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百村纪行 | 淇澳村:红韵牵绿景,海岛古村焕新颜

清晨,带着淡淡咸味的海风拂过淇澳村白石街。晨雾渐散,村民已在街边摆开海味摊,鱼干的鲜醇味混着吆喝声漫开。上午9时许,中山大学两位教师带着学生从广州校区赶来,开启当天的实地调研。

淇澳村村民在街边摆卖海味。

行至一栋保留着蚝壳墙的老屋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副教授陈婷婷停下脚步,指尖轻抚过墙面斑驳的纹路,回忆涌上心头:“2003年,我在中大珠海校区读书时就常来这里。那时淇澳村很原生态,渔村特色鲜明,不少老房子还没被活化。现在老房改造成各式各样的民宿、餐馆、文创店,既留了渔村底子,又添了新活力。”

学生们在一旁专注记录街巷布局与老建筑细节,时不时追问几句老房活化的思路。这寻常的一幕,正是“珠海-社区-方案”项目调研中的日常片段,也为探寻淇澳村这些年的蜕变,埋下了一条历史传承与生态价值挖掘的线索。

“淇澳的‘宝贝’很特别,一是触手可及的历史印记——南宋建村以来,白石街花岗岩、苏兆征故居旧窗棂、淇澳古炮台城垣以及淇澳村村民世代相传的海岛生计,都是鲜活的‘历史课本’;二是山海间的生态家底——岛北红树林、周边海域中华白海豚,是独有的自然馈赠。”陈婷婷告诉记者,淇澳社区规划的核心思路便是紧密串联历史与生态两条脉络,让古村既有故事可讲,又有活力可寻。

苏兆征故居。

在淇澳村白石街与广场交界处,今年启用的历史研习社正是其关键落脚点。作为中大-珠海淇澳教学实践点,这里常态化开展实践课程、驻点讲座与主题展览,培育青少年文化认同,也织就连接村民、高校与游客的文化纽带。

中山大学特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陈冰,带着学生围在研习社的淇澳村微缩景观前,讲述起村落的过往:“这个珠江口西岸的海岛村落,早年村民以下海捕鱼、贸易为生;清朝时,官府划无主沙田给村民开垦,渔民定居,村落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今淇澳炮台北侧马溪海围海造田出农田,村民生计更稳固。如今,岛上红树林虽为引进品种,却因环境适合生长繁茂,成了候鸟家园,也攒下生态资本,越来越多游客冲着这份绿意前来打卡。”

正因这份生态吸引力,游客往往会在淇澳村开启一场生态之旅。顺着陈冰口中“生态资本”的线索,记者来到附近的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只见栈道旁红树枝叶交错,气生根盘结滩涂,招潮蟹穿梭其间。

越来越多游客冲着这份绿意前来打卡。

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孙争争指着远处一片茂密的树林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红树林是原生的,其实早年因互花米草入侵、村民发展养殖等,这里只剩32公顷原生秋茄林。”

孙争争翻开监测手册,里面滩涂裸露、互花米草密布的老照片与眼前绿意形成鲜明对比:“2000年保护区成立后,我们先尝试机械割除互花米草,但治标不治本。后来和中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用无瓣海桑生物替代,它快速生长形成郁闭层,让互花米草自然死亡,之后再补种本土树种。”

现今,这片红树林面积已近500公顷,孕育着31种红树植物、44种螃蟹和1000多种昆虫,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宝库”,去年一年就接待了14.1万名访客。这些客流又带动了白石街的海味生意、周边民宿订单增长。有游客坦言,此次行程不仅为体验生态,还计划在白石街选购当地海味作为伴手礼:“了解到这里的海味由村民手工晾晒,保留了海产的原味,打算带些鱼干、虾酱回去,让家人也能感受淇澳的渔村风味。”

当然,不少游客逛完红树林后,还会前往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基地,了解淇澳村另一“生态宝贝”——中华白海豚的故事。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肖尤盛指着科普馆里的中华白海豚标本介绍道,珠海海域分布着近一半中华白海豚种群,淇澳周边人类活动少,冬季常能观测到它们跃出水面。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地。

