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颂盛世伟业,共谱时代华章。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为人民群众增加了多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供给,绘就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
红色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金秋时节,黑龙江汤原县城广场上,国旗在微风中舒展,《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庄严回荡,点燃了市民愈加炽热的爱国热情。
百余人手挽手,摆成一颗巨大的五角星,10名旗手高擎红旗沿星轨奔跑,风鼓红旗猎猎作响,引来阵阵喝彩。
“这些沉浸式体验让爱国情怀可触可感、让红色教育走进烟火日常、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代代传承。”汤原县吉祥乡党委宣传委员董亚茹说。
今年国庆假期,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不仅融入日常烟火,也在激昂旋律中激荡共鸣。
江西吉安保利大剧院内灯火通明。在一曲磅礴的《庆典序曲》中,“薪火相传 乐颂山河”国庆音乐会拉开序幕。
正在举行的2025井冈山红色文化音乐周中,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中央歌剧院等院团将带来9场红色文化主题音乐会。
首场音乐会上,当《我爱你中国》的旋律响起,退役军人袁有明忍不住湿了眼眶:“我是一名老兵,这旋律让我想起在部队时的峥嵘岁月,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爱国热情在旋律中激荡,也在沉浸体验里传递。
明媚阳光下,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位于贵州省瓮安县的猴场会议纪念馆,利用VR科技、场景复原、电影等形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长征岁月。
1935年元旦,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猴场会议,被称作“伟大转折的前夜”。
参观开始时,少先队员在红色雕塑前庄重地举起右手敬礼;参观结束后,孩子们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稚嫩的笔迹间满怀对革命先烈的敬意。
在一座红军战士与老乡低头扎竹筏的雕塑前,来自山东的游客方先生对记者说:“来这里参观,我再次从伟大的长征精神中获得感悟,为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
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

秋风送爽,北京园博园内,掌声、喝彩声与乐声交织,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的精彩剧目轮番上演。
昆曲《李佩先生》、赣剧《白蛇传》、秦腔《花亭相会》……游客们穿梭于亭台楼阁与园林山水间,体验着“一方水土一方戏”的独特魅力。
首都其他剧场,京剧《锁麟囊》《群英会·借东风》、昆曲《西厢记》《牡丹亭》等,让戏迷在传统唱腔与精湛表演中感受戏韵悠长。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种方式得以传承和弘扬。
南京熙南里街区甘家大院,从茶馆到戏台,从回廊小亭到假山曲桥,处处皆舞台,幕幕皆美景。
正在这里上演的沉浸式夜游《今熙有戏》,游客可跟着武生学耍枪花,伴着戏曲片段练一段水袖,在月色里听一折《贵妃醉酒》,同时还能换上戏服登台体验。
“看了这么多年戏,没想到自己还能站上戏台唱一回!”老戏迷刘女士提前两小时便抵达现场,经过贴片、包头、装扮,在专业演员指导下登台亮相,表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西安城墙上,人流如织,不时可见身着汉服的游客拍照留影。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十三座见证古城历史变迁的敌楼焕然一新,首次以公益性主题展馆形式向公众开放,实现了从军事防御空间到文化客厅的华丽转身。
秦腔、瓦当、昭陵壁画、青铜镜、汉唐石刻、古金银铜器……每座敌楼都有不同主题,像一个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品盲盒”,让游客从文物的纹理中一窥“长安”的盛世风华,领略千年文脉的博大精深。
“真的太精美了!铜镜上的花纹和图案让人百看不厌,再一次感叹古人高超的工艺水平,以及历经千年仍然不过时的审美。”刚刚走出古代青铜镜展馆的广州游客唐女士说。
戏曲热、夜游潮、文创热,正随着国庆中秋假期的深入不断升温,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
多彩文化点亮假日生活
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展览馆人头攒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吸引了大批观众。
“处处是感动,时时受鼓舞,好多场景都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曾在新疆工作14年的退休干部黄书伴说,天山南北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心里既骄傲又温暖。
欢歌起舞中,喀什古城东门缓缓开启。游客们或在百年老茶馆细品药茶,或在花盆巴扎亲手制作土陶盆,或流连于汗巴扎的各色美食……古城内熙熙攘攘,洋溢着节日气氛。
