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韵丨作品(2023年4月5日)

tqb2023040508.jpg

那一树桃花

□ 蒲光树

春天了,成都的太阳也该露露脸了。我出门逛公园,晒太阳,阳光下,那一树桃花十分打眼。

那树桃花独自站在公园的一道坡坎上,桃树下是人工铺的草皮。草都相互拉扯着生长,从来不会感到孤独。槐树、紫薇、夹竹桃、海棠,还有一些我喊不出名的树站在桃树的周围,有几棵银杏醒了,远远地朝桃花张望,好像有话要说。桃花的旁边是一泓潭水,修建时取名叫“海”。桃花想探出窈窕的身段在潭里照一照,可是隔着一条路。路边的柳树挂了一身新芽,在潭里荡着秋千。

两个美女身着粉色衣服翩翩走来,一个古装,一个现代。古装美女挽着高高的发髻,秀发飘飘,手握小巧的团扇,颇有大家闺秀的韵味。古装美女站到了桃树下,脸贴着桃花,微笑着,摆弄着各种姿势,演绎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情画意,继而飘然而下,站到路上以桃花为背景,翩翩起舞,现代美女则蹲下身子,举着手机拍照,录像,留住一树美丽的花。

我想路过,又怕影响美女的雅兴,只能在路边的长凳上坐下来,让太阳晒着,远远地欣赏那一树桃花,品味那一树桃花下面的故事。

人们三三两两,路过那一树桃花,都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或者拍照留念,或者行注目礼,或者在桃树下等待一场缠绵的桃花雨。“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或许有人由花香嗅到了桃的体香,幻想着“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我却突发奇想,要是这一树桃花生发为一百树桃花,构成千树桃花长廊,那要醉倒多少蜜蜂留住多少脚步?要是桃树下面的“海”边都是盛开的桃花,“海”要是摇身变成了“桃花潭”,李白是不是会转世而来踏歌而行呢?

潭边没有歌,只有我站在桃树下。

蜜蜂嗡嗡嗡地飞来,振动小翅膀,围着桃花舞蹈。这朵停停,那朵嗅嗅,再一头扎进去,头埋进花蕊,深吻花心,撅着小屁股,腹和翅裸露在外。我发现,半开半羞的桃花是蜜蜂的最爱,钻进去,让花瓣包住,与花融为一体,成了花的一部分,蜜蜂似乎醉了,好长时间都不出来。桃花为蜜蜂开,蜜蜂为桃花来;蜜蜂要花的心蜜,花要蜜蜂的爱抚;桃花开与不开,蜜蜂来与不来,它们都想着,念着,心有灵犀地痛快着。“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一瞬,入心的爱,是离殇断肠的遇见,是流年里最美的风景,是生命中最不舍的惊艳。

这世上,蜜蜂与桃花才是真正的绝配。

站在桃花下,我想起了罗隐,想起了“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究竟为谁辛苦为谁甜呢?其实,那时的罗隐心里很明白,世间万物,风聚风散,花开花谢,人来人往,都带有各自的功利心。蜜蜂采花酿蜜,或许就是为了活着,从来就没想过要无私奉献给人类。我的感受或许失之偏颇。

自然造化,物各有己,群而互乐。

那一树桃花开着,蜜蜂忙着,太阳照着,赏花的人快乐着……世间万物,各自精彩,又相互加持,相互照亮,利己与利他,完美和谐,这大概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无私奉献吧!

水乡情韵(水彩)
08tqb0405008_001_01_b.jpg

尚燕 作品

黄道婆以善举行天下

□ 刘 群

当今时代,由现代人创作的许许多多历史题材小说,讲述的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鲜有以底层平民百姓为主人公的。

2022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深圳大学郁龙余教授的长篇历史小说《黄道婆》,可以说,该小说开创了我国当今历史题材小说以底层平民百姓为主人公的先河。

从1970年开始写作,到2022年出版,这部积五十余年之功力的小说,讲述的是宋末元初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著名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从出生到终老充满悲欢离合的一生。

黄道婆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几百年来,却没有一部反映黄道婆生平的长篇历史小说。

在这种背景下,50年前,当时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担任印地语教职的郁龙余,决心填补这一空白……

