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支突击队,6390小时服务时长!珠海金湾大学生暑期实践交出优异“青春答卷”

当暑假的蝉鸣渐歇,一群来自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的青年用别样的“社会实践答卷”为这个夏天画上圆满句号。2025年暑假,金湾区三灶镇村(社区)团组织大学生兼职副书记(以下简称“大学生兼职副书记”)、返乡大学生服务队、“展翅计划”实习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等多支青年队伍深入基层一线,在团务攻坚、志愿服务、文化传承、岗位实践中挥洒汗水,将青春力量注入家乡发展,让成长在泥土中扎根。

团务攻坚:以青春智慧织密组织网络

这个暑假,团组织公开选拔出的32名大学生兼职副书记,深入到三灶基层。

“实习于细微处见真章,要将团组织活力转化为服务青年实效。”这是大学生兼职副书记林新涛对暑期实践的感悟。这个夏天,他不仅深耕智慧团建系统与团组织管理工作,更牵头组建了21人的“后浪团务攻坚小分队”,共同织密基层组织网络。

小分队创新“线上+线下”工作模式:线上建立全镇团员联络群组,搭建常态化沟通桥梁;线下分组包干核实团员信息,确保数据准确完整。“我们逐人核对联系方式、政治面貌等关键信息,3周内完成了全镇2000余名团员的信息核查。”林新涛说。此外,他们还协同完善智慧团建系统信息,更新团员流动状态、组织关系转接记录等数据,为基层团组织建设夯实了数字根基。

从“表格小白”到“数据能手”,从“个体作战”到“团队攻坚”,这群青年用耐心与细致诠释了责任。

团镇委大学生兼职副书记林新涛协助开展工作。

志愿服务:用温暖行动浸润社区角落

“请大家检查自家阳台花盆是否积水,及时清理蚊虫孳生地!”2025年8月,基孔肯雅热防控行动中,大学生兼职副书记黄宝茵的声音回荡在三灶社区的居民楼道。她和西城社区的其他大学生兼职副书记一起顶着烈日深入辖区排查:翻查排水沟、清理垃圾桶周边积水,检查下水井盖防蚊网,挨家挨户发放防控手册。

此外,黄宝茵策划了“走进中国军种的世界”国防科普小讲堂,增进社区青少年对国防知识的了解;她还带着让孩子们用陶泥捏出甲骨文,用指尖感受汉字演变的魅力。

据统计,暑期全镇大学生兼职副书记累计组织主题志愿服务活动42场,服务覆盖各年龄层,从“i志愿”平台招募到活动复盘,形成了“招募—执行—总结”的全流程闭环,让每份青春热情都精准落地。

三灶社区大学生兼职副书记黄宝茵在清理积水。

文化创新:非遗“潮”起来,服务“暖”下去

“这杯咖啡的拉花是三灶鹤舞的造型!”2025年7月,良治咖啡院子里的“当咖啡遇上鹤舞”活动火了。三灶镇返乡大学生服务队的12名队员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将国家级非遗项目三灶鹤舞的曼妙姿态融入咖啡拉花。大家边品咖啡边听传承人讲鹤舞的历史,让非遗文化在年轻群体中“活”了起来。

服务队的“接地气”还体现在日常:吴可可扎根伟民广场驿站,为环卫工人、快递员提供免费饮水、手机充电服务;邓慧琴则在暑期托管班化身“知心姐姐”,用绘画疗法陪伴留守儿童。

服务队成员学习制作咖啡。
大学生参与暑期托管服务。

岗位成长与团队力量:实践课堂就在家门口

“原来写一份会议纪要得注意这么多细节!”在三灶镇基层单位实习的魏蕊蕊,通过“展翅计划”获得了家门口的实践机会。这个夏天,她与其他5名大学生一起,在公文处理、活动策划、档案整理中快速成长。“第一次写材料被改了5遍,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表述’,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写材料了。”魏蕊蕊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心得。

个体成长之外,更有团队力量的集结。来自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珠海科技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26支高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镇内各村(社区)29个项目精准结对,围绕非遗传承、文旅发展、“绿美三灶”、乡村振兴、乡村公共服务等内容开展工作。他们累计6390小时服务时长、293场活动,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年用专业智慧为家乡发展注入的“青春动能”。

珠海科技学院古建新生突击队在村中收集建筑物信息。

暑期实践虽已收官,团员联络群依旧活跃,各项志愿服务工作指南被三灶镇的志愿者们相互传阅,更多有关青年大学生的故事还在续写……

“把青春写进基层,让成长落地生根”——这群三灶青年用行动证明:最好的课堂在祖国大地的实践中。

正如一位大学生在总结里所说,这个夏天,他们不仅“刷”了经验,更读懂了责任与担当。家乡的土地,永远是青春最坚实的舞台。

文字:共青团三灶镇委员会 编辑:姚芳 曾翠琼 责任编辑:孙宁
26支突击队,6390小时服务时长!珠海金湾大学生暑期实践交出优异“青春答卷”
三灶镇 2025-09-11 10:39

