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停步!珠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处于全国前列

老师:“树叶是什么垃圾?”学生:“厨余垃圾……”

3月23日上午,一场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知识宣教课在香洲区壮志学校举行,这是该校为了培训垃圾分类引导员和督导员而专门举行的课程,学员从各班垃圾分类积极分子中选拔而来,他们将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和督导。

壮志学校让垃圾分类成为德育课程“必修课”,推动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垃圾分类,关系到美丽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资源的节约和利用,同时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最好体现之一。壮志学校校长张光辉介绍,为助力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培养学生文明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壮志学校把环境教育、清洁卫生纳入到德育教育,以“无垃圾,无污迹,无积尘,无积水,无杂乱”为目标打造“无尘学校”。强化爱劳动卫生、清洁环境的精细化管理,分片包干到班级学生负责清洁,师生齐动手并进行督查,通过考核评比等措施,推动环境卫生的常态化,促进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文明习惯。垃圾分类带来的良好成效显而易见,漫步在壮志学校校园里,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教室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各种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和宣传牌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设施也配置齐全。

壮志学校让垃圾分类成为德育课程“必修课”,推动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城里的垃圾分类工作可圈可点,我市乡村垃圾分类开展得同样有声有色。记者昨日走进偏远的斗门区白蕉镇小托村,只见村里街巷干净整洁,地面没有任何垃圾。优美的垃圾分类宣传墙绘转角即见。

小托村有150户人家。据该村党委第一书记陈瑞宜介绍,该村在市、区、镇垃圾分类办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村两委主动落实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职责,在村居内按要求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收运等工作。该村把原来的几个垃圾房改建成垃圾分类定时投放亭,环境卫生大为改观,得到村民点赞。该村一处废弃的垃圾中转站也被改建成美观大气的垃圾分类宣教基地,成为白蕉镇村内集宣传、教育、展示、互动为一体的垃圾分类宣传基地,整个展馆设有知识科普、互动体验和手工科普三大功能区,室内主要由党建引领文化墙、分类课堂互动区、垃圾分类知识墙、图书角、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等板块组成,通过图文结合、微型布景、实物展示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向居民科普垃圾分类知识。为落实村居厨余垃圾就地化处理,该村规划建设1座日处理量1吨的厨余垃圾房,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5月完工。该村还组建了一支由村民积极分子组成的垃圾分类宣讲督导员队伍,挨家挨户上门宣讲垃圾分类,很受村民欢迎。

斗门白蕉镇小托村开展志愿者到村民家开展垃圾分类宣教。

壮志学校和小托村垃圾分类工作的生动实践,折射出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2年第二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情况,珠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处于全国前列。

虽然成绩可圈可点,但我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停步。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持续完善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推进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持续完善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居民区“5+1”工作模式(即小区楼层撤桶,“定时定点投放+误时投放”,及时分类驳运,分类收集房,志愿督导,加上可回收物收集),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点“十全十美”设置标准(即遮雨棚、硬底化及排水排污、语音提示、视频监控、照明、洗手盆、洗手液、擦手巾,加上志愿督导人员)。截至今年2月,全市1165家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80%以上达到广东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标准城区1397个居住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升级改造居民区分类投放点3902个,改造比例占99.31%;全市建成1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

二是持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其他垃圾方面,共配备其他垃圾运输车辆403台,全部运至珠海市环保生物质热电工程一、二期项目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实现“全焚烧、零填埋”。厨余垃圾方面,全面推行“驳运+直运”模式,配备厨余垃圾运输车辆110台,规模330吨/日的厨余垃圾处理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可回收物方面,上线运行“易丢丢”“爱分类”“金湾再生”等上门回收便民预约小程序,出台《珠海市促进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若干措施》,发布可回收指导目录,全市建成13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配备可回收物运输车辆164台,回收利用率可达35%以上。有害垃圾方面,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标准建成各区集中暂存点7个,全市配备有害垃圾运输车辆15台,依托本市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建成有害垃圾闭环收运处理体系。

文字:康振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
新闻卡片
微信
朋友圈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停步!珠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处于全国前列
珠海特区报 2023-03-24 10:53

