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风拂过珠海渔女的衣袂,港珠澳大桥从旁蜿蜒走过,一晃已四十五载,滩涂变都市,蕉林成花园。45年前,珠海还是南海之滨的简陋村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睁开了懵懂的双眼,一夜之间历史突然选中了珠海,但珠海和一代代特区建设者用行动和成绩告诉世人,未负所托。这45年来,风云变幻、潮涌澎湃,珠海用改革之笔书写开拓史诗、以创新为弦奏响时代乐章、将人文情怀融入城市血脉。
四十五年筚路蓝缕
以改革破局探索发展路径
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开垦,汇聚起源源不断的烟火,建造起一片片美丽花园和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怎么看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些年每往前迈一步,都像在摸着石头过河,这探索的路,珠海走得细心却又波澜壮阔。
(一)战略启航,特区拓荒的担当者
历史抉择。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一纸条例,把珠海与深圳、汕头、厦门一同推向改革开放的潮头。彼时剪影,全市仅有3条水泥路,工业总产值不足亿元,九成人口靠渔猎为生。首任市委书记吴健民在第一次全市干部大会上举起一张规划图:“这片滩涂,将来要建起有文化的、经济繁荣的,比香港更美的花园城市!”这句在当时看似空想的宣言,成为第一代特区建设者的精神图腾。
风起南海。珠海临近中国大陆最南端,无法像中原地带那样四通八达。因此,要加快区域间人才和经济往来,发展海港、空港就成了最佳选择。1983年建成的珠海直升机场成为特区首个对外交通枢纽。1984年6月九洲港首航开启,珠海前往香港的路程缩短为两小时直达。通航首年,九洲港货运量即达30万吨,“以港兴市”的战略构想迈出坚实第一步。同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视察珠海并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几年珠海社会经济各方面进步的肯定,更是对全体改革者、奋斗者的鼓励和鞭策。紧接着,当年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栏港)破土动工,拉开了工业化序幕。1992年开建的珠海机场,以超前眼光按国内最高4E级标准修建跑道、12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设计,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机场之一,从项目获批到建成通航仅27个月,充分展现“特区速度”。2006年,市政府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开创了“珠海所有、香港运营”的合作模式,如今,珠海机场已开通83条客运航线和货运航线,旅客吞吐量近1300万人次,成为珠江西岸航空枢纽。
(二)制度破冰,敢为人先的探路者
珠海发展路径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突破桎梏,在当时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囿于工业基础薄弱,珠海早早确定了“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方针,珠海以“三来一补”为起点,在香洲、吉大片区建起首批工业区。1985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投产,随后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这座城市积累了最初的工业化资本。1985年,珠海在全国率先推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开启了土地市场化改革先河,这一举措被写入《中国经济特区史》。1992年,全国首部专门规范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私营企业条例》颁布,其中的“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地位平等”“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条款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制度活水,也极大地推动了国企股份制改造,吸引落户珠海的私营企业数量三年增长5倍。
(三)融合赋能,国家战略的践行者
时代不仅选择了珠海,更赋予了珠海连接港澳、服务国家战略的特殊使命,在“一国两制”实践中书写枢纽新篇。
港珠澳大桥。大桥的通车,让珠海跃升为“湾区枢纽”。这座横跨伶仃洋的超级工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器,更是人心相通的纽带。2024年,经大桥出入境车流突破550万辆次,客流高达2700万人次,同比增长72%。这些数据是珠港澳三地企业和群众的情感连接痕迹,也直观印证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英明卓识。如今,大桥经贸新通道已解锁生鲜冷链功能,凌晨4点的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货物通关依然繁忙,蓝鳍金枪鱼从捕捞到端上珠海餐桌仅需36小时,“鲜度经济”让三地居民共享“舌尖上的速度”。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横琴的崛起巨变,是珠海落实国家战略的又一里程碑。2009年,当第一块奠基石在横琴滩涂落下时,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荒野和蚝田;如今,7000余家澳资企业在此扎根,152项琴澳同城化政策让越来越多澳门居民在横琴工作、生活。2025年,“分线管理”海关监管模式全面落地,合作区内企业可享受“一线放宽、二线管住”的特殊政策,凭一张备案单就能完成进出口手续。
