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新语 | 以设计之笔,绘珠海之魂——环境设计助推珠海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文化旅游不仅承载着城市的“软实力”,更逐步成为经济转型与城市精神建构的重要支柱。而连接文化与旅游的桥梁,正是环境设计——它不仅塑造空间,更唤醒记忆、组织体验、彰显美学,成为推动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新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从情侣路的景观再生到山海绿道的生态修复,再到文化街区的肌理再织,珠海在“文化+设计”的维度已初露锋芒。然而,碎片化开发、文化表达薄弱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其更进一步的突破。

珠海经济特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成就与经验

自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珠海不断探索城市与文化、生态与旅游的融合路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珠海在文化旅游与环境设计的联动发展上取得了诸多亮眼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文旅融合”理念走向系统实施

珠海以“山、城、海、岛”自然格局为基底,构建“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发展体系,推动全域旅游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横琴依托长隆海洋王国、狮门娱乐天地等标杆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20%;情侣路完成55公里滨海廊道升级,串联珠海大剧院、城市阳台等节点,全年举办灯光秀、音乐节等活动超200场。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期间,珠海城市阳台迎来大量游客。

全域旅游升级成效显著:2024年珠海全市接待游客5079.70万人次同比增长19.2%,实现旅游总收入642.66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入境游客533.69万人次。

(二)城市空间设计注重美感与实用并重

珠海持续推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构建了“主轴–片区–节点–街巷”四级公共空间体系。从情侣路景观立面到香山湖生态修复,从唐家湾古镇活化到新香洲微公园建设,城市空间更加注重人本尺度与环境融合。

美丽珠海航拍。

不少设计项目兼顾美学与功能,如野狸岛生态装置呼应潮汐节奏,城市阳台融入岭南元素,不仅增强市民归属感,也拓展了游客文化体验的新维度。

(三)出台政策为设计与发展提供保障

在制度层面,珠海相继出台《“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将环境设计列入文旅发展核心内容,确立了“文化引领、设计统筹、科技赋能”的基本框架。

此外,珠海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设计、建设。例如长南迳古道项目实行“设计–招投–运维”联动机制。

(四)文化品牌传播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

近年来,珠海持续打造城市文化IP,借助“珠海设计周”“城市设计节”“海上看珠海”等品牌活动,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与对外传播力。

珠海国际设计周开幕。

同时,城市空间也承担起文化展示功能,如情侣路灯光秀讲述城市历史,拱北口岸内嵌文化展陈,传统侨宅改造为艺术空间,推动文化“可见”“可游”“可感”,让城市成为有温度、有记忆、有审美的文化容器。

珠海文化旅游与环境设计的协同发展,已从项目集成迈向系统构建。空间品质、文化表达和产业活力的同步提升,为其成为湾区文化旅游新高地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前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环境设计问题

在珠海文化旅游繁荣景象的背后,环境设计作为连接空间与文化的核心手段,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短板。其影响虽不显于表,但却深刻制约着城市文化叙事的完整性与旅游体验的深度拓展。

(一)缺乏整体设计统筹,空间叙事碎片化

当前珠海城市空间设计呈“拼图式”格局,新老城区各自为政、滨海与内陆割裂发展,文旅项目呈“孤岛化”分布,缺少统一的视觉语言和叙事主线。以情侣路为例,虽局部节点改造频繁,整体却缺乏贯穿始终的文化主题与空间逻辑,削弱了文旅空间的连续性与沉浸感。

(二)文化转化浅层化,设计缺乏精神深度

珠海拥有长南迳古道、侨乡文化、红色遗址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环境设计中常流于表面,表现为符号叠加、装饰模仿、形式化拼贴。一些新建项目套用“岭南屋檐+玻璃幕墙+醒狮雕塑”等“快餐式”符号,忽视珠海“海洋+侨乡”文化的独特气质,使游客难以真正“读懂”这座城市,也削弱了文化旅游的独特性与记忆点。

(三)生态理念滞后,绿色设计未形成系统方法

尽管珠海在绿化和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有显著成绩,但在文旅项目中,生态设计仍停留在“表面美化”层面。如景观湖过度人工化、硬质铺装普遍、灯光渲染超负荷,未能体现对在地生态的尊重与可持续的设计逻辑。部分滨海区域开发对自然地貌干预较大,而雨水管理、低碳材料、绿色基础设施等核心内容仍显不足,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对“自然、健康、环保”体验的期待。