当暑假的蝉鸣渐歇,一群来自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的青年用别样的“社会实践答卷”为这个夏天画上圆满句号。2025年暑假,金湾区三灶镇村(社区)团组织大学生兼职副书记(以下简称“大学生兼职副书记”)、返乡大学生服务队、“展翅计划”实习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等多支青年队伍深入基层一线,在团务攻坚、志愿服务、文化传承、岗位实践中挥洒汗水,将青春力量注入家乡发展,让成长在泥土中扎根。

团务攻坚:以青春智慧织密组织网络

这个暑假,团组织公开选拔出的32名大学生兼职副书记,深入到三灶基层。

“实习于细微处见真章,要将团组织活力转化为服务青年实效。”这是大学生兼职副书记林新涛对暑期实践的感悟。这个夏天,他不仅深耕智慧团建系统与团组织管理工作,更牵头组建了21人的“后浪团务攻坚小分队”,共同织密基层组织网络。

小分队创新“线上+线下”工作模式:线上建立全镇团员联络群组,搭建常态化沟通桥梁;线下分组包干核实团员信息,确保数据准确完整。“我们逐人核对联系方式、政治面貌等关键信息,3周内完成了全镇2000余名团员的信息核查。”林新涛说。此外,他们还协同完善智慧团建系统信息,更新团员流动状态、组织关系转接记录等数据,为基层团组织建设夯实了数字根基。

从“表格小白”到“数据能手”,从“个体作战”到“团队攻坚”,这群青年用耐心与细致诠释了责任。

团镇委大学生兼职副书记林新涛协助开展工作。

志愿服务:用温暖行动浸润社区角落

“请大家检查自家阳台花盆是否积水,及时清理蚊虫孳生地!”2025年8月,基孔肯雅热防控行动中,大学生兼职副书记黄宝茵的声音回荡在三灶社区的居民楼道。她和西城社区的其他大学生兼职副书记一起顶着烈日深入辖区排查:翻查排水沟、清理垃圾桶周边积水,检查下水井盖防蚊网,挨家挨户发放防控手册。

此外,黄宝茵策划了“走进中国军种的世界”国防科普小讲堂,增进社区青少年对国防知识的了解;她还带着让孩子们用陶泥捏出甲骨文,用指尖感受汉字演变的魅力。

据统计,暑期全镇大学生兼职副书记累计组织主题志愿服务活动42场,服务覆盖各年龄层,从“i志愿”平台招募到活动复盘,形成了“招募—执行—总结”的全流程闭环,让每份青春热情都精准落地。

三灶社区大学生兼职副书记黄宝茵在清理积水。

文化创新:非遗“潮”起来,服务“暖”下去

“这杯咖啡的拉花是三灶鹤舞的造型!”2025年7月,良治咖啡院子里的“当咖啡遇上鹤舞”活动火了。三灶镇返乡大学生服务队的12名队员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将国家级非遗项目三灶鹤舞的曼妙姿态融入咖啡拉花。大家边品咖啡边听传承人讲鹤舞的历史,让非遗文化在年轻群体中“活”了起来。

服务队的“接地气”还体现在日常:吴可可扎根伟民广场驿站,为环卫工人、快递员提供免费饮水、手机充电服务;邓慧琴则在暑期托管班化身“知心姐姐”,用绘画疗法陪伴留守儿童。

服务队成员学习制作咖啡。
大学生参与暑期托管服务。

岗位成长与团队力量:实践课堂就在家门口

“原来写一份会议纪要得注意这么多细节!”在三灶镇基层单位实习的魏蕊蕊,通过“展翅计划”获得了家门口的实践机会。这个夏天,她与其他5名大学生一起,在公文处理、活动策划、档案整理中快速成长。“第一次写材料被改了5遍,也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表述’,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写材料了。”魏蕊蕊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心得。

个体成长之外,更有团队力量的集结。来自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珠海科技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26支高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与镇内各村(社区)29个项目精准结对,围绕非遗传承、文旅发展、“绿美三灶”、乡村振兴、乡村公共服务等内容开展工作。他们累计6390小时服务时长、293场活动,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年用专业智慧为家乡发展注入的“青春动能”。

珠海科技学院古建新生突击队在村中收集建筑物信息。

暑期实践虽已收官,团员联络群依旧活跃,各项志愿服务工作指南被三灶镇的志愿者们相互传阅,更多有关青年大学生的故事还在续写……

“把青春写进基层,让成长落地生根”——这群三灶青年用行动证明:最好的课堂在祖国大地的实践中。

正如一位大学生在总结里所说,这个夏天,他们不仅“刷”了经验,更读懂了责任与担当。家乡的土地,永远是青春最坚实的舞台。

文字:共青团三灶镇委员会 编辑:姚芳 曾翠琼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