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 | 从一条鱼到“年鱼矩阵”,珠海“年鱼经济”持续扩容

年鱼,寓意吉祥,寄托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希冀。

2022年9月23日,斗门区成功举办广东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通过延伸丰收节经济后劲,珠海首倡以白蕉海鲈为核心的“年鱼经济”,推进年鱼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作为水产大省的重要组成,珠海正以白蕉海鲈为突破口,通过持续稳一产、强二产、促三产,进一步创新扩展“年鱼经济”优质“伙伴圈”,如金湾黄立鱼、万山金鲳鱼、伶仃洋章红鱼、乾务鳗鱼……以更多优质年鱼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响当当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及文化价值,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助力加快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推动“年鱼经济”品牌走向全国

秋分前后,鱼虾满塘。

在斗门区白蕉镇昭信村连片的鱼塘里,打氧机在运转,水花跃动、晶莹闪亮,又是一年丰收季!

昭信村是白蕉海鲈主产区,全村70%的村民从事海鲈鱼产业。昭信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白蕉海鲈养殖面积超过3.9万亩,年产量占全国60%以上。

白蕉海鲈作为珠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凭借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等特质成为珠海名优水产品。

作为全国最大的海鲈养殖基地,白蕉海鲈养殖面积超过3.9万亩,年产量占全国60%以上,是珠海农业名副其实的“金名片”。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基地+渔户”产业模式推动下,白蕉海鲈已形成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全产业链条,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致富鱼”。

3年前,以白蕉海鲈为核心的“年鱼经济”在珠海首次提出,珠海成为“年鱼经济”策源地。2022年9月23日,广东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斗门区举办。作为当年丰收节经济的延伸和细化,2022年12月28日至30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珠海市举办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旨在开发以鱼为载体的贺年仪式性消费,倡导“年鱼经济”,促进产业振兴。

白蕉海鲈丰收(资料图片)。

借助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年鱼经济”走红大江南北,白蕉海鲈也随之升维为区域文化IP。珠海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年鱼经济”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创新探索,旨在用消费者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传递产业价值,让优质水产品在全国市场脱颖而出。乘着“年鱼经济”浩荡春风,白蕉海鲈从粤港澳大湾区“游”向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城市群、陕西、黑龙江等地,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提升至186亿元。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集元水产总经理谢祖铭表示:“‘年鱼经济’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对水产品养殖区域来说更是重要风口。公司将以打造‘年鱼经济’为抓手,通过提升水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等方式,擦亮‘中国白蕉海鲈之乡’金字招牌。”

又是一年丰收节。9月23日,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将在碧波荡漾的桂山岛举办。珠海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珠海传媒集团,创新融合丰收节与年鱼大会“双IP”,全力打造全国首个“丰收+年鱼”主题品牌。

“可以说,‘年鱼经济’的崛起,不仅是农业产业的升级,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华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伟教授表示,珠海通过多平台、多形式的传播手段,挖掘年俗文化,成功将一条鱼打造成一个产业、一种文化符号,推动“年鱼经济”品牌走向全国。

优质“伙伴圈”不断扩展

天空刚泛起鱼肚白,珠海德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在协同捕捞作业下,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金湾黄立鱼被迅速捞起、称重,并送上货柜专车。

当天收获的鲜活黄立鱼迎着晨曦出发,在完成海关监管作业后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通关,快速运往香港早市,“游”上香港居民的餐桌。

位于金湾区红旗镇的德洋水产,深耕黄立鱼等特色鱼类养殖赛道已有十余年。为更好地满足冷链运输需要特别是走向港澳市场的需求,德洋水产投资建设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的冷链物流加工中心。自去年9月起,德洋水产启动供港澳出口业务。除了黄立鱼外,还有金鲳鱼、金鼓鱼等在内的10余个优质鱼种,将陆续“游”出珠海,成为港澳居民“菜篮子”新选择之一。

