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荣德——碧血溅沙基,精神昭千古

冯荣德,原名冯克刚,1902年出生,广东省平远县仁居乡店背岗新屋下村人。父亲冯天锡 (又名冯宗龙),母亲曾氏,兄弟3人,冯荣德排行第三。家中经济来源以农耕为主,可勉强度日。

6岁时,冯荣德就读于村里的叙伦初级小学。他性格刚直,能团结同学。在校期间,冯荣德的学习成绩优良,酷爱体育活动,深得老师喜爱。

15岁从叙伦高级小学毕业后,亲友劝冯荣德报考工商专业学校,但非其愿。他目睹中国军阀统治的黑暗,受列强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压迫之下,十分渴望能够从军救国。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冯荣德热血沸腾,经常与其他青年聚谈五四运动的情况,激励自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去锻炼。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立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即黄埔军校)。消息传来,冯荣德精神振奋。

1925年1月,冯荣德毅然离开家庭,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预科班学习。他常言:“我考入军校,能为党为国效劳,吾愿可酬矣。”他在黄埔军校如饥似渴地学习政治和军事知识。在校学习期间,冯荣德参加了广东革命政府进行的第一次东征。6月间,刘震寰、杨希闵发动叛乱,广州危急。黄埔军校奉命调回学生军讨伐刘、杨。冯荣德奋勇当先,积极参战,与部队一起平定了刘、杨反革命叛乱。

战斗结束后,冯荣德以激动的心情给父亲写了一封慷慨激昂的家信,报告了在黄埔军校生活和讨伐刘、杨的战斗情况,赞扬了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表示对革命充满信心。他在信中写道:“男亦明了主义……毫无疑惧……断不敢为无志气之人,即至身随诸烈,亦惟有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男知大人深明大义……断不以男为虑,亦不以男为不孝。”

在沙基惨案中壮烈牺牲

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香港和广州工人为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而举行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6月23日,省港罢工工人和广州各界群众数万人举行声援大会,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冯荣德以激愤的心情参加了大会和游行。

当游行队伍经过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时,冯荣德怒发冲冠,在队伍中奋臂高呼 “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法帝国主义事先布置好的水兵用机枪向示威游行队伍扫射,驻白鹅潭的外国兵舰亦开炮轰击,沙基顿时血肉横飞。血气方刚的冯荣德不畏帝国主义的枪弹,勇敢向前,当场身中两弹,但他仍然坚强地站立着,继续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此时又一子弹飞来击中冯荣德,他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这次游行共牺牲50余人 (其中黄埔军校学生32人),重伤170余人, 轻伤无数。这就是震撼中外的沙基惨案。

事后,广东革命政府为当时参加示威游行壮烈牺牲的烈士们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并将沙基及沙面对岸从东桥至黄沙的西堤路改名为六二三路,以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冯荣德的遗体被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沙基死难烈士坟场”。

在冯荣德烈士的家乡平远县城仁居,由县长姚海珊和国民党平远县党部筹备处等发起,隆重举行了追悼冯荣德烈士大会。会场中间,挂着烈士的遗像,两边贴着烈士的遗言:“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发来唁电,云:“冯同志荣德愤帝国主义者之压迫,为沪案后援参加示威运动,碧血溅沙基,精神昭千古。”东征军第三纵队队长程潜亦送来挽联,云:“立志赴国难,遗书慰亲心。” 1940年,冯荣德烈士入祀平远忠烈祠。

195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给冯荣德烈士家属颁发抚恤金和“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证”。坐落在县城大柘的平远县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冯荣德的名字。

主要生平

冯荣德,原名冯克刚,广东省平远县仁居乡店背岗新屋下村人。

1902年出生。

1925年1月,考进黄埔军校第三期预科班学习。同年参加广东革命政府进行的第一次东征,与部队一起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反革命叛乱。

1925年6月23日,参与反帝斗争声援大会及示威游行,被子弹射亡,时年23岁。

英烈精神

无惧强敌、勇往直前的革命斗争精神。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
冯荣德——碧血溅沙基,精神昭千古
南方+ 2023-03-21 15:24