在肖尤盛看来,红树林与中华白海豚是“生态伙伴”:红树林既能为中华白海豚的食物(小鱼小虾)提供庇护,支撑海洋食物链,还能净化水质、防风消浪,为中华白海豚营造安全栖息环境。据其透露,近年保护区监测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在900头到1100头间波动,今年种群数量小幅回升,这得益于生态系统改善,而生态向好也进一步增强了淇澳村的文旅吸引力。

而今在淇澳村,这样的生态文旅路线已很常见:游客上午漫步红树林栈道赏景,午后到中华白海豚科普馆了解海洋生态,傍晚再回到白石街逛古巷、买海味。一条串联起生态与生活的文旅路线,让游客既能感受自然之美,也能体验渔村烟火。

暮色渐浓,白石街灯火逐盏亮起。灯光落在花岗岩铺就的路面上,与海面余晖交融。在淇澳村经营海味生意20多年的陆姨仍在整理货品。她回忆起2001年淇澳大桥通车后,淇澳村与市区的交通条件大幅改善,游客纷至沓来。“那时白石街都被堵得水泄不通。”陆姨感叹道,随着红树林、白海豚科普馆等生态景点建成,加上民宿、餐饮等配套完善,游客停留时间延长,有的会住一晚,逛完生态与历史景点,再选购些当地特产,也带旺了村里小店的生意。

现在,陆姨的海味店不仅积累了各地顾客,还能全国邮寄发货;女儿帮她开了抖音号,她常常在上面介绍海产品,偶尔拍下海岛日常与打包过程的视频,获不少网友点赞,还有人留言“要去珠海找你买”。

同样作为土生土长的淇澳人,唐家湾镇淇澳社区党委书记姚华耀望着街巷烟火气,也不由得感慨万千:“以前咱村过日子,靠捕鱼、种地撑着,收入没个准头。现在不一样了,80多家民宿盘活闲置老房,民宿、餐饮、研学、文创这些新业态都起来了。”不仅如此,村里还修了环岛路、红树林路,整治村容,让古村韵味与现代生活相融。

老房改造成各式各样的民宿、餐馆、文创店,既留了渔村底子,又添了新活力。

“说到底,淇澳村攥着两大宝——‘红色’历史英雄与‘绿色’生态财富,这是我们最珍贵的家底。”姚华耀笑着打了个比方,“红色的是苏兆征故居、白石街这些历史坐标,承载抗英禁烟、工人运动的过往;绿色的是红树林、中华白海豚这些生态资源,是发展的底气。”

不过他也坦言,眼下发展存在相应的挑战:“部分民宿同质化、专业化运营水平待提高,淡旺季客流落差大,这都需要着力优化提升。”接下来,村里计划联合高校细化规划,包括扎实推进红色研学路线,让更多人了解淇澳村的英雄历史;同时规范观光车运营,优化红树林、白海豚科普馆与古村景点的串联体验,提升服务质量,让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如今,淇澳村的日子既有老渔村的温润,又有新生活的热闹,在红韵与绿魂的交织中,这座海岛古村正不断绽放新颜。

淇澳村档案>>>

淇澳村,位于唐家湾镇东北部的淇澳岛,始建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淇澳第一批村民是从福建、台湾及本省南雄珠玑巷迁移到此地。1993年属淇澳管理区,2006年属唐家湾镇淇澳社区至今。

该村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领袖苏兆征的故乡。村中的苏兆征故居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珠海香山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推动下,淇澳村多处传统民居被改造为海岛民宿。民宿令老建筑新生,推动传统村落保育活化,为香山古驿道沿线其他传统村落的民宿发展提供借鉴。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改造,而是要守住独特性,让历史有传承,让生态有价值,让村民有盼头。淇澳村的蜕变正是如此——从白石街的老建筑活化,到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再到中华白海豚的守护,每一步都踩着历史与生态的节拍,让“红色家底”焕发光彩,让“绿色财富”惠及村民,这也正是“百千万工程”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生机的生动注脚。

 