文学创作不是郁龙余的本职和专业,写作《黄道婆》,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

1984年,郁龙余调入深圳大学中文系,后担任文学院院长。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郁龙余如愿以偿,终于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长篇历史小说。

黄道婆是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就给人家做童养媳。其间,她受尽了婆婆和“小丈夫”的虐待,其后,因不甘忍受压迫和欺凌,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逃难出走,偷偷上了黄浦江的一艘海船。

先在同船一位老道姑的帮助下,在泉州道观出家,后随老道姑到了崖州(海南三亚)。

在外出募化的过程中,她与黎族乡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学会了棉纺织技术——轧、弹、纺、织样样精通。

若干年后,她所在的道观被战火摧毁,因此还了俗。

在崖州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她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希望能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家乡百姓。

回到家乡后,她用高超的技术传道授业,由此改变了家乡的劳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据史料记载,棉花的发现和一整套制棉技术的发明创造,是印度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沿着“棉花之路”,后来印度的制棉技术传到中国——先传到海南一带,再由黄道婆传到江南——所以说,黄道婆的年代,海南的制棉纺织技术要高于上海及江南。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居高位者有权行善,也有权行恶。要让善心变善举,得有权位作为依托”。

笔者借用培根的话,在这里表述为“有技术者,有条件行善,也有条件行恶,要让善心变善举,得有技术作为依托”。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有技术者具备行善行恶的条件——行善,可以把技术无私奉献给人们;行恶,可以不择手段用技术赚钱——但黄道婆乐善好施,一生行善。

之所以借用培根的话,是因为笔者怎么也想不到,那个没有让黄道婆过上一天好日子的乌泥泾,那个使得黄道婆受尽人间凌辱与欺压的乌泥泾,黄道婆不仅没有痛恨它,反而愁肠寸断,对它无尽牵挂……

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黄道婆是从家乡逃离出来的,她的人生噩梦都发生在家乡,然而,她却要以德报怨,以善心、善举回馈家乡……

小说的扉页,刊印着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为小说的题字,他写道:“七百年前从劳动人民中涌现出来的黄道婆,她的事迹与懿德,堪称国之豪英民之楷模,其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勇于技术创新的精神,更是千古垂范……”

“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勇于技术创新的精神”,正是以黄道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真实写照,它道出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和力量,道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春秋谷梁传》有言:“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农、工、商。又言:“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四民不相兼,然后财用足。”《管子》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即士农工商是国家的柱石。

黄道婆作为一个底层的劳动者,她的劳动成果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成果恩泽惠及后人,因此可以说,黄道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

首先,顽强是从生存环境角度上说的。

在黄道婆那个年代,可以说,生存环境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例如……

在婆婆家里,黄道婆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婆婆认为“童养媳好比腌在缸里的菜,不压石头不行”。

然而,在这种非人的折磨下,黄道婆想到的仍然是坚强地活着,其生存意志对于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意志力脆弱的年轻人来说,是不是从中可以思考点什么,借鉴点什么——例如,今天的物质生活,已不是黄道婆那个年代可以比拟的,然而,丰富的物质生活,本应是创造丰富精神生活的素材,可是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精神生活却异常空虚,没有精神寄托。笔者认为,年轻人多读读《黄道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其次,顽强是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角度上说的。

黄道婆回归故里,走的是海路,当时的时代,航海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困难是压不垮黄道婆的,灾难只会使得她更加坚强。今天,我们要学习黄道婆坚毅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做一个不怕困难、心灵坚强的人。

黄道婆的身世——包括苦难、善举,处处撼人心魄。

读到童养媳处,黄道婆的那种痛苦、那种不堪忍受、那种人间地狱、那种悲惨,由此,我能够感受到郁龙余一边写作、一边悲泣的声音。

读到善举处,黄道婆的那种执着、那种不屈不挠、那种为民谋利、那种豁达大度、那种宽大胸怀,由此,我能够感受到郁龙余以真善美为根,以天理良知为魂的中国心。

小说中还有许多民俗民风以及农活的描写,这些,对塑造血肉丰满的劳动人民形象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它美益求美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习性,宛若一座民俗文化大观园,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民间风情世界……

母 亲

□ 宋庆发

1

她的一生
比每年清明时节
挂在她坟头的血钱纸
都还要薄,还要轻
都还要清,还要白

 