为提升全天候旅游体验感,喀什古城景区还推出了5条夜游线路,安排了舞狮、咏春、英歌舞等15场特色演出。
从景区提质升级,到商圈演艺赋能,当代文化在假日文旅消费中日渐展现蓬勃活力。
长沙多个商圈人气火爆,不少游客在逛街购物之余,走进剧场欣赏脱口秀、话剧等演出。在悦方ID MALL商场,《松果喜剧》《美丽人生》等话剧轮番上演;在王府井百货,沉浸式戏剧《杀死马克吐温》让观众从“旁观者”化身为“局中人”;在笑嘛剧场,脱口秀紧扣本土生活话题,以密集笑点精准触发观众共鸣。
“长沙方言梗自带喜感,段子里全是湖南人的生活切片,真实到让人仿佛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看到了很多东西。”来自湖北的游客杨先生说。
富有年轻态的文化形式,既为城市空间注入全新魅力,也塑造出彰显独特品格的文化名片。
东莞市首届松山湖双年展,以“洄游与共生”为主题,勾勒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城市图景。其艺术装置《栖息地》以版画表现东方白鹳、黑翅鸢等候鸟的灵动姿态,与湖畔植物交织,备受市民青睐。
“我能从中感觉到艺术家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很有艺术氛围。”松山湖居民罗湘说。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125场充满烟火气息和潮流氛围的“火柴盒”音乐会遍布广东东莞各镇街。粤港澳大湾区及本土音乐人带来的多元音乐,不但为广大市民带来节日欢乐,也展现着大湾区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新面貌。
景区“宠客”新闻频上热搜
折射了何种变化?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景区“宠客”新闻频上热搜。
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突遇降雨的游客被送上厚实的雨衣,端来热腾腾的姜茶;重庆知名景点洪崖洞前,千厮门大桥封桥又封路,让游客安心定格夜景;陕西礼泉,高铁站通往昭陵景区的公交车免费坐,机关单位院内停车位也向游客免费开放;甘肃敦煌、湖北赤壁、江苏扬州等地政府机关食堂里,游客直夸“好吃又实惠”……
景区的周到服务,“宠”着游客、通着民心、透着文明,为“流动的中国”增添了一处又一处温暖的风景。这些看似细小的变化,背后却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过去是“一次性消费”思维,如今要打造“长远口碑”。
从“尔滨”给足“情绪价值”,到长沙拉满“不夜城”体验;从上海博物馆连续开放168小时的“博物馆不眠夜”,到苏州20余处“园林夜游”构建起的夜间消费新场景,越来越多地方认识到,做旅游不仅仅要确保秩序和安全,更要做好服务、做好运营。一次难忘的出游体验,足以在社交媒体时代形成强大“种草”效应,引来源源不断的慕名者。
向游客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结合新修订实施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将始终聚焦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游客体验、文旅融合等内容,推动各地持续加大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复核力度,实现“有进有出”的景区等级管理。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已经开始转换赛道。“十四五”时期,全国新推出58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总数已经达到1.65万家,县域覆盖率提升至97%。要在如此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景区中脱颖而出,如何持续给游客带来宾至如归的体验感、新鲜感,成为一道发展旅游的必答题。
实力“宠客”,正是旅游竞争从比拼“硬件”到升级“软件”的生动反映,其内里是以游客为中心的深刻考量。毕竟,出门在外,谁不会遇上一些“突发状况”?谁没有一些“窘迫时刻”?旅客行李怎么存、停车充电难不难、风云突变咋处理、女厕排队怎么办……小细节里有大门道。
同从前总是大排长龙、无处歇脚、时有阻滞的景区相比,创造井然有序、绿色文明的游览环境,是“宠客”的应有之义。景区为游客考虑得越周全、准备得越充分、回应得越及时,越能体现景区的管理水平,越能实现游客“没来想来”“来了还想来”的正向循环。
“宠客”要到位,不仅需用心,还得有办法。这个假期,四川峨眉山景区新增了200台AI畅游宝、智能翻译屏及外骨骼登山设备,中外游客倍觉畅通无阻。科技让老牌知名景区焕发了新的活力。
今天,当智慧旅游理念逐渐普及,越来越多景区利用在线旅游平台和交通导航平台的流量大数据实时调控园区人流,通过改造升级景区基础设施和线路提高入园便利性、游览舒适度。
算完“宠客”背后的“人心账”,也不能忘记算算经济账。
应当看到,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并不是一项小投入。无论是增加人力供给还是优化景区设施,都需要景区付出真金白银的成本;开放政府机关食堂、临时封路等应急之举,也是不小的资源投入。一时的“赔本赚吆喝”、同质化的模仿,都是不可持续的。“内卷式”竞争,更难以支撑旅游走向更远。只有“宠客”与“留客”齐头并进、好服务与大客流相辅相成,景区才能赢得真正的信任,带来更持久的经济效益。
有人说,旅途中最美的风景是人。“宠客”的终极追求或许就在于此:和谐有序的景区、便捷温馨的服务、喜笑颜开的游客……当这样的“诗和远方”成为常态,中国旅游业将迎来真正的成熟与升华。
版面图:珠海特区报文字:新华社 图片:新华社 编辑:何胜文 责任编辑:董帅奇