金湾黄立鱼肉质细腻嫩滑、鱼香浓郁。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金湾黄立鱼肉质细腻嫩滑、鱼香浓郁、味道鲜美、肉多刺少,备受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的喜爱,在海外华侨的广东裔、福建裔群体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珠海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类。

2021年,金湾黄立鱼正式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成为珠海水产养殖业的一张新名片。近年来,金湾黄立鱼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进一步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并一跃成为珠海“年鱼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伶仃洋深处,“格盛1号”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矗立海面,网箱内章红鱼游弋。章红鱼是海鲜中的高端鱼种,其肉质白里透红,油脂丰富,口感鲜美。

作为珠海新一代海洋牧场平台,“格盛1号”为章红鱼等名贵深海鱼种规模化养殖而生。其养殖水体有3万立方米,配备智能渔业管控系统、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及环境监测系统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2024年8月首次投放3斤规格的章红鱼苗。今年3月底,首批规模化养殖的章红鱼迎来丰收,单体均重超过8斤。“格盛1号”预计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至5000万元。

近年来,珠海发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深远海养殖转型升级。

近年来,珠海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版图和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大特色,发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深远海养殖转型升级,为“年鱼经济”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2024年珠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深海养殖水体实现翻倍。

借鉴白蕉海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经验,珠海正加快推动金湾黄立鱼、耕海牧渔更高质量发展,与节庆消费、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独具辨识度的珠海城市品牌IP,不断扩展“年鱼经济”优质“伙伴圈”,不断丰富“年鱼经济”文化内涵,以“年鱼矩阵”助力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从白蕉海鲈一条鱼,到“年鱼矩阵”,正振兴同一个产业;从昔日的鱼塘,到如今的大海,正奔向同一个目标。珠海正借力承载着产业梦想的年鱼,搭乘“年鱼经济”快车,讲述兴业富民新故事、展现“百千万工程”新动能。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张洲 编辑:李双 责任编辑:董帅奇
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 | 从一条鱼到“年鱼矩阵”,珠海“年鱼经济”持续扩容
珠海特区报 2025-09-20 02:29

年鱼,寓意吉祥,寄托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希冀。

2022年9月23日,斗门区成功举办广东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通过延伸丰收节经济后劲,珠海首倡以白蕉海鲈为核心的“年鱼经济”,推进年鱼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作为水产大省的重要组成,珠海正以白蕉海鲈为突破口,通过持续稳一产、强二产、促三产,进一步创新扩展“年鱼经济”优质“伙伴圈”,如金湾黄立鱼、万山金鲳鱼、伶仃洋章红鱼、乾务鳗鱼……以更多优质年鱼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响当当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及文化价值,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助力加快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推动“年鱼经济”品牌走向全国

秋分前后,鱼虾满塘。

在斗门区白蕉镇昭信村连片的鱼塘里,打氧机在运转,水花跃动、晶莹闪亮,又是一年丰收季!

昭信村是白蕉海鲈主产区,全村70%的村民从事海鲈鱼产业。昭信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白蕉海鲈养殖面积超过3.9万亩,年产量占全国60%以上。

白蕉海鲈作为珠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凭借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等特质成为珠海名优水产品。

作为全国最大的海鲈养殖基地,白蕉海鲈养殖面积超过3.9万亩,年产量占全国60%以上,是珠海农业名副其实的“金名片”。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基地+渔户”产业模式推动下,白蕉海鲈已形成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全产业链条,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致富鱼”。

3年前,以白蕉海鲈为核心的“年鱼经济”在珠海首次提出,珠海成为“年鱼经济”策源地。2022年9月23日,广东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在斗门区举办。作为当年丰收节经济的延伸和细化,2022年12月28日至30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珠海市举办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旨在开发以鱼为载体的贺年仪式性消费,倡导“年鱼经济”,促进产业振兴。

