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成龙
22岁那年,我来到了珠海。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正迈开建设的特区,恰似青春在路上,我的青春岁月融入芳华特区里,镌刻了永恒的记忆。
记得从湖北工地出发前,领导说,被抽调去特区工作等于“小出国”,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青年,去了一定要好好干。当时我还没有怎么在意,但当在香洲上冲边防检查站向执勤的武警出示了特区通行证后,心间顿然滋生出对特区的敬重与别样的责任。接我的司机小吴边轻快地开着车边十分认真地说:“过了边检站等于是特区人了,各方面都需要按特区办。”
我来到了塔吊林立、钻机隆隆的南山工业区工地。卸下行李的那一刻,我看到了管我的财务部长也到了,他帮我安顿好床铺后叮嘱快去食堂吃晚饭,而后随他去参加晚上7点的现场交班会。此时已是6点40分了,我顾不得抹去额头上的汗水,拿个馒头匆匆赶到了会场。第一次会议内容我清晰记得,是队长对厂房工期节点的安排,对每个人任务的精细分配,看到我时,虽然以前不认识,但知道我是派来的新任会计,嘱咐我明天9点备好现金,要兑付一笔材料账,明早就需到银行取。然后他用坚毅的目光扫视了每个人,大声说:“还是那句话,时间就是效益!”我瞬间体味到了特区的节奏与活力。那晚我一夜没有合眼,核对完以往所有的账目,又查找到银行的电话和位置,规划了第二天最便捷的路线图。
白天,我在工地上与工友们一起奔走,丈量土方,查验材料;晚上挑灯核算,常常通宵达旦,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我们的厂房一天一个样,并提前完成了一个个节点,受到了业主的赞赏。队长激动地让厨师晚餐添加红烧肉,我大快朵颐,大口畅饮啤酒,而后与工友们顶着漫天的星光,沿着九洲大道,穿过海滨公园,来到亭亭玉立的渔女边聆听大海的波涛。
那年我又到了西区三灶工地,与工友们一起承担高栏岛联岛大堤的筑建任务,那是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驻地设在南水的一处废弃工厂里,周围荒无人迹。我到那后与工友们一起制作了单位牌,竖立在门口,又焊制了一块巨型的标语牌,用大红油漆写下“奉献在西区,建设高栏港”。我们头枕波涛,开山拉石,创造了月度突破千万产值的高效率,提前兑现了3000米大堤的填筑,“铁军”的美名远播高栏港工地。
建设者的青春倾注在工地上,勤劳者的福祉相生伴随。在高栏岛工地,有两位工友在南水镇寻觅到了心爱的伴侣,还有三位在工棚里举行了婚礼。确切地说,我与我的妻子也是那时结下的情缘。我去珠海前与她刚认识,我到珠海后通过书信往来,描绘了特区的蓝天碧海,描绘了特事特办的律动活力,引发了她的爱慕向往,最后奔到了工地。
岁月匆过,工地迁行。1993年底因工作关系我离开了珠海,从此一切化为了记忆。四年的青春岁月,我与同样青春的特区有幸结缘,体验了鲜活气息,吮吸了知识营养,人生路上丰盈了经历,如诗如歌,每每忆起,或与工友们聊起,那都是人生的序章,诉说不尽的传奇,含在心海里的甜蜜。那种通达之缘,一生的幸运,还有挥之不去的回忆值得我一生珍藏。


□ 一 禾
不是每个人都是饮者
饮尽这天地的无情和悲凉
才能像黑夜
我是深情的饮者
用尽了前世的三生石
才能一片薄雪如月色
是什么样的风无家可归
无岸可泊
一生的苍茫随波逐流
我饮烈日如火
饮花间的灿烂与妩媚
梦你的光阴
同骑陈旧的白马
也许你是一只鸟
你和很多鸟一起
渴望的殿堂终是沉默
没有一个表情
能看出我的心事
群山在一片动词之上
慢慢生出翅膀
没有旷野的领地
一条河流的深情
你是无法深入它的内部
像我在沟壑之外
我从未说出远方的名字
群山的秘密
每一个细节都聚集在近处
彻夜无眠
被风水堆成一堆沙丘
我用了很长的时间
让身体的某一处伤口
得到愈合



□ 周 航
谁都想象不到,游海这位曾在军营里摸爬滚打过的铁血汉子,却是一个柔情满怀的诗人。
他已经出版的诗集《一路向南》,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南方气息,堪称一部心血之作,记录了他从一个退伍军人到珠海闯荡的历程。这部诗集不仅是游海个人成长与奋斗的见证,更是他对生活、自然、社会以及人性深刻思考的结晶。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游海在不同阶段的情感波动和思想变化,以及他对家乡、对珠海、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诗歌写作的执着追求。正如他在《一路向南》中留下的诗句:“我用一枚轻佻的逗号/做无骨的抵押/我不会颓废得不成样子/向南的路上,叠加在伤口的疼和痛/零星的孤独,无垠的辽阔/我把它们轻描淡写地倒进大海”,诗意浓郁、意蕴深厚的表达,把一个漂泊在外多年的游子的痛感全部“叠加”起来,并在无尽的“孤独”中走向释然、坦然——“轻描淡写地倒进大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游海这部诗集的叙事基调。
