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强化财政服务保障水平,争当支持产业发展尖兵

原标题:
市财政局强化财政服务保障水平,争当支持产业发展尖兵
科学聚财用财理财管财

去年底召开的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将“产业第一”作为工作总抓手之一。今年珠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坚持产业第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之一,为珠海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锚定“规划图”“路线图”。

谋划组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100亿元资金池、安排产业园区建设资金超过120亿元……今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第一”的决策部署,市财政局采取多项措施,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科学聚财用财理财管财,为珠海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做好资金投入“加法”
聚财有方谋产业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要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市财政局提出,要加强财政金融保障,增强财政造血功能,优先把有限财力用在有利于“造血”的重大产业项目上,未来5年内,多渠道统筹投入产业发展基金。

记者了解到,在产业资金保障方面,市财政局全方位强化“产业第一”资金保障。坚决落实“产业第一”要求,预算资金安排着力保障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增强财政资金的“造血”功能;谋划组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100亿元资金池,加快推动重点招商项目落地,目前已草拟《珠海市重大招商项目100亿元资金池管理暂行办法》,正在征求各区和各相关部门意见。

同时推动园区投入倍增计划,2022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产业园区建设资金超过120亿元(含债券资金),其中:市级37亿元,随着债券额度的下达还将有所增加;保障我市土地指标预算,确保重大项目用地指标需求。本年度已安排10亿元用于购买拆旧复垦指标、5.75亿元用于购买水田指标及耕地指标。

此外,市财政局把专项债券资金向支持“产业第一”倾斜。把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申报和支出使用列为“一把手工程”,在“新”“精”“大”“快”“常”字上下功夫,紧扣市委“产业第一”的工作部署,集中精力谋划推进一批具有较强“造血”功能的项目。

今年一季度,我市将专项债券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额度占比超过六成,为我市专项债投向最多的领域。截至一季度末,我市专项债券资金实际支出进度近九成,实际支出进度全省排名第1。

“下一步,市财政将持续加大专项债资金使用督导力度,加快推动项目建设进展,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债券资金在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蒸蒸日上的新青科技工业园。

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用财有道求产业发展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这是财政部门的基本职责所在。那么,财政资金如何花在刀刃上,少花钱、多办事,花出效益?

坚持“产业第一”,要建立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机制。成立市级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领导小组,对相关政府投资项目开展事前绩效管理,从源头上压减无效低效支出,确保每一分钱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记者采访了解到,市财政局积极推动事前绩效评估常态化。坚决把政府部门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紧紧围绕“把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的主线,逐步建立起运作顺畅、协同高效、富有珠海特色的事前绩效评估体制机制,把压减节省下来的资金优先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截至目前,事前绩效评估的“震慑”作用已初步显现,部分主管部门在申报评估前主动挤出政府投资项目投资估算“水分”,或将绩效评估经验运用于其他无需评估的政府投资项目,效果良好。

该局还积极推动珠海市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工作有规可循。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制度建设,提请市政府同意印发《珠海市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工作方案》,起草《珠海市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工作指引(试行)》并征求各区及市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意见,拟于4月份正式印发。

此外,该局还加强在珠高校和医院投入资金绩效管理。围绕“产业第一”的工作要求,在推动珠海“双一流”高校、高水平医院建设同时,进一步促进高校和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科研实力提升等方面与珠海产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我市高校、医疗机构的科研、人才优势。积极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市财政局联合教育、卫生主管部门,选取9所在珠高校和5家代表性公立医院,对2016-2021年市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合作协议履行情况开展重点绩效评价。

完善财政服务保障体系
管财有效强产业发展

产业要升级,需要完善财税保障体系提供“动力源”;产业要发展,需要优化金融服务注入“强心剂”。

为高质量推动产业发展,市财政局积极推进市级产业扶持资金管理模式调整工作。按照“区级出台政策,区级负担资金,市级考核奖励”的原则,逐步建立分工明确、上下协同的市区产业扶持机制。市级负责定规划、把方向、设准入,将大部分扶持事项下放各区(功能区),同时将市级扶持资金改为奖励资金,用于激励产业支撑有明显提升的区(功能区);区级负责出台符合属地特性的扶持政策,落实扶持资金来源,兑现产业扶持政策,服务企业发展。目前由市财政局牵头草拟的《珠海市市级产业扶持资金管理模式调整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日即可印发。