从“跨境园区”到“深度融合”,珠海的探索从未止步。如创新澳珠机场合作机制,探索实现珠海机场与澳门机场“一个航班号、两地起降”;构建“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招商模式,去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余个;在“数字湾区”建设中,“珠澳通”APP已实现交通、医疗、教育等106项服务“一码通行”。珠海用多年实践展现“敢当桥梁、善作纽带”的担当,在粤港澳协同发展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十五年苦心耕耘
以科创突围激活发展动能
科技和产业是城市发展大踏步前进的核心动能,这45年,是珠海以实干筑根基、以创新破壁垒的科创之路。珠海始终锚定“高科技、高品质”方向,让创新基因渗透进产业肌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科技兴市的远见
“科教兴市”的战略破局。二十世纪90年代初始,“科教兴市”助力珠海完成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关键一跃。1992年,改革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一句“我的奖金能买三套房”的玩笑话,意外点燃了全国科技重奖的燎原之火。随后出台的《关于重奖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暂行规定》引发全国轰动,为珠海GDP带来高速增长。这股热潮引动格力电器、丽珠制药等科技企业的重大转折,瞬时让珠海成为全国科技人才和创业者眼中的热土。
产业催化的关键节点。1996年首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举办,各国飞行表演队在珠海天空翱翔劲舞,让世界记住了这抹“珠海蓝”,也让航空航天基因刻进了珠海经济产业的血脉,成为产业催化剂。2005年格力电器自主研发的变频空调技术打破日本企业垄断,并在此后坚持投入年营收的5%用于研发;2008年中航通飞落户珠海,次年国之重器“鲲龙”AG600。这一时期,珠海关停300余家高污染企业,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从12%提升至45%,“小而美”的城市特质逐渐形成,为“科技立市”筑牢根基。
(二)产业生态的构建
产业规划合理布局。进入新时代,沿着过去的产业基础,珠海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成林”,构建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为四大主导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的“4+3”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在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11亿元,已逐步成为全市经济稳增长“压舱石”。
科创平台能级跃升。支撑产业腾飞的,是“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当前,全市科技创新平台能级、质效持续提升。高新区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15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获批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珠西科学城吸引多个院士团队入驻。全市累计建设拥有省级实验室12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家、省新型研发机构1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2家,与港澳共建20个产学研基地。
千亿产业集群凸显。截至2024年底,珠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从1990年的8%提升至65%,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领域,珠海拥有炬芯科技、全志科技、中芯国际等多家优质芯片龙头企业,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测试,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珠海2024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接近千亿元。生物医药领域,珠海走出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路径。健帆生物的血液灌流器占据全球40%市场份额,彻底打破德国企业垄断;丽珠集团的单抗药物通过“全球同步研发+中国早期上市”模式,让国内患者提前2年用上国际领先药。新能源领域,全市该产业链有规上企业近百家,汇聚了包括英博尔、冠宇、恩捷、爱旭等一批优秀的制造型龙头企业。
(三)前沿竞逐的方向
“硬核攻关”抢占赛道。科技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而是扎根产业的实干,是敢为人先的突破。面对大数据模型所需的高精度算力芯片、存算一体架构技术受制于人等“卡脖子”难题,珠海用“揭榜挂帅”的魄力啃下硬骨头。2025年,全市设立5亿元“算力券”和3亿元“模型券”,企业购买算力服务可获50%补贴,使用大模型技术最高报销30%费用。机器人和工业母机方面曾一度受制于欧美科技企业,在格力电器鼓励全员创新的氛围下,已确保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器、驱动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在全市重视高科技、发力高科技的政策环境下,“卡脖子”问题慢慢解绑。