《一路向南》分为五个部分:“一片云的居高临下”“一路向南”“我以草木的形状俯下腰”“让绿治愈这个季节所有的痛”和“组诗一束”,每个部分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主题,展现出游海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片云的居高临下”这部分,主要描述了游海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尤其是对云、花、风等元素的细腻描绘。《在一朵花里遇见》中,游海写道:“没有什么,比在一朵花里相遇更动人心弦。”这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更暗示了他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视。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游海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为后续的创作奠定了情感基调。
“一路向南”这部分记录了游海从北方到珠海的迁徙过程。这段旅程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身体移动,更是心灵上的蜕变。正如他在《一路向南》中所写,那种对痛苦与孤独的轻描淡写,体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豁达;最终他将个人的苦难融入更为广阔的自然中,从而获得了一种超越自我的力量。“我以草木的形状俯下腰”这部分通过对草木的诗意描写,反映的却是游海对生命的思考。在《喊山》中,游海写道:“把山放空/与云层依次接壤//然后沿高低挨个,喊/它们的小名。”这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展示了游海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他在诗中表达了无论是山川还是草木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并且通过与自然的互动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让绿治愈这个季节所有的痛”这部分集中探讨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在《叩问春天》中,游海写道:“站在坡上的青苗/踮起脚尖,张望/风吹几下,草儿就敷衍几下。”这种对春天的期待与渴望,寄寓着游海对未来的憧憬。他相信,无论经历了多少痛苦与挫折,大自然的治愈力量总能带来新的希望与生机。最后的“组诗一束”则是一系列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短诗,涵盖了游海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思考。在《回首》中游海写道:“生命可以固守,也可以挥霍。”这句简短而深刻的诗句,揭示了他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游海不仅关注自然景观,更注重人文情怀。在《烟雨江南》中,游海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油纸伞下的姑娘,或/傲骨寒梅,或清雅古典/轻转伞柄,伞如一朵流动的云。”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游海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无论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是对生活的感悟,都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在《母亲、石磨与狗》中,游海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母亲去世。