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珠海乡村工匠三灶鹤舞(非遗传承)工作室在三灶镇海澄小学正式揭牌。工作室负责人何三兰表示,工作室将发挥各级非遗传承人的专业特点与优势,通过对三灶鹤舞的探索创新,不断挖掘三灶鹤舞的文化魅力和教育功能,有力推动鹤舞文化“走出去”,助力金湾开创三灶鹤舞非遗传承发展新局面。
根植传统文化 融入现代风格
三灶岛上山林葱翠茂密,有大面积的红树林、滩涂和湿地,河海交错,吸引白鹤等飞禽在此地栖息繁衍。自古以来,三灶人民喜爱、赞美白鹤,称之为“仙鹤”,观其形、听其鸣、仿其舞,依其外形扎制“鹤衣”,创作了三灶鹤舞。
三灶鹤舞是三灶村民给60岁以上老人拜寿,为30岁以上村民祈福的一种礼仪习俗,表演者身穿鹤衣,形象地演绎仙鹤觅食、梳毛、嬉戏等生活状态。这是三灶镇独有的一种传统舞蹈,以前仅在春节期间和重大节日时才表演,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2011年,三灶鹤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鹤舞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对学习这一传统舞蹈缺乏积极性,三灶鹤舞的传承面临困局。
2008年,在各方努力下,海澄小学开设了鹤舞传承班,由三灶鹤舞传承人之一陈福炎老人亲自授课。如今,每逢周四下午走进海澄小学,随着鼓点、锣声和钹响,一场舞蹈开始了,只见一群“白鹤”随音乐跳动起来,舞尽了白鹤优雅腾飞的神韵和姿态,这段舞蹈模仿了白鹤捕鱼、飞翔、嬉戏的形态,舞姿优美。
不同于传统的三灶鹤舞,加进了不少新元素的海澄小学版三灶鹤舞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基础动作,还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更具有表演性。
海澄小学校长胡宏娟表示,为了让三灶鹤舞传承得以持续,在保留鹤舞精髓的同时,对其从服装、造型、动作等各方面进行变革,在传统鹤舞中融入现代风格,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立足校园课堂 创新传承方式
记者了解到,借助此次珠海乡村工匠三灶鹤舞(非遗传承)工作室的揭牌,三灶镇将不断创新非遗传承方式,把非遗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当中,让非遗传承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我们工作室接下来会在三灶鹤舞的动作、鹤歌上进行创新,把三灶鹤舞跟其他的非遗项目如剪纸、编织,融合在一起。”何三兰说道。
据了解,三灶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灶鹤舞只是其中之一。从2007年开始,三灶镇通过走访调研、收集资料、撰写文本、视频录制、推荐申报等工作,该镇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包括国家级代表性名录三灶鹤舞,省级代表性名录三灶民歌、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市级代表性名录三灶八堡歌、起名、定家湾茶果、花袖、三灶狮舞、三灶海上龙舟赛、三灶蚝油制作技艺、三灶剪纸以及区级代表性名录抢花炮。目前,三灶镇还在深挖历史人文资源,将具有历史、文学价值的“三灶民间故事”申报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包括非遗传承。我们从2015年到现在一直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我们通过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将三灶镇非遗文化融入到三灶镇少年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培养出热爱非遗,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青少年。”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灶镇中心小学是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定家湾茶果和三灶民歌的传承基地,海华小学和海澄小学则是三灶鹤舞的传承基地。每个学校的“第二课堂”都有非遗课堂的选项,孩子们可以在下午4时的“第二课堂”里,跟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在校园外,我们还有专门的非遗传承基地,近年来校园内外各类公益培训活动吸引了2万余人参与。”该工作人员说。
据介绍,在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进学校、建立传承基地、打造传承队伍等工作之余,三灶镇非遗项目在边保护边创新中与旅游、文创产业有机融合,受到越来越多市民游客的青睐。近年来,三灶镇尝试进行了非遗文化项目的商业化推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仅推广宣传三灶非遗项目,又能让非遗资源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此外,三灶镇多次组织三灶鹤舞、三灶编织、三灶民歌、定家湾茶果的非遗传承人,参加市内外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以刺激文化消费,带动非遗传承人群增收。
