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5周年特别报道|路过汶川,别忘了在这儿歇一歇

编者按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五周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决策,广东对口援建汶川县,珠海对口援建绵虒镇,从此,珠海和相隔几千里的岷江边小镇绵虒,结下特殊的缘分和情谊。4月底,珠海传媒集团派出特别报道组再赴汶川绵虒,见证浴火重生,感受山河巨变,记录川海深情。

什么样的工程项目,能得到全体村民的鼎力支持,在3天之内就完成了整村搬迁?什么样的情怀,能让一个个异乡人将他乡作故乡,在工地度过所有节日?什么样的民族,在灾难中能拧成一股绳,没有血缘关系却比亲人还要亲?

汶川地震十五周年前夕,记者走进地震后珠海对口援建的绵虒镇,在岷江河谷探寻援建者们的足迹,听当地居民讲述这片土地现在的故事。目前,依托珠海援建项目——大禹故里景区,绵虒镇正在打造绵虒田园乡村微度假项目,一幅全新的文旅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大禹塑像。

以家国情怀建设大禹故里景区

4月22日,岷江的水流和往常一样湍急,云匍匐在山顶,注视着从珠海前来的一行人。我们来到位于高速入口的大禹祭坛,拾阶而上,望柱、玉琮、玉璧、遂公盨、上林香炉等古色古香的景观一一映入眼帘。祭坛顶端,16.1米高的帝王大禹像从山中“走”来,向我们招手,仿佛在说:“欢迎回家。”

“我们不是援建,我们是在建设自己的家园!”这是时任珠海对口援建汶川县绵虒镇工作组工程部部长张彤常说的一句话。2008年8月9日,珠海援建工作组进驻汶川县绵虒镇,怀着建设自己家园的深情,工作组成员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为当地留下可持续发展、具有“造血”功能的文化产业。

大禹祭坛。

绵虒镇地处四川西北部高寒山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均相对恶劣,人地矛盾一直较突出,许多居民住在半山腰,因为只有山上才有土地可以种植果树或其它作物。因此,挖掘当地文化,通过旅游业实现对灾区的产业扶持和精神家园重建,是一项重要工作。

而汶川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脉悠长的地方。当时,珠海援建工作组从《汶川县志》中找到了大禹出生地石纽山位于汶川的线索,且《史记·夏本纪》、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等众多史籍中,皆有大禹出生地在汶川石纽山的记载。

随后,在历史学家谭继和、祁和晖的帮助下,珠海援建工作组对当地的大禹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历经一年多时间调研,为当地打造大禹故里景区,作为最后一个重要的援建项目被提上了日程。

根据当地原有的文化景观和打造景区的新需求,珠海援建工作组规划建设了具有古城墙遗址保护、次生灾害避险、文化活动举办等多种功能的禹王广场,记录大禹生平功绩和历史佐证的大禹祭坛,还有石纽山刳儿坪的禹王庙以及圣母祠、绵虒老街上的禹王宫和古戏台等建筑。

这一项目得到了从当地群众到相关艺术家、援建者的全力支持。听说要建大禹祭坛,原本居住在高速入口处的高店村村民没有二话,在3天之内就完成了整村搬迁;为了及时完成大禹雕像,当代著名雕塑大师叶毓山放下手头所有工作,愣是在90天内完成了一座16.1米高的帝王大禹像和一座5米高的治水大禹像;而工作组的许多成员,在两年的援建期里,没有回家过一次节……

2010年7月17日,大禹故里景区项目落成。当天,首届中国汶川大禹文化旅游节开幕,此后,每一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日,汶川都会在大禹祭坛举行华诞仪式。而在位于绵虒镇中心的禹王广场,每逢传统藏羌族节日,总会有民众在此聚集,升起篝火,跳起锅庄。