伴随她八年的老黄狗/两个晚上都没有回来/第三个晚上回来时,浑身都是水/不知它去了哪里/它趴在母亲睡过的床边/不吃不喝,也不理人”。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充满了细腻而真挚的情感,读起来能够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游海善于用简短的句子传达复杂的情感与思想。在《潺湲的时间》中,游海写道:“时间微小,却似行云流水/总是在耐心地流向/下一个彼岸。它种在宇宙深处/让窄窄的人间,布满吝啬/让每段记忆,都刻上/浅浅的虚荣/来濯洗光阴与流水的隔阂”。这种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其意象是丰富与多样的,既有具体的自然景象,又有抽象的情感符号。例如《莲花》中,游海写道:“从淤泥中拱出/一寸寸向暮色围拢//椭圆形的叶,一撑开/再晶莹的水珠,也会毫不怜悯地抖落”。这种对莲花的精致诗绘,不仅展示了游海对自然的高度诗性敏感,也表达了他对纯洁与坚韧的赞美。其集子中充满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云、海、风、花、树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象,还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一路向南》中的“海岸线”“情侣路”“大王椰树”等意象,不仅展现了南方特有的地理风貌,还隐含了诗人对爱情、漂泊和归属感的思考。这些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路向南》中的诗歌,都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诗写,来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他不仅关注个人的成长与奋斗,更关心人类共同的命运。
《一路向南》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诗集。读其中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游海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也能体会到他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游海是一个时代的漂泊者,在他的旅途上,留下的是一个时代的诗意划痕。


□ 陈艺韶
在港霞西路,有一间云吞店,门庭若市,经常来店的客人把车辆停在马路边。每次送女儿上学经过这里,我异常小心,生怕被来往的车辆剐到。就是这间云吞店,时不时让我想起我亲爱的爸爸。
爸爸自患了肾衰竭,每周三晚上都要去医院透析。最后的那段时间,透析前的晚餐,他都是吃云吞,准确来说,只能吃云吞。
我总会问他一句:“今晚吃什么?”他呆住了,想了半天,嘴巴动了两下,还是答不上话。
“吃云吞好不好?”我回头看看他。
“嗯。”他一向是这么随和。
我挑了一个空位,让他坐下来。这个空位通常是远离人群的。自从患病以后,他比以前更加自惭形秽,喜欢一个人吃,喜欢一个人面对疾病。
凤凰园的台子很大。我坐在他对面。他吃得很认真,我也看得很认真。他先把碗里的云吞一个一个捞起来,小心地放在盖子上。当然,对于捞这个动作,他完成得并不顺利。很多时候,他的勺子并不听使唤,要么没捞到,要么捞到又掉下来。但我看得出来,他一直很努力,很倔强,就像灰烬中依然一闪一闪不肯熄灭的火光。
他告诉我,这样云吞更容易散热,易凉。他先往嘴里舀了一小勺汤,然后才把第一个云吞送进口里。嘴巴动了好一会儿,还是没能吞下去,反倒有大半的肉渣吐在桌子上。他的牙齿一向不好。
想起来,他这副假牙都用了二十多年了,那时我还在大赤坎。牙医还是一个朋友的朋友介绍的。前年,应该是前年吧,我带他去德珠口腔想换副假牙。检查后医生告诉我,老人家年纪大了,牙龈会渐渐萎缩的,即使装上去,有一天也会掉下来的。其实,那时候他也不愿意换,总是说浪费钱。现在,假牙还是原来的假牙,可身体已不再是原来的身体了。