(四)创意机制不足,设计动力缺位

珠海尚缺少具备整合策划、空间创意与文化转化能力的环境设计平台。文旅项目往往由传统施工或平台公司主导,设计团队在前期决策中话语权有限,缺乏从创意到落地的完整路径。此外,本地设计人才聚集度不高,缺乏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文化设计影响力,与深圳、广州等湾区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珠海需进一步提升“系统思维+文化洞察+生态共情+机制协同”的综合设计能力。设计理应成为城市文化的翻译者、精神的导演、生态的引导者。唯有正视这些短板,打破固有路径,激发创意机制,珠海方能重塑环境设计的战略价值,构建可识别、可持续、可热爱的城市文化旅游新范式。

先进地区环境设计助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面对文旅融合的新趋势,环境设计正从传统“美化工程”走向“文化演绎+生态统筹+科技赋能”的综合实践。深圳、杭州与新加坡的探索,为珠海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深圳前海:融合“功能”与“诗意”的都市实验场

深圳前海跳出“装饰式设计”,以“复合功能+共享空间+生态系统”构建城市开放场景。滨海长廊、城市客厅、绿色中轴相互联动,塑造连续的城市文化界面。

如前海石公园,将湿地修复、艺术装置、灯光表演有机融合,呈现出多维度、全天候的公共空间体验。空间简洁克制,视线与动线交织得当,体现了面向未来的设计思维与人文关怀。

珠海若能打破“项目孤岛”思维,串联情侣路、香炉湾、前山河、港珠澳大桥、多个口岸等重要节点,构建滨海文化生态廊道,将大大提升城市空间的体验深度与文旅协同力。

(二)杭州山水:以文化勾勒空间的诗性肌理

杭州坚持“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城市设计原则,在西湖、运河、良渚等地进行“留白+微更新”,实现历史文脉的当代表达。

运河天地项目,保留工业遗迹结构,引入书店、茶馆与展演空间,使传统与当代交汇共融。砖墙、水巷、绿植皆承载可阅读、可感知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叠合的空间典范。

珠海可借鉴其“文化微更新”思路,激活长南迳古道、侨乡记忆等资源,以材料、肌理、色彩等空间语言讲好城市故事,提升游客文化共鸣。

(三)新加坡经验:生态嵌入,打造未来叙事场景

新加坡将自然复育、科技互动与文化体验深度整合,形成“城市即花园、游客即居民”的新文旅模型。滨海湾花园的超级树、生态温室,不仅是景观地标,更是沉浸式学习与传播平台。

其智慧导览、感应互动、AR体验等技术,构建了“生态+科技+教育”三位一体的复合体验体系,使空间成为动态演化的生态剧场。

珠海本就拥有山海城岛交汇的自然资源,应强化“科技+生态+文化”的融合机制,让绿色设计从装饰走向系统,推动文旅空间从“景观感”迈向“生命感”。

深圳启示我们:功能多样性与城市活力是环境设计的基本面;杭州提醒我们:文化是空间的灵魂,而非点缀;新加坡告诉我们:生态应成为可以体验、传播、共情的叙事介质。

珠海要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名城,既要守住“山海生态”之本,更要激活“文化表达”之魂,并扬起“科技设计”之帆。唯其如此,方能实现从“看得见的美”迈向“记得住的魂”。

环境设计助推珠海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珠海需肩负起建设大湾区文化高地与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任。环境设计,正是支撑这一跃迁的关键力量。

结合当前问题与先进经验,我们提出环境设计赋能珠海文化旅游的四条路径:构建一体化格局、系统表达本土文化、全面融入生态理念、创新沉浸体验方式。

珠海香山湖公园。

(一)构建一体化的文旅空间格局

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不在景点多少,而在能否“串点成线、聚线成面”。珠海应打破当前“项目孤岛”现状,推动“全域旅游+多层级设计”的空间统筹,构建以情侣路-香炉湾-唐家湾-横琴口岸为轴的“文化黄金带”,串联凤凰山、淇澳岛等生态节点,织补“山海文旅慢行网络”。

