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光染透南粤,丰收的乐章在珠海大地奏响。
西部沃野上,收割机驶过金色稻浪,谷粒脱壳的脆响混着风的轻吟,织就大地的欢歌;万山碧波间,“格盛1号”养殖平台下鱼群跃出水面,浪花折射的阳光与深蓝海面交相辉映,勾勒海洋的馈赠;斗门古巷里,游客的笑声漫过青砖黛瓦,农房墙上的彩绘映着袅袅炊烟,定格乡村的蝶变……
10月10日-11日,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万山区桂山岛举行。这场以“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盛会,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全景展示珠海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果,让丰收的喜悦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让“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践成果,在山海之间绽放熠熠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百千万工程”冲刺“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一年。珠海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全域突破、跨越提升,在南海之滨勾勒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交出了一份兼具“特区辨识度”与“三农温度”的亮眼答卷。

丰收,是产业提质的多彩画卷
走进平沙镇万亩果园,黄皮的蜜香裹着火龙果的醇厚在空气中弥漫,果农背着竹筐穿梭林间,指尖轻捻便将“甜蜜”收入囊中;白蕉海鲈养殖基地的池塘边,渔网升起的瞬间,千尾海鲈翻腾跳跃,映出“一条鱼带活一个产业”的富民图景;金湾“万亩方”农田上,无人插秧机沿着卫星定位轨迹前行,翠绿秧苗以“厘米级”精度植入沃土,智慧农业的“科技范”与田园风光的“乡土气”在此交融。
“产业富农”是扎根在珠海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2024年,珠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33.8亿元,同比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跨越4万元大关。数据背后,是珠海深耕“土特产”文章、延伸产业链条的坚实足迹。
特色产业集群崛起。2024年,珠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78家,同比增长18.18%;白蕉海鲈、金湾黄立鱼、莲洲花卉、斗门荔枝、乾务鳗鱼等特色产业带持续壮大,万山区现代海洋渔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形成“一业一品、多业协同”的产业格局。其中,金湾黄立鱼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斗门荔枝入选“岭南十大佳果”,乾务鳗鱼端上港澳高端餐桌,“珠海味道”沿着产业链条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以“地标产品+港澳特色+装备制造”为路径,首创白蕉海鲈“急性升盐”技术,陆海联动推广斗门海鲈下海养殖,有效提升品质和经济效益;水产年加工能力跃升至30万吨,海鲈加工率提升至30%,白蕉海鲈全产业链产值达186亿元;“珠海年鱼”矩阵持续扩容,万山金鲳鱼、伶仃章红鱼加入其中,成为连接产地与市场的“黄金纽带”,带动年产值超百亿元。
粮食安全根基筑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粮袋子”,珠海始终把粮食安全扛在肩上。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34万亩、产量3.8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47%和29.32%,增量居全省第一;61个“菜篮子”生产稳供基地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连续三次获省考核优秀;全省首创的“耕地总量平衡指标池”、率先开工的22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更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生根——两年间建成高标准农田3500亩,亩均产能提高10%左右,“管护月”经验在全省推广,为全国耕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珠海样板”。

丰收,是向海图强的蓝色交响
珠海的丰收里,既有大地的金黄,也有海洋的蔚蓝。
海天一色间,“格盛1号”巍然矗立在珠海万山群岛的碧波之上——这是珠海首台正式产业化运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面积相当于7个篮球场,完全上浮时有大约5层楼高,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一次性可养450-600吨鱼。
“珠海琴”则是全国首座搭载可折叠自主升降网箱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整体长109.5米、宽40米、吃水深15米。“‘珠海琴’系列采用折叠式网箱技术,通过优化设计减少了钢架投入,单个立方养殖水体造价降低。同时,每个网箱能够独立升降,实现分时分种养殖,提高了养殖效率。”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工程师徐珂介绍,“珠海琴”首台套将于今年10月在珠海大蛛洲海域布放投产。
2024年以来,珠海成功创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成全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海域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深海养殖水体、产量、产值预计实现“三个倍增”,“蓝色粮仓”的根基愈发牢固。
这份“耕海牧渔”的丰收,离不开科技与机制的“双轮驱动”:
创新机制破瓶颈。全国首创“标准海”模式,提前完成海域规划、环评、用海审批等前期工作,打造“拿海即开工、完工即投产”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样板区,大幅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具有珠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养殖网箱伶仃牧场1号、2号、3号,搭配30口90米周长重力式网箱,构成“1+N”智慧集群养殖单元,可年产海鱼2500多吨,年产值约9000万元。
海岛特色显活力。作为珠海向海发展的独特优势,海岛在“百千万工程”中绽放异彩:桂山岛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澳岛、三角岛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担杆岛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发电端零碳”,海岛居民享受“陆岛同价”用电;通过“一岛一品”定位、民宿管理创新、驻岛规划师制度推行,桂山岛的红色文化、东澳岛的滨海风情、外伶仃岛的海鲜美食,吸引粤港澳游客前来寻觅“诗与远方”,2024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800万人次,海岛成为大湾区短途游的热门之选。