最后一个星期,身体每况愈下,我给他请了护工。那天下班后,我去看他,进了房门,我看到爸爸半卧在床上,脸色苍白,头发凌乱。从鼻孔伸出来的吸氧管缠在头顶,胸前的几条监测线相互交叉,就像他一生的羁绊,让他难以挣脱。
护工说:今晚还是吃云吞。
我帮他打开饭盒,正要扶他下床,他一手挡住我,说,不用,自己来。看得出来,他还是很倔强。那时候,我亲眼目睹,他费了好大功夫终于坐在椅子上。他颤颤巍巍地坐了下来。右手抖得更厉害了,完全失去了控制,举起来的筷子就像风中的柳条。哒一声,我回头一看,筷子上的云吞掉在地上。我蹲下身去,悄悄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等他吃完了,我清理现场,一数,还剩下5个,算上地上的一个,也就是说,他吃了6个云吞。护工看出我的疑惑,低声告诉我:今天中午才吃了3个!一瞬间,我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当我正忙着办理出院手续的时候,我姐打来电话,问我假牙在哪里?爸想用来吃云吞。
原来,她给爸买了粥,可爸说想吃云吞,她又跑出去买云吞。可是,云吞买回来,却发现没有假牙。我告诉她,假牙是早上漱口的时候取下来的,这时候正放在停车场的电车上,而电车的钥匙在我这里。一来一回,用了很长时间。当她回到血透室的时候,爸爸已经走了……
窗外,北风呼啸,劫走了所有的岁月,也掠走了那缕卑微的阳光……


□ 林买荣
传说很久以前,珠海一带只有几座山,山的周边都是南海海岸的浅水滩。浅滩盐渍地有水松树、榕树、苦楝树、秋茄树、角果木、木榄、桐花树、芦苇等几十种植物构成一幅天然美丽的红树林。无边无际的大海,海天一色微波荡漾、春意盎然,浅水滩里鱼翔浅底、竞自游荡。
一天,一条龙和一只凤凰从天上飞来,见这里风和日丽,水里一群群、一簇簇的各种鱼虾自由自在玩耍游荡,天空里一群群、一簇簇各种雀鸟自由自在地在天空展翅翱翔,于是,在水里和鱼虾嬉戏,在天空和雀鸟玩耍,玩得非常开心。日日如此,不知不觉玩了很长时间,交了很多鱼、虾、雀鸟朋友……
时间一长,鱼、虾、雀鸟朋友舍不得龙凤离开,龙凤也舍不得离开鱼、虾、雀鸟朋友,也舍不得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龙凤商量后决定留在这里过人间生活,于是就留下来。后来,龙凤化为两座山,一座叫长龙山,一座叫凤凰山。两座山依恋在南海岸边,成了一对永不分开的夫妻,也有了龙凤呈祥之说……
南海海岸的浅水多了两座山后,跟着珠江水到来的泥沙,一出珠江口就找靠山,要安定下来不出大海,泥沙就依附长龙山与凤凰山,这就是当地人有找靠山的说法(泥沙找靠山依附,只是古人讲故事的说法,因山阻挡水流而使泥沙沉积下来)。随着漫长岁月的沉积,凤凰山一带慢慢地形成了沙田。有了凤凰山对珠江水流的阻挡,泥沙沉积加快,加速了凤凰山下一带形成海湾。由于珠江口本来就是得天独厚的地方,前面大海辽阔壮观,加上凤凰山灵气毓秀,这一带的山川奇异多姿,林木苍翠,山松、木榄、桐花树等郁郁葱葱,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海湾。
由于海湾地处珠江出海口,咸淡水交汇处,水产品丰富,山脉水源众多,川流不息,又是航海要道节点。除了是个天然渔港外,也是海上航运补给和栖息的理想海湾。得天独厚、物产丰富的风水宝地,自然是人类向往的地方。所以,唐家湾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此渔猎,其“沙丘遗址”是珠江三角洲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渔猎文化遗址。三千年前,就有零星的渔民在这里栖息居住。最早居住的是江、程、冯三姓人家,初名“三家村”。宝地就是宝地,唐朝就有人发现该海湾的银溪有许多白银,后来有许多庶民争赴开采,有的举家迁徙至海湾。唐宋以后,三家村改名为“釜涌境”。有文字资料记载的釜涌境,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广州府志》记载,北宋时期,府南百余里之釜涌境,海隅有银矿,庶民争赴开采,至有举家迁徙者,一时间釜涌境热闹非凡。后因村子的地形像一口鱼塘,就被称之为“塘家村”了,随着岁月的变迁,沙田的扩展,人口的增多,经济的繁荣,唐家村变成了“南中国海岸第一湾”,这里就是美丽的唐家湾……


□ 彭 健
屈原
千古独绝兮忠魂,万年不祧辞赋神。
朗明兀硉气节君,日月争辉矣志行。
奇才瑰玮本天人,屈指当为社稷臣。
义高便觉形堪舍,沉江自矢清白身。
国家危亡不妥协,雪中松柏愈青劲。
白简趋朝曾并命,九泉含笑今犹生。
激昂天问冲星辰,抒情离骚蕴理深。
只愿诸贤扶世教,流芳百世昭心明。
龙舟记
滔滔孟夏草木莽,伤怀永哀汨罗殇。