老师:“树叶是什么垃圾?”学生:“厨余垃圾……”

3月23日上午,一场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知识宣教课在香洲区壮志学校举行,这是该校为了培训垃圾分类引导员和督导员而专门举行的课程,学员从各班垃圾分类积极分子中选拔而来,他们将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和督导。

壮志学校让垃圾分类成为德育课程“必修课”,推动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垃圾分类,关系到美丽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到资源的节约和利用,同时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最好体现之一。壮志学校校长张光辉介绍,为助力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培养学生文明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壮志学校把环境教育、清洁卫生纳入到德育教育,以“无垃圾,无污迹,无积尘,无积水,无杂乱”为目标打造“无尘学校”。强化爱劳动卫生、清洁环境的精细化管理,分片包干到班级学生负责清洁,师生齐动手并进行督查,通过考核评比等措施,推动环境卫生的常态化,促进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文明习惯。垃圾分类带来的良好成效显而易见,漫步在壮志学校校园里,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教室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各种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和宣传牌随处可见,垃圾分类设施也配置齐全。

壮志学校让垃圾分类成为德育课程“必修课”,推动学校垃圾分类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城里的垃圾分类工作可圈可点,我市乡村垃圾分类开展得同样有声有色。记者昨日走进偏远的斗门区白蕉镇小托村,只见村里街巷干净整洁,地面没有任何垃圾。优美的垃圾分类宣传墙绘转角即见。

小托村有150户人家。据该村党委第一书记陈瑞宜介绍,该村在市、区、镇垃圾分类办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村两委主动落实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职责,在村居内按要求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收运等工作。该村把原来的几个垃圾房改建成垃圾分类定时投放亭,环境卫生大为改观,得到村民点赞。该村一处废弃的垃圾中转站也被改建成美观大气的垃圾分类宣教基地,成为白蕉镇村内集宣传、教育、展示、互动为一体的垃圾分类宣传基地,整个展馆设有知识科普、互动体验和手工科普三大功能区,室内主要由党建引领文化墙、分类课堂互动区、垃圾分类知识墙、图书角、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等板块组成,通过图文结合、微型布景、实物展示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向居民科普垃圾分类知识。为落实村居厨余垃圾就地化处理,该村规划建设1座日处理量1吨的厨余垃圾房,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5月完工。该村还组建了一支由村民积极分子组成的垃圾分类宣讲督导员队伍,挨家挨户上门宣讲垃圾分类,很受村民欢迎。

斗门白蕉镇小托村开展志愿者到村民家开展垃圾分类宣教。

壮志学校和小托村垃圾分类工作的生动实践,折射出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2年第二季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情况,珠海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处于全国前列。

虽然成绩可圈可点,但我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停步。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持续完善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推进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持续完善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居民区“5+1”工作模式(即小区楼层撤桶,“定时定点投放+误时投放”,及时分类驳运,分类收集房,志愿督导,加上可回收物收集),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点“十全十美”设置标准(即遮雨棚、硬底化及排水排污、语音提示、视频监控、照明、洗手盆、洗手液、擦手巾,加上志愿督导人员)。截至今年2月,全市1165家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80%以上达到广东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标准城区1397个居住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升级改造居民区分类投放点3902个,改造比例占99.31%;全市建成16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街)。

二是持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其他垃圾方面,共配备其他垃圾运输车辆403台,全部运至珠海市环保生物质热电工程一、二期项目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实现“全焚烧、零填埋”。厨余垃圾方面,全面推行“驳运+直运”模式,配备厨余垃圾运输车辆110台,规模330吨/日的厨余垃圾处理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可回收物方面,上线运行“易丢丢”“爱分类”“金湾再生”等上门回收便民预约小程序,出台《珠海市促进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若干措施》,发布可回收指导目录,全市建成13个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配备可回收物运输车辆164台,回收利用率可达35%以上。有害垃圾方面,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标准建成各区集中暂存点7个,全市配备有害垃圾运输车辆15台,依托本市危险废物处置企业建成有害垃圾闭环收运处理体系。

文字:康振华 图片:吴长赋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