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质效显著提升!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四部门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成就。

行业综合实力更加雄厚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一组来自发布会的数据显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我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

近年来,我国着力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今年8月,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资本市场实现了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也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持续做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外汇储备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表示。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十四五”以来,金融系统坚持从经济社会大局出发,着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质效明显提升。

来自发布会的数据显示,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近5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达到31.6%。

资金总量增加的同时,资金结构持续优化。5年来,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目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民生保障显著增强。5年来,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

不断畅通的金融血脉,离不开宏观政策的有力引导。“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潘功胜表示。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五年来,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截至今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优化调整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并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每年可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3000亿元……重点领域风险有序化解。

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重中之重。“当前,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在金融体系中占比都比较小,风险完全可控。”李云泽说,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吴清表示,“十四五”期间,A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期间下降2.8个百分点。

“要平衡好短期与长期、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金融体系自身健康性、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潘功胜说。

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持续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金融管理部门在发布会释放的一系列信息,折射出我国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的坚实步伐。

以改革激活力促发展。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推进贸易收支便利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改革落地见效,“十四五”以来办理相关业务近4.6万亿美元。

以改革强监管防风险。“总局系统机构改革圆满收官,‘四级垂管’架构有效运转,金融消保统筹工作扎实推进,省市县三级防非打非机制全面覆盖。”李云泽表示。

全球前50大银行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半数已进入中国;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10万亿元……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我们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外汇营商环境,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助力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朱鹤新表示。

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介绍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9月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支持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我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介绍情况。

 “‘十四五’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在3.2万亿美元以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22日表示,外汇储备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朱鹤新是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跨境收支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涉外经济的活跃度。朱鹤新表示,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涉外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发展,对外经贸呈现多元化格局、韧性增强。2024年,我国跨境收支规模为14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64%,年均增长速度比“十三五”时期提高8个百分点。“今年前8个月,我国跨境收支同比增长10%,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持续活跃。”他说。

与此同时,我国外汇市场功能更加完备,市场深度拓展。朱鹤新介绍,2024年,外汇市场交易量为41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了37%。截至今年6月末,已经有703家银行和115家非银机构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有足够容量承接各类交易,为高效配置外汇资源创造良好条件。”

“在持续深化外汇市场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成功应对多轮次、高强度外部冲击。”朱鹤新表示,“十四五”以来破获外汇案件超6100件,有力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违规活动。

提升外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稳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外汇领域工作的重点之一。朱鹤新对此总结了3个“进一步提升”:贸易外汇收支效率进一步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银行外汇展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外汇营商环境,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助力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朱鹤新说。

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情况。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这是记者从国新办9月22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近5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达31.6%……

金融管理部门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金融部门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信心。

“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通过增供给、优结构、补短板,金融监管总局全力支持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发布会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均超过20%。5年来,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从资本市场来看,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外汇局深入推进外汇领域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提升贸易外汇收支效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银行外汇展业能力,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字:新华社 图片:新华社 编辑:何胜文 责任编辑:董帅奇
服务质效显著提升!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
珠海特区报 2025-09-23 10:25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四部门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成就。

行业综合实力更加雄厚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一组来自发布会的数据显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我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

近年来,我国着力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今年8月,A股市场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资本市场实现了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也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持续做好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外汇储备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表示。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十四五”以来,金融系统坚持从经济社会大局出发,着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质效明显提升。

来自发布会的数据显示,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近5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达到31.6%。

资金总量增加的同时,资金结构持续优化。5年来,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目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民生保障显著增强。5年来,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

不断畅通的金融血脉,离不开宏观政策的有力引导。“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潘功胜表示。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五年来,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截至今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优化调整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多项政策,并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每年可为超过5000万户家庭减少利息支出约3000亿元……重点领域风险有序化解。

稳妥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重中之重。“当前,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都较峰值大幅压降,在金融体系中占比都比较小,风险完全可控。”李云泽说,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吴清表示,“十四五”期间,A股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上证综指年化波动率15.9%,较“十三五”期间下降2.8个百分点。

“要平衡好短期与长期、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金融体系自身健康性、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潘功胜说。

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持续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金融管理部门在发布会释放的一系列信息,折射出我国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的坚实步伐。

以改革激活力促发展。截至今年8月底,各类中长期资金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21.4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2%;推进贸易收支便利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改革落地见效,“十四五”以来办理相关业务近4.6万亿美元。

以改革强监管防风险。“总局系统机构改革圆满收官,‘四级垂管’架构有效运转,金融消保统筹工作扎实推进,省市县三级防非打非机制全面覆盖。”李云泽表示。

全球前50大银行有43家在华设立机构,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半数已进入中国;7月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10万亿元……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我们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外汇营商环境,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助力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朱鹤新表示。

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介绍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9月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平衡。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支持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我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介绍情况。

 “‘十四五’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始终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近两年在3.2万亿美元以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22日表示,外汇储备充分发挥了国家经济金融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朱鹤新是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跨境收支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涉外经济的活跃度。朱鹤新表示,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涉外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发展,对外经贸呈现多元化格局、韧性增强。2024年,我国跨境收支规模为14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64%,年均增长速度比“十三五”时期提高8个百分点。“今年前8个月,我国跨境收支同比增长10%,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持续活跃。”他说。

与此同时,我国外汇市场功能更加完备,市场深度拓展。朱鹤新介绍,2024年,外汇市场交易量为41万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了37%。截至今年6月末,已经有703家银行和115家非银机构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有足够容量承接各类交易,为高效配置外汇资源创造良好条件。”

“在持续深化外汇市场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成功应对多轮次、高强度外部冲击。”朱鹤新表示,“十四五”以来破获外汇案件超6100件,有力打击地下钱庄等违法违规活动。

提升外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稳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外汇领域工作的重点之一。朱鹤新对此总结了3个“进一步提升”:贸易外汇收支效率进一步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银行外汇展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外汇营商环境,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助力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朱鹤新说。

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情况。

 “十四五”期间,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这是记者从国新办9月22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近5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到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2.8个百分点,达31.6%……

金融管理部门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金融部门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信心。

“中国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实施和传导更为有效,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通过增供给、优结构、补短板,金融监管总局全力支持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发布会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年均增速均超过20%。5年来,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从资本市场来看,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朱鹤新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外汇局深入推进外汇领域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提升贸易外汇收支效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银行外汇展业能力,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字:新华社 图片:新华社 编辑:何胜文 责任编辑:董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