文字:施展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叶维佳
百名记者·百村纪行 | 淇澳村:红韵牵绿景,海岛古村焕新颜
珠海特区报 2025-09-29 03:08

清晨,带着淡淡咸味的海风拂过淇澳村白石街。晨雾渐散,村民已在街边摆开海味摊,鱼干的鲜醇味混着吆喝声漫开。上午9时许,中山大学两位教师带着学生从广州校区赶来,开启当天的实地调研。

淇澳村村民在街边摆卖海味。

行至一栋保留着蚝壳墙的老屋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副教授陈婷婷停下脚步,指尖轻抚过墙面斑驳的纹路,回忆涌上心头:“2003年,我在中大珠海校区读书时就常来这里。那时淇澳村很原生态,渔村特色鲜明,不少老房子还没被活化。现在老房改造成各式各样的民宿、餐馆、文创店,既留了渔村底子,又添了新活力。”

学生们在一旁专注记录街巷布局与老建筑细节,时不时追问几句老房活化的思路。这寻常的一幕,正是“珠海-社区-方案”项目调研中的日常片段,也为探寻淇澳村这些年的蜕变,埋下了一条历史传承与生态价值挖掘的线索。

“淇澳的‘宝贝’很特别,一是触手可及的历史印记——南宋建村以来,白石街花岗岩、苏兆征故居旧窗棂、淇澳古炮台城垣以及淇澳村村民世代相传的海岛生计,都是鲜活的‘历史课本’;二是山海间的生态家底——岛北红树林、周边海域中华白海豚,是独有的自然馈赠。”陈婷婷告诉记者,淇澳社区规划的核心思路便是紧密串联历史与生态两条脉络,让古村既有故事可讲,又有活力可寻。

苏兆征故居。

在淇澳村白石街与广场交界处,今年启用的历史研习社正是其关键落脚点。作为中大-珠海淇澳教学实践点,这里常态化开展实践课程、驻点讲座与主题展览,培育青少年文化认同,也织就连接村民、高校与游客的文化纽带。

中山大学特区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陈冰,带着学生围在研习社的淇澳村微缩景观前,讲述起村落的过往:“这个珠江口西岸的海岛村落,早年村民以下海捕鱼、贸易为生;清朝时,官府划无主沙田给村民开垦,渔民定居,村落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今淇澳炮台北侧马溪海围海造田出农田,村民生计更稳固。如今,岛上红树林虽为引进品种,却因环境适合生长繁茂,成了候鸟家园,也攒下生态资本,越来越多游客冲着这份绿意前来打卡。”

正因这份生态吸引力,游客往往会在淇澳村开启一场生态之旅。顺着陈冰口中“生态资本”的线索,记者来到附近的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只见栈道旁红树枝叶交错,气生根盘结滩涂,招潮蟹穿梭其间。

越来越多游客冲着这份绿意前来打卡。

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孙争争指着远处一片茂密的树林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红树林是原生的,其实早年因互花米草入侵、村民发展养殖等,这里只剩32公顷原生秋茄林。”

孙争争翻开监测手册,里面滩涂裸露、互花米草密布的老照片与眼前绿意形成鲜明对比:“2000年保护区成立后,我们先尝试机械割除互花米草,但治标不治本。后来和中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合作,用无瓣海桑生物替代,它快速生长形成郁闭层,让互花米草自然死亡,之后再补种本土树种。”

现今,这片红树林面积已近500公顷,孕育着31种红树植物、44种螃蟹和1000多种昆虫,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宝库”,去年一年就接待了14.1万名访客。这些客流又带动了白石街的海味生意、周边民宿订单增长。有游客坦言,此次行程不仅为体验生态,还计划在白石街选购当地海味作为伴手礼:“了解到这里的海味由村民手工晾晒,保留了海产的原味,打算带些鱼干、虾酱回去,让家人也能感受淇澳的渔村风味。”

当然,不少游客逛完红树林后,还会前往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基地,了解淇澳村另一“生态宝贝”——中华白海豚的故事。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肖尤盛指着科普馆里的中华白海豚标本介绍道,珠海海域分布着近一半中华白海豚种群,淇澳周边人类活动少,冬季常能观测到它们跃出水面。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基地。