礼颂盛世伟业,共谱时代华章。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文化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为人民群众增加了多层次、高质量的文化供给,绘就出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
红色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金秋时节,黑龙江汤原县城广场上,国旗在微风中舒展,《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庄严回荡,点燃了市民愈加炽热的爱国热情。
百余人手挽手,摆成一颗巨大的五角星,10名旗手高擎红旗沿星轨奔跑,风鼓红旗猎猎作响,引来阵阵喝彩。
“这些沉浸式体验让爱国情怀可触可感、让红色教育走进烟火日常、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代代传承。”汤原县吉祥乡党委宣传委员董亚茹说。
今年国庆假期,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不仅融入日常烟火,也在激昂旋律中激荡共鸣。
江西吉安保利大剧院内灯火通明。在一曲磅礴的《庆典序曲》中,“薪火相传 乐颂山河”国庆音乐会拉开序幕。
正在举行的2025井冈山红色文化音乐周中,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中央歌剧院等院团将带来9场红色文化主题音乐会。
首场音乐会上,当《我爱你中国》的旋律响起,退役军人袁有明忍不住湿了眼眶:“我是一名老兵,这旋律让我想起在部队时的峥嵘岁月,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爱国热情在旋律中激荡,也在沉浸体验里传递。
明媚阳光下,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位于贵州省瓮安县的猴场会议纪念馆,利用VR科技、场景复原、电影等形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长征岁月。
1935年元旦,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猴场会议,被称作“伟大转折的前夜”。
参观开始时,少先队员在红色雕塑前庄重地举起右手敬礼;参观结束后,孩子们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稚嫩的笔迹间满怀对革命先烈的敬意。
在一座红军战士与老乡低头扎竹筏的雕塑前,来自山东的游客方先生对记者说:“来这里参观,我再次从伟大的长征精神中获得感悟,为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
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

秋风送爽,北京园博园内,掌声、喝彩声与乐声交织,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的精彩剧目轮番上演。
昆曲《李佩先生》、赣剧《白蛇传》、秦腔《花亭相会》……游客们穿梭于亭台楼阁与园林山水间,体验着“一方水土一方戏”的独特魅力。
首都其他剧场,京剧《锁麟囊》《群英会·借东风》、昆曲《西厢记》《牡丹亭》等,让戏迷在传统唱腔与精湛表演中感受戏韵悠长。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种方式得以传承和弘扬。
南京熙南里街区甘家大院,从茶馆到戏台,从回廊小亭到假山曲桥,处处皆舞台,幕幕皆美景。
正在这里上演的沉浸式夜游《今熙有戏》,游客可跟着武生学耍枪花,伴着戏曲片段练一段水袖,在月色里听一折《贵妃醉酒》,同时还能换上戏服登台体验。
“看了这么多年戏,没想到自己还能站上戏台唱一回!”老戏迷刘女士提前两小时便抵达现场,经过贴片、包头、装扮,在专业演员指导下登台亮相,表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西安城墙上,人流如织,不时可见身着汉服的游客拍照留影。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十三座见证古城历史变迁的敌楼焕然一新,首次以公益性主题展馆形式向公众开放,实现了从军事防御空间到文化客厅的华丽转身。
秦腔、瓦当、昭陵壁画、青铜镜、汉唐石刻、古金银铜器……每座敌楼都有不同主题,像一个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品盲盒”,让游客从文物的纹理中一窥“长安”的盛世风华,领略千年文脉的博大精深。
“真的太精美了!铜镜上的花纹和图案让人百看不厌,再一次感叹古人高超的工艺水平,以及历经千年仍然不过时的审美。”刚刚走出古代青铜镜展馆的广州游客唐女士说。
戏曲热、夜游潮、文创热,正随着国庆中秋假期的深入不断升温,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
多彩文化点亮假日生活
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展览馆人头攒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吸引了大批观众。
“处处是感动,时时受鼓舞,好多场景都让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曾在新疆工作14年的退休干部黄书伴说,天山南北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心里既骄傲又温暖。
欢歌起舞中,喀什古城东门缓缓开启。游客们或在百年老茶馆细品药茶,或在花盆巴扎亲手制作土陶盆,或流连于汗巴扎的各色美食……古城内熙熙攘攘,洋溢着节日气氛。