丰收,是乡村焕新的时代印记
丰收,不仅是物质的丰盈,更是乡村的蝶变、生活的升华。
斗门区上洲村与下洲村,曾因闲置资源多、产业基础弱而发展滞后,如今通过“盘活资源、产业造血”,成为省内外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标杆;金湾区沙脊村,村企共建积极开拓“水上集市”“庭院经济”致富新思路,为游客提供了独特“水乡游”体验;高新区淇澳村,多处传统民居被改造成为海岛民宿,推动传统村落保育活化,让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交融……这样的蝶变,如今正在珠海全域上演。
人居环境提质。全市94%村庄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标准,100%村庄实现干净整洁;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奖补政策,整治田间窝棚7600多间,昔日杂乱的窝棚变身整洁的“田间驿站”;绿美乡村生机盎然,近两年分别种植苗木19.8万、26.8万株,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打造4条乡村绿化示范带,万山区跻身“绿美广东竞风华”全省总决赛十强,行走在珠海乡村,步步皆景、处处是画。
风貌提升立法护航。国内首部乡村风貌提升专项立法《珠海经济特区乡村风貌提升条例》正式施行,专门设立“海岛乡村风貌管控”专章,为乡村“颜值”提升提供法治保障;探索形成“政府奖补引导+村集体统筹管理+乡村工匠施工+本地材料直供+村民深度参与”的农房风貌提升新模式,完成农房风貌改造1540栋;2024年打造绿美庭院3400个,2025年预计达到1万个,“美丽庭院”正加速向“美丽经济”转化。
闲置资源变资产。以市场化思维创新闲置农房托管运营模式,构建“区级平台统筹、镇级中心运营、村级站点服务”三级联动机制——截至目前,成立区级运营中心2个、镇级托管运营中心8个、村级托管服务站点95个,托管农房1302套、成功盘活1108套,带动村民增收1298.7万元。金湾区三灶镇木头冲村盘活19栋闲置石头屋,培育出木石艺墅民宿等爆款文旅品牌,每栋石头屋年租金达1.5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超60%;斗门区莲洲镇通过“托管+租赁”模式,盘活闲置农房120余间,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00万元,让“沉睡资源”真正成为村民的“增收资本”。
2024年,珠海10个镇上榜“全国镇域经济500强”,南屏镇、桂山镇、平沙镇进入前100强;遴选3批11个镇冲刺省级典型镇,培育比例居全省第一;南屏、桂山、平沙、红旗4镇入选省美丽圩镇案例集。
广阔的改革图景也在协作帮扶中铺展:珠遵共同打造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推动“小叶子”发展为富民“大产业”;助力林芝实现高原渔业产业化养殖零突破,建成西藏养殖模式最多样、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渔业园区;对口阳江、茂名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成效显著,《“三聚焦”工作法解锁乡村振兴密码》案例被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广,“特区经验”正为更多地区的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丰收,是人才汇聚的青春之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珠海以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人才流动壁垒,让返乡青年、港澳创客、专业人才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希望的田野上涌动着青春活力。
“父辈靠经验养鱼,我们靠科技养鱼。”在金湾区,海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冠林的这句话,道出了新一代“新农人”的转型思路。2016年,陆冠林结束国外工作回到家乡,扎根水产养殖一线,从鱼苗筛选、水质调控到智能管理,构建起一套体系化养殖模型;他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养殖服务“青年突击队”,打造“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产业共同体,累计带动超100户养殖户增产增收,辐射养殖面积3000余亩,助力金湾成为“中国黄立鱼之乡”。
港澳青年的加入,为珠海乡村振兴注入“湾区元素”。2022年,澳门青年孙振鸿与香港合作伙伴在珠海成立“濠机荟”品牌,专注无土有机蔬菜种植,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为澳门提供新鲜食材,如今种植面积达50亩,年供应蔬菜超200吨。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全国首个港澳青年乡创服务中心在珠海揭牌运作,“一中心八举措”支撑体系提供“1元创业空间”等政策支持,吸引悦禾农业、“一亩田”等64个港澳项目入驻、800名港澳青年参与乡村考察,大湾区青年正携手在珠海乡村书写创业篇章。
不仅如此,珠海还通过“乡村运营师”“金牌讲解员”“驻镇规划师”等培育计划,吸引规划、设计、旅游等领域专业人才扎根乡村:斗门区“驻镇规划师”为村庄量身定制发展方案,高新区文创团队活化淇澳岛古村落,万山区培训“海岛旅游管家”提升服务品质……人才的汇聚,让珠海乡村既有“乡土味”,又有“时尚感”,成为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新舞台”。
丰收,是城乡融合的协奏新曲

