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珠海一市民在菜市场挑选海鲜时,被跳起的海虾刺伤足背。原以为只是小伤口,没想到几个小时后高烧、寒战、红肿接踵而至,疼痛甚至蔓延至整条左腿。她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感染病防治中心被确诊为海洋致病菌感染,险被截肢。对此,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医师段沪阳提醒,海洋致病菌感染并非罕见,小小划伤若处理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一、海洋致病菌:看不见的“隐形杀手”
段沪阳介绍,海洋致病菌主要包括创伤弧菌,以及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及部分链球菌等。据统计,全球创伤弧菌感染死亡率接近50%,其可在短时间内引发坏死性筋膜炎、脓毒症,甚至危及生命。
据了解,2017年至2025年8月期间,珠海本地4家医院共收治了46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其中2例截肢,3例死亡,总体死亡率为6.52%,这一数据虽低于全球水平,却清楚表明海洋致病菌是身边真实存在的健康威胁。
这些致病菌多通过三种途径进入人体:一是伤口接触,比如处理海鲜时被鱼鳍、虾尾或蟹钳刺伤,或带伤口下海游泳;二是生食海鲜,如生蚝、刺身、醉虾等未完全加热的食物;三是吸入海水,例如潜水或游泳时呛入含菌海水,严重时可能引发肺炎。
二、哪些人群和伤口风险更高?
并非所有划伤都会引起重症,但段沪阳提醒,有些情况必须格外小心。
不同伤口类型风险差异明显。深部刺伤、撕裂伤和挤压伤往往容易残留海鲜碎片或坏死组织,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而表浅的轻微擦伤,相对风险较低。
某些人群属于高危群体。例如糖尿病、慢性肝病患者,长期酗酒者,以及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一旦感染,往往病情进展更快,发展为重症概率更高。“一旦出现伤口较深的情况,以上人群需立即就医。”段沪阳提醒。
三、急救第一步:充分冲洗最关键
许多人受伤后会立即包扎,甚至使用盐水、醋或酒消毒。段沪阳提醒:“正确处理的第一步是充分冲洗。”段沪阳强调,最好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尽量去除残留的海鲜碎屑和细菌。之后,可用碘伏消毒,但不建议使用酒精、双氧水或碘酒,因为这些刺激性液体会破坏组织,延缓愈合。
在包扎方面,也需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对于较浅的划伤,可在清洗消毒后使用透气创口贴或无菌纱布覆盖,并注意每隔4至6小时更换;而对于较深的伤口,应使用无菌纱布松散覆盖,避免过度密封导致分泌物潴留。如果伤口内有异物,例如鱼刺碎片,切勿自行拔除,应立即就医。
四、哪些信号意味着必须马上去医院?
段沪阳提醒,划伤后若出现以下几类情况,一刻也不能拖延,必须立即就医。
一是出血不止,如果压迫10分钟后仍无法止血,可能提示血管损伤;
二是伤口较深或较大,例如裂口超过1厘米或深入皮下组织,需要缝合处理;
三是感染迹象明显,如伤口红肿迅速扩大、皮肤出现血疱或化脓,疼痛持续加剧;
四是出现全身症状,包括高热、乏力、恶心、呕吐等,提示感染已经扩散。
五、如何预防?处理海鲜尽量戴手套
与其等到感染再治疗,不如在源头上防范。段沪阳提出了一系列实用建议。
在日常处理海鲜时,应尽量戴上厚橡胶或帆布手套,避免用手直接抓取鱼虾;处理尖锐部位时使用剪刀、夹子等工具;遇到腐坏的海鲜,更要双层防护,处理完毕后,要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而不是用海水随意冲洗。
在厨房操作中,刀具、剪刀、夹子等工具应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污染。烹饪海鲜时必须保证中心温度达到90℃以上,高危人群则应避免生食生蚝、醉虾等高风险食品。
封面图:吴长赋 摄文字:陶斯祎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赵思华