深入开发增强“造血”功能

“汶川当自强,不负国人恩。”谈起绵虒镇今天的文旅产业发展,镇党委副书记杨靖用这句话作了总结。15年前,在珠海亲人的帮助下,绵虒恢复了生机与活力,15年后的今天,绵虒要用自己的力量,继续完成大禹故里景区建成后的文旅产业发展,延续其“造血”功能。

在最新的绵虒田园乡村微度假项目中,绵虒镇以本地神话中的神兽“虒”为线索,打造了“虒语·山石里”“虒飨·会客厅”“虒艺·匠乐坊”“虒憩·御之驿”和“虒游·牧野间”五大新型场景业态,分别用于发展精品主题民宿产业、绵虒豆腐农创主题乐园、青少年劳动实践研学基地、货车司机综合服务以及亲子田园度假。

“目前,我们的山石里、匠乐坊和御之驿都已经投入使用,牧野间在近期会完成场景打造,会客厅计划在今年完成并投入使用。”杨靖介绍说。

张永芳是虒语民宿的老板娘,2021年,她和丈夫带着在外地做生意赚的一笔钱回到绵虒,希望为家乡的发展作些贡献。“我们从在山上种果树开始,再下山开餐馆,从绵虒走到外地,又回来,就是希望带动村里人一起富起来,让大家都巴巴适适的。”张永芳说。

为了这个“巴巴适适”的理想,张永芳下定决心要打造镇上民宿的标杆。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一家带有16间客房和2栋独栋会客厅,配套了私家菜圃、景观鱼池、休闲茶室并且每间客房都实现智慧物联的民宿拔地而起。4月26日,虒语民宿开张,张永芳夫妇和30多名本地村民、员工一起迎接了第一批客人。

“15年前的地震,我们在汶川县城,徒步3小时回来看娃娃还在不在了,那个心揪的,谁能想到会有今天?”张永芳说,“现在娃娃都大咯,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多回家乡发展,也希望游客路过汶川的时候,在我们绵虒‘刹一脚’,看一看这壮美的山河,尝一尝可口的樱桃和豆腐宴。”

如今,不只在绵虒镇,对大禹文化的挖掘,已经成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自2010年起,四川省打造包含绵虒镇、萝卜寨、布瓦寨、羌峰寨、威州镇和龙溪羌人谷在内的大禹文化旅游区,以大禹文化为中心,该旅游区还串联了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和黄龙、九寨四大世界遗产。2015年,大禹文化旅游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专访巴蜀文化研究学者谭继和、祁和晖——

在大禹文化中寻找民族自信

4月26日,谭继和、祁和晖教授夫妇在成都接受采访。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历史自信!”虽已年逾耄耋,学术伉俪谭继和与祁和晖说起这句话时依然掷地有声。4月26日,曾在大禹故里考察和大禹祭坛建设中与珠海对口援建汶川县绵虒镇工作组结下深厚友谊的巴蜀文化研究学者谭继和、祁和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了珠海援建工作组和四川学者共同挖掘大禹文化背后的故事。

援建不仅是做工程,还是做文化

在珠海援建工作组看来,做市政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帮助居民重建民房等工作只是援建的一部分,他们还有更高的目标——为绵虒镇提升“造血功能”。而切入口,就在大禹身上。

据文献记载,大禹兴于西羌,生于石纽乡刳儿坪。如果能够进一步证实汶川与大禹的关系,是否可以打造一个大禹故里文化景区?

这时,他们想到了谭继和、祁和晖这对学术伉俪。谭继和是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省社科院重点学科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当时,他还担任四川省灾后重建专家服务团旅游与文化专家组组长。祁和晖是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从事汉唐文学、文艺理论文化学、巴蜀文化的教学研究近六十载。

然而,最初珠海援建工作组为建大禹祭坛请二老“出山”时,两位学者心存疑虑,担心这又是拿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的商业活动。令二老感到惊讶的是,珠海援建工作组这些学工科、理科出身的工程人,竟然和人文专业的人一样,对中国历史文化充满自信,做起研究来也很扎实,这彻底打动了二老。