前瞻布局海洋产业。海洋是珠海的亮丽名片,262个海岛串珠成链,海洋面积达陆地的5倍有余。当前,珠海已迈入海洋探索与治理的新阶段,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占全市GDP近四分之一,这是省委“海上新广东”战略在珠江口西岸的生动实践。但海洋这个宝库太大,对其探索开发还远远不够。珠海通过深入的机构改革,极大优化了涉海领域工作效能和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政府、企业、高校协同联动,解决了一些技术和生态上的难点痛点,海洋领域的三大产业都获得长足进步。按照市委、市政府最新部署,珠海将以“海上新基建”为牵引,“五个三”工作体系为方向和抓手,加快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海洋资源开发新支撑,培育海洋科技新优势,激活海洋产业新动能。
四十五年风华正茂
以人文筑基谱写可持续新篇
45年来珠海一直年轻美丽,不仅因为时刻保持对高科技和新思潮的敏锐感知,也因为珠海始终牢记发展初心,也就是改革为了谁、发展为了谁。在这里,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奋斗者有归属感,居住者有幸福感,珠海用心书写着“发展与保护”“速度与温度”平衡的典范。
(一)英才荟萃
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动能,来自于源源不断的人力、人才,这里有仅次于广州的高等学府数量,每年数万名高校生入学,他们在这里度过最美的青葱岁月,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来了就是珠海人”,从史玉柱、雷军的创业起点,到如今90万全龄人才在此会聚,珠海始终在诠释这份包容,海纳人才,并把对人才的珍视体现在45年来实实在在的行动里。
安居才能安定。通过“珠海英才计划”为广大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岗位倾斜,通过住房安居工程让“住有所居”不再是梦想,实行“一免两减”,将人才住房政策尽可能覆盖多一些大学毕业生,逐步增加房源、“人才公寓”等,加快升级生活配套,解决看病、子女、老人养老等后顾之忧。成长才能成就。通过推进平台协同、深化产教融合,组建和扶持优秀创业团队,为各层次、全年龄段人才提供更多成长和事业成功的机会,以人才的进步反哺我市科技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民生优享
民生无小事,衣食住行皆所系,民生权益重如山,人民安居乐业对社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大有裨益。45年来,珠海积极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障网,如在全国率先实现12年免费教育,中小学优质学位供给率达98%;三甲医院从1家增至8家,人均预期寿命达81.5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2万元和4.1万元,共同富裕的底色愈发鲜明。
“民生微实事”工程实施五年来,有3614个项目走进400多个小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老人不再“望楼兴叹”;口袋公园让孩子有了嬉戏空间;“厕所革命”全速推进,全市范围已建好1156座设施完善的公厕;“12345”热线耐心倾听解决群众诉求,有温度有回音……经年累月的用心用情用力,让珠海连续十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册。群众上楼有电梯、下楼有社区,出门有市场、拐弯可看病,散步逛公园、离家有托管,这是他们幸福的缩影,也是珠海励精图治的民生成果。
(三)生态永续
良好的土地、水源、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没有这个基础,前面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都很难持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珠海也早早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1980年首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坚持绿地率不低于50%”,到2009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再到2024年首创的“耕地指标池”制度将各区闲置耕地指标盘活,既守住18.3万亩耕地红线,又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珠海已将生态基因深植发展血脉。
多年前,关于森林草地的去留曾有过争议,工业重要还是环境重要?可喜的是,珠海的历届领导和社会各界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找到了平衡点。淇澳岛红树林湿地从1985年的不足千亩扩展至7000余亩,底栖生物从20多种增至87种;268.5公里碧道如翡翠项链缠绕珠海,前山河流域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为全省第一,各类公园共776个星罗棋布在全市各处,人均拥有绿地面积22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位居全国前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珠海的日常。生态优势已然成为藏风聚气的“隐形筹码”,美丽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贴心的文旅服务,让珠海旅游收入、来访游客数量持续创造新高。“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当更多人像候鸟一样迁徙来此,这座滨海城市的美丽与包容正在持续为珠海的魅力加分,这是生态反哺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海风拂过珠海渔女的衣袂,港珠澳大桥从旁蜿蜒走过,一晃已四十五载,滩涂变都市,蕉林成花园。45年前,珠海还是南海之滨的简陋村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睁开了懵懂的双眼,一夜之间历史突然选中了珠海,但珠海和一代代特区建设者用行动和成绩告诉世人,未负所托。这45年来,风云变幻、潮涌澎湃,珠海用改革之笔书写开拓史诗、以创新为弦奏响时代乐章、将人文情怀融入城市血脉。