稻浪滚滚,是耕耘的勋章;鱼跃满仓,是奋斗的见证;村民笑脸,是幸福的注脚。
此次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在桂山岛举行,以更具创意的形式、更富内涵的展示、更接地气的互动,将丰收的喜悦传递给每一位市民。
典型引领,案例荟萃。现场将发布《珠海市典型村建设十大案例》,深度解码“百千万工程”的基层实践智慧,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珠海样板”。
青年赋能,共创未来。本次活动特设“庆丰收·兴未来——粤港澳青年创业分享会”,邀请在“农业+文旅”“农业+科技”等领域崭露头角的港澳青年创客,分享他们扎根珠海乡村的创业故事与创新理念,展现大湾区青年携手投身乡村振兴的蓬勃朝气。
标准引领,品牌强农。节庆现场将举行一系列重磅发布:“珠海年鱼”新品将惊艳亮相,引领消费新“食”尚;海鲈鱼生生产管控技术规范发布,以标准提升品质,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企业名单、港澳流动渔民区域公用品牌等将揭开面纱,赋能珠海乃至大湾区“土特产”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携手共赢,签约未来。活动将设置合作集中签约环节,香港-珠海有机农业合作、年鱼购销合作等一批围绕产业投资、技术合作、市场开拓的优质项目将落地生根,为珠海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金秋的珠海,既是收获硕果的时节,也是播种未来的时刻。
站在新起点,珠海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深耕“三农”沃土,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图景在南海之滨徐徐展开,阔步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明天!

秋光染透南粤,丰收的乐章在珠海大地奏响。
西部沃野上,收割机驶过金色稻浪,谷粒脱壳的脆响混着风的轻吟,织就大地的欢歌;万山碧波间,“格盛1号”养殖平台下鱼群跃出水面,浪花折射的阳光与深蓝海面交相辉映,勾勒海洋的馈赠;斗门古巷里,游客的笑声漫过青砖黛瓦,农房墙上的彩绘映着袅袅炊烟,定格乡村的蝶变……
10月10日-11日,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万山区桂山岛举行。这场以“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盛会,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全景展示珠海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果,让丰收的喜悦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让“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践成果,在山海之间绽放熠熠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百千万工程”冲刺“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一年。珠海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在西部、特色在海岛、着力点在镇村,加力提速推动“百千万工程”全域突破、跨越提升,在南海之滨勾勒出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交出了一份兼具“特区辨识度”与“三农温度”的亮眼答卷。

丰收,是产业提质的多彩画卷
走进平沙镇万亩果园,黄皮的蜜香裹着火龙果的醇厚在空气中弥漫,果农背着竹筐穿梭林间,指尖轻捻便将“甜蜜”收入囊中;白蕉海鲈养殖基地的池塘边,渔网升起的瞬间,千尾海鲈翻腾跳跃,映出“一条鱼带活一个产业”的富民图景;金湾“万亩方”农田上,无人插秧机沿着卫星定位轨迹前行,翠绿秧苗以“厘米级”精度植入沃土,智慧农业的“科技范”与田园风光的“乡土气”在此交融。
“产业富农”是扎根在珠海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2024年,珠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33.8亿元,同比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跨越4万元大关。数据背后,是珠海深耕“土特产”文章、延伸产业链条的坚实足迹。
特色产业集群崛起。2024年,珠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78家,同比增长18.18%;白蕉海鲈、金湾黄立鱼、莲洲花卉、斗门荔枝、乾务鳗鱼等特色产业带持续壮大,万山区现代海洋渔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获批,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提档升级,形成“一业一品、多业协同”的产业格局。其中,金湾黄立鱼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斗门荔枝入选“岭南十大佳果”,乾务鳗鱼端上港澳高端餐桌,“珠海味道”沿着产业链条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以“地标产品+港澳特色+装备制造”为路径,首创白蕉海鲈“急性升盐”技术,陆海联动推广斗门海鲈下海养殖,有效提升品质和经济效益;水产年加工能力跃升至30万吨,海鲈加工率提升至30%,白蕉海鲈全产业链产值达186亿元;“珠海年鱼”矩阵持续扩容,万山金鲳鱼、伶仃章红鱼加入其中,成为连接产地与市场的“黄金纽带”,带动年产值超百亿元。
粮食安全根基筑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粮袋子”,珠海始终把粮食安全扛在肩上。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34万亩、产量3.8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47%和29.32%,增量居全省第一;61个“菜篮子”生产稳供基地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连续三次获省考核优秀;全省首创的“耕地总量平衡指标池”、率先开工的22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更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生根——两年间建成高标准农田3500亩,亩均产能提高10%左右,“管护月”经验在全省推广,为全国耕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珠海样板”。