此后,谭继和与祁和晖就成为了“大禹项目组”的“大脑”和“资料库”,珠海援建工作组的成员们就成为了“眼睛”和“双脚”。

两位学者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大禹的每一丝痕迹,援建者们就跋山涉水去探寻与文献描述相符的地点。后来,他们甚至找到了与史书记载相符的“大禹禁地”——天赦山,打造大禹故里文化景区有了坚实的几千年的历史文脉佐证。

“来自珠海的这群人,用双脚探出了羌人守护千年的大禹精神家园。”谭继和说。

弘扬大禹文化,重建精神家园

“莽莽汶山,浩浩大江。巍巍帝禹,降生西羌。绵虒广柔,神禹乡邦。圣迹所在,百代景仰……”2010年7月17日,首届中国汶川大禹文化旅游节拉开帷幕。在绵虒镇新建的大禹祭坛举行的大禹诞辰祭祀典礼,标志着大禹故里景区正式落成并对游客开放。

谈起大禹,许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治水”,在谭继和、祁和晖看来,大禹于中华民族而言还有一个更大的意义,即他对于家国同构、民惟邦本、万邦和谐等国家观念的形成具有开创性作用。“大禹是华夏文明的启明星。”谭继和如此总结。

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点,在设计大禹祭坛时,他们将每一个证据都融入到了祭坛的各个角落中。在大禹祭坛的中部,有一个石雕的阅读台,台上放有三本石书——《尚书·禹贡》《禹贡山川地理图》《禹贡锥指》,提醒着世人,是大禹开创了中国国家贡赋制度。

此外,还有诸如赤木、玉琮等细节,都是由谭继和、祁和晖与珠海援建工作组商讨后一点点确定下来的。“令我非常感动的一点是,珠海援建者们把汶川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前一天晚上我们提出的理念,第二天就会出现在设计图纸上。”祁和晖说。

就这样,珠海援建者通过建设大禹故里景区,弘扬大禹精神,实现对灾区精神家园重建的目标,让积淀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大禹文化在景区得到了全面的展示,诠释着“大禹故里、西羌古城”的主题定位。

15年过去了,谭继和与祁和晖依然在为大禹文化研究做着大量的文献整理和书籍写作工作,这是他们始终放不下的一件事。“大禹是华夏大一统文化的缔造者,是建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奠基者和引导者,他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是我们坚持历史自信、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源泉。”谭继和说。

记者对话——

不仅是物质重建 更是精神重建

记者: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您为什么觉得对大禹文化的挖掘如此重要?

谭继和: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的重建,也需要精神的重建。挖掘和传播大禹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我们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大禹是国家文明的启明星,是人类文明形态重要的典范和代表,大禹降生的文化家园理应要被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开拓好。

记者:您认为珠海援建的大禹故里景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文旅产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谭继和:在珠海的援建下,大禹故里景区完工,大禹历史得到梳理,进一步推动了大禹文化的研究。通过打造大禹故里景区,把这些历史文化遗址保存修复起来,就是为当地挖掘传承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2019年,北川、汶川两地分别举行了“海峡两岸禹羌文化研讨会”“大禹华诞庆典”“大禹文化与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研讨会”以及“大禹华诞食礼”。这些学术研讨会和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活动,就是把我们的历史资料用好、用活的例子。

记者:您对汶川后续如何继续擦亮大禹故里这张名片有什么建议?

谭继和:现在,汶川、北川都成立了大禹研究会,正在对大禹文化进行系统化研究。不只是汶川,西蜀羌乡都要联合起来,共同打造大禹故里。现在以大禹祭坛为代表的大禹文化旅游景点已经是很好的旅游资源,还要作进一步的创新推广,希望未来大家提到汶川时,就能想到大禹故里,就像人们提到珠海的时候,就想到港珠澳大桥一样。

策划统筹:陈惠贤 常立波 廖明山 付洪军
采写:金璐 佘映薇
摄影:钟凡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
汶川地震15周年特别报道|路过汶川,别忘了在这儿歇一歇
珠海特区报 2023-05-12 11:45

