在于完成对接后,还可以继续调整接头,以获得更高的安装精度。该方案的另一优势是将海上作业时间从传统工法所需的几个月缩短至一天。
“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核心就是改变了以前的生产方式,把桥梁产业上下游整个产业链升级换代。港珠澳大桥从设计、施工、管理、运维、环保、景观诸多方面高标准定义了什么是世界一流品质的桥梁。”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说。
制度创新
便捷通关助力湾区融合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让珠海成为大湾区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如何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成为新的课题。
今年3月,港珠澳大桥三地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在珠海召开。会议强调,大桥三地委各方要继承发扬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奋斗精神,合力做好大桥各项重点工作,持续提升大桥通行量及通行效能、安全水平、管养能力,始终确保安全、顺畅、舒适、智慧运行,深入打造“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互联互通和共赢发展。
港珠澳大桥通车6年多来,三地不断放宽大桥通行政策,持续优化通关政策、提升通关便利水平。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客车、货车全部实行“一站式”自助查验,只需“停一次车,提交一次资料”,即可完成查验;在珠澳方向,全国率先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新型查验模式,旅客在同一查验大厅,通过一次排队,接受一次集中检查,最快20秒可完成内地与澳门双方边检查验手续。
“出境物流货车3分钟内即可完成边检查验,30分钟抵达香港机场,1小时内可达香港葵涌码头,15分钟内可达澳门机场。”港珠澳跨境电商作业中心商务部总监郑太龙感慨,口岸24小时通关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为珠江口西岸的跨境电商及物流企业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物流成本。

便利通关的措施缩短了粤港澳三地通行时间,让港珠澳大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大动脉。尤其是2023年“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以来,出入境车流快速攀升。
今年“五一”假期,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客货车达12.34万车次,同比增长44.4%。其中客车11.69万车次,同比增长47.43%;货车0.65万车次,同比增长5.36%。其间,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五项车辆通关纪录再创历史新高。
“港珠澳大桥不仅是大湾区的地理坐标,更是‘一国两制’实践的生动注脚。”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说,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与制度规则的“软衔接”协同并进,实现了三地居民“心联通”的双向奔赴。
创新永远在路上
“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集中展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粤港澳三地融合的超级“连接器”。
海上“搭积木”,海底“穿针线”。大到一座人工岛的搭建,小到每一个钢筋的焊接,港珠澳大桥创新项目超过了1000多个,创新工法40多项,形成了63份技术标准,获得了600多项技术专利。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不仅仅是中国工程师自主创新和勤劳汗水的结晶,也是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尽管港珠澳大桥已经竣工,创新之路仍在延续,大湾区正朝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建设目标迈进。



在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上感受伶仃洋风光、登上蓝海豚岛了解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历程、站在水上桥梁与海底隧道的衔接处遥望香港大屿山……来自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的数据显示,7月1日至8月22日,参加“港珠澳大桥游”的游客已超过4万人。与此同时,经口岸出入境“北上”交流研学的港澳青少年旅客数量超过44万人次。
自2018年10月建成通车以来,这座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大桥不断刷新车流量客流量纪录,日益成为大湾区人员、货物往来的大动脉,成为“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车流不息的背后,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制度创新和实践突破。建好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创新永远在路上。

技术创新
协同攻关破解世界难题
5年规划、9年建设,前后历时14年,总长约55公里、1269亿元总投资……囊括众多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被誉为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建设时其项目技术难点之多、难度之大,桥梁建设史上少有。
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兼副总工程师王彦林看来,创新是港珠澳大桥的灵魂,从前期项目的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创新理念贯穿始终。建设者坚持以标准化引领技术创新,在建设过程中开展了300多项协同攻关、集成应用课题研究,形成了海上人工岛、深埋沉管隧道、装配桥梁、120年耐久性、跨境工程建设运营等五大创新技术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了适应大桥建设需要的专用技术标准体系。