她把厚重
还给了祖先
她把姿彩
留给了子孙
她把自己,早早地
种进了土里

 

2

三十余年来
母亲总呆在我的白日梦里
继续不说话

 

3

无论我怎样在外漂泊
母亲
都是那片时间之外
靠不了岸的沧海

 

 

有关父亲

□ 崔立

金盛周五下班走进小区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走过一家餐饮店,店里没有女儿和她的同学晓雅。刚好是她们往常约定一起吃饭的时间,半小时后,她们将步行10分钟,去附近的教育机构补习英语。金盛往前走了几步,又拐了个弯,走到了背面的另一家面馆。小区里开了两家这样的小饭店。那家店稍显隐蔽一些,金盛在门口张望了好几秒,七八张一字排开的桌子上,倒是坐满了人,但确实没有她们。

兴许,她们去外面吃了吧?金盛想,掏出手机想问一下,又放了回去。

上周,金盛回来早,给女儿打电话,女儿说,我做作业呢。很快把电话给挂了。金盛再打,问,晚饭吃吗?女儿说,吃,吃。金盛兴冲冲地买了菜回家,女儿拿着培训班的教材就出去了。金盛叫住了女儿,说,你不是说吃晚饭吗?女儿说,我吃啊,我是和晓雅一起吃!许是时间紧迫,女儿的脸涨到通红,几乎是喊出来的。上初中的女儿,已经有了叛逆,也有了自己的许多想法。好心没办好事。在女儿用力关上门出去时,金盛摇了摇头。

金盛往家里走,走过了小区的小道,小道旁两侧的绿化在这个季节越发地郁郁葱葱。大门突然打开,差点撞上金盛的,居然是女儿。

金盛说,去吃晚饭吗?女儿说,对。金盛说,要不要我请你?金盛其实是开玩笑说。女儿说,好啊,你付钱。金盛愣了一下,这倒是挺让他意外的,以往,女儿和晓雅,或是和别的同学在一起,连接到金盛的电话都是压低声音,恨不得马上挂掉的,更别提让金盛陪她们一起吃饭了。女儿说,今天晓雅先去其它培训班上课了,待会她直接去,我一个人吃。

金盛“哦”了一声,总算是明白了。

在女儿长大一些后,金盛就没有再和女儿在外面吃过饭了。往往是,金盛他们一到商场,女儿就说,我去玩了。也不管金盛他们答不答应,一个人径直往楼上楼下去转了。

悄悄地,在女儿没注意时,金盛拍下了一张她吃面条的照片。

这一天,在午间,金盛和朋友付平讲起了这个事情。

付平说,在我上小学时,家里刚好在造楼房,农村的房子都是自己家请人造的。虽然我回家吃午饭早,但一准家里都给我准备好了饭菜,我只需要坐下来吃就可以了。有一次,兴许是我回家更早了些,饭菜还没来得及准备。我去造楼的地方转转,刚好看到我的父亲,全身脏兮兮地从造楼的一片杂乱中,从一帮泥水匠队伍中冒出来,说,你们先干着,我去去就来。干活的一帮人都笑了,说,你是给你们家“小祖宗”准备午饭去呀!父亲笑笑,朝他们挥了挥手。

我赶紧小腿迈开,快速回到吃饭的屋子。当父亲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的衣裳,连脸也洗得干干净净地站在我面前时,这简直把我吓了一跳。父亲看着我,说,今天早放学了?我说,是,是的。父亲给我盛了碗热腾腾的骨头汤,和一碗白米饭,端在我面前,又递上筷子,说,你快吃吧,吃完去上学,我去干活了。说完,父亲看了我一眼,转身走了出去。

说话的时候,金盛不经意地看了下时间,从位置上站了起来,说,不和你说了,我得早点走赶回家给女儿做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王素莲

移居珠海多年后,我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故乡最有韵味的地方是东湖,最有诗意的时节是仲夏,东湖面积三千平方米,它是贴在东北平原腹地的一幅灵动的水彩画。

湖畔矗立着参天大树和各种铺天盖地的妩媚的野花。每年到了六七月份,不知道为什么,东湖竟成了金草铃的天下。粉白黄紫的金草铃次第绽开,像脱缰野马四处飞扬跋扈,一跃就爬到树上。而且身体不断地膨胀,到最后爬到树的顶端。疯长的金草铃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有和大树试比高的气势。