建议制定《珠海环境设计导则》与《文旅视觉识别系统》,在色彩、材料、照明、标识等层面建立统一标准,提升城市形象识别度。机制上推动“总设计师制”“设计联席会议”等统筹协同机制,防止设计与实施脱节,实现全流程高质量管控。

(二)文化内核导向,推动在地精神的空间转译

珠海文化底蕴深厚,从香山古韵、红色热土到海丝遗迹,应从符号装饰走向叙事表达。

一方面,构建“资源-设计-体验”三段式转化路径。引导设计师深入调研,将非遗、乡音、习俗等文化元素转化为空间语汇。如打造“香山书院公园”,用现代语言重构文脉意象;植入“侨乡记忆地景”,讲述珠海人的时代故事。

珠海香山云道。

另一方面,应强化环境设计的“情境共鸣力”。构建“城市诗路”“历史街音”等文化动线,通过光影、声音、嗅觉等感官装置,激发游客驻足、共鸣、记忆,使旅游空间成为“可阅读的城市”。

(三)生态为先,打造绿色韧性的文旅环境

珠海的优势,在“山海城岛”复合生态结构,设计应成为生态保护的主动者。

在方法论上,应从生态底图出发,纳入水文逻辑、植被廊道、物种迁移等基础数据,指导空间布局。滨海地带应采用“岸带缓冲+低碳材料+生态修复”替代硬质驳岸;山林片区宜以“轻干预、可逆化”为原则,推广生态碎石道、悬挑步道等技术。

同时,应引入“气候智慧”策略,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智能遮阳结构等,增强旅游空间应对高温多雨等极端气候的韧性。

鼓励将分布式光伏、风能装置、微电网系统引入文旅空间,推动绿色能源与文化传播相结合,让游客在游览中感知绿色科技,提升环保参与度。

(四)融合科技与叙事,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新时代旅游从“看风景”转向“沉浸游”,环境设计需跳出传统造景范式,转向“情节+行为+科技”的空间叙事系统。

在叙事上,应鼓励将空间转化为剧场,将游客视作主角。如唐家湾可打造“时光巷”,通过皮影投影、气味模拟等再现香山学子百年求学路;在海滨泳场建设“潮汐剧场”,借助声控地砖与海浪节奏,触发即兴互动,营造“人与自然共舞”的感官体验。

会同古村。

在技术上,鼓励应用AR/VR、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打造“珠海时空之门”等虚实结合的文化展场。推动“AI讲述的侨批信”类数字内容常态化嵌入景区,提高互动性与传播力。

此外,应强化空间的“社交感与日常性”。设置灵活座椅、夜游光影、微舞台等复合功能节点,使文旅空间既服务游客,又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珠海文旅环境设计的跃升,不应只是美学刷新,更应是文化、生态、技术与制度的系统重塑。

有顶层统筹,空间不散;有文化内涵,故事可读;有生态共融,城市可续;有创新叙事,体验可感。唯有多维并进,方能以“设计之眼”打造“可感、可续、可爱的”文旅空间新范式,助力珠海走向湾区文化之都的新时代。

以设计之笔,绘珠海之魂

45年风雨兼程,珠海已从一座边陲小城成长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而文化旅游,正成为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一道精神光芒。作为连接空间与文化的桥梁,环境设计不只是“城市美学”的修饰者,更是“城市理念”的表达者、“城市体验”的构建者、“城市精神”的守望者。

在新的发展阶段,珠海不能仅满足于“美得体面”,更应追求“美得有魂”;不能止步于“建造可游之地”,更应着眼于“营造可居之境”。唯有让环境设计深度参与城市文化脉络的重构、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人文体验的创新,才能真正构建起有记忆、有温度、有未来感的城市空间。

文化是时间的沉淀,设计是时代的语言。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途上,珠海应以设计为笔,执文化为墨,绘生态为卷,书写一座城市的独特诗篇。

让每一片海风吹拂的街区,每一段古道穿行的时光,每一个文化与自然交汇的场所,成为“春天的故事”中新的注脚。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

文字:张国鹏 图片:钟凡 叶秋明 曾遥 吴长赋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李双
伶仃新语 | 以设计之笔,绘珠海之魂——环境设计助推珠海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珠海特区报 2025-10-21 01:28