四十五年筚路蓝缕
以改革破局探索发展路径
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开垦,汇聚起源源不断的烟火,建造起一片片美丽花园和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怎么看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些年每往前迈一步,都像在摸着石头过河,这探索的路,珠海走得细心却又波澜壮阔。
(一)战略启航,特区拓荒的担当者
历史抉择。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一纸条例,把珠海与深圳、汕头、厦门一同推向改革开放的潮头。彼时剪影,全市仅有3条水泥路,工业总产值不足亿元,九成人口靠渔猎为生。首任市委书记吴健民在第一次全市干部大会上举起一张规划图:“这片滩涂,将来要建起有文化的、经济繁荣的,比香港更美的花园城市!”这句在当时看似空想的宣言,成为第一代特区建设者的精神图腾。
风起南海。珠海临近中国大陆最南端,无法像中原地带那样四通八达。因此,要加快区域间人才和经济往来,发展海港、空港就成了最佳选择。1983年建成的珠海直升机场成为特区首个对外交通枢纽。1984年6月九洲港首航开启,珠海前往香港的路程缩短为两小时直达。通航首年,九洲港货运量即达30万吨,“以港兴市”的战略构想迈出坚实第一步。同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视察珠海并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几年珠海社会经济各方面进步的肯定,更是对全体改革者、奋斗者的鼓励和鞭策。紧接着,当年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栏港)破土动工,拉开了工业化序幕。1992年开建的珠海机场,以超前眼光按国内最高4E级标准修建跑道、12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设计,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机场之一,从项目获批到建成通航仅27个月,充分展现“特区速度”。2006年,市政府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开创了“珠海所有、香港运营”的合作模式,如今,珠海机场已开通83条客运航线和货运航线,旅客吞吐量近1300万人次,成为珠江西岸航空枢纽。
(二)制度破冰,敢为人先的探路者
珠海发展路径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突破桎梏,在当时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囿于工业基础薄弱,珠海早早确定了“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方针,珠海以“三来一补”为起点,在香洲、吉大片区建起首批工业区。1985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投产,随后纺织、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这座城市积累了最初的工业化资本。1985年,珠海在全国率先推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开启了土地市场化改革先河,这一举措被写入《中国经济特区史》。1992年,全国首部专门规范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私营企业条例》颁布,其中的“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地位平等”“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条款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制度活水,也极大地推动了国企股份制改造,吸引落户珠海的私营企业数量三年增长5倍。
(三)融合赋能,国家战略的践行者
时代不仅选择了珠海,更赋予了珠海连接港澳、服务国家战略的特殊使命,在“一国两制”实践中书写枢纽新篇。
港珠澳大桥。大桥的通车,让珠海跃升为“湾区枢纽”。这座横跨伶仃洋的超级工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连接器,更是人心相通的纽带。2024年,经大桥出入境车流突破550万辆次,客流高达2700万人次,同比增长72%。这些数据是珠港澳三地企业和群众的情感连接痕迹,也直观印证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建设港珠澳大桥的英明卓识。如今,大桥经贸新通道已解锁生鲜冷链功能,凌晨4点的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货物通关依然繁忙,蓝鳍金枪鱼从捕捞到端上珠海餐桌仅需36小时,“鲜度经济”让三地居民共享“舌尖上的速度”。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横琴的崛起巨变,是珠海落实国家战略的又一里程碑。2009年,当第一块奠基石在横琴滩涂落下时,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荒野和蚝田;如今,7000余家澳资企业在此扎根,152项琴澳同城化政策让越来越多澳门居民在横琴工作、生活。2025年,“分线管理”海关监管模式全面落地,合作区内企业可享受“一线放宽、二线管住”的特殊政策,凭一张备案单就能完成进出口手续。
