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焱炀
2025-11-18 01:37
值此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回望峥嵘岁月,一个特殊群体的发展轨迹——港澳流动渔民,深刻映照着特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作为全国独有的双重户籍政策实践者,他们既是珠海海洋文明的活态传承者,更是特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他们的故事,是读懂珠海特区发展密码的重要维度。

历史源流:从疍民血脉到制度创新
珠海的海洋基因深植于疍民文化。考古学家在珠海宝镜湾遗址发现的岩画与石锚,无言诉说着数千年前此地发达的渔业文明。东晋名将卢循兵败后,其部分部众流落岭南海上,以水为生,成为“卢亭户”疍民先驱,开启了水上族群与珠海海域的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珠海建县,一项具有全国独创性的政策应运而生:广东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吸收港澳流动渔民到珠海等地渔港落户,允许其在指定港口生产生活,赋予其“港澳户籍+广东特定城市(深圳、惠州、汕尾、阳江、台山、珠海)户籍”的双重身份。这不仅解决了边防管理下渔船入港难题,更奠定了日后港澳流动渔民融入内地、服务特区发展的制度基础。淇澳、横琴、三灶等早期开发岛屿成为他们重要的生产生活锚地。

破茧重生:特区建立前后的命运蝶变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前后,港澳流动渔民迎来了真正的“翻身解放”。新中国成立前饱受渔霸欺凌的悲惨境遇,通过1951年、1953年两次渔区民主改革得以改变。人民公社化时期,政策亦赋予未入社渔民相当自由度。特区建立后,珠海市政府持续完善服务体系,在助渔生产、保渔平安、惠渔补贴、赋渔荣誉等方面倾力投入,使其切身感受到国家关怀与发展红利。珠海港澳流动渔民在珠海特区实现了技术与生活跃迁:
生产方式革新:告别依靠“朝红风、晚红雨”等气象谚语冒险出海的年代。特区推动渔船现代化,探鱼仪、卫星导航、远程通信设备普及,气象预警精准化,实现“精准捕捞”,大幅提升安全系数与渔获量。
居住方式转型:20世纪70年代起,逐步从“船居”向“陆居”过渡。80年代广东省出台政策,解决“水上新娘”户口迁移问题,发放“上下岸证”,陆上家园成为现实。
教育水平提升:针对渔民子弟教育和成人技能缺失问题,特区协同港澳力量,兴办识字班、渔民子弟夜校,组织赴内地学习先进拖网、围网技术,举办各类鱼技培训班,提升渔民文化素养与生产技能。


奔赴新时代:融入大湾区与传承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港澳流动渔民的发展也步入高质量、全方位融合的新阶段,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生产生活现代化深度推进
渔船全面升级迭代,风帆木船被大马力钢质渔船取代,智能化、信息化装备广泛应用,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陆居生活成为常态,渔民群体在珠海、香港、澳门及大湾区其他城市购置房产,实现稳定安居。
子女普遍接受系统国民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
(二)文化根脉守护与活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流动渔民自觉守护文化根脉。水上婚嫁礼仪、水乡民歌等传统习俗,作为岭南重要民俗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挖掘、整理与保护。传统渔家文化成为珠海文旅融合的特色名片。
(三)桥梁纽带作用凸显
作为连接珠港澳三地的天然纽带,流动渔民在促进三地规则衔接、民生融合、产业协作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他们热心公益的传统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持续热心参与“百千万工程”、捐资助学、支持特区建设。
积极投身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在渔业资源养护、海上安全协作、打击偷渡走私、维护海疆安全、促进港澳繁荣稳定方面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
(四)政策与服务持续优化
首创流动渔民主题馆落成:2016年5月18日,“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陈列馆”在香洲区龙舟亭(1962年由渔民捐建)正式开馆。该馆是全国首个以港澳流动渔民为主题的陈列馆,设五大篇章,展出珍贵文献、史料、图片、手稿327件,实物63件,系统记录流渔历史,弘扬海洋文化,成为传承历史、教育公众、增强认同的重要基地。
服务体系精准升级:珠海市持续优化针对流动渔民的管理与服务机制,对标大湾区发展需求,在船舶检验通关便利化、渔业补贴精准发放、远海作业安全保障、维权救济通道畅通、职业技能终身培训等方面出台更精细化、人性化的政策措施,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融入国家海洋战略:加强港澳流动渔船信息化管理,建设港澳流动渔船北斗监测平台,对在册港澳流动渔船进行全面数据采集、录入系统及安装芯片工作,对安装北斗导航终端的船主给予补贴,为所有港澳流动渔船免费安装AIS。引导流动渔民积极参与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海上合作及大湾区国际海洋牧场建设,推动传统渔业向绿色、可持续、高附加值方向转产转型。

携永不褪色的赤子情怀,共赴深蓝、再扬风帆
珠海经济特区45年的辉煌成就,铭刻着港澳流动渔民筚路蓝缕的奋斗足迹。从独特的双重户籍政策创新,到生产生活方式的沧桑巨变,再到新时代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他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制度优势、政策温度与人民力量相结合的生动特区故事。
展望未来,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上,港澳流动渔民必将持续发挥其沟通珠港澳、联结海内外的独特桥梁作用。珠海也将一如既往,不断完善政策、优化服务、拓展空间,支持这一特殊群体在传承海洋文明、发展现代渔业、维护繁荣稳定、促进湾区深度融合中再立新功,共同书写“一国两制”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蓝色引擎”在南海之滨迸发更加澎湃的动能。流动渔民与特区共成长的传奇,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上续写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工作办公室)
值此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回望峥嵘岁月,一个特殊群体的发展轨迹——港澳流动渔民,深刻映照着特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作为全国独有的双重户籍政策实践者,他们既是珠海海洋文明的活态传承者,更是特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他们的故事,是读懂珠海特区发展密码的重要维度。

