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龙
2025-11-20 15:11
在珠海金湾区平沙镇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千亩盐碱地晚稻迎来集中收割期。收割机穿梭在金黄的稻田里,谷粒饱满的稻穗被尽数收纳,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稻香。
经过多年持续治理,这片曾经“种啥都难长”的盐碱地,不仅实现了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双稳定,也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治理前,这里检测的PH值最高达8.5,经过这几年的漂洗、施肥,还有其他改造,现在PH值稳定在6.5—7.0之间。”珠海市鹰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林德坤介绍道。
平沙镇地处珠江口西岸沿海区域,受海水冲刷影响,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盐分高、板结严重。曾经种植的玉米、花生都收效甚微。为了攻克盐碱地治理难题,当地通过制定“工程改良+生态修复+品种适配”的综合治理方案,利用淡水灌溉溶解土壤中的盐分,采用施加绿色有机肥、增施草木灰等生态友好型措施,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还提升了土壤肥力,实现了盐碱地的可持续改良。“我们的治理,相当于给盐碱地‘洗个澡’、喂‘营养餐’,一步步把盐碱滩改成了良田。”林德坤说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盐碱地的治理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实施的系统工程。
据了解,晚稻收割后,基地也将继续种植油菜花、紫云英等绿肥,持续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确保盐碱地治理持续有效。“我们与农户一起摸索形成一套‘盐田变良田’改造体系,集成土壤调理和精准施肥技术,经过压实、培土、施肥、浸水等多道工序,土壤含盐量逐步下降,肥力持续提升。自2020年改造以来,我们水稻亩产已从初期的250多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50多公斤,未来还会有提升空间。”珠海市金湾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副局长黄颖怡介绍道。
得益于盐碱地独特的土壤和水质条件,珠海金湾盐碱地里种出的莲藕更加粉糯,蓝莓、凤梨、莲雾等特色水果口感清甜,深受粤港澳大湾区居民青睐。珠海台隆农业园种植的凤梨就是其中的代表,每年凤梨一上市就销售一空。“我们这里种植的凤梨非常甜,到了成熟期,基本上来自港澳和本地的水果商就来上门收购,可以说供不应求。”珠海台隆农业园负责人陈希说道。
此外,金湾区在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把零散农田化零为整、连片打造“万亩方”,从空中俯瞰金湾区平沙镇,改造利用的盐碱地如同“最后的拼图”,使零散耕地得以连片整合,不仅使耕地碎片化程度降低20%,更为机械化、智能化耕作创造了条件。而在过去,这里耕地碎片化严重,“地块像打碎的镜子”,利用效率低。“我们现在有4架无人机、10台收割机,我们的耕地连片后,插秧、施肥、收割都实现了机械化,以前给50亩稻田施肥要七八个人忙一整天,现在无人机基本上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林德坤开心地说道。
近年来,金湾区稳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盐碱地改良成功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政府统筹规划、国企整合资源、经营主体运营”组团联营模式,逐步对项目规划范围内零散的农用地进行“缝合”,累计恢复耕地近8000亩,实现可连片种植土地超1.6万亩。得益于“万亩方”的标准化大田,让传统农耕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平沙镇前进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煜华感慨地说:“二十多年前,这里以种植香蕉、甘蔗为主,地块零散,经济效益不高,甚至还出现抛荒现象,现在我们种植的水稻、莲藕等农作物,不仅品质和产量越来越稳定,也逐渐打响了品牌。”
如今,珠海市金湾区的“万亩方”连片种植示范区内,金色稻浪随风起伏,联合收割机穿梭其间,沉甸甸的稻穗承载着多年生态治理的丰硕成果。黄颖怡说:“‘十五五’规划建议要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要稳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给予我们非常大的信心。金湾区已经通过盐碱地改造和耕地连片恢复,形成了总建设规模大概1.6万亩的‘万亩方’农田,接下来,我们将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重点打造生态水稻基地、优质蔬菜基地、精品莲藕基地还有高端水果基地4个农业现代化基地,把我们的‘万亩方’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珠海金湾盐碱地种稻的成功实践,不仅有效盘活了原本贫瘠的土地资源,更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沿海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路径,为我国沿海地区推动耕地保护、提升粮食产能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珠海金湾区平沙镇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千亩盐碱地晚稻迎来集中收割期。收割机穿梭在金黄的稻田里,谷粒饱满的稻穗被尽数收纳,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稻香。