湖面鸥鸟飞翔,蜻蜓成群炫技。世代人喝着东湖水,甜甜的湖水烧出来的白米饭松软味美,特别是城里人来了最爱吃的就是用柴火烧的大米干饭锅巴。攥成饭团后,任你怎么吃都抗拒不了那又甜又香又脆的诱惑。

晚饭后,随着炊烟散去,村里的大人孩子会不约而同地来到东湖,一串串的乡音就在谈天说地间飘进我的记忆。孩子们唱歌,在草丛中疯狂追逐嬉闹,此时是村子最祥和最快乐的时刻。有三百年历史的东湖成了跳跃在村东边的小宇宙。

夜幕降临,一层薄薄的雾纱把湖水轻轻地笼罩,月光静静地洒在朦朦胧胧的湖面上。四野蝉鸣,虫声凄凄,蛙声一片。岸边的松柏、杨柳和风姿绰约的金草铃缱绻在微风中婆娑曼舞。风声、水声、树叶的哗哗声,一会儿像奔放的马头琴,一会儿像悠扬的小提琴,它们凝结成了风生水起的绝美诗章。

每年腊月,要刨冰窟窿把那些肥嘟嘟的鱼儿打捞上来,全村老幼欣喜若狂。男人捧起大碗划拳喝酒,女人哼起东北民歌,鱼鲜味美人皆满面红光。血脉相连的族人,此时“对酒当歌且为乐,东坡野老任疏狂”。

我品味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哲理。其实东湖仅是江河湖海中的一瓢水,它倔强地横亘在这片土地上。小时候听祖父讲,民国时期河北闹饥荒,家族的先驱者携家带口,迁移到了这片荒古而神秘、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土地隐居下来。如今,方圆百里都说“小东北”是风水宝地。东湖水就像母亲的乳汁,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沧海桑田,而东湖水却依然如初,让我心中装满了慰藉。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帅云
湾韵丨作品(2023年4月5日)
珠海特区报 2023-04-05 08:46

tqb2023040508.jpg

那一树桃花

□ 蒲光树

春天了,成都的太阳也该露露脸了。我出门逛公园,晒太阳,阳光下,那一树桃花十分打眼。

那树桃花独自站在公园的一道坡坎上,桃树下是人工铺的草皮。草都相互拉扯着生长,从来不会感到孤独。槐树、紫薇、夹竹桃、海棠,还有一些我喊不出名的树站在桃树的周围,有几棵银杏醒了,远远地朝桃花张望,好像有话要说。桃花的旁边是一泓潭水,修建时取名叫“海”。桃花想探出窈窕的身段在潭里照一照,可是隔着一条路。路边的柳树挂了一身新芽,在潭里荡着秋千。

两个美女身着粉色衣服翩翩走来,一个古装,一个现代。古装美女挽着高高的发髻,秀发飘飘,手握小巧的团扇,颇有大家闺秀的韵味。古装美女站到了桃树下,脸贴着桃花,微笑着,摆弄着各种姿势,演绎着“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情画意,继而飘然而下,站到路上以桃花为背景,翩翩起舞,现代美女则蹲下身子,举着手机拍照,录像,留住一树美丽的花。

我想路过,又怕影响美女的雅兴,只能在路边的长凳上坐下来,让太阳晒着,远远地欣赏那一树桃花,品味那一树桃花下面的故事。

人们三三两两,路过那一树桃花,都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或者拍照留念,或者行注目礼,或者在桃树下等待一场缠绵的桃花雨。“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或许有人由花香嗅到了桃的体香,幻想着“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我却突发奇想,要是这一树桃花生发为一百树桃花,构成千树桃花长廊,那要醉倒多少蜜蜂留住多少脚步?要是桃树下面的“海”边都是盛开的桃花,“海”要是摇身变成了“桃花潭”,李白是不是会转世而来踏歌而行呢?