从“跨境园区”到“深度融合”,珠海的探索从未止步。如创新澳珠机场合作机制,探索实现珠海机场与澳门机场“一个航班号、两地起降”;构建“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招商模式,去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余个;在“数字湾区”建设中,“珠澳通”APP已实现交通、医疗、教育等106项服务“一码通行”。珠海用多年实践展现“敢当桥梁、善作纽带”的担当,在粤港澳协同发展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十五年苦心耕耘
以科创突围激活发展动能
科技和产业是城市发展大踏步前进的核心动能,这45年,是珠海以实干筑根基、以创新破壁垒的科创之路。珠海始终锚定“高科技、高品质”方向,让创新基因渗透进产业肌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科技兴市的远见
“科教兴市”的战略破局。二十世纪90年代初始,“科教兴市”助力珠海完成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关键一跃。1992年,改革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一句“我的奖金能买三套房”的玩笑话,意外点燃了全国科技重奖的燎原之火。随后出台的《关于重奖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暂行规定》引发全国轰动,为珠海GDP带来高速增长。这股热潮引动格力电器、丽珠制药等科技企业的重大转折,瞬时让珠海成为全国科技人才和创业者眼中的热土。
产业催化的关键节点。1996年首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举办,各国飞行表演队在珠海天空翱翔劲舞,让世界记住了这抹“珠海蓝”,也让航空航天基因刻进了珠海经济产业的血脉,成为产业催化剂。2005年格力电器自主研发的变频空调技术打破日本企业垄断,并在此后坚持投入年营收的5%用于研发;2008年中航通飞落户珠海,次年国之重器“鲲龙”AG600。这一时期,珠海关停300余家高污染企业,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从12%提升至45%,“小而美”的城市特质逐渐形成,为“科技立市”筑牢根基。
(二)产业生态的构建
产业规划合理布局。进入新时代,沿着过去的产业基础,珠海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成林”,构建起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为四大主导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的“4+3”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在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11亿元,已逐步成为全市经济稳增长“压舱石”。
科创平台能级跃升。支撑产业腾飞的,是“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当前,全市科技创新平台能级、质效持续提升。高新区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15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获批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珠西科学城吸引多个院士团队入驻。全市累计建设拥有省级实验室12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2家、省新型研发机构1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2家,与港澳共建20个产学研基地。
千亿产业集群凸显。截至2024年底,珠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从1990年的8%提升至65%,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领域,珠海拥有炬芯科技、全志科技、中芯国际等多家优质芯片龙头企业,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测试,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珠海2024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接近千亿元。生物医药领域,珠海走出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路径。健帆生物的血液灌流器占据全球40%市场份额,彻底打破德国企业垄断;丽珠集团的单抗药物通过“全球同步研发+中国早期上市”模式,让国内患者提前2年用上国际领先药。新能源领域,全市该产业链有规上企业近百家,汇聚了包括英博尔、冠宇、恩捷、爱旭等一批优秀的制造型龙头企业。
(三)前沿竞逐的方向
“硬核攻关”抢占赛道。科技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而是扎根产业的实干,是敢为人先的突破。面对大数据模型所需的高精度算力芯片、存算一体架构技术受制于人等“卡脖子”难题,珠海用“揭榜挂帅”的魄力啃下硬骨头。2025年,全市设立5亿元“算力券”和3亿元“模型券”,企业购买算力服务可获50%补贴,使用大模型技术最高报销30%费用。机器人和工业母机方面曾一度受制于欧美科技企业,在格力电器鼓励全员创新的氛围下,已确保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器、驱动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在全市重视高科技、发力高科技的政策环境下,“卡脖子”问题慢慢解绑。
