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是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由高校主办、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服务我国教育实践、倡导公益精神的教育盛会。自2015年启动以来,教博会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公益为底色、以创新为内核,累计展示了上万项国内外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国际资源”的协同创新生态,吸引了超百万观众与专业参与者,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和中国教育创新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5年11月15日至17日,第七届教博会将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根据教博会组委会的整体安排,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教育期刊,《中国教师》杂志承担了本届教博会会刊的出版工作。为迎接第七届教博会的召开,本刊特别策划了“‘我’与教博会:见证·参与·畅想”主题征文活动,邀请历届参与者、观察者、受益者以文字记录与教博会的深度链接。这些故事里,有教育理想主义的坚守,有创新实践的突破,有跨界合作的惊喜,更有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期许。现选发部分文章,试图还原这场智慧盛宴中那些动人的成长瞬间。
教博会:让德育之根扎进生活的土壤
文/毕克福
站在三尺讲台第34个年头,我依然清晰记得2018年第一次走进教博会展厅的震撼。那时我的道德与法治课正陷入瓶颈——孩子们能流利背出“爱国守法”的条文,却在课间为一块橡皮争吵不休;能工整写下“诚实守信”的定义,却在没完成作业时编造借口。第四届教博会的三天旅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德育本质的新认知。
一、从“条文识记”到“生活浸润”的转身
在“养成教育创新”展区,一套来自上海某小学的“班级道德银行”系统让我驻足良久。展台上没有厚重的教材,而是陈列着孩子们设计的“诚信储蓄卡”——按时交作业可存入2分“责任币”,主动帮助同学能赚取3分“友善币”,累积到一定数额可兑换“当一天班长”的权利。更打动我的是他们的“错误存折”,记录着“没排队扣1分”“说脏话罚写反思”等成长轨迹。
“德育不是让学生记住规则,而是让规则成为生活习惯。”展区教师的话像惊雷般在我耳边炸响。执教三十多年来,我习惯了在课堂上逐条讲解《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用小红花奖励“表现好”的学生,却从未想过:当德育脱离生活场景,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教博会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教学中“知行割裂”的病灶。
回来后,我在三年级试点“道德小超市”。孩子们把“主动打招呼”“随手捡垃圾”等行为换算成“道德积分”,每周五用积分兑换“为班级浇花”“选读绘本”等特权。有个总爱欺负同学的男孩,为了攒够兑换“当升旗手”的积分,连续三周没跟人发生冲突。当他站在旗杆下敬礼时,眼里的光芒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现在我的教案本里,条文被一个个生活场景取代:用“值日生忘关灯”讨论责任,借“下雨天同学共撑伞”解读互助。德育终于从课本里走了出来,走进了孩子们的日常。
二、从“单向灌输”到“共生成长”的跨越
在“家校社协同”板块,一位年轻教师分享的“家庭德育日记”项目让我深受触动。她展示的厚厚几本日记里,家长记录着“孩子主动帮奶奶捶背”的瞬间,孩子画下“爸爸排队加塞我提醒他”的漫画,教师则用红笔写下“这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的评语。这种三方互动的德育模式,让我想起自己总在家长会上抱怨“家里没配合好”,却从未搭建过有效的沟通桥梁。
教博会闭幕当天,我特意找到那位老师深谈。她告诉我:“德育应该是场接力赛,学校、家庭、社会要接住同一根棒。”这句话点醒了我。回到学校后,我设计了“德育接力卡”——正面是孩子在校表现,如“今天主动承认错误”;背面留给家长填写“家庭闪光点”,如“晚上帮妈妈洗碗”;周末由社区志愿者写下“邻里观察”,如“主动帮邻居取快递”。
这个简单的卡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有个单亲家庭的女孩总是沉默寡言,当她在接力卡上看到社区志愿者写的“帮独居老人扔垃圾”时,第一次在课堂上露出了笑容。更珍贵的是家长的转变:起初有家长只写“孩子不听话”,后来慢慢学会发现孩子“今天主动整理房间”的小进步。去年教师节,我收到一张特殊的贺卡,是全班家长联名写的:“原来德育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我们也是参与者。”
三、从“经验传承”到“迭代创新”的觉醒
今年教博会的主题“汇聚·共享·创新”,让我想起这六年来的蜕变。从最初带着“如何教好《守则》”的疑问参会,到后来带着“家校共育”的实践分享,再到现在习惯在交流中寻找新灵感,教博会就像一位不断更新的“德育导师”,推着我走出经验的舒适区。
第六届教博会的“科技赋能德育”论坛尤其让我耳目一新。有团队展示的“VR德育体验馆”,让孩子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残障人士的一天”培养同理心,通过模拟“文物修复”感受文化传承。这让我反思:“00后”“10后”学生成长在数字时代,德育形式怎能停留在“你讲我听”?
