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碰撞中创新发展!申继亮谈基础教育改革的三大挑战与路径

10月15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申继亮在主题发言《在碰撞中创新发展》中,围绕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与挑战,提出三大关键词: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引发与会者的广泛共鸣与深思。

申继亮作主题发言。

质量提升:如何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

“基础教育的发展重心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申继亮开宗明义地指出。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和高中毛入学率均超90%,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

他强调,当前落实新课程方案和理念的过程中,“教学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深层次的挑战。”特别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质量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生命线。

创新人才:如何破解“掐尖”与“普惠”的两难?

面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热潮,申继亮提出问题:“我们基础教育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热度不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如何去识别拔尖的孩子,如何采取有效的组织方式来进行培养?”

“绝大部分创新人才项目都是提前加速模式,这并不完全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申继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应承担起识别潜能学生、探索有效育人方式的责任,同时警惕“掐尖”式竞争,处理好精英教育与普惠素质教育的关系,实现“面向人人”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统一。

人工智能:虚拟世界中,心理韧性何处寻?

“今天的孩子,如果教育方式不得当,就会成为‘终端感知者’。”申继亮用这个生动概念描绘了数字时代的教育困境,“我们生活中的任何活动,作为使用者、消费者,都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申继亮指出:“如果没有在真实生活中摸爬滚打,孩子的心理韧性从何而来?这不仅是中国孩子的问题,全世界教育都面临同样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普及,他提醒教育者特别关注“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感受正在被虚化和弱化”这一严峻现实。

面对这三重挑战,申继亮认为,孤立应对已不足以破解困局。“这不是一个学校、一个老师、一个团体能够单独解决的,我们需要的是携手联动,需要集体智慧。”申继亮热情推介教博会这一平台,“在这里,大家能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碰撞、管理与学术的碰撞。”申继亮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博会这一契机,携手探索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文字:余沁霖 张伟宁 实习生邝一哲 图片:朱习 编辑:何进 责任编辑:何进
在碰撞中创新发展!申继亮谈基础教育改革的三大挑战与路径
观海融媒 2025-10-15 16:13

10月15日,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申继亮在主题发言《在碰撞中创新发展》中,围绕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与挑战,提出三大关键词: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引发与会者的广泛共鸣与深思。

申继亮作主题发言。

质量提升:如何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

“基础教育的发展重心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申继亮开宗明义地指出。随着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学前和高中毛入学率均超90%,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

他强调,当前落实新课程方案和理念的过程中,“教学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深层次的挑战。”特别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质量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生命线。

创新人才:如何破解“掐尖”与“普惠”的两难?

面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热潮,申继亮提出问题:“我们基础教育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热度不减,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如何去识别拔尖的孩子,如何采取有效的组织方式来进行培养?”

“绝大部分创新人才项目都是提前加速模式,这并不完全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申继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应承担起识别潜能学生、探索有效育人方式的责任,同时警惕“掐尖”式竞争,处理好精英教育与普惠素质教育的关系,实现“面向人人”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统一。

人工智能:虚拟世界中,心理韧性何处寻?

“今天的孩子,如果教育方式不得当,就会成为‘终端感知者’。”申继亮用这个生动概念描绘了数字时代的教育困境,“我们生活中的任何活动,作为使用者、消费者,都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申继亮指出:“如果没有在真实生活中摸爬滚打,孩子的心理韧性从何而来?这不仅是中国孩子的问题,全世界教育都面临同样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普及,他提醒教育者特别关注“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感受正在被虚化和弱化”这一严峻现实。

面对这三重挑战,申继亮认为,孤立应对已不足以破解困局。“这不是一个学校、一个老师、一个团体能够单独解决的,我们需要的是携手联动,需要集体智慧。”申继亮热情推介教博会这一平台,“在这里,大家能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碰撞、管理与学术的碰撞。”申继亮期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借助教博会这一契机,携手探索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文字:余沁霖 张伟宁 实习生邝一哲 图片:朱习 编辑:何进 责任编辑: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