前瞻布局海洋产业。海洋是珠海的亮丽名片,262个海岛串珠成链,海洋面积达陆地的5倍有余。当前,珠海已迈入海洋探索与治理的新阶段,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占全市GDP近四分之一,这是省委“海上新广东”战略在珠江口西岸的生动实践。但海洋这个宝库太大,对其探索开发还远远不够。珠海通过深入的机构改革,极大优化了涉海领域工作效能和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政府、企业、高校协同联动,解决了一些技术和生态上的难点痛点,海洋领域的三大产业都获得长足进步。按照市委、市政府最新部署,珠海将以“海上新基建”为牵引,“五个三”工作体系为方向和抓手,加快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海洋资源开发新支撑,培育海洋科技新优势,激活海洋产业新动能。
四十五年风华正茂
以人文筑基谱写可持续新篇
45年来珠海一直年轻美丽,不仅因为时刻保持对高科技和新思潮的敏锐感知,也因为珠海始终牢记发展初心,也就是改革为了谁、发展为了谁。在这里,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奋斗者有归属感,居住者有幸福感,珠海用心书写着“发展与保护”“速度与温度”平衡的典范。
(一)英才荟萃
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核心动能,来自于源源不断的人力、人才,这里有仅次于广州的高等学府数量,每年数万名高校生入学,他们在这里度过最美的青葱岁月,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来了就是珠海人”,从史玉柱、雷军的创业起点,到如今90万全龄人才在此会聚,珠海始终在诠释这份包容,海纳人才,并把对人才的珍视体现在45年来实实在在的行动里。
安居才能安定。通过“珠海英才计划”为广大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岗位倾斜,通过住房安居工程让“住有所居”不再是梦想,实行“一免两减”,将人才住房政策尽可能覆盖多一些大学毕业生,逐步增加房源、“人才公寓”等,加快升级生活配套,解决看病、子女、老人养老等后顾之忧。成长才能成就。通过推进平台协同、深化产教融合,组建和扶持优秀创业团队,为各层次、全年龄段人才提供更多成长和事业成功的机会,以人才的进步反哺我市科技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民生优享
民生无小事,衣食住行皆所系,民生权益重如山,人民安居乐业对社会对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大有裨益。45年来,珠海积极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障网,如在全国率先实现12年免费教育,中小学优质学位供给率达98%;三甲医院从1家增至8家,人均预期寿命达81.5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7.2万元和4.1万元,共同富裕的底色愈发鲜明。
“民生微实事”工程实施五年来,有3614个项目走进400多个小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老人不再“望楼兴叹”;口袋公园让孩子有了嬉戏空间;“厕所革命”全速推进,全市范围已建好1156座设施完善的公厕;“12345”热线耐心倾听解决群众诉求,有温度有回音……经年累月的用心用情用力,让珠海连续十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册。群众上楼有电梯、下楼有社区,出门有市场、拐弯可看病,散步逛公园、离家有托管,这是他们幸福的缩影,也是珠海励精图治的民生成果。
(三)生态永续
良好的土地、水源、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没有这个基础,前面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都很难持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珠海也早早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1980年首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坚持绿地率不低于50%”,到2009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再到2024年首创的“耕地指标池”制度将各区闲置耕地指标盘活,既守住18.3万亩耕地红线,又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珠海已将生态基因深植发展血脉。
多年前,关于森林草地的去留曾有过争议,工业重要还是环境重要?可喜的是,珠海的历届领导和社会各界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找到了平衡点。淇澳岛红树林湿地从1985年的不足千亩扩展至7000余亩,底栖生物从20多种增至87种;268.5公里碧道如翡翠项链缠绕珠海,前山河流域入选“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为全省第一,各类公园共776个星罗棋布在全市各处,人均拥有绿地面积22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位居全国前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珠海的日常。生态优势已然成为藏风聚气的“隐形筹码”,美丽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贴心的文旅服务,让珠海旅游收入、来访游客数量持续创造新高。“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当更多人像候鸟一样迁徙来此,这座滨海城市的美丽与包容正在持续为珠海的魅力加分,这是生态反哺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