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市携手,共建“蓝色引擎”!“珠中江阳”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创新联盟成立

10月13日,“珠中江阳”四市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创新联盟成立暨海洋牧场装备成果对接会在珠海举办,标志着四市海洋装备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凸显了珠海在整合区域资源、破解产业难题、引领珠江口西岸蓝色经济的核心作用,为建设“海上新广东”提供了更强大的动能。来自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及全国海洋牧场培训班学员近200人参加活动,共同见证“珠中江阳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创新联盟”与“珠海市深蓝海洋牧场研究院”揭牌成立。

本次大会由珠海市海洋发展局、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珠海市海洋渔业产业发展联合会、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国联通珠海市分公司和中国移动珠海分公司联合协办,中国海洋学会、广东海洋协会共同支持。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但海洋经济的开发绝非一城一地之事。此次“珠中江阳”四市携手成立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创新联盟,旨在进一步打破壁垒,发挥互补优势,整合四市的产业资源、科研力量与市场需求,合力铸造珠江口西岸海洋经济的“蓝色新引擎”。

“珠中江阳”四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毗邻南海,海洋资源禀赋丰富。4市海域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大小岛屿超过850个,2024年GDP总和1.45万亿元,其中渔业总产量420万吨,总产值696亿元,约占广东渔业总产值的16%,发展潜力巨大。根据联盟组建方案,珠海以海洋牧场总装、大型船舶修造为核心(如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珠海基地),中山聚焦水下机器人、导航系统等智能配套,江门擅长中小型船舶制造与钢结构加工,阳江则是全省唯一深远海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如明阳智能风电产业园)。

“四市联盟将有效整合四市的创新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加快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平台,通过协同研发、技术共享与标准共建,着力破解海洋市场装备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共同提升区域海洋产业链的韧性与竞争力,携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工厂装备品牌。”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苏跃朋表示。

对于被赋予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使命的珠海而言,联盟的成立更具特殊意义。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千亿元,拥有3600家涉海企业和40家海洋领域科创平台。要真正成为“海上新广东”的主舞台,必须激活更强大的区域辐射力,同期成立的“珠海市深蓝海洋牧场研究院”被寄予厚望。据介绍,研究院由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联合3家企业共同发起,聚焦“陆海接力技术”“立体用海养殖模式”“海洋生物制品研发”等六大方向,旨在破解科研力量分散、技术转化不足的难题,成为支撑大湾区海洋牧场建设的“科技引擎”,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大会现场,“科技”与“产业”的对接尤为紧密。专题报告环节,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代表围绕“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规划”“种业攻关”等议题分享成果;路演中,“珠海伶仃系列海洋牧场装备谱系”“半潜式深远海养殖平台”“海洋食品锁鲜技术”等一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技术集中亮相,覆盖装备制造、能源解决方案、数字渔业等领域。

会场外的展示区更成了“科技秀场”:深水网箱模型、水下机器人实物、冷链装备等展品前围满咨询者;“科技鲜味”品鉴区里,用海洋牧场养殖技术培育的高品质水产品,让参会者直观感受到“科研成果如何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对于珠海而言,联盟与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区域协同的起点,更是自身海洋经济“提质升级”的契机。珠海市海洋发展局明确,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年,将重点推进“五步工作”——做尖养殖装备、做优陆海接力、做强产业集群、做深风渔融合、做大深海养殖,以现代化海洋牧场为抓手,进一步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建设“海上新广东”贡献珠海力量。

文字:张伟宁 图片:朱文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彭晶
四市携手,共建“蓝色引擎”!“珠中江阳”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创新联盟成立
观海融媒 2025-10-13 21:36

10月13日,“珠中江阳”四市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创新联盟成立暨海洋牧场装备成果对接会在珠海举办,标志着四市海洋装备产业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凸显了珠海在整合区域资源、破解产业难题、引领珠江口西岸蓝色经济的核心作用,为建设“海上新广东”提供了更强大的动能。来自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及全国海洋牧场培训班学员近200人参加活动,共同见证“珠中江阳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创新联盟”与“珠海市深蓝海洋牧场研究院”揭牌成立。

本次大会由珠海市海洋发展局、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珠海市海洋渔业产业发展联合会、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国联通珠海市分公司和中国移动珠海分公司联合协办,中国海洋学会、广东海洋协会共同支持。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但海洋经济的开发绝非一城一地之事。此次“珠中江阳”四市携手成立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创新联盟,旨在进一步打破壁垒,发挥互补优势,整合四市的产业资源、科研力量与市场需求,合力铸造珠江口西岸海洋经济的“蓝色新引擎”。

“珠中江阳”四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毗邻南海,海洋资源禀赋丰富。4市海域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大小岛屿超过850个,2024年GDP总和1.45万亿元,其中渔业总产量420万吨,总产值696亿元,约占广东渔业总产值的16%,发展潜力巨大。根据联盟组建方案,珠海以海洋牧场总装、大型船舶修造为核心(如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珠海基地),中山聚焦水下机器人、导航系统等智能配套,江门擅长中小型船舶制造与钢结构加工,阳江则是全省唯一深远海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如明阳智能风电产业园)。

“四市联盟将有效整合四市的创新资源、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加快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平台,通过协同研发、技术共享与标准共建,着力破解海洋市场装备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共同提升区域海洋产业链的韧性与竞争力,携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工厂装备品牌。”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苏跃朋表示。

对于被赋予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使命的珠海而言,联盟的成立更具特殊意义。2024年,珠海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千亿元,拥有3600家涉海企业和40家海洋领域科创平台。要真正成为“海上新广东”的主舞台,必须激活更强大的区域辐射力,同期成立的“珠海市深蓝海洋牧场研究院”被寄予厚望。据介绍,研究院由斗门区河口渔业研究所联合3家企业共同发起,聚焦“陆海接力技术”“立体用海养殖模式”“海洋生物制品研发”等六大方向,旨在破解科研力量分散、技术转化不足的难题,成为支撑大湾区海洋牧场建设的“科技引擎”,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大会现场,“科技”与“产业”的对接尤为紧密。专题报告环节,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代表围绕“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规划”“种业攻关”等议题分享成果;路演中,“珠海伶仃系列海洋牧场装备谱系”“半潜式深远海养殖平台”“海洋食品锁鲜技术”等一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技术集中亮相,覆盖装备制造、能源解决方案、数字渔业等领域。

会场外的展示区更成了“科技秀场”:深水网箱模型、水下机器人实物、冷链装备等展品前围满咨询者;“科技鲜味”品鉴区里,用海洋牧场养殖技术培育的高品质水产品,让参会者直观感受到“科研成果如何变成餐桌上的美味”。

对于珠海而言,联盟与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区域协同的起点,更是自身海洋经济“提质升级”的契机。珠海市海洋发展局明确,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年,将重点推进“五步工作”——做尖养殖装备、做优陆海接力、做强产业集群、做深风渔融合、做大深海养殖,以现代化海洋牧场为抓手,进一步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建设“海上新广东”贡献珠海力量。

文字:张伟宁 图片:朱文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