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坚守!放眼长远的智慧!珠海:从首创“八不准”到“绿美广东”先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是铭刻进珠海城市基因的发展理念。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浪潮汹涌,许多地区为追求经济增速不惜牺牲环境。要经济效益还是要生态环保,成为两难抉择。“两者兼顾,绝非不可。”珠海的答案是:鱼与熊掌要兼得。在“生态优先”的理念下,珠海却以超前的环保意识,于1992年果断出台“八个不准”政策,明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控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准入。其中,产业选择上的“不准”条款尤为关键——市区仅允许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对电镀、造纸、制革等传统污染行业“一票否决”。这一抉择为珠海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严格筛选产业项目,珠海成功吸引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绿色产业集群落户,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如今,珠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GDP单位能耗常年保持全省低位,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国前列。

日月贝美景  建束摄影

珠海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生态立市不仅是底线,更是珠海的核心竞争力。它让企业从一开始就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如今回看,当年的大胆探索无疑是值得的。珠海在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始终“颜值”不改,蓝天白云常驻、青山绿水依旧。

近年来,广东省委提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战略,珠海凭借多年积累的环保经验,成为全省标杆。在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上,珠海均位居全省前列。

俯瞰香炉湾  长赋摄影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珠海的生态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珠海勇担建设“生态文明窗口”的使命,2021年11月,市生态环境局提出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这个新思路迅速得到认可,2022年1月,“打造‘美丽中国’珠海实践”被正式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市生态环境局高效筹建了“美丽中国”珠海实践初始项目库。这一新举措,使珠海成为省内先行探索美丽中国地方实践的地市之一,生动诠释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

2023年,珠海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其“山水共融、城景相依”的生态格局成为城市名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认为,珠海自特区成立以来就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以法治保障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久久为功,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做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城市。

前山河两岸风光  长赋摄影

如今,珠海已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独特风貌,塑造出“山海相依、城景交融”的独特城市韵味。

在这里,四季常青的生态底色与市民生活完美融合,“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体验让珠海屡获国家级生态荣誉,成为令人向往的滨海花园城市。

从1992年的“八个不准”到今天的“绿美广东”先锋,珠海用30多年时间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哲学。这座滨海之城的故事启示我们:守护生态底线,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更要有放眼长远的智慧。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珠海的绿色答卷,将继续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

记者手记:

珠海“八个不准”的远见与坚守

上世纪90年代,在经济狂奔的浪潮中,珠海却以罕见的定力出台“八个不准”,毅然为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划出红线。三十多年过去,当年看似“大胆”的抉择,已被时间验证为深具远见的战略——珠海不仅守住了蓝天碧水,更吸引了高端产业聚集,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珠海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核心在于始终将“生态优先”融入城市发展基因,以法治红线守住绿色底线,用产业选择倒逼转型升级。从严格项目准入到构建绿色集群,从“美丽中国”地方实践到探索工业污水零直排建设,珠海不断以制度创新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

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珠海的城市名片,而它更大的启示在于: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可持续增长的根基。珠海用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守护绿水青山,需要的不仅是决心,更是系统性的法治保障和产业智慧。在“绿美广东”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珠海的探索仍将继续提供宝贵经验。

文字:康振华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王朝辉
30年的坚守!放眼长远的智慧!珠海:从首创“八不准”到“绿美广东”先锋
观海融媒 2025-08-29 21:0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是铭刻进珠海城市基因的发展理念。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浪潮汹涌,许多地区为追求经济增速不惜牺牲环境。要经济效益还是要生态环保,成为两难抉择。“两者兼顾,绝非不可。”珠海的答案是:鱼与熊掌要兼得。在“生态优先”的理念下,珠海却以超前的环保意识,于1992年果断出台“八个不准”政策,明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控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准入。其中,产业选择上的“不准”条款尤为关键——市区仅允许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对电镀、造纸、制革等传统污染行业“一票否决”。这一抉择为珠海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严格筛选产业项目,珠海成功吸引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绿色产业集群落户,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如今,珠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GDP单位能耗常年保持全省低位,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国前列。

日月贝美景  建束摄影

珠海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生态立市不仅是底线,更是珠海的核心竞争力。它让企业从一开始就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如今回看,当年的大胆探索无疑是值得的。珠海在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始终“颜值”不改,蓝天白云常驻、青山绿水依旧。

近年来,广东省委提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战略,珠海凭借多年积累的环保经验,成为全省标杆。在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上,珠海均位居全省前列。

俯瞰香炉湾  长赋摄影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珠海的生态优势是核心竞争力,珠海勇担建设“生态文明窗口”的使命,2021年11月,市生态环境局提出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这个新思路迅速得到认可,2022年1月,“打造‘美丽中国’珠海实践”被正式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市生态环境局高效筹建了“美丽中国”珠海实践初始项目库。这一新举措,使珠海成为省内先行探索美丽中国地方实践的地市之一,生动诠释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

2023年,珠海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其“山水共融、城景相依”的生态格局成为城市名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认为,珠海自特区成立以来就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以法治保障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久久为功,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做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城市。

前山河两岸风光  长赋摄影

如今,珠海已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独特风貌,塑造出“山海相依、城景交融”的独特城市韵味。

在这里,四季常青的生态底色与市民生活完美融合,“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宜居体验让珠海屡获国家级生态荣誉,成为令人向往的滨海花园城市。

从1992年的“八个不准”到今天的“绿美广东”先锋,珠海用30多年时间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哲学。这座滨海之城的故事启示我们:守护生态底线,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更要有放眼长远的智慧。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珠海的绿色答卷,将继续为全国提供宝贵经验。

记者手记:

珠海“八个不准”的远见与坚守

上世纪90年代,在经济狂奔的浪潮中,珠海却以罕见的定力出台“八个不准”,毅然为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划出红线。三十多年过去,当年看似“大胆”的抉择,已被时间验证为深具远见的战略——珠海不仅守住了蓝天碧水,更吸引了高端产业聚集,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珠海的成功,并非偶然。其核心在于始终将“生态优先”融入城市发展基因,以法治红线守住绿色底线,用产业选择倒逼转型升级。从严格项目准入到构建绿色集群,从“美丽中国”地方实践到探索工业污水零直排建设,珠海不断以制度创新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

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珠海的城市名片,而它更大的启示在于: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可持续增长的根基。珠海用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守护绿水青山,需要的不仅是决心,更是系统性的法治保障和产业智慧。在“绿美广东”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珠海的探索仍将继续提供宝贵经验。

文字:康振华 编辑:古春婷 责任编辑:王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