文化旅游不仅承载着城市的“软实力”,更逐步成为经济转型与城市精神建构的重要支柱。而连接文化与旅游的桥梁,正是环境设计——它不仅塑造空间,更唤醒记忆、组织体验、彰显美学,成为推动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新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从情侣路的景观再生到山海绿道的生态修复,再到文化街区的肌理再织,珠海在“文化+设计”的维度已初露锋芒。然而,碎片化开发、文化表达薄弱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其更进一步的突破。

珠海经济特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成就与经验

自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珠海不断探索城市与文化、生态与旅游的融合路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珠海在文化旅游与环境设计的联动发展上取得了诸多亮眼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文旅融合”理念走向系统实施

珠海以“山、城、海、岛”自然格局为基底,构建“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发展体系,推动全域旅游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横琴依托长隆海洋王国、狮门娱乐天地等标杆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20%;情侣路完成55公里滨海廊道升级,串联珠海大剧院、城市阳台等节点,全年举办灯光秀、音乐节等活动超200场。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期间,珠海城市阳台迎来大量游客。

全域旅游升级成效显著:2024年珠海全市接待游客5079.70万人次同比增长19.2%,实现旅游总收入642.66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入境游客533.69万人次。

(二)城市空间设计注重美感与实用并重

珠海持续推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构建了“主轴–片区–节点–街巷”四级公共空间体系。从情侣路景观立面到香山湖生态修复,从唐家湾古镇活化到新香洲微公园建设,城市空间更加注重人本尺度与环境融合。

美丽珠海航拍。

不少设计项目兼顾美学与功能,如野狸岛生态装置呼应潮汐节奏,城市阳台融入岭南元素,不仅增强市民归属感,也拓展了游客文化体验的新维度。

(三)出台政策为设计与发展提供保障

在制度层面,珠海相继出台《“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将环境设计列入文旅发展核心内容,确立了“文化引领、设计统筹、科技赋能”的基本框架。

此外,珠海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设计、建设。例如长南迳古道项目实行“设计–招投–运维”联动机制。

(四)文化品牌传播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

近年来,珠海持续打造城市文化IP,借助“珠海设计周”“城市设计节”“海上看珠海”等品牌活动,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与对外传播力。

珠海国际设计周开幕。

同时,城市空间也承担起文化展示功能,如情侣路灯光秀讲述城市历史,拱北口岸内嵌文化展陈,传统侨宅改造为艺术空间,推动文化“可见”“可游”“可感”,让城市成为有温度、有记忆、有审美的文化容器。

珠海文化旅游与环境设计的协同发展,已从项目集成迈向系统构建。空间品质、文化表达和产业活力的同步提升,为其成为湾区文化旅游新高地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前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环境设计问题

在珠海文化旅游繁荣景象的背后,环境设计作为连接空间与文化的核心手段,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短板。其影响虽不显于表,但却深刻制约着城市文化叙事的完整性与旅游体验的深度拓展。

(一)缺乏整体设计统筹,空间叙事碎片化

当前珠海城市空间设计呈“拼图式”格局,新老城区各自为政、滨海与内陆割裂发展,文旅项目呈“孤岛化”分布,缺少统一的视觉语言和叙事主线。以情侣路为例,虽局部节点改造频繁,整体却缺乏贯穿始终的文化主题与空间逻辑,削弱了文旅空间的连续性与沉浸感。

(二)文化转化浅层化,设计缺乏精神深度

珠海拥有长南迳古道、侨乡文化、红色遗址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环境设计中常流于表面,表现为符号叠加、装饰模仿、形式化拼贴。一些新建项目套用“岭南屋檐+玻璃幕墙+醒狮雕塑”等“快餐式”符号,忽视珠海“海洋+侨乡”文化的独特气质,使游客难以真正“读懂”这座城市,也削弱了文化旅游的独特性与记忆点。

(三)生态理念滞后,绿色设计未形成系统方法

尽管珠海在绿化和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有显著成绩,但在文旅项目中,生态设计仍停留在“表面美化”层面。如景观湖过度人工化、硬质铺装普遍、灯光渲染超负荷,未能体现对在地生态的尊重与可持续的设计逻辑。部分滨海区域开发对自然地貌干预较大,而雨水管理、低碳材料、绿色基础设施等核心内容仍显不足,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对“自然、健康、环保”体验的期待。

