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专家研讨,菉猗堂及建筑群冲刺“国保”

近日,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菉猗堂及建筑群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研讨会召开。

会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詹长法等十多位专家,听取了文物建筑的调研、编制和成果汇报,并围绕菉猗堂及建筑群文物价值挖掘、文本编写等问题展开讨论发言,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据了解,2月28日,广东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拟推荐名单公示期结束,珠海四处建筑申报资料均通过省文物局遴选,并寄往国家文物局参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菉猗堂及建筑群。

菉猗堂及建筑群位于斗门镇南门村,包括赵氏祖祠(即菉猗堂)、逸峰赵公祠、崑山赵公祠三部分,历经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或重建或维修,其中菉猗堂始建于明代景泰五年,即1454年;逸峰赵公祠始建于明代晚期,1929年重建;崑山赵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1947年重建,总建筑面积1643.69平方米。三祠皆三进三间,以直巷相隔,横巷相通,还有充满南方沿海特色的蚝壳墙、龙舟脊,总体布局巧妙,空间开合有序,保留了明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对研究南宋赵氏皇族后裔的繁衍及宋代北方移民南迁和北方文化的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们认为,菉猗堂及建筑群保存规模较大,在岭南文化建筑中很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具备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行性。建议相关单位要规范文本用语,合理编制文本内容,明确文物本体内涵,同时继续深入挖掘赵氏家族南迁及繁衍历史,突出文物叙事,深化价值评估,进一步优化完善申报材料。

文字:梁少冰 图片:梁颂辉 编辑:叶雨柔 梁少冰 责任编辑:孙宁
微信
朋友圈
组织专家研讨,菉猗堂及建筑群冲刺“国保”
斗门区融媒体中心 2023-05-09 14:54

近日,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菉猗堂及建筑群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研讨会召开。

会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詹长法等十多位专家,听取了文物建筑的调研、编制和成果汇报,并围绕菉猗堂及建筑群文物价值挖掘、文本编写等问题展开讨论发言,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据了解,2月28日,广东省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拟推荐名单公示期结束,珠海四处建筑申报资料均通过省文物局遴选,并寄往国家文物局参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菉猗堂及建筑群。

菉猗堂及建筑群位于斗门镇南门村,包括赵氏祖祠(即菉猗堂)、逸峰赵公祠、崑山赵公祠三部分,历经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或重建或维修,其中菉猗堂始建于明代景泰五年,即1454年;逸峰赵公祠始建于明代晚期,1929年重建;崑山赵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1947年重建,总建筑面积1643.69平方米。三祠皆三进三间,以直巷相隔,横巷相通,还有充满南方沿海特色的蚝壳墙、龙舟脊,总体布局巧妙,空间开合有序,保留了明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对研究南宋赵氏皇族后裔的繁衍及宋代北方移民南迁和北方文化的传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们认为,菉猗堂及建筑群保存规模较大,在岭南文化建筑中很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具备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行性。建议相关单位要规范文本用语,合理编制文本内容,明确文物本体内涵,同时继续深入挖掘赵氏家族南迁及繁衍历史,突出文物叙事,深化价值评估,进一步优化完善申报材料。

文字:梁少冰 图片:梁颂辉 编辑:叶雨柔 梁少冰 责任编辑:孙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