回来后,我和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开发了“德育微剧场”。孩子们用平板电脑拍摄“公交车让座”“图书馆静读”等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并讨论“如果我是视频里的人会怎么做”。这些尝试让我明白:德育方法需要与时俱进,但内核始终是引导孩子成为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第七届教博会又将启幕,虽然我无法亲临现场,但这些年在教博会理念启发下沉淀的“德育生活化”实践,早已在心里搭起了一座通往那里的桥。34年的教学生涯教会我:教育者既要像老农般深耕课堂,也要像旅人般仰望星空。而教博会始终是那个让我们隔着山海也能看见脚下土地、望见远方星辰的地方。它留在我教案里的那些启发,留在孩子们成长里的那些改变,早已成了最珍贵的“参会证明”。
作者简介
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兴凯湖乡学校小学部道德与法治教师。自1991年投身教育事业以来,扎根黑龙江省边境乡镇小学34年。作为省级师德标兵、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及鸡西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秉持“德育生活化”理念,在教学中创新实践“道德小超市”“德育接力卡”“德育微剧场”等项目,推动德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单向灌输转向家校社协同共育。酷爱教育事业与文学创作,曾在《鸡西教育研修》《小学语文教研》等刊物发表作品,始终以热忱守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将光与热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

编者按
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是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由高校主办、指向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服务我国教育实践、倡导公益精神的教育盛会。自2015年启动以来,教博会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公益为底色、以创新为内核,累计展示了上万项国内外优秀教育创新成果,构建了“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国际资源”的协同创新生态,吸引了超百万观众与专业参与者,成为极具影响力的教育盛会和中国教育创新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5年11月15日至17日,第七届教博会将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根据教博会组委会的整体安排,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教育期刊,《中国教师》杂志承担了本届教博会会刊的出版工作。为迎接第七届教博会的召开,本刊特别策划了“‘我’与教博会:见证·参与·畅想”主题征文活动,邀请历届参与者、观察者、受益者以文字记录与教博会的深度链接。这些故事里,有教育理想主义的坚守,有创新实践的突破,有跨界合作的惊喜,更有对未来教育的无限期许。现选发部分文章,试图还原这场智慧盛宴中那些动人的成长瞬间。
教博会:让德育之根扎进生活的土壤
文/毕克福
站在三尺讲台第34个年头,我依然清晰记得2018年第一次走进教博会展厅的震撼。那时我的道德与法治课正陷入瓶颈——孩子们能流利背出“爱国守法”的条文,却在课间为一块橡皮争吵不休;能工整写下“诚实守信”的定义,却在没完成作业时编造借口。第四届教博会的三天旅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德育本质的新认知。
一、从“条文识记”到“生活浸润”的转身
在“养成教育创新”展区,一套来自上海某小学的“班级道德银行”系统让我驻足良久。展台上没有厚重的教材,而是陈列着孩子们设计的“诚信储蓄卡”——按时交作业可存入2分“责任币”,主动帮助同学能赚取3分“友善币”,累积到一定数额可兑换“当一天班长”的权利。更打动我的是他们的“错误存折”,记录着“没排队扣1分”“说脏话罚写反思”等成长轨迹。
“德育不是让学生记住规则,而是让规则成为生活习惯。”展区教师的话像惊雷般在我耳边炸响。执教三十多年来,我习惯了在课堂上逐条讲解《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用小红花奖励“表现好”的学生,却从未想过:当德育脱离生活场景,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教博会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教学中“知行割裂”的病灶。