经过多年持续治理,这片曾经“种啥都难长”的盐碱地,不仅实现了水稻品质与产量的双稳定,也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治理前,这里检测的PH值最高达8.5,经过这几年的漂洗、施肥,还有其他改造,现在PH值稳定在6.5—7.0之间。”珠海市鹰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林德坤介绍道。
平沙镇地处珠江口西岸沿海区域,受海水冲刷影响,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盐分高、板结严重。曾经种植的玉米、花生都收效甚微。为了攻克盐碱地治理难题,当地通过制定“工程改良+生态修复+品种适配”的综合治理方案,利用淡水灌溉溶解土壤中的盐分,采用施加绿色有机肥、增施草木灰等生态友好型措施,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还提升了土壤肥力,实现了盐碱地的可持续改良。“我们的治理,相当于给盐碱地‘洗个澡’、喂‘营养餐’,一步步把盐碱滩改成了良田。”林德坤说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盐碱地的治理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实施的系统工程。
据了解,晚稻收割后,基地也将继续种植油菜花、紫云英等绿肥,持续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确保盐碱地治理持续有效。“我们与农户一起摸索形成一套‘盐田变良田’改造体系,集成土壤调理和精准施肥技术,经过压实、培土、施肥、浸水等多道工序,土壤含盐量逐步下降,肥力持续提升。自2020年改造以来,我们水稻亩产已从初期的250多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50多公斤,未来还会有提升空间。”珠海市金湾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副局长黄颖怡介绍道。
得益于盐碱地独特的土壤和水质条件,珠海金湾盐碱地里种出的莲藕更加粉糯,蓝莓、凤梨、莲雾等特色水果口感清甜,深受粤港澳大湾区居民青睐。珠海台隆农业园种植的凤梨就是其中的代表,每年凤梨一上市就销售一空。“我们这里种植的凤梨非常甜,到了成熟期,基本上来自港澳和本地的水果商就来上门收购,可以说供不应求。”珠海台隆农业园负责人陈希说道。
此外,金湾区在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把零散农田化零为整、连片打造“万亩方”,从空中俯瞰金湾区平沙镇,改造利用的盐碱地如同“最后的拼图”,使零散耕地得以连片整合,不仅使耕地碎片化程度降低20%,更为机械化、智能化耕作创造了条件。而在过去,这里耕地碎片化严重,“地块像打碎的镜子”,利用效率低。“我们现在有4架无人机、10台收割机,我们的耕地连片后,插秧、施肥、收割都实现了机械化,以前给50亩稻田施肥要七八个人忙一整天,现在无人机基本上一个多小时就能完成。”林德坤开心地说道。
近年来,金湾区稳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盐碱地改良成功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政府统筹规划、国企整合资源、经营主体运营”组团联营模式,逐步对项目规划范围内零散的农用地进行“缝合”,累计恢复耕地近8000亩,实现可连片种植土地超1.6万亩。得益于“万亩方”的标准化大田,让传统农耕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平沙镇前进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叶煜华感慨地说:“二十多年前,这里以种植香蕉、甘蔗为主,地块零散,经济效益不高,甚至还出现抛荒现象,现在我们种植的水稻、莲藕等农作物,不仅品质和产量越来越稳定,也逐渐打响了品牌。”
如今,珠海市金湾区的“万亩方”连片种植示范区内,金色稻浪随风起伏,联合收割机穿梭其间,沉甸甸的稻穗承载着多年生态治理的丰硕成果。黄颖怡说:“‘十五五’规划建议要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要稳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给予我们非常大的信心。金湾区已经通过盐碱地改造和耕地连片恢复,形成了总建设规模大概1.6万亩的‘万亩方’农田,接下来,我们将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重点打造生态水稻基地、优质蔬菜基地、精品莲藕基地还有高端水果基地4个农业现代化基地,把我们的‘万亩方’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珠海金湾盐碱地种稻的成功实践,不仅有效盘活了原本贫瘠的土地资源,更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沿海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路径,为我国沿海地区推动耕地保护、提升粮食产能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