编者按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五周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决策,广东对口援建汶川县,珠海对口援建绵虒镇,从此,珠海和相隔几千里的岷江边小镇绵虒,结下特殊的缘分和情谊。4月底,珠海传媒集团派出特别报道组再赴汶川绵虒,见证浴火重生,感受山河巨变,记录川海深情。

什么样的工程项目,能得到全体村民的鼎力支持,在3天之内就完成了整村搬迁?什么样的情怀,能让一个个异乡人将他乡作故乡,在工地度过所有节日?什么样的民族,在灾难中能拧成一股绳,没有血缘关系却比亲人还要亲?

汶川地震十五周年前夕,记者走进地震后珠海对口援建的绵虒镇,在岷江河谷探寻援建者们的足迹,听当地居民讲述这片土地现在的故事。目前,依托珠海援建项目——大禹故里景区,绵虒镇正在打造绵虒田园乡村微度假项目,一幅全新的文旅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大禹塑像。

以家国情怀建设大禹故里景区

4月22日,岷江的水流和往常一样湍急,云匍匐在山顶,注视着从珠海前来的一行人。我们来到位于高速入口的大禹祭坛,拾阶而上,望柱、玉琮、玉璧、遂公盨、上林香炉等古色古香的景观一一映入眼帘。祭坛顶端,16.1米高的帝王大禹像从山中“走”来,向我们招手,仿佛在说:“欢迎回家。”

“我们不是援建,我们是在建设自己的家园!”这是时任珠海对口援建汶川县绵虒镇工作组工程部部长张彤常说的一句话。2008年8月9日,珠海援建工作组进驻汶川县绵虒镇,怀着建设自己家园的深情,工作组成员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为当地留下可持续发展、具有“造血”功能的文化产业。

大禹祭坛。

绵虒镇地处四川西北部高寒山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均相对恶劣,人地矛盾一直较突出,许多居民住在半山腰,因为只有山上才有土地可以种植果树或其它作物。因此,挖掘当地文化,通过旅游业实现对灾区的产业扶持和精神家园重建,是一项重要工作。

而汶川正是一个历史悠久、文脉悠长的地方。当时,珠海援建工作组从《汶川县志》中找到了大禹出生地石纽山位于汶川的线索,且《史记·夏本纪》、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等众多史籍中,皆有大禹出生地在汶川石纽山的记载。

随后,在历史学家谭继和、祁和晖的帮助下,珠海援建工作组对当地的大禹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历经一年多时间调研,为当地打造大禹故里景区,作为最后一个重要的援建项目被提上了日程。

根据当地原有的文化景观和打造景区的新需求,珠海援建工作组规划建设了具有古城墙遗址保护、次生灾害避险、文化活动举办等多种功能的禹王广场,记录大禹生平功绩和历史佐证的大禹祭坛,还有石纽山刳儿坪的禹王庙以及圣母祠、绵虒老街上的禹王宫和古戏台等建筑。

这一项目得到了从当地群众到相关艺术家、援建者的全力支持。听说要建大禹祭坛,原本居住在高速入口处的高店村村民没有二话,在3天之内就完成了整村搬迁;为了及时完成大禹雕像,当代著名雕塑大师叶毓山放下手头所有工作,愣是在90天内完成了一座16.1米高的帝王大禹像和一座5米高的治水大禹像;而工作组的许多成员,在两年的援建期里,没有回家过一次节……

2010年7月17日,大禹故里景区项目落成。当天,首届中国汶川大禹文化旅游节开幕,此后,每一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日,汶川都会在大禹祭坛举行华诞仪式。而在位于绵虒镇中心的禹王广场,每逢传统藏羌族节日,总会有民众在此聚集,升起篝火,跳起锅庄。

深入开发增强“造血”功能

“汶川当自强,不负国人恩。”谈起绵虒镇今天的文旅产业发展,镇党委副书记杨靖用这句话作了总结。15年前,在珠海亲人的帮助下,绵虒恢复了生机与活力,15年后的今天,绵虒要用自己的力量,继续完成大禹故里景区建成后的文旅产业发展,延续其“造血”功能。

