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加快迭代 万亿市场新赛道开启

听从指令倒水斟茶、自主完成搬运焊接、随时实现互动陪聊……在9月8日落幕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应用于各类场景的机器人各显神通。它们以灵活的身手和精准的操作,一经亮相,就受到全场瞩目。

会场内外,各类机器人正经历一场从单一机械到多元协同、从执行工具到智能伙伴的深刻转型。随着人工智能、多模态传感技术与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已经走出实验室,在家庭服务、医疗教育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资料图)

从初创企业到科技巨头,从研究机构到产业资本,各方力量纷纷加码布局,力争在这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我国机器人行业正加快迭代进化,打开一个新的万亿市场新赛道。

尽管前景广阔,但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距离真正实现“实用化、好用化”还有一定差距,行业期望资本和社会给予足够的耐心。

一些企业负责人指出,面对人形机器人的扎堆“炫技”,需要关注真场景、真问题,切忌被“花活儿”冲昏头脑。一方面,人体结构精妙,想让机器人仿照人类的工作方式,必须继续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让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协同配合,提升不同场景下的精准感知、决策、学习、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以家庭为代表的应用场景复杂多变,对人形机器人更低的成本与更高的安全性提出了更多要求。

挑战背后也是机遇,当前,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机器人行业竞争角逐的热点之一。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人形机器人成为国家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集大成者,其产业发展将会带动一系列高端产业的共同进步。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计,2045年后,我国在用人形机器人将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表示,中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这些地方也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各地也在抢先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北京市提出,未来3年将在具身智能领域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在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市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深圳市提出,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陈海阔
机器人行业加快迭代 万亿市场新赛道开启
新华社 2025-09-10 13:12

听从指令倒水斟茶、自主完成搬运焊接、随时实现互动陪聊……在9月8日落幕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应用于各类场景的机器人各显神通。它们以灵活的身手和精准的操作,一经亮相,就受到全场瞩目。

会场内外,各类机器人正经历一场从单一机械到多元协同、从执行工具到智能伙伴的深刻转型。随着人工智能、多模态传感技术与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已经走出实验室,在家庭服务、医疗教育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资料图)

从初创企业到科技巨头,从研究机构到产业资本,各方力量纷纷加码布局,力争在这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我国机器人行业正加快迭代进化,打开一个新的万亿市场新赛道。

尽管前景广阔,但当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距离真正实现“实用化、好用化”还有一定差距,行业期望资本和社会给予足够的耐心。

一些企业负责人指出,面对人形机器人的扎堆“炫技”,需要关注真场景、真问题,切忌被“花活儿”冲昏头脑。一方面,人体结构精妙,想让机器人仿照人类的工作方式,必须继续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让机器人大脑、小脑、肢体协同配合,提升不同场景下的精准感知、决策、学习、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以家庭为代表的应用场景复杂多变,对人形机器人更低的成本与更高的安全性提出了更多要求。

挑战背后也是机遇,当前,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机器人行业竞争角逐的热点之一。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人形机器人成为国家重点布局的未来产业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集大成者,其产业发展将会带动一系列高端产业的共同进步。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预计,2045年后,我国在用人形机器人将超过1亿台,进入各行业领域,整机市场规模可达约10万亿元级别。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表示,中国机器人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上市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这些地方也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各地也在抢先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北京市提出,未来3年将在具身智能领域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在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上海市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深圳市提出,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编辑:冯春雨 责任编辑:陈海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