潭边没有歌,只有我站在桃树下。

蜜蜂嗡嗡嗡地飞来,振动小翅膀,围着桃花舞蹈。这朵停停,那朵嗅嗅,再一头扎进去,头埋进花蕊,深吻花心,撅着小屁股,腹和翅裸露在外。我发现,半开半羞的桃花是蜜蜂的最爱,钻进去,让花瓣包住,与花融为一体,成了花的一部分,蜜蜂似乎醉了,好长时间都不出来。桃花为蜜蜂开,蜜蜂为桃花来;蜜蜂要花的心蜜,花要蜜蜂的爱抚;桃花开与不开,蜜蜂来与不来,它们都想着,念着,心有灵犀地痛快着。“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一瞬,入心的爱,是离殇断肠的遇见,是流年里最美的风景,是生命中最不舍的惊艳。

这世上,蜜蜂与桃花才是真正的绝配。

站在桃花下,我想起了罗隐,想起了“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究竟为谁辛苦为谁甜呢?其实,那时的罗隐心里很明白,世间万物,风聚风散,花开花谢,人来人往,都带有各自的功利心。蜜蜂采花酿蜜,或许就是为了活着,从来就没想过要无私奉献给人类。我的感受或许失之偏颇。

自然造化,物各有己,群而互乐。

那一树桃花开着,蜜蜂忙着,太阳照着,赏花的人快乐着……世间万物,各自精彩,又相互加持,相互照亮,利己与利他,完美和谐,这大概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无私奉献吧!

水乡情韵(水彩)
08tqb0405008_001_01_b.jpg

尚燕 作品

黄道婆以善举行天下

□ 刘 群

当今时代,由现代人创作的许许多多历史题材小说,讲述的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鲜有以底层平民百姓为主人公的。

2022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深圳大学郁龙余教授的长篇历史小说《黄道婆》,可以说,该小说开创了我国当今历史题材小说以底层平民百姓为主人公的先河。

从1970年开始写作,到2022年出版,这部积五十余年之功力的小说,讲述的是宋末元初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著名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从出生到终老充满悲欢离合的一生。

黄道婆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然而,几百年来,却没有一部反映黄道婆生平的长篇历史小说。

在这种背景下,50年前,当时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担任印地语教职的郁龙余,决心填补这一空白……

文学创作不是郁龙余的本职和专业,写作《黄道婆》,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

1984年,郁龙余调入深圳大学中文系,后担任文学院院长。

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郁龙余如愿以偿,终于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长篇历史小说。

黄道婆是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由于家境贫寒,从小就给人家做童养媳。其间,她受尽了婆婆和“小丈夫”的虐待,其后,因不甘忍受压迫和欺凌,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逃难出走,偷偷上了黄浦江的一艘海船。

先在同船一位老道姑的帮助下,在泉州道观出家,后随老道姑到了崖州(海南三亚)。

在外出募化的过程中,她与黎族乡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学会了棉纺织技术——轧、弹、纺、织样样精通。

若干年后,她所在的道观被战火摧毁,因此还了俗。

在崖州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她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希望能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家乡百姓。

回到家乡后,她用高超的技术传道授业,由此改变了家乡的劳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据史料记载,棉花的发现和一整套制棉技术的发明创造,是印度先民对人类的贡献。沿着“棉花之路”,后来印度的制棉技术传到中国——先传到海南一带,再由黄道婆传到江南——所以说,黄道婆的年代,海南的制棉纺织技术要高于上海及江南。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居高位者有权行善,也有权行恶。要让善心变善举,得有权位作为依托”。

笔者借用培根的话,在这里表述为“有技术者,有条件行善,也有条件行恶,要让善心变善举,得有技术作为依托”。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有技术者具备行善行恶的条件——行善,可以把技术无私奉献给人们;行恶,可以不择手段用技术赚钱——但黄道婆乐善好施,一生行善。

之所以借用培根的话,是因为笔者怎么也想不到,那个没有让黄道婆过上一天好日子的乌泥泾,那个使得黄道婆受尽人间凌辱与欺压的乌泥泾,黄道婆不仅没有痛恨它,反而愁肠寸断,对它无尽牵挂……

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黄道婆是从家乡逃离出来的,她的人生噩梦都发生在家乡,然而,她却要以德报怨,以善心、善举回馈家乡……

小说的扉页,刊印着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为小说的题字,他写道:“七百年前从劳动人民中涌现出来的黄道婆,她的事迹与懿德,堪称国之豪英民之楷模,其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勇于技术创新的精神,更是千古垂范……”