在最新的绵虒田园乡村微度假项目中,绵虒镇以本地神话中的神兽“虒”为线索,打造了“虒语·山石里”“虒飨·会客厅”“虒艺·匠乐坊”“虒憩·御之驿”和“虒游·牧野间”五大新型场景业态,分别用于发展精品主题民宿产业、绵虒豆腐农创主题乐园、青少年劳动实践研学基地、货车司机综合服务以及亲子田园度假。

“目前,我们的山石里、匠乐坊和御之驿都已经投入使用,牧野间在近期会完成场景打造,会客厅计划在今年完成并投入使用。”杨靖介绍说。

张永芳是虒语民宿的老板娘,2021年,她和丈夫带着在外地做生意赚的一笔钱回到绵虒,希望为家乡的发展作些贡献。“我们从在山上种果树开始,再下山开餐馆,从绵虒走到外地,又回来,就是希望带动村里人一起富起来,让大家都巴巴适适的。”张永芳说。

为了这个“巴巴适适”的理想,张永芳下定决心要打造镇上民宿的标杆。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一家带有16间客房和2栋独栋会客厅,配套了私家菜圃、景观鱼池、休闲茶室并且每间客房都实现智慧物联的民宿拔地而起。4月26日,虒语民宿开张,张永芳夫妇和30多名本地村民、员工一起迎接了第一批客人。

“15年前的地震,我们在汶川县城,徒步3小时回来看娃娃还在不在了,那个心揪的,谁能想到会有今天?”张永芳说,“现在娃娃都大咯,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多回家乡发展,也希望游客路过汶川的时候,在我们绵虒‘刹一脚’,看一看这壮美的山河,尝一尝可口的樱桃和豆腐宴。”

如今,不只在绵虒镇,对大禹文化的挖掘,已经成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自2010年起,四川省打造包含绵虒镇、萝卜寨、布瓦寨、羌峰寨、威州镇和龙溪羌人谷在内的大禹文化旅游区,以大禹文化为中心,该旅游区还串联了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和黄龙、九寨四大世界遗产。2015年,大禹文化旅游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专访巴蜀文化研究学者谭继和、祁和晖——

在大禹文化中寻找民族自信

4月26日,谭继和、祁和晖教授夫妇在成都接受采访。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有历史自信!”虽已年逾耄耋,学术伉俪谭继和与祁和晖说起这句话时依然掷地有声。4月26日,曾在大禹故里考察和大禹祭坛建设中与珠海对口援建汶川县绵虒镇工作组结下深厚友谊的巴蜀文化研究学者谭继和、祁和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了珠海援建工作组和四川学者共同挖掘大禹文化背后的故事。

援建不仅是做工程,还是做文化

在珠海援建工作组看来,做市政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帮助居民重建民房等工作只是援建的一部分,他们还有更高的目标——为绵虒镇提升“造血功能”。而切入口,就在大禹身上。

据文献记载,大禹兴于西羌,生于石纽乡刳儿坪。如果能够进一步证实汶川与大禹的关系,是否可以打造一个大禹故里文化景区?

这时,他们想到了谭继和、祁和晖这对学术伉俪。谭继和是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省社科院重点学科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当时,他还担任四川省灾后重建专家服务团旅游与文化专家组组长。祁和晖是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从事汉唐文学、文艺理论文化学、巴蜀文化的教学研究近六十载。

然而,最初珠海援建工作组为建大禹祭坛请二老“出山”时,两位学者心存疑虑,担心这又是拿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的商业活动。令二老感到惊讶的是,珠海援建工作组这些学工科、理科出身的工程人,竟然和人文专业的人一样,对中国历史文化充满自信,做起研究来也很扎实,这彻底打动了二老。

