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珍珠海|山场城隍庙和它背后的故事

在珠海山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城隍庙(和北帝庙合二为一)。它见证了香山场盐业经济的盛衰以及当年盐户们的世代生产生活。

山场城隍庙。

“城隍是古代宗教文化中很受崇祀的一个神祇,多由有功于地方的人物充当,是被地方民众信奉的地方守护神。城隍信仰在唐宋时期已经蔚然成风,成了非常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城隍神也日趋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香山场城隍庙中的‘城隍爷’供奉的就是香山盐场的廉洁管理者——盐官谭虔源。”珠海博物馆馆长张建军介绍道。

在珠海博物馆三楼第八展厅和二楼的《传统艺文与民俗》展厅内,多份族谱和历史地图记录了香山场和盐户十排的历史,其中就有谭虔源的族谱和他管理香山场以及城隍庙的故事。这段历史和香山建县息息相关。

市民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内看谭氏族谱。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香山进士陈天觉建议改镇立县,东莞知县姚孝资上奏朝廷后获准,“香山县”正式设立。为扩大县境,东莞、番禺、南海、新会四县的滨海之地与岛屿都划入香山县管辖范围之内。

明初,西江与北江河口不断淤积,于是政府大力推行屯田政策,以恢复农业生产。从明初至明末,开垦的田地增加约11万顷,主要集中在珠江口西南岸,以香山、顺德、番禹三县为最多。

在奏请“香山立县”的建言中,陈天觉讲到了改制的关键缘由——以便输纳。“这四个字的背后,其实涉及了经济发展和地区管理两个层次的考量。”张建军说。

南宋时的香山隶属于东莞县,行政级别不高,但靠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为不容小觑的盐场,仅金斗湾盐场的年产量就有一万一千五百石(57.5万斤)。“综合县志记载,香山盐场在明初有灶户六图,灶排、灶甲约六七百户,盐丁两万,形成图、甲、灶户的三级组织结构”。张建军介绍。

“这样的产量却因行政级别限制,要先经水路送去东莞,再转广州,然后才分发各地,曲折运输虚耗了成本。此外,政府大幅提高了广东盐课,盐场不得不依靠增加大量的劳动力来提高产量,再加上因避乱迁徙到此的大批移民,一名‘香山寨官’难以妥善管理地方与日俱增的人口。”张建军说。

于是,“立县”就成了顺理成章的解决办法。

“立县不但意味着能掌握更大、更自主的政治权力,也有助于提升人民和土地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更容易界定地方的族群、文化与价值观。”张建军说。

山场城隍庙就是体现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一座重要历史坐标,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来到这里寻根归祖。

山场城隍庙位于香洲区山场村内,坐西北向东南,面阔10米,进深22.5米,分前殿、中厅、后殿。虽然始建具体年代不详,但从已有信息可知是珠海历史最悠久的庙宇,后来历经多次重修。

城隍庙内有清朝嘉庆时期刻有盐场十排重要人物的碑刻,容氏、吴氏、杨氏等珠海大姓的后人多在这里找到了先祖的信息。

山场城隍庙内的嘉庆时期的碑刻。

每逢谭虔源的生日(农历七月二十四),谭氏后人和灶户乡民都会组织祭拜,这座城隍庙后来也成了香山盐场灶户的正式集会场所。

近年,山场村进行改造,当地村民自发组织了一系列保护庙宇的活动,城隍庙最终得以原址保留并妥善修缮。

2002年10月,在香山建县850周年之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组织了珠海、中山、澳门三地学者到山场村寻根溯源。

“当他们看到山场城隍庙、鲍氏松麟祠、吴氏宗祠等古建筑,历经沧桑而幸存,还有岭南书画家鲍俊故居,中国电力先驱鲍国宝祖居等建筑风貌依然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他们认为,这是香山人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对研究地理变迁、以史育人、构建和谐社会仍有深远意义和现实作用。”张建军说。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馆长张建军:

十排作为香山县恭常都的立籍之祖,随着盐政改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经济生产和社会自由,开始通过修谱建祠立墟等活动扩张宗族势力。

盐场十排之间“相呼曰排亲,即在山场村内建立城隍庙,为十排报赛聚会之所,享其利者亦有年厥”,逐渐构建出盐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香火缭绕,盛极一时。

经历了沧桑岁月,见证了盐场变迁的城隍庙,至今仍坐落在香洲区山场村东街的原址,是香山县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谭虔源管理盐场,维持经营,德高望重,被后世乡民“封”为城隍爷,至今都是山场原住民重要的精神依托。每逢一些重要的农历节日,常有不少来自港澳和中山等地的香客登临其地,上香祈福,徘徊寻思。在城隍庙漫漶的几块古碑前,人们可切实地感受到这个年轻特区悠久厚重的历史。

文字:苑世敏 图片:苑世敏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微信
朋友圈
寻珍珠海|山场城隍庙和它背后的故事
珠海特区报 2021-01-26 07:48