屈原卓绝自投江,化作千年清波漾。
龙舟竞渡劈斩浪,万众喧振奋飞浆。
鼓声号子震天响,忠魂长争日月光。


□ 方成龙
22岁那年,我来到了珠海。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正迈开建设的特区,恰似青春在路上,我的青春岁月融入芳华特区里,镌刻了永恒的记忆。
记得从湖北工地出发前,领导说,被抽调去特区工作等于“小出国”,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青年,去了一定要好好干。当时我还没有怎么在意,但当在香洲上冲边防检查站向执勤的武警出示了特区通行证后,心间顿然滋生出对特区的敬重与别样的责任。接我的司机小吴边轻快地开着车边十分认真地说:“过了边检站等于是特区人了,各方面都需要按特区办。”
我来到了塔吊林立、钻机隆隆的南山工业区工地。卸下行李的那一刻,我看到了管我的财务部长也到了,他帮我安顿好床铺后叮嘱快去食堂吃晚饭,而后随他去参加晚上7点的现场交班会。此时已是6点40分了,我顾不得抹去额头上的汗水,拿个馒头匆匆赶到了会场。第一次会议内容我清晰记得,是队长对厂房工期节点的安排,对每个人任务的精细分配,看到我时,虽然以前不认识,但知道我是派来的新任会计,嘱咐我明天9点备好现金,要兑付一笔材料账,明早就需到银行取。然后他用坚毅的目光扫视了每个人,大声说:“还是那句话,时间就是效益!”我瞬间体味到了特区的节奏与活力。那晚我一夜没有合眼,核对完以往所有的账目,又查找到银行的电话和位置,规划了第二天最便捷的路线图。
白天,我在工地上与工友们一起奔走,丈量土方,查验材料;晚上挑灯核算,常常通宵达旦,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我们的厂房一天一个样,并提前完成了一个个节点,受到了业主的赞赏。队长激动地让厨师晚餐添加红烧肉,我大快朵颐,大口畅饮啤酒,而后与工友们顶着漫天的星光,沿着九洲大道,穿过海滨公园,来到亭亭玉立的渔女边聆听大海的波涛。
那年我又到了西区三灶工地,与工友们一起承担高栏岛联岛大堤的筑建任务,那是当时工作的重中之重。驻地设在南水的一处废弃工厂里,周围荒无人迹。我到那后与工友们一起制作了单位牌,竖立在门口,又焊制了一块巨型的标语牌,用大红油漆写下“奉献在西区,建设高栏港”。我们头枕波涛,开山拉石,创造了月度突破千万产值的高效率,提前兑现了3000米大堤的填筑,“铁军”的美名远播高栏港工地。
建设者的青春倾注在工地上,勤劳者的福祉相生伴随。在高栏岛工地,有两位工友在南水镇寻觅到了心爱的伴侣,还有三位在工棚里举行了婚礼。确切地说,我与我的妻子也是那时结下的情缘。我去珠海前与她刚认识,我到珠海后通过书信往来,描绘了特区的蓝天碧海,描绘了特事特办的律动活力,引发了她的爱慕向往,最后奔到了工地。
岁月匆过,工地迁行。1993年底因工作关系我离开了珠海,从此一切化为了记忆。四年的青春岁月,我与同样青春的特区有幸结缘,体验了鲜活气息,吮吸了知识营养,人生路上丰盈了经历,如诗如歌,每每忆起,或与工友们聊起,那都是人生的序章,诉说不尽的传奇,含在心海里的甜蜜。那种通达之缘,一生的幸运,还有挥之不去的回忆值得我一生珍藏。


□ 一 禾
不是每个人都是饮者
饮尽这天地的无情和悲凉
才能像黑夜
我是深情的饮者
用尽了前世的三生石
才能一片薄雪如月色
是什么样的风无家可归
无岸可泊
一生的苍茫随波逐流
我饮烈日如火
饮花间的灿烂与妩媚
梦你的光阴
同骑陈旧的白马
也许你是一只鸟
你和很多鸟一起
渴望的殿堂终是沉默
没有一个表情
能看出我的心事
群山在一片动词之上
慢慢生出翅膀
没有旷野的领地
一条河流的深情
你是无法深入它的内部
像我在沟壑之外
我从未说出远方的名字
群山的秘密
每一个细节都聚集在近处
彻夜无眠
被风水堆成一堆沙丘
我用了很长的时间
让身体的某一处伤口
得到愈合



□ 周 航
谁都想象不到,游海这位曾在军营里摸爬滚打过的铁血汉子,却是一个柔情满怀的诗人。
他已经出版的诗集《一路向南》,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南方气息,堪称一部心血之作,记录了他从一个退伍军人到珠海闯荡的历程。这部诗集不仅是游海个人成长与奋斗的见证,更是他对生活、自然、社会以及人性深刻思考的结晶。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游海在不同阶段的情感波动和思想变化,以及他对家乡、对珠海、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诗歌写作的执着追求。正如他在《一路向南》中留下的诗句:“我用一枚轻佻的逗号/做无骨的抵押/我不会颓废得不成样子/向南的路上,叠加在伤口的疼和痛/零星的孤独,无垠的辽阔/我把它们轻描淡写地倒进大海”,诗意浓郁、意蕴深厚的表达,把一个漂泊在外多年的游子的痛感全部“叠加”起来,并在无尽的“孤独”中走向释然、坦然——“轻描淡写地倒进大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游海这部诗集的叙事基调。