市财政局还通过持续优化珠海财政惠企利民服务平台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效率,更加高效地发挥财政补贴资金对产业的扶持作用。

服务平台实现了补贴政策“集中办”,着力解决了企业对财政补贴政策“找不到、看不懂、办不了”的痛点;实现了项目申报“零跑动”,由“企业找政策”变为“政策送企业”,大幅降低申报所需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实现了申报资料“便利化”,申报信息一次填报、重复使用,真正做到少填少报,方便省事;确保申报过程“受监督”,保障资金分配结果的公正公平,优化营商环境;探索补贴资金“极速达”,对符合条件的政策,简化审批流程、创新支付模式,探索打造“极速直达”“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快速兑现新模式。

“该项工作于2021年11月开展首次试点并获得圆满成功,本年度将加大试点范围和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4月20日,已有13个政府部门、43个专项、142个补贴专题在该平台上线,平台访问量超过35万人次,累计分配财政补贴资金超过5.5亿元。

此外,该局还加速落地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增强“产业第一”的内驱力。不折不扣落实退税、减税、缓税、降费等税费支持政策,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有效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极速直达省下达的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有关专项资金文件,组织人员力量,协同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根据省财政厅的分配原则,第一时间将专项资金下达至各区各单位,督促指导各区实现资金当天100%分配,为基层落实小微企业留抵退税政策送去“及时雨”,确保直达资金“一竿子插到底”。

同时建立留抵退税专项资金单独调拨机制,每月按照“逐月预拨,滚动清算”的要求及时将留抵退税专项资金调拨到各区,确保各区国库动态存有半个月的退税所需资金,保障退付企业的留抵退税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文字:马涛 图片:吴梓昊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市财政局:强化财政服务保障水平,争当支持产业发展尖兵
珠海特区报 2022-04-24 09:26

原标题:
市财政局强化财政服务保障水平,争当支持产业发展尖兵
科学聚财用财理财管财

去年底召开的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将“产业第一”作为工作总抓手之一。今年珠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坚持产业第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之一,为珠海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锚定“规划图”“路线图”。

谋划组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100亿元资金池、安排产业园区建设资金超过120亿元……今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第一”的决策部署,市财政局采取多项措施,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科学聚财用财理财管财,为珠海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做好资金投入“加法”
聚财有方谋产业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要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市财政局提出,要加强财政金融保障,增强财政造血功能,优先把有限财力用在有利于“造血”的重大产业项目上,未来5年内,多渠道统筹投入产业发展基金。

记者了解到,在产业资金保障方面,市财政局全方位强化“产业第一”资金保障。坚决落实“产业第一”要求,预算资金安排着力保障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增强财政资金的“造血”功能;谋划组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100亿元资金池,加快推动重点招商项目落地,目前已草拟《珠海市重大招商项目100亿元资金池管理暂行办法》,正在征求各区和各相关部门意见。

同时推动园区投入倍增计划,2022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产业园区建设资金超过120亿元(含债券资金),其中:市级37亿元,随着债券额度的下达还将有所增加;保障我市土地指标预算,确保重大项目用地指标需求。本年度已安排10亿元用于购买拆旧复垦指标、5.75亿元用于购买水田指标及耕地指标。

此外,市财政局把专项债券资金向支持“产业第一”倾斜。把专项债券项目谋划储备、申报和支出使用列为“一把手工程”,在“新”“精”“大”“快”“常”字上下功夫,紧扣市委“产业第一”的工作部署,集中精力谋划推进一批具有较强“造血”功能的项目。

今年一季度,我市将专项债券资金重点用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额度占比超过六成,为我市专项债投向最多的领域。截至一季度末,我市专项债券资金实际支出进度近九成,实际支出进度全省排名第1。

“下一步,市财政将持续加大专项债资金使用督导力度,加快推动项目建设进展,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债券资金在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蒸蒸日上的新青科技工业园。

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用财有道求产业发展

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这是财政部门的基本职责所在。那么,财政资金如何花在刀刃上,少花钱、多办事,花出效益?