“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勇于技术创新的精神”,正是以黄道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真实写照,它道出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和力量,道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春秋谷梁传》有言:“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农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农、工、商。又言:“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四民不相兼,然后财用足。”《管子》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即士农工商是国家的柱石。

黄道婆作为一个底层的劳动者,她的劳动成果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成果恩泽惠及后人,因此可以说,黄道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

首先,顽强是从生存环境角度上说的。

在黄道婆那个年代,可以说,生存环境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例如……

在婆婆家里,黄道婆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婆婆认为“童养媳好比腌在缸里的菜,不压石头不行”。

然而,在这种非人的折磨下,黄道婆想到的仍然是坚强地活着,其生存意志对于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意志力脆弱的年轻人来说,是不是从中可以思考点什么,借鉴点什么——例如,今天的物质生活,已不是黄道婆那个年代可以比拟的,然而,丰富的物质生活,本应是创造丰富精神生活的素材,可是当下,不少年轻人的精神生活却异常空虚,没有精神寄托。笔者认为,年轻人多读读《黄道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其次,顽强是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角度上说的。

黄道婆回归故里,走的是海路,当时的时代,航海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困难是压不垮黄道婆的,灾难只会使得她更加坚强。今天,我们要学习黄道婆坚毅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做一个不怕困难、心灵坚强的人。

黄道婆的身世——包括苦难、善举,处处撼人心魄。

读到童养媳处,黄道婆的那种痛苦、那种不堪忍受、那种人间地狱、那种悲惨,由此,我能够感受到郁龙余一边写作、一边悲泣的声音。

读到善举处,黄道婆的那种执着、那种不屈不挠、那种为民谋利、那种豁达大度、那种宽大胸怀,由此,我能够感受到郁龙余以真善美为根,以天理良知为魂的中国心。

小说中还有许多民俗民风以及农活的描写,这些,对塑造血肉丰满的劳动人民形象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它美益求美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习性,宛若一座民俗文化大观园,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民间风情世界……

母 亲

□ 宋庆发

1

她的一生
比每年清明时节
挂在她坟头的血钱纸
都还要薄,还要轻
都还要清,还要白

 

她把厚重
还给了祖先
她把姿彩
留给了子孙
她把自己,早早地
种进了土里

 

2

三十余年来
母亲总呆在我的白日梦里
继续不说话

 

3

无论我怎样在外漂泊
母亲
都是那片时间之外
靠不了岸的沧海

 

 

有关父亲

□ 崔立

金盛周五下班走进小区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走过一家餐饮店,店里没有女儿和她的同学晓雅。刚好是她们往常约定一起吃饭的时间,半小时后,她们将步行10分钟,去附近的教育机构补习英语。金盛往前走了几步,又拐了个弯,走到了背面的另一家面馆。小区里开了两家这样的小饭店。那家店稍显隐蔽一些,金盛在门口张望了好几秒,七八张一字排开的桌子上,倒是坐满了人,但确实没有她们。

兴许,她们去外面吃了吧?金盛想,掏出手机想问一下,又放了回去。

上周,金盛回来早,给女儿打电话,女儿说,我做作业呢。很快把电话给挂了。金盛再打,问,晚饭吃吗?女儿说,吃,吃。金盛兴冲冲地买了菜回家,女儿拿着培训班的教材就出去了。金盛叫住了女儿,说,你不是说吃晚饭吗?女儿说,我吃啊,我是和晓雅一起吃!许是时间紧迫,女儿的脸涨到通红,几乎是喊出来的。上初中的女儿,已经有了叛逆,也有了自己的许多想法。好心没办好事。在女儿用力关上门出去时,金盛摇了摇头。

金盛往家里走,走过了小区的小道,小道旁两侧的绿化在这个季节越发地郁郁葱葱。大门突然打开,差点撞上金盛的,居然是女儿。

金盛说,去吃晚饭吗?女儿说,对。金盛说,要不要我请你?金盛其实是开玩笑说。女儿说,好啊,你付钱。金盛愣了一下,这倒是挺让他意外的,以往,女儿和晓雅,或是和别的同学在一起,连接到金盛的电话都是压低声音,恨不得马上挂掉的,更别提让金盛陪她们一起吃饭了。女儿说,今天晓雅先去其它培训班上课了,待会她直接去,我一个人吃。