丰收,是向海图强的蓝色交响
珠海的丰收里,既有大地的金黄,也有海洋的蔚蓝。
海天一色间,“格盛1号”巍然矗立在珠海万山群岛的碧波之上——这是珠海首台正式产业化运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面积相当于7个篮球场,完全上浮时有大约5层楼高,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一次性可养450-600吨鱼。
“珠海琴”则是全国首座搭载可折叠自主升降网箱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整体长109.5米、宽40米、吃水深15米。“‘珠海琴’系列采用折叠式网箱技术,通过优化设计减少了钢架投入,单个立方养殖水体造价降低。同时,每个网箱能够独立升降,实现分时分种养殖,提高了养殖效率。”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工程师徐珂介绍,“珠海琴”首台套将于今年10月在珠海大蛛洲海域布放投产。
2024年以来,珠海成功创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成全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海域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6%,深海养殖水体、产量、产值预计实现“三个倍增”,“蓝色粮仓”的根基愈发牢固。
这份“耕海牧渔”的丰收,离不开科技与机制的“双轮驱动”:
创新机制破瓶颈。全国首创“标准海”模式,提前完成海域规划、环评、用海审批等前期工作,打造“拿海即开工、完工即投产”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样板区,大幅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具有珠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养殖网箱伶仃牧场1号、2号、3号,搭配30口90米周长重力式网箱,构成“1+N”智慧集群养殖单元,可年产海鱼2500多吨,年产值约9000万元。
海岛特色显活力。作为珠海向海发展的独特优势,海岛在“百千万工程”中绽放异彩:桂山岛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澳岛、三角岛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担杆岛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发电端零碳”,海岛居民享受“陆岛同价”用电;通过“一岛一品”定位、民宿管理创新、驻岛规划师制度推行,桂山岛的红色文化、东澳岛的滨海风情、外伶仃岛的海鲜美食,吸引粤港澳游客前来寻觅“诗与远方”,2024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800万人次,海岛成为大湾区短途游的热门之选。