《一路向南》分为五个部分:“一片云的居高临下”“一路向南”“我以草木的形状俯下腰”“让绿治愈这个季节所有的痛”和“组诗一束”,每个部分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主题,展现出游海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片云的居高临下”这部分,主要描述了游海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尤其是对云、花、风等元素的细腻描绘。《在一朵花里遇见》中,游海写道:“没有什么,比在一朵花里相遇更动人心弦。”这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更暗示了他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珍视。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游海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为后续的创作奠定了情感基调。
“一路向南”这部分记录了游海从北方到珠海的迁徙过程。这段旅程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身体移动,更是心灵上的蜕变。正如他在《一路向南》中所写,那种对痛苦与孤独的轻描淡写,体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豁达;最终他将个人的苦难融入更为广阔的自然中,从而获得了一种超越自我的力量。“我以草木的形状俯下腰”这部分通过对草木的诗意描写,反映的却是游海对生命的思考。在《喊山》中,游海写道:“把山放空/与云层依次接壤//然后沿高低挨个,喊/它们的小名。”这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展示了游海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他在诗中表达了无论是山川还是草木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并且通过与自然的互动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让绿治愈这个季节所有的痛”这部分集中探讨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情感之间的联系。在《叩问春天》中,游海写道:“站在坡上的青苗/踮起脚尖,张望/风吹几下,草儿就敷衍几下。”这种对春天的期待与渴望,寄寓着游海对未来的憧憬。他相信,无论经历了多少痛苦与挫折,大自然的治愈力量总能带来新的希望与生机。最后的“组诗一束”则是一系列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短诗,涵盖了游海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思考。在《回首》中游海写道:“生命可以固守,也可以挥霍。”这句简短而深刻的诗句,揭示了他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游海不仅关注自然景观,更注重人文情怀。在《烟雨江南》中,游海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油纸伞下的姑娘,或/傲骨寒梅,或清雅古典/轻转伞柄,伞如一朵流动的云。”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游海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无论是对亲人的思念,还是对生活的感悟,都充满了真实的情感。在《母亲、石磨与狗》中,游海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母亲去世。