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阳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水上船屋里飘出佳肴的诱人香气,一幅水乡美食与乡村振兴交融的画卷正在红旗镇徐徐展开。自7月24日正式开业以来,红丰家宴迅速成为红旗镇美食新坐标,金湾黄立鱼、菊花宴与冬瓜宴等特色菜肴,吸引八方食客前来赴一场“味觉游园会”。
“百千万工程”烹出就业产业“双味”佳肴
红丰家宴的运营不仅为游客带来味蕾享受,更切实为本地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餐厅通过优先聘用本地村民,已吸纳十余名村民担任服务员等职位,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体的就业难题。其中,50多岁的梁阿姨此前因年龄较大难觅工作,如今实现了稳定就业:“既能照顾家里,还能补贴家用,日子更有盼头了。”

在带动就业的同时,餐厅积极构建“餐厅+农户”联动模式,推动本地食材产销链条不断完善。目前,红丰家宴已开始采购本地养殖的黄立鱼、自产时蔬等农产品,并计划与更多村民签订直供协议,进一步稳定供应链、提升食材本土化比例。这一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户销售渠道,更初步形成了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协同效应。
红丰家宴的实践,不仅实现了村民灵活就业,更延伸了本地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展现出“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
“百千万工程”焕活水乡新风貌
红丰家宴所在的三板水乡文创园是红旗镇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闪亮名片之一。这里曾是一片荒废的土地,通过水乡特色实施改造,成功转型为融合露营休闲、团建活动、水上运动、风味品鉴的主题园区。改造不仅重塑了水乡风貌的空间肌理,还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取得显著运营成效。自2025年以来,已接待团游66批、游客2.4万人次,直接为本地提供三十余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周边商业效益达99万元。


三板水乡文创园的活力,是三板村巨变的一个缩影。今年5月,这座岭南诗意水乡荣膺“全国文明村”,绘就出一幅“因水而兴”的生动画卷。昔日以水为脉,百姓依水而居,凭渔耕之利;今日以文兴产,借龙舟竞渡、生态研学、非遗传承等多重文化体验点亮水乡活力,实现从“卖资源”到“卖体验”的跨越发展。其蜕变并非一朝一夕,从二十年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36万元的渔村,到2024年收入达588万元、较2019年增长100%的“网红水乡”;从“候鸟罕至”的荒滩,到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的“鹭鸟天堂”;从青年外出务工的“空心村”,到吸引95后硕士返乡监测鹭鸟、大学生改造民宿的“人才洼地”。三板村用近二十年的“闯关接力”,生动诠释了从“靠水吃水”到“因水而兴”的振兴之路。


“百千万工程”串起文旅新链条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以来,红旗镇依托“一河两岸”水乡脉络,重点打造了三板水乡文创园、红旗1970艺术区、鹭鸟天下等多个引擎项目,串联起文化、旅游与产业融合的发展链条。



老糖厂摇身变为红旗1970艺术区,工业遗迹与现代创意碰撞出别样火花;鹭鸟天下湿地公园里,十万羽翼与在建的蝴蝶谷共谱生态乐章;沙脊村水上集市,乌篷船载着咸水歌穿梭于“创美庭院”之间;广发村田园综合体则让农事体验变身致富新路。
夕阳西下,村里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归舟的涟漪将倒影揉碎,又轻轻荡向远方。风、光、影、声都在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甜蜜蜕变。

夕阳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水上船屋里飘出佳肴的诱人香气,一幅水乡美食与乡村振兴交融的画卷正在红旗镇徐徐展开。自7月24日正式开业以来,红丰家宴迅速成为红旗镇美食新坐标,金湾黄立鱼、菊花宴与冬瓜宴等特色菜肴,吸引八方食客前来赴一场“味觉游园会”。
“百千万工程”烹出就业产业“双味”佳肴
红丰家宴的运营不仅为游客带来味蕾享受,更切实为本地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餐厅通过优先聘用本地村民,已吸纳十余名村民担任服务员等职位,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体的就业难题。其中,50多岁的梁阿姨此前因年龄较大难觅工作,如今实现了稳定就业:“既能照顾家里,还能补贴家用,日子更有盼头了。”

在带动就业的同时,餐厅积极构建“餐厅+农户”联动模式,推动本地食材产销链条不断完善。目前,红丰家宴已开始采购本地养殖的黄立鱼、自产时蔬等农产品,并计划与更多村民签订直供协议,进一步稳定供应链、提升食材本土化比例。这一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户销售渠道,更初步形成了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协同效应。
红丰家宴的实践,不仅实现了村民灵活就业,更延伸了本地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展现出“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的扎实成效。
“百千万工程”焕活水乡新风貌
红丰家宴所在的三板水乡文创园是红旗镇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闪亮名片之一。这里曾是一片荒废的土地,通过水乡特色实施改造,成功转型为融合露营休闲、团建活动、水上运动、风味品鉴的主题园区。改造不仅重塑了水乡风貌的空间肌理,还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取得显著运营成效。自2025年以来,已接待团游66批、游客2.4万人次,直接为本地提供三十余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周边商业效益达99万元。


三板水乡文创园的活力,是三板村巨变的一个缩影。今年5月,这座岭南诗意水乡荣膺“全国文明村”,绘就出一幅“因水而兴”的生动画卷。昔日以水为脉,百姓依水而居,凭渔耕之利;今日以文兴产,借龙舟竞渡、生态研学、非遗传承等多重文化体验点亮水乡活力,实现从“卖资源”到“卖体验”的跨越发展。其蜕变并非一朝一夕,从二十年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36万元的渔村,到2024年收入达588万元、较2019年增长100%的“网红水乡”;从“候鸟罕至”的荒滩,到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的“鹭鸟天堂”;从青年外出务工的“空心村”,到吸引95后硕士返乡监测鹭鸟、大学生改造民宿的“人才洼地”。三板村用近二十年的“闯关接力”,生动诠释了从“靠水吃水”到“因水而兴”的振兴之路。


“百千万工程”串起文旅新链条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以来,红旗镇依托“一河两岸”水乡脉络,重点打造了三板水乡文创园、红旗1970艺术区、鹭鸟天下等多个引擎项目,串联起文化、旅游与产业融合的发展链条。



老糖厂摇身变为红旗1970艺术区,工业遗迹与现代创意碰撞出别样火花;鹭鸟天下湿地公园里,十万羽翼与在建的蝴蝶谷共谱生态乐章;沙脊村水上集市,乌篷船载着咸水歌穿梭于“创美庭院”之间;广发村田园综合体则让农事体验变身致富新路。
夕阳西下,村里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归舟的涟漪将倒影揉碎,又轻轻荡向远方。风、光、影、声都在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甜蜜蜕变。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