在肖尤盛看来,红树林与中华白海豚是“生态伙伴”:红树林既能为中华白海豚的食物(小鱼小虾)提供庇护,支撑海洋食物链,还能净化水质、防风消浪,为中华白海豚营造安全栖息环境。据其透露,近年保护区监测的中华白海豚数量在900头到1100头间波动,今年种群数量小幅回升,这得益于生态系统改善,而生态向好也进一步增强了淇澳村的文旅吸引力。

而今在淇澳村,这样的生态文旅路线已很常见:游客上午漫步红树林栈道赏景,午后到中华白海豚科普馆了解海洋生态,傍晚再回到白石街逛古巷、买海味。一条串联起生态与生活的文旅路线,让游客既能感受自然之美,也能体验渔村烟火。

暮色渐浓,白石街灯火逐盏亮起。灯光落在花岗岩铺就的路面上,与海面余晖交融。在淇澳村经营海味生意20多年的陆姨仍在整理货品。她回忆起2001年淇澳大桥通车后,淇澳村与市区的交通条件大幅改善,游客纷至沓来。“那时白石街都被堵得水泄不通。”陆姨感叹道,随着红树林、白海豚科普馆等生态景点建成,加上民宿、餐饮等配套完善,游客停留时间延长,有的会住一晚,逛完生态与历史景点,再选购些当地特产,也带旺了村里小店的生意。

现在,陆姨的海味店不仅积累了各地顾客,还能全国邮寄发货;女儿帮她开了抖音号,她常常在上面介绍海产品,偶尔拍下海岛日常与打包过程的视频,获不少网友点赞,还有人留言“要去珠海找你买”。

同样作为土生土长的淇澳人,唐家湾镇淇澳社区党委书记姚华耀望着街巷烟火气,也不由得感慨万千:“以前咱村过日子,靠捕鱼、种地撑着,收入没个准头。现在不一样了,80多家民宿盘活闲置老房,民宿、餐饮、研学、文创这些新业态都起来了。”不仅如此,村里还修了环岛路、红树林路,整治村容,让古村韵味与现代生活相融。

老房改造成各式各样的民宿、餐馆、文创店,既留了渔村底子,又添了新活力。

“说到底,淇澳村攥着两大宝——‘红色’历史英雄与‘绿色’生态财富,这是我们最珍贵的家底。”姚华耀笑着打了个比方,“红色的是苏兆征故居、白石街这些历史坐标,承载抗英禁烟、工人运动的过往;绿色的是红树林、中华白海豚这些生态资源,是发展的底气。”

不过他也坦言,眼下发展存在相应的挑战:“部分民宿同质化、专业化运营水平待提高,淡旺季客流落差大,这都需要着力优化提升。”接下来,村里计划联合高校细化规划,包括扎实推进红色研学路线,让更多人了解淇澳村的英雄历史;同时规范观光车运营,优化红树林、白海豚科普馆与古村景点的串联体验,提升服务质量,让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如今,淇澳村的日子既有老渔村的温润,又有新生活的热闹,在红韵与绿魂的交织中,这座海岛古村正不断绽放新颜。

淇澳村档案>>>

淇澳村,位于唐家湾镇东北部的淇澳岛,始建于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淇澳第一批村民是从福建、台湾及本省南雄珠玑巷迁移到此地。1993年属淇澳管理区,2006年属唐家湾镇淇澳社区至今。

该村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领袖苏兆征的故乡。村中的苏兆征故居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在珠海香山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推动下,淇澳村多处传统民居被改造为海岛民宿。民宿令老建筑新生,推动传统村落保育活化,为香山古驿道沿线其他传统村落的民宿发展提供借鉴。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改造,而是要守住独特性,让历史有传承,让生态有价值,让村民有盼头。淇澳村的蜕变正是如此——从白石街的老建筑活化,到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再到中华白海豚的守护,每一步都踩着历史与生态的节拍,让“红色家底”焕发光彩,让“绿色财富”惠及村民,这也正是“百千万工程”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生机的生动注脚。

 

文字:施展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陈国超 责任编辑:叶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