此后,谭继和与祁和晖就成为了“大禹项目组”的“大脑”和“资料库”,珠海援建工作组的成员们就成为了“眼睛”和“双脚”。

两位学者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大禹的每一丝痕迹,援建者们就跋山涉水去探寻与文献描述相符的地点。后来,他们甚至找到了与史书记载相符的“大禹禁地”——天赦山,打造大禹故里文化景区有了坚实的几千年的历史文脉佐证。

“来自珠海的这群人,用双脚探出了羌人守护千年的大禹精神家园。”谭继和说。

弘扬大禹文化,重建精神家园

“莽莽汶山,浩浩大江。巍巍帝禹,降生西羌。绵虒广柔,神禹乡邦。圣迹所在,百代景仰……”2010年7月17日,首届中国汶川大禹文化旅游节拉开帷幕。在绵虒镇新建的大禹祭坛举行的大禹诞辰祭祀典礼,标志着大禹故里景区正式落成并对游客开放。

谈起大禹,许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治水”,在谭继和、祁和晖看来,大禹于中华民族而言还有一个更大的意义,即他对于家国同构、民惟邦本、万邦和谐等国家观念的形成具有开创性作用。“大禹是华夏文明的启明星。”谭继和如此总结。

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点,在设计大禹祭坛时,他们将每一个证据都融入到了祭坛的各个角落中。在大禹祭坛的中部,有一个石雕的阅读台,台上放有三本石书——《尚书·禹贡》《禹贡山川地理图》《禹贡锥指》,提醒着世人,是大禹开创了中国国家贡赋制度。

此外,还有诸如赤木、玉琮等细节,都是由谭继和、祁和晖与珠海援建工作组商讨后一点点确定下来的。“令我非常感动的一点是,珠海援建者们把汶川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前一天晚上我们提出的理念,第二天就会出现在设计图纸上。”祁和晖说。

就这样,珠海援建者通过建设大禹故里景区,弘扬大禹精神,实现对灾区精神家园重建的目标,让积淀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大禹文化在景区得到了全面的展示,诠释着“大禹故里、西羌古城”的主题定位。

15年过去了,谭继和与祁和晖依然在为大禹文化研究做着大量的文献整理和书籍写作工作,这是他们始终放不下的一件事。“大禹是华夏大一统文化的缔造者,是建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奠基者和引导者,他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是我们坚持历史自信、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源泉。”谭继和说。

记者对话——

不仅是物质重建 更是精神重建

记者: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您为什么觉得对大禹文化的挖掘如此重要?

谭继和:灾后重建,不仅是物质的重建,也需要精神的重建。挖掘和传播大禹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我们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大禹是国家文明的启明星,是人类文明形态重要的典范和代表,大禹降生的文化家园理应要被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开拓好。

记者:您认为珠海援建的大禹故里景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文旅产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谭继和:在珠海的援建下,大禹故里景区完工,大禹历史得到梳理,进一步推动了大禹文化的研究。通过打造大禹故里景区,把这些历史文化遗址保存修复起来,就是为当地挖掘传承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资源。2019年,北川、汶川两地分别举行了“海峡两岸禹羌文化研讨会”“大禹华诞庆典”“大禹文化与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研讨会”以及“大禹华诞食礼”。这些学术研讨会和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活动,就是把我们的历史资料用好、用活的例子。

记者:您对汶川后续如何继续擦亮大禹故里这张名片有什么建议?

谭继和:现在,汶川、北川都成立了大禹研究会,正在对大禹文化进行系统化研究。不只是汶川,西蜀羌乡都要联合起来,共同打造大禹故里。现在以大禹祭坛为代表的大禹文化旅游景点已经是很好的旅游资源,还要作进一步的创新推广,希望未来大家提到汶川时,就能想到大禹故里,就像人们提到珠海的时候,就想到港珠澳大桥一样。

策划统筹:陈惠贤 常立波 廖明山 付洪军
采写:金璐 佘映薇
摄影:钟凡
编辑:唐祺珍 责任编辑:蓝辉龙