伴随她八年的老黄狗/两个晚上都没有回来/第三个晚上回来时,浑身都是水/不知它去了哪里/它趴在母亲睡过的床边/不吃不喝,也不理人”。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充满了细腻而真挚的情感,读起来能够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游海善于用简短的句子传达复杂的情感与思想。在《潺湲的时间》中,游海写道:“时间微小,却似行云流水/总是在耐心地流向/下一个彼岸。它种在宇宙深处/让窄窄的人间,布满吝啬/让每段记忆,都刻上/浅浅的虚荣/来濯洗光阴与流水的隔阂”。这种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其意象是丰富与多样的,既有具体的自然景象,又有抽象的情感符号。例如《莲花》中,游海写道:“从淤泥中拱出/一寸寸向暮色围拢//椭圆形的叶,一撑开/再晶莹的水珠,也会毫不怜悯地抖落”。这种对莲花的精致诗绘,不仅展示了游海对自然的高度诗性敏感,也表达了他对纯洁与坚韧的赞美。其集子中充满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云、海、风、花、树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具体的自然景象,还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一路向南》中的“海岸线”“情侣路”“大王椰树”等意象,不仅展现了南方特有的地理风貌,还隐含了诗人对爱情、漂泊和归属感的思考。这些意象的选择和运用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路向南》中的诗歌,都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诗写,来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他不仅关注个人的成长与奋斗,更关心人类共同的命运。
《一路向南》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诗集。读其中的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游海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也能体会到他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游海是一个时代的漂泊者,在他的旅途上,留下的是一个时代的诗意划痕。


□ 陈艺韶
在港霞西路,有一间云吞店,门庭若市,经常来店的客人把车辆停在马路边。每次送女儿上学经过这里,我异常小心,生怕被来往的车辆剐到。就是这间云吞店,时不时让我想起我亲爱的爸爸。
爸爸自患了肾衰竭,每周三晚上都要去医院透析。最后的那段时间,透析前的晚餐,他都是吃云吞,准确来说,只能吃云吞。
我总会问他一句:“今晚吃什么?”他呆住了,想了半天,嘴巴动了两下,还是答不上话。
“吃云吞好不好?”我回头看看他。
“嗯。”他一向是这么随和。
我挑了一个空位,让他坐下来。这个空位通常是远离人群的。自从患病以后,他比以前更加自惭形秽,喜欢一个人吃,喜欢一个人面对疾病。
凤凰园的台子很大。我坐在他对面。他吃得很认真,我也看得很认真。他先把碗里的云吞一个一个捞起来,小心地放在盖子上。当然,对于捞这个动作,他完成得并不顺利。很多时候,他的勺子并不听使唤,要么没捞到,要么捞到又掉下来。但我看得出来,他一直很努力,很倔强,就像灰烬中依然一闪一闪不肯熄灭的火光。
他告诉我,这样云吞更容易散热,易凉。他先往嘴里舀了一小勺汤,然后才把第一个云吞送进口里。嘴巴动了好一会儿,还是没能吞下去,反倒有大半的肉渣吐在桌子上。他的牙齿一向不好。
想起来,他这副假牙都用了二十多年了,那时我还在大赤坎。牙医还是一个朋友的朋友介绍的。前年,应该是前年吧,我带他去德珠口腔想换副假牙。检查后医生告诉我,老人家年纪大了,牙龈会渐渐萎缩的,即使装上去,有一天也会掉下来的。其实,那时候他也不愿意换,总是说浪费钱。现在,假牙还是原来的假牙,可身体已不再是原来的身体了。
最后一个星期,身体每况愈下,我给他请了护工。那天下班后,我去看他,进了房门,我看到爸爸半卧在床上,脸色苍白,头发凌乱。从鼻孔伸出来的吸氧管缠在头顶,胸前的几条监测线相互交叉,就像他一生的羁绊,让他难以挣脱。
护工说:今晚还是吃云吞。