丰收,是乡村焕新的时代印记
丰收,不仅是物质的丰盈,更是乡村的蝶变、生活的升华。
斗门区上洲村与下洲村,曾因闲置资源多、产业基础弱而发展滞后,如今通过“盘活资源、产业造血”,成为省内外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标杆;金湾区沙脊村,村企共建积极开拓“水上集市”“庭院经济”致富新思路,为游客提供了独特“水乡游”体验;高新区淇澳村,多处传统民居被改造成为海岛民宿,推动传统村落保育活化,让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交融……这样的蝶变,如今正在珠海全域上演。
人居环境提质。全市94%村庄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标准,100%村庄实现干净整洁;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奖补政策,整治田间窝棚7600多间,昔日杂乱的窝棚变身整洁的“田间驿站”;绿美乡村生机盎然,近两年分别种植苗木19.8万、26.8万株,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打造4条乡村绿化示范带,万山区跻身“绿美广东竞风华”全省总决赛十强,行走在珠海乡村,步步皆景、处处是画。
风貌提升立法护航。国内首部乡村风貌提升专项立法《珠海经济特区乡村风貌提升条例》正式施行,专门设立“海岛乡村风貌管控”专章,为乡村“颜值”提升提供法治保障;探索形成“政府奖补引导+村集体统筹管理+乡村工匠施工+本地材料直供+村民深度参与”的农房风貌提升新模式,完成农房风貌改造1540栋;2024年打造绿美庭院3400个,2025年预计达到1万个,“美丽庭院”正加速向“美丽经济”转化。
闲置资源变资产。以市场化思维创新闲置农房托管运营模式,构建“区级平台统筹、镇级中心运营、村级站点服务”三级联动机制——截至目前,成立区级运营中心2个、镇级托管运营中心8个、村级托管服务站点95个,托管农房1302套、成功盘活1108套,带动村民增收1298.7万元。金湾区三灶镇木头冲村盘活19栋闲置石头屋,培育出木石艺墅民宿等爆款文旅品牌,每栋石头屋年租金达1.5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超60%;斗门区莲洲镇通过“托管+租赁”模式,盘活闲置农房120余间,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00万元,让“沉睡资源”真正成为村民的“增收资本”。
2024年,珠海10个镇上榜“全国镇域经济500强”,南屏镇、桂山镇、平沙镇进入前100强;遴选3批11个镇冲刺省级典型镇,培育比例居全省第一;南屏、桂山、平沙、红旗4镇入选省美丽圩镇案例集。
广阔的改革图景也在协作帮扶中铺展:珠遵共同打造全国新茶饮供应链中心,推动“小叶子”发展为富民“大产业”;助力林芝实现高原渔业产业化养殖零突破,建成西藏养殖模式最多样、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渔业园区;对口阳江、茂名市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成效显著,《“三聚焦”工作法解锁乡村振兴密码》案例被国家乡村振兴局推广,“特区经验”正为更多地区的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丰收,是人才汇聚的青春之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珠海以体制机制创新打破人才流动壁垒,让返乡青年、港澳创客、专业人才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希望的田野上涌动着青春活力。
“父辈靠经验养鱼,我们靠科技养鱼。”在金湾区,海绿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冠林的这句话,道出了新一代“新农人”的转型思路。2016年,陆冠林结束国外工作回到家乡,扎根水产养殖一线,从鱼苗筛选、水质调控到智能管理,构建起一套体系化养殖模型;他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养殖服务“青年突击队”,打造“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产业共同体,累计带动超100户养殖户增产增收,辐射养殖面积3000余亩,助力金湾成为“中国黄立鱼之乡”。
港澳青年的加入,为珠海乡村振兴注入“湾区元素”。2022年,澳门青年孙振鸿与香港合作伙伴在珠海成立“濠机荟”品牌,专注无土有机蔬菜种植,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为澳门提供新鲜食材,如今种植面积达50亩,年供应蔬菜超200吨。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全国首个港澳青年乡创服务中心在珠海揭牌运作,“一中心八举措”支撑体系提供“1元创业空间”等政策支持,吸引悦禾农业、“一亩田”等64个港澳项目入驻、800名港澳青年参与乡村考察,大湾区青年正携手在珠海乡村书写创业篇章。
不仅如此,珠海还通过“乡村运营师”“金牌讲解员”“驻镇规划师”等培育计划,吸引规划、设计、旅游等领域专业人才扎根乡村:斗门区“驻镇规划师”为村庄量身定制发展方案,高新区文创团队活化淇澳岛古村落,万山区培训“海岛旅游管家”提升服务品质……人才的汇聚,让珠海乡村既有“乡土味”,又有“时尚感”,成为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新舞台”。
丰收,是城乡融合的协奏新曲

稻浪滚滚,是耕耘的勋章;鱼跃满仓,是奋斗的见证;村民笑脸,是幸福的注脚。
此次珠海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在桂山岛举行,以更具创意的形式、更富内涵的展示、更接地气的互动,将丰收的喜悦传递给每一位市民。
典型引领,案例荟萃。现场将发布《珠海市典型村建设十大案例》,深度解码“百千万工程”的基层实践智慧,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珠海样板”。
青年赋能,共创未来。本次活动特设“庆丰收·兴未来——粤港澳青年创业分享会”,邀请在“农业+文旅”“农业+科技”等领域崭露头角的港澳青年创客,分享他们扎根珠海乡村的创业故事与创新理念,展现大湾区青年携手投身乡村振兴的蓬勃朝气。
标准引领,品牌强农。节庆现场将举行一系列重磅发布:“珠海年鱼”新品将惊艳亮相,引领消费新“食”尚;海鲈鱼生生产管控技术规范发布,以标准提升品质,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企业名单、港澳流动渔民区域公用品牌等将揭开面纱,赋能珠海乃至大湾区“土特产”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携手共赢,签约未来。活动将设置合作集中签约环节,香港-珠海有机农业合作、年鱼购销合作等一批围绕产业投资、技术合作、市场开拓的优质项目将落地生根,为珠海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金秋的珠海,既是收获硕果的时节,也是播种未来的时刻。
站在新起点,珠海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深耕“三农”沃土,让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农村图景在南海之滨徐徐展开,阔步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明天!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