为提升全天候旅游体验感,喀什古城景区还推出了5条夜游线路,安排了舞狮、咏春、英歌舞等15场特色演出。
从景区提质升级,到商圈演艺赋能,当代文化在假日文旅消费中日渐展现蓬勃活力。
长沙多个商圈人气火爆,不少游客在逛街购物之余,走进剧场欣赏脱口秀、话剧等演出。在悦方ID MALL商场,《松果喜剧》《美丽人生》等话剧轮番上演;在王府井百货,沉浸式戏剧《杀死马克吐温》让观众从“旁观者”化身为“局中人”;在笑嘛剧场,脱口秀紧扣本土生活话题,以密集笑点精准触发观众共鸣。
“长沙方言梗自带喜感,段子里全是湖南人的生活切片,真实到让人仿佛在这里生活了很长时间,看到了很多东西。”来自湖北的游客杨先生说。
富有年轻态的文化形式,既为城市空间注入全新魅力,也塑造出彰显独特品格的文化名片。
东莞市首届松山湖双年展,以“洄游与共生”为主题,勾勒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城市图景。其艺术装置《栖息地》以版画表现东方白鹳、黑翅鸢等候鸟的灵动姿态,与湖畔植物交织,备受市民青睐。
“我能从中感觉到艺术家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很有艺术氛围。”松山湖居民罗湘说。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125场充满烟火气息和潮流氛围的“火柴盒”音乐会遍布广东东莞各镇街。粤港澳大湾区及本土音乐人带来的多元音乐,不但为广大市民带来节日欢乐,也展现着大湾区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新面貌。
景区“宠客”新闻频上热搜
折射了何种变化?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景区“宠客”新闻频上热搜。
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突遇降雨的游客被送上厚实的雨衣,端来热腾腾的姜茶;重庆知名景点洪崖洞前,千厮门大桥封桥又封路,让游客安心定格夜景;陕西礼泉,高铁站通往昭陵景区的公交车免费坐,机关单位院内停车位也向游客免费开放;甘肃敦煌、湖北赤壁、江苏扬州等地政府机关食堂里,游客直夸“好吃又实惠”……
景区的周到服务,“宠”着游客、通着民心、透着文明,为“流动的中国”增添了一处又一处温暖的风景。这些看似细小的变化,背后却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过去是“一次性消费”思维,如今要打造“长远口碑”。
从“尔滨”给足“情绪价值”,到长沙拉满“不夜城”体验;从上海博物馆连续开放168小时的“博物馆不眠夜”,到苏州20余处“园林夜游”构建起的夜间消费新场景,越来越多地方认识到,做旅游不仅仅要确保秩序和安全,更要做好服务、做好运营。一次难忘的出游体验,足以在社交媒体时代形成强大“种草”效应,引来源源不断的慕名者。
向游客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结合新修订实施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将始终聚焦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安全管理、游客体验、文旅融合等内容,推动各地持续加大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复核力度,实现“有进有出”的景区等级管理。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已经开始转换赛道。“十四五”时期,全国新推出58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总数已经达到1.65万家,县域覆盖率提升至97%。要在如此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景区中脱颖而出,如何持续给游客带来宾至如归的体验感、新鲜感,成为一道发展旅游的必答题。
实力“宠客”,正是旅游竞争从比拼“硬件”到升级“软件”的生动反映,其内里是以游客为中心的深刻考量。毕竟,出门在外,谁不会遇上一些“突发状况”?谁没有一些“窘迫时刻”?旅客行李怎么存、停车充电难不难、风云突变咋处理、女厕排队怎么办……小细节里有大门道。
同从前总是大排长龙、无处歇脚、时有阻滞的景区相比,创造井然有序、绿色文明的游览环境,是“宠客”的应有之义。景区为游客考虑得越周全、准备得越充分、回应得越及时,越能体现景区的管理水平,越能实现游客“没来想来”“来了还想来”的正向循环。
“宠客”要到位,不仅需用心,还得有办法。这个假期,四川峨眉山景区新增了200台AI畅游宝、智能翻译屏及外骨骼登山设备,中外游客倍觉畅通无阻。科技让老牌知名景区焕发了新的活力。
今天,当智慧旅游理念逐渐普及,越来越多景区利用在线旅游平台和交通导航平台的流量大数据实时调控园区人流,通过改造升级景区基础设施和线路提高入园便利性、游览舒适度。
算完“宠客”背后的“人心账”,也不能忘记算算经济账。
应当看到,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并不是一项小投入。无论是增加人力供给还是优化景区设施,都需要景区付出真金白银的成本;开放政府机关食堂、临时封路等应急之举,也是不小的资源投入。一时的“赔本赚吆喝”、同质化的模仿,都是不可持续的。“内卷式”竞争,更难以支撑旅游走向更远。只有“宠客”与“留客”齐头并进、好服务与大客流相辅相成,景区才能赢得真正的信任,带来更持久的经济效益。
有人说,旅途中最美的风景是人。“宠客”的终极追求或许就在于此:和谐有序的景区、便捷温馨的服务、喜笑颜开的游客……当这样的“诗和远方”成为常态,中国旅游业将迎来真正的成熟与升华。
版面图:珠海特区报文字:新华社 图片:新华社 编辑:何胜文 责任编辑:董帅奇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