冯荣德,原名冯克刚,1902年出生,广东省平远县仁居乡店背岗新屋下村人。父亲冯天锡 (又名冯宗龙),母亲曾氏,兄弟3人,冯荣德排行第三。家中经济来源以农耕为主,可勉强度日。

6岁时,冯荣德就读于村里的叙伦初级小学。他性格刚直,能团结同学。在校期间,冯荣德的学习成绩优良,酷爱体育活动,深得老师喜爱。

15岁从叙伦高级小学毕业后,亲友劝冯荣德报考工商专业学校,但非其愿。他目睹中国军阀统治的黑暗,受列强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压迫之下,十分渴望能够从军救国。

“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冯荣德热血沸腾,经常与其他青年聚谈五四运动的情况,激励自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去锻炼。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立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即黄埔军校)。消息传来,冯荣德精神振奋。

1925年1月,冯荣德毅然离开家庭,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预科班学习。他常言:“我考入军校,能为党为国效劳,吾愿可酬矣。”他在黄埔军校如饥似渴地学习政治和军事知识。在校学习期间,冯荣德参加了广东革命政府进行的第一次东征。6月间,刘震寰、杨希闵发动叛乱,广州危急。黄埔军校奉命调回学生军讨伐刘、杨。冯荣德奋勇当先,积极参战,与部队一起平定了刘、杨反革命叛乱。

战斗结束后,冯荣德以激动的心情给父亲写了一封慷慨激昂的家信,报告了在黄埔军校生活和讨伐刘、杨的战斗情况,赞扬了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表示对革命充满信心。他在信中写道:“男亦明了主义……毫无疑惧……断不敢为无志气之人,即至身随诸烈,亦惟有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男知大人深明大义……断不以男为虑,亦不以男为不孝。”

在沙基惨案中壮烈牺牲

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香港和广州工人为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而举行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6月23日,省港罢工工人和广州各界群众数万人举行声援大会,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冯荣德以激愤的心情参加了大会和游行。

当游行队伍经过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时,冯荣德怒发冲冠,在队伍中奋臂高呼 “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法帝国主义事先布置好的水兵用机枪向示威游行队伍扫射,驻白鹅潭的外国兵舰亦开炮轰击,沙基顿时血肉横飞。血气方刚的冯荣德不畏帝国主义的枪弹,勇敢向前,当场身中两弹,但他仍然坚强地站立着,继续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此时又一子弹飞来击中冯荣德,他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这次游行共牺牲50余人 (其中黄埔军校学生32人),重伤170余人, 轻伤无数。这就是震撼中外的沙基惨案。

事后,广东革命政府为当时参加示威游行壮烈牺牲的烈士们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并将沙基及沙面对岸从东桥至黄沙的西堤路改名为六二三路,以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冯荣德的遗体被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沙基死难烈士坟场”。

在冯荣德烈士的家乡平远县城仁居,由县长姚海珊和国民党平远县党部筹备处等发起,隆重举行了追悼冯荣德烈士大会。会场中间,挂着烈士的遗像,两边贴着烈士的遗言:“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发来唁电,云:“冯同志荣德愤帝国主义者之压迫,为沪案后援参加示威运动,碧血溅沙基,精神昭千古。”东征军第三纵队队长程潜亦送来挽联,云:“立志赴国难,遗书慰亲心。” 1940年,冯荣德烈士入祀平远忠烈祠。

195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给冯荣德烈士家属颁发抚恤金和“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证”。坐落在县城大柘的平远县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冯荣德的名字。

主要生平

冯荣德,原名冯克刚,广东省平远县仁居乡店背岗新屋下村人。

1902年出生。

1925年1月,考进黄埔军校第三期预科班学习。同年参加广东革命政府进行的第一次东征,与部队一起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反革命叛乱。

1925年6月23日,参与反帝斗争声援大会及示威游行,被子弹射亡,时年23岁。

英烈精神

无惧强敌、勇往直前的革命斗争精神。

编辑:庞晓丹 责任编辑:赵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