我帮他打开饭盒,正要扶他下床,他一手挡住我,说,不用,自己来。看得出来,他还是很倔强。那时候,我亲眼目睹,他费了好大功夫终于坐在椅子上。他颤颤巍巍地坐了下来。右手抖得更厉害了,完全失去了控制,举起来的筷子就像风中的柳条。哒一声,我回头一看,筷子上的云吞掉在地上。我蹲下身去,悄悄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等他吃完了,我清理现场,一数,还剩下5个,算上地上的一个,也就是说,他吃了6个云吞。护工看出我的疑惑,低声告诉我:今天中午才吃了3个!一瞬间,我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当我正忙着办理出院手续的时候,我姐打来电话,问我假牙在哪里?爸想用来吃云吞。
原来,她给爸买了粥,可爸说想吃云吞,她又跑出去买云吞。可是,云吞买回来,却发现没有假牙。我告诉她,假牙是早上漱口的时候取下来的,这时候正放在停车场的电车上,而电车的钥匙在我这里。一来一回,用了很长时间。当她回到血透室的时候,爸爸已经走了……
窗外,北风呼啸,劫走了所有的岁月,也掠走了那缕卑微的阳光……


□ 林买荣
传说很久以前,珠海一带只有几座山,山的周边都是南海海岸的浅水滩。浅滩盐渍地有水松树、榕树、苦楝树、秋茄树、角果木、木榄、桐花树、芦苇等几十种植物构成一幅天然美丽的红树林。无边无际的大海,海天一色微波荡漾、春意盎然,浅水滩里鱼翔浅底、竞自游荡。
一天,一条龙和一只凤凰从天上飞来,见这里风和日丽,水里一群群、一簇簇的各种鱼虾自由自在玩耍游荡,天空里一群群、一簇簇各种雀鸟自由自在地在天空展翅翱翔,于是,在水里和鱼虾嬉戏,在天空和雀鸟玩耍,玩得非常开心。日日如此,不知不觉玩了很长时间,交了很多鱼、虾、雀鸟朋友……
时间一长,鱼、虾、雀鸟朋友舍不得龙凤离开,龙凤也舍不得离开鱼、虾、雀鸟朋友,也舍不得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龙凤商量后决定留在这里过人间生活,于是就留下来。后来,龙凤化为两座山,一座叫长龙山,一座叫凤凰山。两座山依恋在南海岸边,成了一对永不分开的夫妻,也有了龙凤呈祥之说……
南海海岸的浅水多了两座山后,跟着珠江水到来的泥沙,一出珠江口就找靠山,要安定下来不出大海,泥沙就依附长龙山与凤凰山,这就是当地人有找靠山的说法(泥沙找靠山依附,只是古人讲故事的说法,因山阻挡水流而使泥沙沉积下来)。随着漫长岁月的沉积,凤凰山一带慢慢地形成了沙田。有了凤凰山对珠江水流的阻挡,泥沙沉积加快,加速了凤凰山下一带形成海湾。由于珠江口本来就是得天独厚的地方,前面大海辽阔壮观,加上凤凰山灵气毓秀,这一带的山川奇异多姿,林木苍翠,山松、木榄、桐花树等郁郁葱葱,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海湾。
由于海湾地处珠江出海口,咸淡水交汇处,水产品丰富,山脉水源众多,川流不息,又是航海要道节点。除了是个天然渔港外,也是海上航运补给和栖息的理想海湾。得天独厚、物产丰富的风水宝地,自然是人类向往的地方。所以,唐家湾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此渔猎,其“沙丘遗址”是珠江三角洲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渔猎文化遗址。三千年前,就有零星的渔民在这里栖息居住。最早居住的是江、程、冯三姓人家,初名“三家村”。宝地就是宝地,唐朝就有人发现该海湾的银溪有许多白银,后来有许多庶民争赴开采,有的举家迁徙至海湾。唐宋以后,三家村改名为“釜涌境”。有文字资料记载的釜涌境,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广州府志》记载,北宋时期,府南百余里之釜涌境,海隅有银矿,庶民争赴开采,至有举家迁徙者,一时间釜涌境热闹非凡。后因村子的地形像一口鱼塘,就被称之为“塘家村”了,随着岁月的变迁,沙田的扩展,人口的增多,经济的繁荣,唐家村变成了“南中国海岸第一湾”,这里就是美丽的唐家湾……


□ 彭 健
屈原
千古独绝兮忠魂,万年不祧辞赋神。
朗明兀硉气节君,日月争辉矣志行。
奇才瑰玮本天人,屈指当为社稷臣。
义高便觉形堪舍,沉江自矢清白身。
国家危亡不妥协,雪中松柏愈青劲。
白简趋朝曾并命,九泉含笑今犹生。
激昂天问冲星辰,抒情离骚蕴理深。
只愿诸贤扶世教,流芳百世昭心明。
龙舟记
滔滔孟夏草木莽,伤怀永哀汨罗殇。
屈原卓绝自投江,化作千年清波漾。
龙舟竞渡劈斩浪,万众喧振奋飞浆。
鼓声号子震天响,忠魂长争日月光。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