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赋能茧丝绸产业“蜕变”

从“东桑西移”到“东丝西移”“东绸西移”,广西正逐步成长为全国最大茧丝绸基地。同时,一场关于农业产业化和数字化的科技碰撞也正在八桂大地的田间地头展开。近日,记者在广西河池市采访发现,科技与思维的碰撞点燃了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成为茧丝绸产业向全产业链和数字化转型的强劲驱动力。

广西河池市地处北纬24度,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了全球面积最大、品质最优的桑蚕茧基地。河池市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20年排全国地级市第一,茧丝加工能力连续15年排全国地级市第一,以河池为主导的广西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创建。

蚕丝虽细,却可编织华美锦绣;创新虽小,却可成为茧丝绸产业连点成线、织线成链的关键力量。科技创新不仅在产业链的传统环节,也在许多关联行业,科技织就的产业“新茧”正不断孵化和培育新项目,赋能产业在降本增效和培育新增长点方面持续“蜕变”,成为推动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广西广通春沣蚕种有限公司的院子里,一只只蚕蛹被一台机器快速识别和分拣,并从两个通道掉进分选篮里。

公司负责人谷爱雷说,这是集团开发的第三代蚕蛹分选机。以往单纯依靠人工进行分辨,即使是熟练工分选一张约1400粒蚕蛹也需要半小时以上,而通过第三代仪器,可以将时长缩短到5分钟内。即使加上人工复核的时间也可以将效率提升3倍左右。

“这台机器串联起的不仅是蚕蛹选育等环节,更是结合广西丰富的市场资源和数据资源不断构建和完善的大数据模型,有助于提高筛选速度和准确度。”谷爱雷说,作为总部在山东的蚕种集团,其将广西从单纯的蚕种销售地,逐步升级为蚕种选育基地和智能化设备试验场。

在河池市最大的茧丝绸生产企业——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内,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韦年光介绍他们新投入使用的蚕茧冻库。

韦年光说,往年蚕茧经过烘干处理失去了生物活性也丧失了许多经济价值,只能作为饲料原料销售。而通过智能温控的冻库进行收储,可以保持蚕蛹较长时间的生物活性,并作为健康食品的原料进行销售,每吨价格可提高1万元左右,市场前景广阔。

河池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韦发才说,依托中国——东盟(河池)桑蚕茧丝绸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河池市规划建设中国——东盟桑蚕茧丝绸数字创新中心及茧丝绸交易中心,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通种养、加工、生产、销售全链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陈海阔
数字化转型赋能茧丝绸产业“蜕变”
新华社 2025-09-08 14:35

从“东桑西移”到“东丝西移”“东绸西移”,广西正逐步成长为全国最大茧丝绸基地。同时,一场关于农业产业化和数字化的科技碰撞也正在八桂大地的田间地头展开。近日,记者在广西河池市采访发现,科技与思维的碰撞点燃了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成为茧丝绸产业向全产业链和数字化转型的强劲驱动力。

广西河池市地处北纬24度,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了全球面积最大、品质最优的桑蚕茧基地。河池市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连续20年排全国地级市第一,茧丝加工能力连续15年排全国地级市第一,以河池为主导的广西蚕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创建。

蚕丝虽细,却可编织华美锦绣;创新虽小,却可成为茧丝绸产业连点成线、织线成链的关键力量。科技创新不仅在产业链的传统环节,也在许多关联行业,科技织就的产业“新茧”正不断孵化和培育新项目,赋能产业在降本增效和培育新增长点方面持续“蜕变”,成为推动茧丝绸全产业链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广西广通春沣蚕种有限公司的院子里,一只只蚕蛹被一台机器快速识别和分拣,并从两个通道掉进分选篮里。

公司负责人谷爱雷说,这是集团开发的第三代蚕蛹分选机。以往单纯依靠人工进行分辨,即使是熟练工分选一张约1400粒蚕蛹也需要半小时以上,而通过第三代仪器,可以将时长缩短到5分钟内。即使加上人工复核的时间也可以将效率提升3倍左右。

“这台机器串联起的不仅是蚕蛹选育等环节,更是结合广西丰富的市场资源和数据资源不断构建和完善的大数据模型,有助于提高筛选速度和准确度。”谷爱雷说,作为总部在山东的蚕种集团,其将广西从单纯的蚕种销售地,逐步升级为蚕种选育基地和智能化设备试验场。

在河池市最大的茧丝绸生产企业——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内,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韦年光介绍他们新投入使用的蚕茧冻库。

韦年光说,往年蚕茧经过烘干处理失去了生物活性也丧失了许多经济价值,只能作为饲料原料销售。而通过智能温控的冻库进行收储,可以保持蚕蛹较长时间的生物活性,并作为健康食品的原料进行销售,每吨价格可提高1万元左右,市场前景广阔。

河池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韦发才说,依托中国——东盟(河池)桑蚕茧丝绸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河池市规划建设中国——东盟桑蚕茧丝绸数字创新中心及茧丝绸交易中心,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通种养、加工、生产、销售全链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陈海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