坚持“产业第一”,要建立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机制。成立市级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领导小组,对相关政府投资项目开展事前绩效管理,从源头上压减无效低效支出,确保每一分钱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记者采访了解到,市财政局积极推动事前绩效评估常态化。坚决把政府部门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紧紧围绕“把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的主线,逐步建立起运作顺畅、协同高效、富有珠海特色的事前绩效评估体制机制,把压减节省下来的资金优先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截至目前,事前绩效评估的“震慑”作用已初步显现,部分主管部门在申报评估前主动挤出政府投资项目投资估算“水分”,或将绩效评估经验运用于其他无需评估的政府投资项目,效果良好。

该局还积极推动珠海市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工作有规可循。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制度建设,提请市政府同意印发《珠海市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工作方案》,起草《珠海市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工作指引(试行)》并征求各区及市政府性资金事前绩效评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意见,拟于4月份正式印发。

此外,该局还加强在珠高校和医院投入资金绩效管理。围绕“产业第一”的工作要求,在推动珠海“双一流”高校、高水平医院建设同时,进一步促进高校和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培养、科研实力提升等方面与珠海产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我市高校、医疗机构的科研、人才优势。积极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要求,市财政局联合教育、卫生主管部门,选取9所在珠高校和5家代表性公立医院,对2016-2021年市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合作协议履行情况开展重点绩效评价。

完善财政服务保障体系
管财有效强产业发展

产业要升级,需要完善财税保障体系提供“动力源”;产业要发展,需要优化金融服务注入“强心剂”。

为高质量推动产业发展,市财政局积极推进市级产业扶持资金管理模式调整工作。按照“区级出台政策,区级负担资金,市级考核奖励”的原则,逐步建立分工明确、上下协同的市区产业扶持机制。市级负责定规划、把方向、设准入,将大部分扶持事项下放各区(功能区),同时将市级扶持资金改为奖励资金,用于激励产业支撑有明显提升的区(功能区);区级负责出台符合属地特性的扶持政策,落实扶持资金来源,兑现产业扶持政策,服务企业发展。目前由市财政局牵头草拟的《珠海市市级产业扶持资金管理模式调整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日即可印发。

市财政局还通过持续优化珠海财政惠企利民服务平台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效率,更加高效地发挥财政补贴资金对产业的扶持作用。

服务平台实现了补贴政策“集中办”,着力解决了企业对财政补贴政策“找不到、看不懂、办不了”的痛点;实现了项目申报“零跑动”,由“企业找政策”变为“政策送企业”,大幅降低申报所需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实现了申报资料“便利化”,申报信息一次填报、重复使用,真正做到少填少报,方便省事;确保申报过程“受监督”,保障资金分配结果的公正公平,优化营商环境;探索补贴资金“极速达”,对符合条件的政策,简化审批流程、创新支付模式,探索打造“极速直达”“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快速兑现新模式。

“该项工作于2021年11月开展首次试点并获得圆满成功,本年度将加大试点范围和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4月20日,已有13个政府部门、43个专项、142个补贴专题在该平台上线,平台访问量超过35万人次,累计分配财政补贴资金超过5.5亿元。

此外,该局还加速落地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增强“产业第一”的内驱力。不折不扣落实退税、减税、缓税、降费等税费支持政策,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有效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极速直达省下达的支持小微企业留抵退税有关专项资金文件,组织人员力量,协同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根据省财政厅的分配原则,第一时间将专项资金下达至各区各单位,督促指导各区实现资金当天100%分配,为基层落实小微企业留抵退税政策送去“及时雨”,确保直达资金“一竿子插到底”。

同时建立留抵退税专项资金单独调拨机制,每月按照“逐月预拨,滚动清算”的要求及时将留抵退税专项资金调拨到各区,确保各区国库动态存有半个月的退税所需资金,保障退付企业的留抵退税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文字:马涛 图片:吴梓昊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