港珠澳大桥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境基础设施,既要链接粤港澳三地的核心区域,又要避免影响这里的海空运输,许多桥梁专家都认为这几乎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了实现海陆空交通的互不影响,港珠澳大桥采取了世界首创的桥、岛、隧一体方案,在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世界级技术挑战,包括海中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处理与沉降控制、隧道管节沉放对接、大规模工厂化制造、海上埋置式承台施工、水下结构止水、超长钢桥面铺装、交通工程系统集成等。
在茫茫大海上,工程师用120个直径22米、18层楼高的巨大钢圆筒围成了两座10万平米的人工岛,整个工程仅用了212天。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迄今为止世界最长、埋入海底最深、使用寿命最长、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全长约6.7公里,由东西岛头的隧道预埋段和33节预制沉管拼接而成。每个沉管重量超过8万吨,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而沉管对接的精度要达到厘米级……这些都是世界桥梁建造史上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
为了确保沉管预制质量可靠,建设者们采用“工厂法预制沉管”,在珠海牛头岛上共建造完成33节8万吨沉管的预制,被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工艺最先进的工厂法沉管预制工程。

为确保沉管在120年的设计使用期内“滴水不漏”,工程师们在40多米深的水下为沉管基床底部铺上2米到3米的块石并夯平,创造一种新的复合地基,使沉管的沉降值大大缩小,同时在全球首次提出并实施“半刚性”沉管结构体系方案,显著提升了沉管结构的水密性。
2017年5月2日清晨,经过返工精调,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后一节沉管完成“深海穿针”,实测偏差不到3毫米,比最初对接的15厘米减少了几十倍之多,实现了完美合龙。
据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透露,为降低海上作业风险,该工程研发了可折叠、主动止水、可逆的最终接头。该方法独特之处在于完成对接后,还可以继续调整接头,以获得更高的安装精度。该方案的另一优势是将海上作业时间从传统工法所需的几个月缩短至一天。
“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核心就是改变了以前的生产方式,把桥梁产业上下游整个产业链升级换代。港珠澳大桥从设计、施工、管理、运维、环保、景观诸多方面高标准定义了什么是世界一流品质的桥梁。”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说。
制度创新
便捷通关助力湾区融合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让珠海成为大湾区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如何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桥,成为新的课题。
今年3月,港珠澳大桥三地联合工作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在珠海召开。会议强调,大桥三地委各方要继承发扬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奋斗精神,合力做好大桥各项重点工作,持续提升大桥通行量及通行效能、安全水平、管养能力,始终确保安全、顺畅、舒适、智慧运行,深入打造“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互联互通和共赢发展。
港珠澳大桥通车6年多来,三地不断放宽大桥通行政策,持续优化通关政策、提升通关便利水平。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客车、货车全部实行“一站式”自助查验,只需“停一次车,提交一次资料”,即可完成查验;在珠澳方向,全国率先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新型查验模式,旅客在同一查验大厅,通过一次排队,接受一次集中检查,最快20秒可完成内地与澳门双方边检查验手续。
“出境物流货车3分钟内即可完成边检查验,30分钟抵达香港机场,1小时内可达香港葵涌码头,15分钟内可达澳门机场。”港珠澳跨境电商作业中心商务部总监郑太龙感慨,口岸24小时通关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为珠江口西岸的跨境电商及物流企业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物流成本。

便利通关的措施缩短了粤港澳三地通行时间,让港珠澳大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大动脉。尤其是2023年“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以来,出入境车流快速攀升。
今年“五一”假期,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客货车达12.34万车次,同比增长44.4%。其中客车11.69万车次,同比增长47.43%;货车0.65万车次,同比增长5.36%。其间,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五项车辆通关纪录再创历史新高。
“港珠澳大桥不仅是大湾区的地理坐标,更是‘一国两制’实践的生动注脚。”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说,基础设施的“硬联通”与制度规则的“软衔接”协同并进,实现了三地居民“心联通”的双向奔赴。
创新永远在路上
“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集中展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粤港澳三地融合的超级“连接器”。
海上“搭积木”,海底“穿针线”。大到一座人工岛的搭建,小到每一个钢筋的焊接,港珠澳大桥创新项目超过了1000多个,创新工法40多项,形成了63份技术标准,获得了600多项技术专利。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不仅仅是中国工程师自主创新和勤劳汗水的结晶,也是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尽管港珠澳大桥已经竣工,创新之路仍在延续,大湾区正朝着“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建设目标迈进。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