回来后,我在三年级试点“道德小超市”。孩子们把“主动打招呼”“随手捡垃圾”等行为换算成“道德积分”,每周五用积分兑换“为班级浇花”“选读绘本”等特权。有个总爱欺负同学的男孩,为了攒够兑换“当升旗手”的积分,连续三周没跟人发生冲突。当他站在旗杆下敬礼时,眼里的光芒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现在我的教案本里,条文被一个个生活场景取代:用“值日生忘关灯”讨论责任,借“下雨天同学共撑伞”解读互助。德育终于从课本里走了出来,走进了孩子们的日常。
二、从“单向灌输”到“共生成长”的跨越
在“家校社协同”板块,一位年轻教师分享的“家庭德育日记”项目让我深受触动。她展示的厚厚几本日记里,家长记录着“孩子主动帮奶奶捶背”的瞬间,孩子画下“爸爸排队加塞我提醒他”的漫画,教师则用红笔写下“这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的评语。这种三方互动的德育模式,让我想起自己总在家长会上抱怨“家里没配合好”,却从未搭建过有效的沟通桥梁。
教博会闭幕当天,我特意找到那位老师深谈。她告诉我:“德育应该是场接力赛,学校、家庭、社会要接住同一根棒。”这句话点醒了我。回到学校后,我设计了“德育接力卡”——正面是孩子在校表现,如“今天主动承认错误”;背面留给家长填写“家庭闪光点”,如“晚上帮妈妈洗碗”;周末由社区志愿者写下“邻里观察”,如“主动帮邻居取快递”。
这个简单的卡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有个单亲家庭的女孩总是沉默寡言,当她在接力卡上看到社区志愿者写的“帮独居老人扔垃圾”时,第一次在课堂上露出了笑容。更珍贵的是家长的转变:起初有家长只写“孩子不听话”,后来慢慢学会发现孩子“今天主动整理房间”的小进步。去年教师节,我收到一张特殊的贺卡,是全班家长联名写的:“原来德育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我们也是参与者。”
三、从“经验传承”到“迭代创新”的觉醒
今年教博会的主题“汇聚·共享·创新”,让我想起这六年来的蜕变。从最初带着“如何教好《守则》”的疑问参会,到后来带着“家校共育”的实践分享,再到现在习惯在交流中寻找新灵感,教博会就像一位不断更新的“德育导师”,推着我走出经验的舒适区。
第六届教博会的“科技赋能德育”论坛尤其让我耳目一新。有团队展示的“VR德育体验馆”,让孩子们通过沉浸式体验“残障人士的一天”培养同理心,通过模拟“文物修复”感受文化传承。这让我反思:“00后”“10后”学生成长在数字时代,德育形式怎能停留在“你讲我听”?
回来后,我和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开发了“德育微剧场”。孩子们用平板电脑拍摄“公交车让座”“图书馆静读”等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并讨论“如果我是视频里的人会怎么做”。这些尝试让我明白:德育方法需要与时俱进,但内核始终是引导孩子成为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第七届教博会又将启幕,虽然我无法亲临现场,但这些年在教博会理念启发下沉淀的“德育生活化”实践,早已在心里搭起了一座通往那里的桥。34年的教学生涯教会我:教育者既要像老农般深耕课堂,也要像旅人般仰望星空。而教博会始终是那个让我们隔着山海也能看见脚下土地、望见远方星辰的地方。它留在我教案里的那些启发,留在孩子们成长里的那些改变,早已成了最珍贵的“参会证明”。
作者简介
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兴凯湖乡学校小学部道德与法治教师。自1991年投身教育事业以来,扎根黑龙江省边境乡镇小学34年。作为省级师德标兵、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及鸡西市《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秉持“德育生活化”理念,在教学中创新实践“道德小超市”“德育接力卡”“德育微剧场”等项目,推动德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单向灌输转向家校社协同共育。酷爱教育事业与文学创作,曾在《鸡西教育研修》《小学语文教研》等刊物发表作品,始终以热忱守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将光与热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