(四)创意机制不足,设计动力缺位

珠海尚缺少具备整合策划、空间创意与文化转化能力的环境设计平台。文旅项目往往由传统施工或平台公司主导,设计团队在前期决策中话语权有限,缺乏从创意到落地的完整路径。此外,本地设计人才聚集度不高,缺乏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文化设计影响力,与深圳、广州等湾区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珠海需进一步提升“系统思维+文化洞察+生态共情+机制协同”的综合设计能力。设计理应成为城市文化的翻译者、精神的导演、生态的引导者。唯有正视这些短板,打破固有路径,激发创意机制,珠海方能重塑环境设计的战略价值,构建可识别、可持续、可热爱的城市文化旅游新范式。

先进地区环境设计助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借鉴

面对文旅融合的新趋势,环境设计正从传统“美化工程”走向“文化演绎+生态统筹+科技赋能”的综合实践。深圳、杭州与新加坡的探索,为珠海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深圳前海:融合“功能”与“诗意”的都市实验场

深圳前海跳出“装饰式设计”,以“复合功能+共享空间+生态系统”构建城市开放场景。滨海长廊、城市客厅、绿色中轴相互联动,塑造连续的城市文化界面。

如前海石公园,将湿地修复、艺术装置、灯光表演有机融合,呈现出多维度、全天候的公共空间体验。空间简洁克制,视线与动线交织得当,体现了面向未来的设计思维与人文关怀。

珠海若能打破“项目孤岛”思维,串联情侣路、香炉湾、前山河、港珠澳大桥、多个口岸等重要节点,构建滨海文化生态廊道,将大大提升城市空间的体验深度与文旅协同力。

(二)杭州山水:以文化勾勒空间的诗性肌理

杭州坚持“山水为体,文化为魂”的城市设计原则,在西湖、运河、良渚等地进行“留白+微更新”,实现历史文脉的当代表达。

运河天地项目,保留工业遗迹结构,引入书店、茶馆与展演空间,使传统与当代交汇共融。砖墙、水巷、绿植皆承载可阅读、可感知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叠合的空间典范。

珠海可借鉴其“文化微更新”思路,激活长南迳古道、侨乡记忆等资源,以材料、肌理、色彩等空间语言讲好城市故事,提升游客文化共鸣。

(三)新加坡经验:生态嵌入,打造未来叙事场景

新加坡将自然复育、科技互动与文化体验深度整合,形成“城市即花园、游客即居民”的新文旅模型。滨海湾花园的超级树、生态温室,不仅是景观地标,更是沉浸式学习与传播平台。

其智慧导览、感应互动、AR体验等技术,构建了“生态+科技+教育”三位一体的复合体验体系,使空间成为动态演化的生态剧场。

珠海本就拥有山海城岛交汇的自然资源,应强化“科技+生态+文化”的融合机制,让绿色设计从装饰走向系统,推动文旅空间从“景观感”迈向“生命感”。

深圳启示我们:功能多样性与城市活力是环境设计的基本面;杭州提醒我们:文化是空间的灵魂,而非点缀;新加坡告诉我们:生态应成为可以体验、传播、共情的叙事介质。

珠海要想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名城,既要守住“山海生态”之本,更要激活“文化表达”之魂,并扬起“科技设计”之帆。唯其如此,方能实现从“看得见的美”迈向“记得住的魂”。

环境设计助推珠海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珠海需肩负起建设大湾区文化高地与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任。环境设计,正是支撑这一跃迁的关键力量。

结合当前问题与先进经验,我们提出环境设计赋能珠海文化旅游的四条路径:构建一体化格局、系统表达本土文化、全面融入生态理念、创新沉浸体验方式。

珠海香山湖公园。

(一)构建一体化的文旅空间格局

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不在景点多少,而在能否“串点成线、聚线成面”。珠海应打破当前“项目孤岛”现状,推动“全域旅游+多层级设计”的空间统筹,构建以情侣路-香炉湾-唐家湾-横琴口岸为轴的“文化黄金带”,串联凤凰山、淇澳岛等生态节点,织补“山海文旅慢行网络”。