白蕉海鲈丰收(资料图片)。

借助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年鱼经济”走红大江南北,白蕉海鲈也随之升维为区域文化IP。珠海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年鱼经济”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创新探索,旨在用消费者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传递产业价值,让优质水产品在全国市场脱颖而出。乘着“年鱼经济”浩荡春风,白蕉海鲈从粤港澳大湾区“游”向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城市群、陕西、黑龙江等地,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提升至186亿元。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集元水产总经理谢祖铭表示:“‘年鱼经济’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对水产品养殖区域来说更是重要风口。公司将以打造‘年鱼经济’为抓手,通过提升水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等方式,擦亮‘中国白蕉海鲈之乡’金字招牌。”

又是一年丰收节。9月23日,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将在碧波荡漾的桂山岛举办。珠海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珠海传媒集团,创新融合丰收节与年鱼大会“双IP”,全力打造全国首个“丰收+年鱼”主题品牌。

“可以说,‘年鱼经济’的崛起,不仅是农业产业的升级,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华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伟教授表示,珠海通过多平台、多形式的传播手段,挖掘年俗文化,成功将一条鱼打造成一个产业、一种文化符号,推动“年鱼经济”品牌走向全国。

优质“伙伴圈”不断扩展

天空刚泛起鱼肚白,珠海德洋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在协同捕捞作业下,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金湾黄立鱼被迅速捞起、称重,并送上货柜专车。

当天收获的鲜活黄立鱼迎着晨曦出发,在完成海关监管作业后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通关,快速运往香港早市,“游”上香港居民的餐桌。

位于金湾区红旗镇的德洋水产,深耕黄立鱼等特色鱼类养殖赛道已有十余年。为更好地满足冷链运输需要特别是走向港澳市场的需求,德洋水产投资建设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的冷链物流加工中心。自去年9月起,德洋水产启动供港澳出口业务。除了黄立鱼外,还有金鲳鱼、金鼓鱼等在内的10余个优质鱼种,将陆续“游”出珠海,成为港澳居民“菜篮子”新选择之一。

金湾黄立鱼肉质细腻嫩滑、鱼香浓郁。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金湾黄立鱼肉质细腻嫩滑、鱼香浓郁、味道鲜美、肉多刺少,备受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的喜爱,在海外华侨的广东裔、福建裔群体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珠海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类。

2021年,金湾黄立鱼正式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成为珠海水产养殖业的一张新名片。近年来,金湾黄立鱼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进一步带动养殖户增收致富,并一跃成为珠海“年鱼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伶仃洋深处,“格盛1号”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矗立海面,网箱内章红鱼游弋。章红鱼是海鲜中的高端鱼种,其肉质白里透红,油脂丰富,口感鲜美。

作为珠海新一代海洋牧场平台,“格盛1号”为章红鱼等名贵深海鱼种规模化养殖而生。其养殖水体有3万立方米,配备智能渔业管控系统、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及环境监测系统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2024年8月首次投放3斤规格的章红鱼苗。今年3月底,首批规模化养殖的章红鱼迎来丰收,单体均重超过8斤。“格盛1号”预计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至5000万元。

近年来,珠海发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深远海养殖转型升级。

近年来,珠海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版图和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最大特色,发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深远海养殖转型升级,为“年鱼经济”注入新动能。数据显示,2024年珠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深海养殖水体实现翻倍。

借鉴白蕉海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经验,珠海正加快推动金湾黄立鱼、耕海牧渔更高质量发展,与节庆消费、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独具辨识度的珠海城市品牌IP,不断扩展“年鱼经济”优质“伙伴圈”,不断丰富“年鱼经济”文化内涵,以“年鱼矩阵”助力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从白蕉海鲈一条鱼,到“年鱼矩阵”,正振兴同一个产业;从昔日的鱼塘,到如今的大海,正奔向同一个目标。珠海正借力承载着产业梦想的年鱼,搭乘“年鱼经济”快车,讲述兴业富民新故事、展现“百千万工程”新动能。

文字:张帆 图片:梁冠贤 张洲 编辑:李双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