历史源流:从疍民血脉到制度创新
珠海的海洋基因深植于疍民文化。考古学家在珠海宝镜湾遗址发现的岩画与石锚,无言诉说着数千年前此地发达的渔业文明。东晋名将卢循兵败后,其部分部众流落岭南海上,以水为生,成为“卢亭户”疍民先驱,开启了水上族群与珠海海域的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珠海建县,一项具有全国独创性的政策应运而生:广东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吸收港澳流动渔民到珠海等地渔港落户,允许其在指定港口生产生活,赋予其“港澳户籍+广东特定城市(深圳、惠州、汕尾、阳江、台山、珠海)户籍”的双重身份。这不仅解决了边防管理下渔船入港难题,更奠定了日后港澳流动渔民融入内地、服务特区发展的制度基础。淇澳、横琴、三灶等早期开发岛屿成为他们重要的生产生活锚地。

破茧重生:特区建立前后的命运蝶变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前后,港澳流动渔民迎来了真正的“翻身解放”。新中国成立前饱受渔霸欺凌的悲惨境遇,通过1951年、1953年两次渔区民主改革得以改变。人民公社化时期,政策亦赋予未入社渔民相当自由度。特区建立后,珠海市政府持续完善服务体系,在助渔生产、保渔平安、惠渔补贴、赋渔荣誉等方面倾力投入,使其切身感受到国家关怀与发展红利。珠海港澳流动渔民在珠海特区实现了技术与生活跃迁:
生产方式革新:告别依靠“朝红风、晚红雨”等气象谚语冒险出海的年代。特区推动渔船现代化,探鱼仪、卫星导航、远程通信设备普及,气象预警精准化,实现“精准捕捞”,大幅提升安全系数与渔获量。
居住方式转型:20世纪70年代起,逐步从“船居”向“陆居”过渡。80年代广东省出台政策,解决“水上新娘”户口迁移问题,发放“上下岸证”,陆上家园成为现实。
教育水平提升:针对渔民子弟教育和成人技能缺失问题,特区协同港澳力量,兴办识字班、渔民子弟夜校,组织赴内地学习先进拖网、围网技术,举办各类鱼技培训班,提升渔民文化素养与生产技能。


奔赴新时代:融入大湾区与传承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港澳流动渔民的发展也步入高质量、全方位融合的新阶段,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生产生活现代化深度推进
渔船全面升级迭代,风帆木船被大马力钢质渔船取代,智能化、信息化装备广泛应用,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陆居生活成为常态,渔民群体在珠海、香港、澳门及大湾区其他城市购置房产,实现稳定安居。
子女普遍接受系统国民教育,知识改变命运成为现实。
(二)文化根脉守护与活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流动渔民自觉守护文化根脉。水上婚嫁礼仪、水乡民歌等传统习俗,作为岭南重要民俗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挖掘、整理与保护。传统渔家文化成为珠海文旅融合的特色名片。
(三)桥梁纽带作用凸显
作为连接珠港澳三地的天然纽带,流动渔民在促进三地规则衔接、民生融合、产业协作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他们热心公益的传统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持续热心参与“百千万工程”、捐资助学、支持特区建设。
积极投身大湾区海洋经济合作,在渔业资源养护、海上安全协作、打击偷渡走私、维护海疆安全、促进港澳繁荣稳定方面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是“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
(四)政策与服务持续优化
首创流动渔民主题馆落成:2016年5月18日,“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陈列馆”在香洲区龙舟亭(1962年由渔民捐建)正式开馆。该馆是全国首个以港澳流动渔民为主题的陈列馆,设五大篇章,展出珍贵文献、史料、图片、手稿327件,实物63件,系统记录流渔历史,弘扬海洋文化,成为传承历史、教育公众、增强认同的重要基地。
服务体系精准升级:珠海市持续优化针对流动渔民的管理与服务机制,对标大湾区发展需求,在船舶检验通关便利化、渔业补贴精准发放、远海作业安全保障、维权救济通道畅通、职业技能终身培训等方面出台更精细化、人性化的政策措施,提升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融入国家海洋战略:加强港澳流动渔船信息化管理,建设港澳流动渔船北斗监测平台,对在册港澳流动渔船进行全面数据采集、录入系统及安装芯片工作,对安装北斗导航终端的船主给予补贴,为所有港澳流动渔船免费安装AIS。引导流动渔民积极参与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海上合作及大湾区国际海洋牧场建设,推动传统渔业向绿色、可持续、高附加值方向转产转型。

携永不褪色的赤子情怀,共赴深蓝、再扬风帆
珠海经济特区45年的辉煌成就,铭刻着港澳流动渔民筚路蓝缕的奋斗足迹。从独特的双重户籍政策创新,到生产生活方式的沧桑巨变,再到新时代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他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制度优势、政策温度与人民力量相结合的生动特区故事。
展望未来,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上,港澳流动渔民必将持续发挥其沟通珠港澳、联结海内外的独特桥梁作用。珠海也将一如既往,不断完善政策、优化服务、拓展空间,支持这一特殊群体在传承海洋文明、发展现代渔业、维护繁荣稳定、促进湾区深度融合中再立新功,共同书写“一国两制”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蓝色引擎”在南海之滨迸发更加澎湃的动能。流动渔民与特区共成长的传奇,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上续写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珠海市港澳流动渔民工作办公室)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