9月27日,珠海乡村工匠三灶鹤舞(非遗传承)工作室在三灶镇海澄小学正式揭牌。工作室负责人何三兰表示,工作室将发挥各级非遗传承人的专业特点与优势,通过对三灶鹤舞的探索创新,不断挖掘三灶鹤舞的文化魅力和教育功能,有力推动鹤舞文化“走出去”,助力金湾开创三灶鹤舞非遗传承发展新局面。
根植传统文化 融入现代风格
三灶岛上山林葱翠茂密,有大面积的红树林、滩涂和湿地,河海交错,吸引白鹤等飞禽在此地栖息繁衍。自古以来,三灶人民喜爱、赞美白鹤,称之为“仙鹤”,观其形、听其鸣、仿其舞,依其外形扎制“鹤衣”,创作了三灶鹤舞。
三灶鹤舞是三灶村民给60岁以上老人拜寿,为30岁以上村民祈福的一种礼仪习俗,表演者身穿鹤衣,形象地演绎仙鹤觅食、梳毛、嬉戏等生活状态。这是三灶镇独有的一种传统舞蹈,以前仅在春节期间和重大节日时才表演,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2011年,三灶鹤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鹤舞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一代对学习这一传统舞蹈缺乏积极性,三灶鹤舞的传承面临困局。
2008年,在各方努力下,海澄小学开设了鹤舞传承班,由三灶鹤舞传承人之一陈福炎老人亲自授课。如今,每逢周四下午走进海澄小学,随着鼓点、锣声和钹响,一场舞蹈开始了,只见一群“白鹤”随音乐跳动起来,舞尽了白鹤优雅腾飞的神韵和姿态,这段舞蹈模仿了白鹤捕鱼、飞翔、嬉戏的形态,舞姿优美。
不同于传统的三灶鹤舞,加进了不少新元素的海澄小学版三灶鹤舞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基础动作,还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更具有表演性。
海澄小学校长胡宏娟表示,为了让三灶鹤舞传承得以持续,在保留鹤舞精髓的同时,对其从服装、造型、动作等各方面进行变革,在传统鹤舞中融入现代风格,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
立足校园课堂 创新传承方式
记者了解到,借助此次珠海乡村工匠三灶鹤舞(非遗传承)工作室的揭牌,三灶镇将不断创新非遗传承方式,把非遗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当中,让非遗传承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我们工作室接下来会在三灶鹤舞的动作、鹤歌上进行创新,把三灶鹤舞跟其他的非遗项目如剪纸、编织,融合在一起。”何三兰说道。
据了解,三灶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灶鹤舞只是其中之一。从2007年开始,三灶镇通过走访调研、收集资料、撰写文本、视频录制、推荐申报等工作,该镇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包括国家级代表性名录三灶鹤舞,省级代表性名录三灶民歌、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市级代表性名录三灶八堡歌、起名、定家湾茶果、花袖、三灶狮舞、三灶海上龙舟赛、三灶蚝油制作技艺、三灶剪纸以及区级代表性名录抢花炮。目前,三灶镇还在深挖历史人文资源,将具有历史、文学价值的“三灶民间故事”申报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包括非遗传承。我们从2015年到现在一直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我们通过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将三灶镇非遗文化融入到三灶镇少年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培养出热爱非遗,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青少年。”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灶镇中心小学是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定家湾茶果和三灶民歌的传承基地,海华小学和海澄小学则是三灶鹤舞的传承基地。每个学校的“第二课堂”都有非遗课堂的选项,孩子们可以在下午4时的“第二课堂”里,跟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在校园外,我们还有专门的非遗传承基地,近年来校园内外各类公益培训活动吸引了2万余人参与。”该工作人员说。
据介绍,在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进学校、建立传承基地、打造传承队伍等工作之余,三灶镇非遗项目在边保护边创新中与旅游、文创产业有机融合,受到越来越多市民游客的青睐。近年来,三灶镇尝试进行了非遗文化项目的商业化推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仅推广宣传三灶非遗项目,又能让非遗资源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此外,三灶镇多次组织三灶鹤舞、三灶编织、三灶民歌、定家湾茶果的非遗传承人,参加市内外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以刺激文化消费,带动非遗传承人群增收。
-我已经到底线啦-
暂时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