近日,珠海一市民在菜市场挑选海鲜时,被跳起的海虾刺伤足背。原以为只是小伤口,没想到几个小时后高烧、寒战、红肿接踵而至,疼痛甚至蔓延至整条左腿。她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感染病防治中心被确诊为海洋致病菌感染,险被截肢。对此,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医师段沪阳提醒,海洋致病菌感染并非罕见,小小划伤若处理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一、海洋致病菌:看不见的“隐形杀手”
段沪阳介绍,海洋致病菌主要包括创伤弧菌,以及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及部分链球菌等。据统计,全球创伤弧菌感染死亡率接近50%,其可在短时间内引发坏死性筋膜炎、脓毒症,甚至危及生命。
据了解,2017年至2025年8月期间,珠海本地4家医院共收治了46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其中2例截肢,3例死亡,总体死亡率为6.52%,这一数据虽低于全球水平,却清楚表明海洋致病菌是身边真实存在的健康威胁。
这些致病菌多通过三种途径进入人体:一是伤口接触,比如处理海鲜时被鱼鳍、虾尾或蟹钳刺伤,或带伤口下海游泳;二是生食海鲜,如生蚝、刺身、醉虾等未完全加热的食物;三是吸入海水,例如潜水或游泳时呛入含菌海水,严重时可能引发肺炎。
二、哪些人群和伤口风险更高?
并非所有划伤都会引起重症,但段沪阳提醒,有些情况必须格外小心。
不同伤口类型风险差异明显。深部刺伤、撕裂伤和挤压伤往往容易残留海鲜碎片或坏死组织,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而表浅的轻微擦伤,相对风险较低。
某些人群属于高危群体。例如糖尿病、慢性肝病患者,长期酗酒者,以及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一旦感染,往往病情进展更快,发展为重症概率更高。“一旦出现伤口较深的情况,以上人群需立即就医。”段沪阳提醒。
三、急救第一步:充分冲洗最关键
许多人受伤后会立即包扎,甚至使用盐水、醋或酒消毒。段沪阳提醒:“正确处理的第一步是充分冲洗。”段沪阳强调,最好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尽量去除残留的海鲜碎屑和细菌。之后,可用碘伏消毒,但不建议使用酒精、双氧水或碘酒,因为这些刺激性液体会破坏组织,延缓愈合。
在包扎方面,也需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对于较浅的划伤,可在清洗消毒后使用透气创口贴或无菌纱布覆盖,并注意每隔4至6小时更换;而对于较深的伤口,应使用无菌纱布松散覆盖,避免过度密封导致分泌物潴留。如果伤口内有异物,例如鱼刺碎片,切勿自行拔除,应立即就医。
四、哪些信号意味着必须马上去医院?
段沪阳提醒,划伤后若出现以下几类情况,一刻也不能拖延,必须立即就医。
一是出血不止,如果压迫10分钟后仍无法止血,可能提示血管损伤;
二是伤口较深或较大,例如裂口超过1厘米或深入皮下组织,需要缝合处理;
三是感染迹象明显,如伤口红肿迅速扩大、皮肤出现血疱或化脓,疼痛持续加剧;
四是出现全身症状,包括高热、乏力、恶心、呕吐等,提示感染已经扩散。
五、如何预防?处理海鲜尽量戴手套
与其等到感染再治疗,不如在源头上防范。段沪阳提出了一系列实用建议。
在日常处理海鲜时,应尽量戴上厚橡胶或帆布手套,避免用手直接抓取鱼虾;处理尖锐部位时使用剪刀、夹子等工具;遇到腐坏的海鲜,更要双层防护,处理完毕后,要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而不是用海水随意冲洗。
在厨房操作中,刀具、剪刀、夹子等工具应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污染。烹饪海鲜时必须保证中心温度达到90℃以上,高危人群则应避免生食生蚝、醉虾等高风险食品。
封面图:吴长赋 摄文字:陶斯祎 编辑:张文单 责任编辑:赵思华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