建议制定《珠海环境设计导则》与《文旅视觉识别系统》,在色彩、材料、照明、标识等层面建立统一标准,提升城市形象识别度。机制上推动“总设计师制”“设计联席会议”等统筹协同机制,防止设计与实施脱节,实现全流程高质量管控。

(二)文化内核导向,推动在地精神的空间转译

珠海文化底蕴深厚,从香山古韵、红色热土到海丝遗迹,应从符号装饰走向叙事表达。

一方面,构建“资源-设计-体验”三段式转化路径。引导设计师深入调研,将非遗、乡音、习俗等文化元素转化为空间语汇。如打造“香山书院公园”,用现代语言重构文脉意象;植入“侨乡记忆地景”,讲述珠海人的时代故事。

珠海香山云道。

另一方面,应强化环境设计的“情境共鸣力”。构建“城市诗路”“历史街音”等文化动线,通过光影、声音、嗅觉等感官装置,激发游客驻足、共鸣、记忆,使旅游空间成为“可阅读的城市”。

(三)生态为先,打造绿色韧性的文旅环境

珠海的优势,在“山海城岛”复合生态结构,设计应成为生态保护的主动者。

在方法论上,应从生态底图出发,纳入水文逻辑、植被廊道、物种迁移等基础数据,指导空间布局。滨海地带应采用“岸带缓冲+低碳材料+生态修复”替代硬质驳岸;山林片区宜以“轻干预、可逆化”为原则,推广生态碎石道、悬挑步道等技术。

同时,应引入“气候智慧”策略,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智能遮阳结构等,增强旅游空间应对高温多雨等极端气候的韧性。

鼓励将分布式光伏、风能装置、微电网系统引入文旅空间,推动绿色能源与文化传播相结合,让游客在游览中感知绿色科技,提升环保参与度。

(四)融合科技与叙事,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新时代旅游从“看风景”转向“沉浸游”,环境设计需跳出传统造景范式,转向“情节+行为+科技”的空间叙事系统。

在叙事上,应鼓励将空间转化为剧场,将游客视作主角。如唐家湾可打造“时光巷”,通过皮影投影、气味模拟等再现香山学子百年求学路;在海滨泳场建设“潮汐剧场”,借助声控地砖与海浪节奏,触发即兴互动,营造“人与自然共舞”的感官体验。

会同古村。

在技术上,鼓励应用AR/VR、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打造“珠海时空之门”等虚实结合的文化展场。推动“AI讲述的侨批信”类数字内容常态化嵌入景区,提高互动性与传播力。

此外,应强化空间的“社交感与日常性”。设置灵活座椅、夜游光影、微舞台等复合功能节点,使文旅空间既服务游客,又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珠海文旅环境设计的跃升,不应只是美学刷新,更应是文化、生态、技术与制度的系统重塑。

有顶层统筹,空间不散;有文化内涵,故事可读;有生态共融,城市可续;有创新叙事,体验可感。唯有多维并进,方能以“设计之眼”打造“可感、可续、可爱的”文旅空间新范式,助力珠海走向湾区文化之都的新时代。

以设计之笔,绘珠海之魂

45年风雨兼程,珠海已从一座边陲小城成长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而文化旅游,正成为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一道精神光芒。作为连接空间与文化的桥梁,环境设计不只是“城市美学”的修饰者,更是“城市理念”的表达者、“城市体验”的构建者、“城市精神”的守望者。

在新的发展阶段,珠海不能仅满足于“美得体面”,更应追求“美得有魂”;不能止步于“建造可游之地”,更应着眼于“营造可居之境”。唯有让环境设计深度参与城市文化脉络的重构、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人文体验的创新,才能真正构建起有记忆、有温度、有未来感的城市空间。

文化是时间的沉淀,设计是时代的语言。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途上,珠海应以设计为笔,执文化为墨,绘生态为卷,书写一座城市的独特诗篇。

让每一片海风吹拂的街区,每一段古道穿行的时光,每一个文化与自然交汇的场所,成为“春天的故事”中新的注脚。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

文字:张国鹏 图片:钟凡 叶秋明 曾遥 吴长赋 编辑:谢石 责任编辑: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