在珠海山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城隍庙(和北帝庙合二为一)。它见证了香山场盐业经济的盛衰以及当年盐户们的世代生产生活。

山场城隍庙。

“城隍是古代宗教文化中很受崇祀的一个神祇,多由有功于地方的人物充当,是被地方民众信奉的地方守护神。城隍信仰在唐宋时期已经蔚然成风,成了非常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城隍神也日趋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香山场城隍庙中的‘城隍爷’供奉的就是香山盐场的廉洁管理者——盐官谭虔源。”珠海博物馆馆长张建军介绍道。

在珠海博物馆三楼第八展厅和二楼的《传统艺文与民俗》展厅内,多份族谱和历史地图记录了香山场和盐户十排的历史,其中就有谭虔源的族谱和他管理香山场以及城隍庙的故事。这段历史和香山建县息息相关。

市民在珠海博物馆第八展厅内看谭氏族谱。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香山进士陈天觉建议改镇立县,东莞知县姚孝资上奏朝廷后获准,“香山县”正式设立。为扩大县境,东莞、番禺、南海、新会四县的滨海之地与岛屿都划入香山县管辖范围之内。

明初,西江与北江河口不断淤积,于是政府大力推行屯田政策,以恢复农业生产。从明初至明末,开垦的田地增加约11万顷,主要集中在珠江口西南岸,以香山、顺德、番禹三县为最多。

在奏请“香山立县”的建言中,陈天觉讲到了改制的关键缘由——以便输纳。“这四个字的背后,其实涉及了经济发展和地区管理两个层次的考量。”张建军说。

南宋时的香山隶属于东莞县,行政级别不高,但靠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为不容小觑的盐场,仅金斗湾盐场的年产量就有一万一千五百石(57.5万斤)。“综合县志记载,香山盐场在明初有灶户六图,灶排、灶甲约六七百户,盐丁两万,形成图、甲、灶户的三级组织结构”。张建军介绍。

“这样的产量却因行政级别限制,要先经水路送去东莞,再转广州,然后才分发各地,曲折运输虚耗了成本。此外,政府大幅提高了广东盐课,盐场不得不依靠增加大量的劳动力来提高产量,再加上因避乱迁徙到此的大批移民,一名‘香山寨官’难以妥善管理地方与日俱增的人口。”张建军说。

于是,“立县”就成了顺理成章的解决办法。

“立县不但意味着能掌握更大、更自主的政治权力,也有助于提升人民和土地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更容易界定地方的族群、文化与价值观。”张建军说。

山场城隍庙就是体现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一座重要历史坐标,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来到这里寻根归祖。

山场城隍庙位于香洲区山场村内,坐西北向东南,面阔10米,进深22.5米,分前殿、中厅、后殿。虽然始建具体年代不详,但从已有信息可知是珠海历史最悠久的庙宇,后来历经多次重修。

城隍庙内有清朝嘉庆时期刻有盐场十排重要人物的碑刻,容氏、吴氏、杨氏等珠海大姓的后人多在这里找到了先祖的信息。

山场城隍庙内的嘉庆时期的碑刻。

每逢谭虔源的生日(农历七月二十四),谭氏后人和灶户乡民都会组织祭拜,这座城隍庙后来也成了香山盐场灶户的正式集会场所。

近年,山场村进行改造,当地村民自发组织了一系列保护庙宇的活动,城隍庙最终得以原址保留并妥善修缮。

2002年10月,在香山建县850周年之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组织了珠海、中山、澳门三地学者到山场村寻根溯源。

“当他们看到山场城隍庙、鲍氏松麟祠、吴氏宗祠等古建筑,历经沧桑而幸存,还有岭南书画家鲍俊故居,中国电力先驱鲍国宝祖居等建筑风貌依然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他们认为,这是香山人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对研究地理变迁、以史育人、构建和谐社会仍有深远意义和现实作用。”张建军说。

专家点评

珠海博物馆馆长张建军:

十排作为香山县恭常都的立籍之祖,随着盐政改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经济生产和社会自由,开始通过修谱建祠立墟等活动扩张宗族势力。

盐场十排之间“相呼曰排亲,即在山场村内建立城隍庙,为十排报赛聚会之所,享其利者亦有年厥”,逐渐构建出盐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香火缭绕,盛极一时。

经历了沧桑岁月,见证了盐场变迁的城隍庙,至今仍坐落在香洲区山场村东街的原址,是香山县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谭虔源管理盐场,维持经营,德高望重,被后世乡民“封”为城隍爷,至今都是山场原住民重要的精神依托。每逢一些重要的农历节日,常有不少来自港澳和中山等地的香客登临其地,上香祈福,徘徊寻思。在城隍庙漫漶的几块古碑前,人们可切实地感受到这个年轻特区悠久厚重的历史。

文字:苑世敏 图片:苑世敏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