金盛“哦”了一声,总算是明白了。

在女儿长大一些后,金盛就没有再和女儿在外面吃过饭了。往往是,金盛他们一到商场,女儿就说,我去玩了。也不管金盛他们答不答应,一个人径直往楼上楼下去转了。

悄悄地,在女儿没注意时,金盛拍下了一张她吃面条的照片。

这一天,在午间,金盛和朋友付平讲起了这个事情。

付平说,在我上小学时,家里刚好在造楼房,农村的房子都是自己家请人造的。虽然我回家吃午饭早,但一准家里都给我准备好了饭菜,我只需要坐下来吃就可以了。有一次,兴许是我回家更早了些,饭菜还没来得及准备。我去造楼的地方转转,刚好看到我的父亲,全身脏兮兮地从造楼的一片杂乱中,从一帮泥水匠队伍中冒出来,说,你们先干着,我去去就来。干活的一帮人都笑了,说,你是给你们家“小祖宗”准备午饭去呀!父亲笑笑,朝他们挥了挥手。

我赶紧小腿迈开,快速回到吃饭的屋子。当父亲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的衣裳,连脸也洗得干干净净地站在我面前时,这简直把我吓了一跳。父亲看着我,说,今天早放学了?我说,是,是的。父亲给我盛了碗热腾腾的骨头汤,和一碗白米饭,端在我面前,又递上筷子,说,你快吃吧,吃完去上学,我去干活了。说完,父亲看了我一眼,转身走了出去。

说话的时候,金盛不经意地看了下时间,从位置上站了起来,说,不和你说了,我得早点走赶回家给女儿做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王素莲

移居珠海多年后,我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故乡最有韵味的地方是东湖,最有诗意的时节是仲夏,东湖面积三千平方米,它是贴在东北平原腹地的一幅灵动的水彩画。

湖畔矗立着参天大树和各种铺天盖地的妩媚的野花。每年到了六七月份,不知道为什么,东湖竟成了金草铃的天下。粉白黄紫的金草铃次第绽开,像脱缰野马四处飞扬跋扈,一跃就爬到树上。而且身体不断地膨胀,到最后爬到树的顶端。疯长的金草铃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有和大树试比高的气势。

湖面鸥鸟飞翔,蜻蜓成群炫技。世代人喝着东湖水,甜甜的湖水烧出来的白米饭松软味美,特别是城里人来了最爱吃的就是用柴火烧的大米干饭锅巴。攥成饭团后,任你怎么吃都抗拒不了那又甜又香又脆的诱惑。

晚饭后,随着炊烟散去,村里的大人孩子会不约而同地来到东湖,一串串的乡音就在谈天说地间飘进我的记忆。孩子们唱歌,在草丛中疯狂追逐嬉闹,此时是村子最祥和最快乐的时刻。有三百年历史的东湖成了跳跃在村东边的小宇宙。

夜幕降临,一层薄薄的雾纱把湖水轻轻地笼罩,月光静静地洒在朦朦胧胧的湖面上。四野蝉鸣,虫声凄凄,蛙声一片。岸边的松柏、杨柳和风姿绰约的金草铃缱绻在微风中婆娑曼舞。风声、水声、树叶的哗哗声,一会儿像奔放的马头琴,一会儿像悠扬的小提琴,它们凝结成了风生水起的绝美诗章。

每年腊月,要刨冰窟窿把那些肥嘟嘟的鱼儿打捞上来,全村老幼欣喜若狂。男人捧起大碗划拳喝酒,女人哼起东北民歌,鱼鲜味美人皆满面红光。血脉相连的族人,此时“对酒当歌且为乐,东坡野老任疏狂”。

我品味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哲理。其实东湖仅是江河湖海中的一瓢水,它倔强地横亘在这片土地上。小时候听祖父讲,民国时期河北闹饥荒,家族的先驱者携家带口,迁移到了这片荒古而神秘、前不靠村后不着店的土地隐居下来。如今,方圆百里都说“小东北”是风水宝地。东湖水就像母亲的乳汁,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

沧海桑田,而东湖水却依然如初,让我心中装满了慰藉。

编辑:周晓晴 责任编辑: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